您的位置:首页 >iEAS系统 >

被誉为我国茶圣的古代茶叶专家是(陆羽煮茶器解读唐代茶文化)

导读 被誉为我国茶圣的古代茶叶专家是文章列表:1、陆羽煮茶器解读唐代茶文化2、钱钟书多爱茶?连围城主角都和茶圣同名3、人生如茶——茶圣陆羽4、中国故事|盛世清尚越千年的中国

被誉为我国茶圣的古代茶叶专家是文章列表:

被誉为我国茶圣的古代茶叶专家是(陆羽煮茶器解读唐代茶文化)

陆羽煮茶器解读唐代茶文化

2015年5月,河南省巩义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发掘的该市一座中晚唐时期墓葬中,出土了一件唐三彩,被专家命名为“陆羽煮茶器”。它是迄今为止国内首个陆羽煮茶三彩器,展现出“茶圣”陆羽煮茶的形象,也是我国迄今发现最早的与陆羽形貌相关的实物资料。

这是一套相对完整的煮茶器(见图),主要有碾、炉、盂、执壶、茶盘、盏、茶鍑等器物以及煮茶坐俑。这些器物与陆羽像伴出,且都能从陆羽《茶经》记载的“茶之器”中找到原型。如陆羽所写风炉有连葩、垂蔓、曲水、放之类装饰,茶鍑“方其耳,广其缘,长其脐”,都与出土文物一一印证,为全面反映唐代茶事从碾茶、煮茶、分茶到饮茶过程的随葬品。这些新发现为推动唐代茶文化研究提供了极为珍贵的资料,具有极为重要的学术研究价值。

这件三彩陆羽煮茶器施黄褐釉和绿釉,粉红色胎,一侧为一坐俑,另一侧一风炉上置有茶鍑。坐俑为陆羽,高约11厘米,头裹绿釉襆头,身着一件窄袖圆领长衫,端坐于一亚腰形圆座上,身体微微前倾,神情专注于身前的茶鍑,左手抚于左腿上,右手执瓢,好像随时准备分茶。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院长杭侃教授说,“出土这套茶具的墓葬,墓室非常小,只有4平方米,说明墓主人等级不高,恰恰因为其等级不高,说明当时饮茶已经非常流行”。

陆羽出生于唐代复州竟陵,就是现在的湖北天门,著有《陆文学自传》,其中写到,“陆羽字鸿渐,不知何许人,有仲宣、孟阳之貌陋,相如、子云之口吃”。据《新唐书》和《唐才子传》记载,“陆羽因其相貌丑陋而成为弃儿,唐开元二十一年,被竟陵龙盖寺住持智积禅师收养在寺院”。关于陆羽的姓名也颇多争议,智积禅师用周易给他占了一卦,卦辞上说:鸿渐于陆,其羽可用为仪,于是定姓为“陆”,取名为“羽”字,以“鸿渐”为字,以占卜取姓名陆羽也算为古今第一人,堪称是千古奇闻。之后拒绝做僧人逃离寺院,他的志趣不在功名利禄,而是以身许茶,立志于对茶事的研究考察工作。“安史之乱”之后,陆羽一路考察茶事,辗转来到江南的湖州,从此定居于此,以茶民为友,以茶叶为伴。

公元760年,陆羽结庐于苕溪之滨,开始闭门著书,以及细写《茶经》,煮香雪。为留清香驻人间的隐居生活,他用毕生精力撰写了一部“茶叶百科全书”《茶经》,前后经历了三十年时间,他对中国乃至世界茶业作出了卓越贡献,被誉为“茶圣”,奉为“茶仙”祀为“茶神”。《茶经》是中国乃至世界现存最早、最完备的一部茶叶专著,对唐代及唐以前茶叶的历史、产地、茶的功效、栽培、采制、煎煮、饮用等作了科学阐述和系统总结,开创中国茶文化之先河。唐代李肇《国史补》卷中记载,“巩县陶者多为瓷偶人”,当时的卖茶人将陆羽塑成陶瓷像置于灶上供奉,就像现在的生意人供奉关公一样。

(图片来源于收藏快报及网络,侵删)

找记者、求报道、求帮助,各大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壹点情报站”,全省600多位主流媒体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 我要报料

钱钟书多爱茶?连围城主角都和茶圣同名

走过十里长亭,你仍是我的最爱。

历经千帆过后,我仍逃不出你的围城。

恰似香茗,只要遇见,便不可放下。

111年前的11月21日,钱钟书先生出生于江苏无锡。19岁被清华破格录取;长篇小说《围城》被誉为“现代《儒林外史》”;他与杨绛先生的爱情,让人羡慕动容。

除了这些,钱钟书先生对中华民族那深沉的爱与对中华文化的自豪和自信,更加值得我们去尊敬。

当年,日本美学家冈仓天心创作了对茶道探索影响深远的《说茶》(又译作《茶之书》),但这位日本学者对中国茶道的评论,却着实令人不敢苟同。

“对晚近的中国人来说,喝茶不过是喝个味道,与任何特定的人生理念并无关联。国家长久以来的苦难,已经夺走了他们探索生命意义的热情。”

他认为,“中国人喝茶,已失去唐宋的幽思情怀,变得苍老又实际,成了‘现代人’。“

对于日本人对中国茶道的嘲讽,钱钟书先生也曾发表过对日本茶道的看法:东洋人弄这种虚假排场,实质是小气。譬如那个茶道,总共是一小撮茶叶末子,弄来弄去,折腾半天,无聊之极。

也许有人会说,钱钟书不过是一介文人,对茶文化了解甚少,又怎能对茶道文化评头论足?

我们都知道钱钟书先生在文学领域是大牛级别的人物,被后世誉为博学鸿儒、文化昆仑,其实先生同样是一位爱茶之人,更是一位拼配茶的高手。

钱锺书先生在《宋诗选注》中,曾经解读过陆游的《临安春雨初霁》,其中的“晴窗细乳戏分茶”一句历来聚讼纷纭,莫衷一是。

钱先生认为“分茶”即宋徽宗《大观茶论》中的“鉴辨”,这种说法还引来了学者蒋礼鸿的商榷。

先生的长篇小说《围城》中有许多喝茶的场景,男主衣锦还乡,当地校长请他演讲,就是在茶馆谈定的事情。而说到男主方鸿渐更是与茶圣陆羽(字鸿渐)字号相同,可见先生对于茶的喜爱已经融入到了他的作品当中。

而在杨绛先生的散文集《我们仨》中,我们还会惊讶地发现了钱钟书先生原来还是一位茶叶拼配高手:

我们一同生活的日子——除了在大家庭里,除了家有女佣照管一日三餐的时期,除了锺书有病的时候,这一顿早饭总是锺书做给我吃。每晨一大茶瓯的牛奶红茶也成了他毕生戒不掉的嗜好。后来在国内买不到印度“立普登”Lipton(现在译成“立顿”)茶叶了,我们用三种上好的红茶叶掺合在一起作替代:滇红取其香,湖红取其苦,祁红取其色。至今我们家还留着些没用完的三合红茶叶,我看到还能唤起当年最快乐的时光。

那些感动人心的话语,那些动人心弦的故事,并不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逐渐远去,反而会历久弥新。直至今日,依旧能带给人心灵上的启发。


在这个特别的日子里,我们再次重温钱钟书先生对茶的热爱,也许会给我们带来不一样的感悟。如果您还知道先生关于茶的哪些故事,欢迎和小懂一同分享。

人生如茶——茶圣陆羽

茶叶是我国古代的一种重要的饮食作物,在我国五千年的历史中,茶陪伴着古代人民走过了很长一段路程,虽然已经无法考证什么时候开始饮茶了,但是可以确信的是,茶已经成为人类文明当中不可或缺的一种事物。茶不仅仅是我国著名的一种饮食作物,而且早已发展成为一种文化符号,衍生出来许多文化风俗、茶的文学以及各种各样有关于饮茶的社交礼仪等等。

说到茶,我们自然就会想到有着“茶圣”之称的陆羽,他对于我们后人来讲,已经成为了“茶”的代名词。陆羽虽然有着文人的身份,但是他的志趣不在于功名利禄,而是以身许茶,并且以其著作《茶经》得以名扬天下,“茶圣”一称名副其实。

“茶圣”陆羽

陆羽出生时就被遗弃在郊外,时值深秋,陆羽已被冻得瑟瑟发抖,幸得路过的竟陵龙盖寺智积禅师所带回收养。

积公是唐代的著名高僧,因辞卦上说:“鸿渐于陆,其羽可用为仪”,并将拾得的婴儿取名为陆羽,以鸿渐为其字。除了有名有学识之外,积公还煮的一手好茶,并经常让陆羽陪侍,于是陆羽自幼就习得艺茶之术。

飞鸿

时遇弃职的饱学儒士李公于山下开办讲学,积公便让陆羽前往李公处学习,陆羽不慕寺中佛道诗经,而对儒学深感兴趣,在李公那里得以汲取儒家之道。十二岁那年,陆羽离开了龙盖寺,出门闯荡。

为谋生计,陆羽在当地的戏班子里当过丑角演员,又凭借其学来的知识兼任编剧和作曲;后得谪守竟陵的名臣李齐物赏识,前往火门山邹老夫子门下授业七年,十九岁学成出山。

作为一名弃婴,竟陵留给陆羽的是难以言说的辛酸,不仅仅是出生,而且还有在寺庙中求学、出寺后闯荡的辛苦等,但是这些经历也为陆羽换来的宝贵的学识、精湛的茶艺和顽强的精神意志。

后陆羽游历天下,遍历长江中下游和洹河流域各地,以茶随身,并且还考察收集了大量关于茶叶的产制资料,积累了丰富的品泉鉴水的经验,曾撰下《水品》一篇,今已不得见。陆羽游遍产茶之地,又凭借其高超的茶艺和丰富的学识得闻于世人中,而后他的名气也越发被传扬。

陆羽与茶

陆羽的名气也冲到了皇帝那里,唐皇曾让朝中百官派人寻得茶界名人陆羽,并喝到了陆羽亲手蒸煮的茶水,连连称赞,便留陆羽在宫中供职,但陆羽不慕名利,辞别不受。从皇宫中返回的陆羽继续着他的茶之路。

唐朝上元初年,陆羽隐居于江南各地,并已撰成《茶经》三卷,世界第一部茶叶专著诞生。

《茶经》

陆羽一生嗜茶,精于茶道,撰成茶界奠基之作《茶经》,“茶圣”一称名副其实。被流传下来的,不仅仅是他手中那一碗清香的茶水,还有他茶一般的人生品格。

赵原《陆羽煮茶图》

《茶经》中的人文主义精神和饮茶艺术

《茶经·一之源》开篇论述说:“茶者,南方之嘉木也”,从这里就赋予了茶简朴、清淡和高雅的气质,并且进一步提出:“茶之为用,味至寒,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将茶的精神贯通到饮茶人当中。

而《茶经·四之器》中的“令正,务远,守中”和“荡昏寐,饮之以茶”等,都是与儒家中的中庸之道不谋而合的。另外,其书以茶为礼,以茶传情,透露出“人法道,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思想,茶来自自然,又通过品茶回归到天人合一的自然思想。

那么,《茶经》本身有哪些可圈可点的饮茶艺术?

首先是茶的物质。陆羽在《一之源》中指出了茶树生长环境对茶品质的影响,另外还展示了八个等级的茶叶外形与色泽;而对于茶器的选择,《四之器》中列出了一份详细的“茶器”清单,认为茶器应该兼顾大众和清雅两方面,重视饮茶活动的普及;最后,陆羽还提出饮茶之水应该具备清、甘、活等特点,并认为寻饮茶之水也是茶的乐趣之一。

茶具

然后是茶的制作。陆羽的焙茶,将本有的炙茶、碾茶和罗茶的过程进一步细化,提出“恰到好处”的原则,旨在保持茶的香气、色泽;而煮茶的燃料,要选择好炭好薪,避免燃料产生的烟雾和杂味对茶造成干扰,同时,对水温的把控,也是制茶的关键环节之一。

碳灰

最后是茶的品尝。严格按照《茶经》中的步骤和要点制作出来的一碗好茶,如何品尝到其中的美好,也是一门学问。《茶经》中指出:“啜苦咽甘,茶也”,真正的好茶,绝非一味甘甜或者全然苦涩,而是苦中有甜,回味无穷。所以,如何看待茶的苦与甜是品茶的先诀之一。

古人的品茶之道

博大精深的唐代茶文化

王升华的《茶圣陆羽》通过“茶圣陆羽”的一生展现了盛唐时期绚丽多彩的茶文化。确实。唐代不仅以诗为名片,茶文化同样是其历史上不可或缺的一笔精神财富。而《茶经》作为唐代第一部以茶学为内容的书籍,标志着中国茶文化的形成。

陆羽与《茶经》

关于唐代的制茶技艺,前面《茶经》的饮茶艺术已有所述,这里不再赘叙。除了技艺层面的考证,唐代茶文化更体现在美学意义上的茶审美文化。在唐代以前,茶的使用还主要停留在药用、食用和饮用的物质层面,而自陆羽创立《茶经》以来,日常喝茶已转化为审美的艺术。

无数文人墨客在品茶的过程中陶冶情操,感悟人生,从而获得审美愉悦和精神放松,体现出唐代茶文化高雅的艺术情趣。

另外,唐代茶文化还突出了品茶的自然人文环境。唐人饮茶,不仅讲究茶品,还注重饮茶的氛围,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意境。文人雅士郊游苕溪、三癸亭聚会、境会亭酒宴、湖滨楼诗会等,他们将名山大川、轩宇亭榭和琴棋书画以及自然之美融入到品茗之中,以实现心灵的净化,简朴高尚的人格追求,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士人的品茶风貌

茶文化对唐及后世的种种影响

我国封建时代发展到唐朝出现了哪些变化?总体上说,一是贵族社会向科举官僚社会过渡,一是经济中心南移方兴未艾。而这个时期的茶文化的发展恰恰与这些变化相呼应。

茶作为一种作物,古来有之,但是直到唐朝前期,茶的地位还不明显。但是随着关陇贵族的没落、科举制创立所导致的新兴士人阶层的崛起,使得上流社会人士更加追求清雅的文人格调,这是符合茶本身所代表的精神意义的。所以伴随着唐朝的社会转型,茶开始在唐朝大行其道。

今天的茶

茶本身生长于南方安暖潮湿、地势隆起的山地丘陵之中,这样的环境在北方并不多见,这就使得茶成为南方特有的代表性产物之一,北方人并不熟悉。另外,在经济南方劣于北方的前唐时期,北方人对于茶不仅是不熟悉,甚至有着轻视的成分。但是随着魏晋南北、唐安史之乱等等祸乱时期的到来,北方的优势渐渐消失,而南方在人口增加的基础上,借助自身独有的自然环境迅速发展,也使得茶的地位得到了提升。

南方茶园

在这样的变化下,茶不仅仅成为人们日常必备的饮品,还是在商业发展中商人眼中的香饽饽。白居易《琵琶行》中有:“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正反映了这样的社会现实。而茶本身作为日常普遍的消费品,甚至和盐铁一样,在财政入不敷出的唐朝后期,走上了“官路”,成为政府赋税的重要来源。

从唐朝开始,茶叶还走出国门,伴随着唐朝的佛教传播到世界各地。茶的清寂配合着佛教道德清修,以及儒家文化,到达朝鲜、日本和东南亚,构成了“东亚文化圈”的重要精神纽带。而陆羽和他的《茶经》,也将伴随着茶的清香永远被后人铭记。

(部分图文来自相关网络,侵删)

中国故事|盛世清尚越千年的中国茶

中国是茶的故乡。中国茶文化兴于唐,繁于宋。千载以来,品茗饮茶在中国被视为生活之雅事,盛世之清尚。茶亦是中国人最富情趣、最具全民性的生活习俗之一,如今在中国很多传统茶乡,茶更是与科技、产业紧密结合,成为乡村振兴、百姓致富的金叶子。

茶也是享誉全球的“中国名片”,从古代通过茶马互市远播四方,到如今沿着“丝绸之路经济带”“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跨越山海,中国茶成为世界之饮品。

品茗饮茶 传承千年

“莺歌蝶舞韶光长,红炉煮茗松花香”。在位于中国陕西省西安市半坡国际艺术区的观汉雅集茶室,演艺人员正身着唐服,向品茗爱好者复原唐代宫廷茶宴。他们先将茶饼放在茶碾中碾磨成“细米”状,然后在煮茶环节经一沸、二沸、三沸,之后再分茶、饮茶。

“开放、包容、自信、辉煌的唐朝,茶从农作物逐步进入到了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的各个领域,形成独有的大唐茶文化。”茶宴的复原者王苗说。从2010年至今,他通过走访江西景德镇、陕西铜川等多个传统名窑所在地,寻访瓷器烧造艺术、琉璃制作艺术等。他和来自中国法门寺博物馆的研究团队,一起成功复原了唐朝皇宫茶宴。

王苗复原唐宫茶宴的灵感,来自距离西安约120公里的法门寺,这里曾是唐朝皇家寺院,1987年,法门寺地宫出土了目前世界上发现时代最早、等级最高的唐代宫廷茶具。

法门寺地宫出土的鎏金鸿雁纹银茶碾子。 受访者供图

“法门寺的唐代宫廷茶具,是中国茶文化的重要历史见证之一。唐朝安史之乱后,皇室逐步以茶祭祀,以茶代酒。尤其在中晚唐之后,随着茶政的实施,《茶经》的风靡,饮茶成为‘盛世之清尚’。”法门寺博物馆研究员姜捷说。

宋代是中国茶文化的繁盛期,文人群体中有了专业品茶社团,民间盛行斗茶之风,邻里乔迁时要“献茶”,结婚时要“定茶”“合茶”,都成为民间风俗。

历经宋、明、清至今,茶文化通过文学、艺术、宗教等多种方式,深刻融进了中国传统文化,长盛不衰。时至今日,在中国各大城市,茗店、茶室随处可见;日常生活中,“客来敬泡一杯茶”仍是中国人重要的待客之道。

南方嘉木 富民金叶

中国是茶树原产地。茶圣陆羽在《茶经》中写道:茶者,南方之嘉木也。《华阳国志·巴志》记载,西周时期,巴国(今陕南、四川一带)已向周王室敬贡茶叶,这是古代文献中关于“茶”的最早记录。

陕西安康茶园风光。 新华社记者 邵瑞 摄

1998年,位于中国陕西咸阳市的汉景帝陵墓——汉阳陵第15号外藏坑内发现不明植物遗存,经过多年科研论证,这些标本竟是埋藏了两千余年的古代茶叶!且几乎全是茶叶嫩芽,品质颇高。这表明在2100多年前的西汉初期,茶已经出现在中国皇室宫廷。西汉都城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及汉阳陵所在地咸阳,均非产茶之地。有专家推测,汉阳陵出土的茶叶有可能来自陕南或其周边地区。

“金银相色间,清醇甘甜味。”如今在陕南安康市,制茶人员正以汉阳陵出土的古代茶叶为标本,以当地高海拔富含硒元素的茶鲜叶为原料,进行“秦汉古茶”的恢复创新。

“我们恢复古茶,不仅是文化寻根,更是利用茶文化的无形资产,让百姓得以致富,乡村得以振兴。”古茶制造企业负责人陈振华介绍说。

地处秦岭、巴山一带的陕南地区,曾是中国贫困程度最深的地区之一。因为种茶历史悠久,地处优质富硒土壤区域,来自陕南安康市的不少茶农,近年来依靠发展富硒茶,走上了脱贫致富之路。

在安康市流水镇的富硒茶园里,六十多岁的方礼宗正忙着采茶。“采茶也是个技术活,讲门道也讲方法。”方礼宗说,“只有一芽一叶、一芽两叶的鲜叶,才能卖上好价格。我手快的话,一天能挣100多元。”

目前安康市茶产业从业人员超过19万人,茶园面积达109.6万亩,年产茶4.72万吨,综合产值突破280亿。在陕南另一知名茶乡汉中市西乡县,茶产业已是乡村振兴的关键产业,全县7万余户茶农、26万茶产业从业者四季有活干,月月有收入。

中国茶风 远播四方

自西汉以降的两千多年间,茶是中国走向海外的最有影响力的名片之一。

据苏莱曼《中国印度见闻录》记载,唐末在广州从事贸易活动的外国人,鼎盛时期超过12万人。他们通过丝绸之路来到中国,就是为了换取大唐的茶叶、瓷器,还有丝织品。

在今天的陕西泾阳县,坐落着中国唯一的以茯茶文化为主题的博物馆。在这里,游客们可以亲身体验“丝路名茶”的古法工艺:原茶分拣、熬汁浇釉、敞锅炒茶、堆垛发花……

泾阳茯茶重走丝绸之路照片。 受访者供图

“新中国成立之前的600余年间,泾阳是茯茶的主要加工地,并长期垄断边销茶市场。”茯茶博物馆副馆长许晓冰介绍说,“泾阳茯茶因其独特的消食解腻、散毒祛湿之功效,受到边疆、高原、牧区群众欢迎,曾远销中亚、西亚、欧洲等40多个国家,是丝绸之路上的主要商品,被誉为‘茶中黑黄金’。”

“我们通过首创的茯茶发酵过程控制技术,将传统茯茶以黑毛茶为原料的基本工艺,扩展到红、绿、白、黑、青、黄等六大茶系。”泾阳县一名生物科技公司的负责人刘翔告诉记者,“目前,我们的产品主要是沿着‘海上丝绸之路’,出口到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度等海外国家。”

今日,中国茶已遍及世界各地,与咖啡、可可并称为世界三大无酒精饮料。

总策划:赵丹平

监制:闵捷

统筹:卫铁民

记者:孙正好

编辑:闵捷

新华社对外部 新华社陕西分社 联合制作

中国故事工作坊出品

陆羽客居湖州三十余年,在此创作了的茶经流传千古

※湖州名片仕之四?茶圣陆羽

陆羽,名疾,字鸿渐、季疵,号桑宁翁、竟陵子,唐代复州竟陵人(今湖北天门)。自幼好学用功,学问渊博,诗文亦佳,且为人清高,淡泊功名。

陆羽品茶图

唐朝上元初年(760),为避安史之乱,陆羽迁居浙江湖州,前后达三十多年,湖州成了他的第二故乡。其间陆羽游历了浙东、苏南、赣东北等地进行茶事活动,在亲自调查和实践的基础上,认真总结、悉心研究了前人和当时茶叶的生产经验,完成了中国乃至世界上第一部茶学专著《茶经》。

《茶经》是一部关于茶叶生产的历史、源流、现状、生产技术以及饮茶技艺,茶道原理的综合性论著,被誉为“茶叶百科全书”。

《茶经》一问世,就成为人所赞。此书对中国茶业、茶道实有开创之功,陆羽也因对此被誉为“茶仙”,尊为“茶圣”,祀为“茶神”。

《茶经》

在《茶经》中,陆羽除全面叙述茶区分布、茶叶的生长、种植、采摘、制造、品鉴外,有许多名茶首先为他所发现。江苏宜兴的阳羡茶,就是陆羽直接推举入贡的。宜兴有文献记载:“御史大夫李栖筠实典是邦,山俗有献佳茗者.会客尝之,野人陆羽以为芬香甘辣,冠于他境,可以荐于上。栖筠从之,始进万两,此其滥觞也。”湖州长兴的“紫笋茶”,也因陆羽的推荐成为贡茶。

在中国茶文化史上,陆羽所创造的一套茶学、茶艺、茶道思想,以及他所著的《茶经》,都具有划时代意义。

【链接之一:《茶经》

《茶经》由唐代的陆羽所著,成书时间大约在公元758年左右。

《茶经》的出现,是中国饮茶史发展到一定阶段的重要标志。作者详细收集历代茶叶史料、记述亲身调查和实践的经验,对唐代及唐代以前的茶叶历史、产地、功效、栽培、采制、煎煮、饮用的知识技术都作了阐述。它是中国古代最完备的一部茶书,也是世界第一部茶科学著作。

《茶经》

《茶经》共分三卷十节。

卷上有三节,包括:一之源 ,讲茶的起源、形状、功用、名称、品质;二之具,谈采茶制茶的用具,如采茶篮、蒸茶灶、焙茶棚等;三之造,论述茶的种类和采制方法。

卷中为一节:四之器,叙述煮茶 、饮茶的器皿,即24种饮茶用具,如风炉、茶釜、纸囊、木碾、茶碗等。

茶器

卷下有六节,分为:五之煮,讲烹茶的方法和各地水质的品第;六之饮,讲饮茶的风俗,即陈述唐代以前的饮茶历史;七之事,叙述古今有关茶的故事、产地和药效等;八之出,将唐代全国茶区的分布归纳为山南、浙南、浙西、剑南、浙东、黔中、江西、岭南等八区,并谈各地所产茶叶的优劣;九之略,分析采茶、制茶用具可依当时环境,省略某些用具;十之图,教人用绢素抄写茶经,陈诸座隅,供人参详,依照遵行。

《茶经》系统地总结了当时的茶叶采制和饮用经验,传播了茶业科学知识,促进了茶叶生产的发展,开中国茶道之先河。它使中国的茶叶生产从此有了比较完整的科学依据,对茶业的发展起过积极的推动作用。

茶园

自陆羽著《茶经》之后,茶叶专著陆续问世,进一步推动了中国茶事的发展。代表作品有宋代蔡襄的《茶录》、宋徽宗赵佶《大观茶论》,明代钱椿年撰、顾元庆校《茶谱》、张源的《茶录》,清代刘源长《茶史》等。

【链接之二:湖州与陆羽有关的地方

? 杼山妙喜寺

杼山位于湖州市妙西镇西南侧,因夏后杼曾在此巡狩而得名。山上建有妙喜寺,所以,又名妙喜山。妙喜寺初建于南朝梁大同七年(541),梁武帝喜佛,佛经上记东方有妙喜佛国,所以取寺名为妙喜寺。

唐天宝年间,颜真卿、陆羽、皎然等著名文人常在杼山活动。茶圣陆羽的《茶经》就在这里创作完成,所以杼山又是中国茶文化的发祥地之一。当时颜真卿为湖州刺史,对陆羽十分器重。不仅常与交往,诗文相和,还邀陆羽参与《韵海镜源》这一巨著的编纂工作。

杼山妙喜寺

陆羽与当时身为妙喜寺住持的释皎然也过从密切,结为缁素忘年交。皎然俗姓谢,据说是南朝著名山水诗创始人谢灵运的十世孙。当时,皎然已是有名的诗僧、茶僧,在文学、佛学、茶学等许多方面均有深厚造诣,堪称一代宗师。在皎然的指导、帮助下,陆羽得以遍访茶山,研究茶叶载培、管理、采摘、煎制等茶事,为撰写《茶经》奠定了基础。

陆羽于唐德宗贞元二十年(804)在湖州逝世,享年七十一岁,葬于杼山。至今,山上还有陆羽墓。

? 长兴顾渚山

长兴顾渚山,出产紫笋茶。唐大历五年(770),紫笋茶被列为贡茶。顾渚山曾建有中国历史上第一座贡茶院。

陆羽曾在于长兴顾渚山皎然的茶园中事茶。他在《顾渚山记》中称:“与朱放辈论茶,以顾渚为第一”。

长兴顾渚山

唐贞元十七年(801)刺史李词在顾渚山下修建贡茶院18间,聚工匠千余,役工三万,累月方毕。院侧建清风楼、木瓜堂,并置枕流,息躬、金沙、忘归诸亭。唐代颜真卿、杜牧、皮日休、陆龟蒙、皎然、陆羽等及宋代的王十朋诸贤都曾至此品茶赏景,赋诗题咏。

【陈少非作品/《湖州名片》连载之十二,待续。】

免责声明: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