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iEAS系统 >

雨后的故事动态图(半岛聚焦 | 滚滚山洪中,父亲紧抱孩子等待救援……7死8伤,悲痛欲绝)

导读 雨后的故事动态图文章列表:1、半岛聚焦 | 滚滚山洪中,父亲紧抱孩子等待救援……7死8伤,悲痛欲绝2、母女同题 | 散文雨天片段 | 猜猜分别是谁写的?3、美国发现88个鬼脚印,

雨后的故事动态图文章列表:

雨后的故事动态图(半岛聚焦 | 滚滚山洪中,父亲紧抱孩子等待救援……7死8伤,悲痛欲绝)

半岛聚焦 | 滚滚山洪中,父亲紧抱孩子等待救援……7死8伤,悲痛欲绝

8月14日,一张图片成为全网热点,惊心动魄:滚滚洪流中,一位父亲紧紧抱着孩子坐在水中一块巨石上,束手无策等待救援……

令人伤心的是,最终父子双双被水冲走遇难……

这是8月13日四川彭州山洪灾难中的一幕。

四川彭州山洪已致7人遇难,“野河沟”何以吸引数千游客?

水来得很湍急,他看到好几个人被洪水卷走,其中还有小孩。一名亲历者说。

8月13日下午,四川彭州市龙门山镇龙漕沟突发山洪。据最新消息,遇难人数已增至7人。

这是一个在多个社交平台上被热议的“网红打卡地”,“天然未开发”、“小众避暑胜地”……然而,龙漕沟实际上是一个泄洪河道。多名当地人介绍,龙漕沟并非正规景区,社区在河道边上也立有“禁止下河”的警示牌。

龙漕沟是龙门山脉中的一处峡谷,河水自上而下,河道较浅,但碰上雨天,水位上涨很快。一位附近的商户说,因为是周末,过去游玩的旅客可能有上千人,“但最近好几天都是晴天,大晴天发这样的洪水,很罕见。”

没有征兆的洪水

这是一个平日里很美的地方,但谁也没想到, “避暑胜地”冰凉刺骨的河水,却让数个家庭支离破碎。

网传视频显示,事发时,河道两边立着多顶帐篷,不少游客在水中嬉戏。河水很浅,水中遍布石头。洪灾的亲历者徐凯向中国新闻周刊记者介绍,他所在的河域,几乎都是家庭式出游,“很多人去那边露营,有的昨天晚上就扎营了,还有人在那里做饭,水里面放着西瓜、饮料,小朋友坐在河里面玩耍、吃东西。”

但水势来得迅猛,伴随着水中的和岸边的尖叫声和求救声。一则流传很广的视频中,一名成年男子抱着一个孩子被困在河道中央。

附近一家餐馆的厨师陈师傅向中国新闻周刊介绍,当时下午,他沿着龙槽沟上山,准备去看看自家的宅基地。大概在山脚到山顶的1/3路程,他看到一个同村村民急促下山,告诉旁边一名工作人员,山上发洪水了。

“我晓得山洪爆发以后会带来啥子”,陈师傅说,他和这名村民随即往山下跑,通知河道上的游客撤离。刚开始,一些人还以为是在开玩笑,不太相信。陈师傅重复地喊着,开始有游客“当真”了,不少人也跟着爬上了岸。不到二十秒的时间,山洪就冲了下来。

在陈师傅等人的帮助下,有四五十名游客及时逃离了河道。“就是我声音不够大,我声音再大的话他们就能听到,我相信今天会跑更多的人。”他说。

当晚,彭州市应急管理局通报称,8月13日下午14时37分,彭州市龙门山镇接到气象预报,辖区有对流云团生成,将伴有短时强降雨。接报后,龙门山镇政府立即组织镇村(社区)干部、巡逻队员及志愿者等力量对辖区内河道沿线戏水游客进行劝离。15时30分,小鱼洞社区龙漕沟突发山洪,河道未撤离游客被卷入山洪。事故发生后,彭州市应急管理局、公安局、消防大队等部门立即赴现场开展搜救工作,目前人员伤亡情况正在核查中。

约一个小时后,当地更新了通报结果,截至19点30分,此次山洪灾害已造成4人死亡,3人重伤,6人轻伤,伤员均已送往医院救治,省、市应急救援力量均已赶到现场参与救援。

据央视报道,目前,山洪已造成7人死亡。灾情发生后,应急管理厅立即调度成都市应急管理局和彭州市应急管理局,指导当地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全力搜救被困人员,迅速转移受威胁群众。同时派出工作组赶赴现场指导救援工作,调派消防救援队伍67人3艇、成都市安全生产专业救援队伍和社会救援力量88人10艇参与救援。

一位地方的救援人员向中国新闻周刊表示,如果被冲到深水区,遇险人员几无自救可能,“幸存全靠运气了。”同时,救援人员能做的也较为有限。

这名救援人员还转述了一名专家发表的看法,“强降雨经过陡峭的山体,汇及到冲沟,搬运土石到落差较大河道里,游客避暑、孩子们下河洗澡,会造成被水冲跑,被石头撞伤头部或身体重要部位的危险,会在疼痛难忍的情况下,无力逃生溺水而亡。”

有小孩被冲走

“说是野生、不正规的,但真的搞不明白,停车都找不到地方,人挤人。”徐凯向中国新闻周刊介绍,当天,他们公司二三十个人从成都到当地团建,正常情况下车程仅需1小时,但他们上午约8时30分出发,耗时近4个小时。

当天中午,他们在当地一家农家乐用餐后,天气较热,就想要去找个“耍水”的地方。“我们看很多私家车一直堵着往那边走,我们又在网上搜了一下,有很多平台在推这个地方,评分也很高”,徐凯说,“景区”并不收费,但入口处也需要扫健康码。

进入河道的山很高、很大,徐凯沿着一条一个车距宽的土路往上走,途中也有一些维护秩序的村民、警务人员,“有告示牌不准下河,也有防护网,但是很多防护网都是被拆了的”。

徐凯大概走到了河流中上游的位置。他回忆道,山体是个峡谷,落差很大,视距可能只有脚底下的十几米,难以看到更上游的情况。

他们看不到山上的云端,但也已经有很多雾和云,刚玩了一会,山上就飘下来几颗雨。“我们就觉得要下雨了,准备撤”。

但徐凯刚把鞋穿上,一股灰色的洪水就冲了下来,“就3、5秒的时间”。当时是15时27分左右,他赶紧招呼同事们撤离,但他的声音难以触及更下游的人群,“人特别多,我声音也不大,那个地方信号很差。”

河道大约七八米宽,只有他那一侧的河岸有一条土路可以撤离,脚底下遍布石头,人群的疏散并不及时,“人很多,我旁边好些人都是连滚带爬的”。“几分钟之后,洪水越来越猛”,他看到有7、8个人被困在河岸对面,多名游客已经被冲往下游了,其中还有小孩。

撤离沿途,徐凯看到当地的一些干部和民警一直在打电话,“他们也没法救援”。到了下游,目之所及,已有很多东西被洪水带走了,很多人在说下面有被冲走的小孩,当地人已经在下游比较平坦的位置准备捞人了。

“到了5点多的时候,还陆续有消防救援上去,因为山区里都是车,一直被堵着,救援力量上不去,又没有信号”。他说。

从事发地到山脚下,他们撤了有半个小时。“我们撤离到公路的时候,跑都跑不了,全是人,就脚后跟挨着脚后跟绵延几公里。”

当晚10时许,一名当地人告诉中国新闻周刊,警车、消防车等救援车辆还陆续往山里赶。

野生“网红”打卡点

龙漕沟,位于四川省彭州市龙门山镇小鱼洞社区。有介绍称,大山深处奔流而出的雪水蜿蜒而下,流经的地方形成龙漕沟。中国新闻周刊检索发现,在一些社交平台上,龙漕沟被作为小众玩水、露营场地推荐,还冠上了“景区”的说法。

然而事实上,龙漕沟不仅是个不折不扣的“野生”河道,更是一条连同后山的沟渠,承担了泄洪的任务。目前,多个社交平台已经将龙漕沟的旅游攻略、游玩分享等内容下架。

早在去年7月,彭州市融媒体中心就曾在其短视频账号上发布提醒“网红打卡点暗藏危机”:“最近,某短视频平台关于我市龙漕沟的游玩攻略火了。不少游客被吸引前来打卡观光,但殊不知,龙漕沟属于山洪易发区,极大地威胁了游客的声明安全”。

此外,龙门镇人民政府也在其社交平台账号上多次发布相关提醒。一则《龙门山镇文明旅游倡议》中介绍,龙槽沟属于未开发景区,无任何旅游设施配套,环境承载能力有限。近期由于小红书、抖音等APP热议,龙槽沟成为了网红景点,游客陡增,导致沟内垃圾成堆,环境受到破坏。

上述《倡议》还表示,龙槽沟是小鱼洞社区村民饮用水水源地,村民生活、生产用水均来源于此。游客在沟内游泳、戏水、乱扔杂物等均会对水质造成一定影响。龙槽沟属于镇级河道,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河道管理条例》、生态环境部《分散式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指南(试行)》等规定,在河道管理范围内,禁止弃置矿渣、石渣、煤灰、泥土、垃圾等;水源保护范围内禁止从事洗涤、旅游、水产养殖或者其他可能污染饮用水水体的活动。

此外,《倡议》中称,龙槽沟属于三级地质灾害点位,易发生泥石流、山洪灾害,曾于2015、2017年爆发由齐头水造成的洪水灾害,造成护堤被冲毁100余米,直接经济损失累计超过150万元。按照彭州市防汛防灾要求,禁止一切人员进入河道内。(齐头水,是山区夏季局部暴雨后爆发的凶险山洪,水头声势浩大,来势凶猛,往往刚听到河道里传来轰鸣声,水头即刻就到达眼前。如果有人碰巧就在河道里或在河边,往往来不及逃脱,瞬间就被洪流卷走。一般河道下游是大好晴天,但溪流上游突降暴雨,爆发山洪)

“山上的天气和山下的不一样,所以我们一般都会跟游客建议,不要到山上,山野去耍。”陈师傅说,在山上,可能天突然就暗了,然后就会下大雨、下暴雨,没有人能预测到上面会发山洪。

“但造成人员伤亡的山洪,这么多年来还是第一次”,附近一名农家乐的老板李雁向中国新闻周刊介绍,龙漕沟是今年才真正“火”起来的,由于是周末,游客或有上千人。

虽已入秋,但四川多地仍旧酷热。天气软件显示,8月13日,成都的最高温度达到了37度。此外,在彭州当地,连日来都是晴天,并没有下雨的迹象。“如果是下雨天,就会‘封山’,严格限制人员进入”,李雁说,大晴天出现迅猛山洪在当地也很罕见。

多名村民向中国新闻周刊记者表示,当地人并不常到龙漕沟游玩。“尤其是6月到10月,这是我们这里的雨季”,附近一家餐馆的老板彭军介绍,在下水的路上,也有龙漕沟“河情”的警示牌。

李雁说,平常没有涨水的时候,水很清凉又干净。她店里的游客上午也去了龙漕沟游玩,碰到想去玩水的游客,她也会提醒,天黑了就不要往中间去,在边上玩一下就回家。“这次的事真的让人非常痛心”,她说。(徐凯、李燕、彭军均为化名)

该地曾是小红书网红打卡地

当地多次发文劝阻游客

8月14日6点50分,彭州市委宣传部发布最新消息表示,目前彭州市龙漕沟山洪灾害已造成7人死亡,3人受伤。有多名网友爆料,龙漕沟曾在小红书被多位博主推荐,博主称之为“宝藏耍水地”“玩水野营地”“网红森林”等。据了解,当地政府曾多次发文,提醒游客不要前往打卡。

根据网友爆料的截图显示,在小红书搜索“彭州耍水”,有多篇关于龙漕沟露营、自助烧烤的种草笔记,有博主说,“由于山里天气不稳定,龙漕沟在当地被禁止进入。我只有走野路,翻山越河才进去的”。

记者看到,一博主发布了标题为“成都周边1.5h超冷门耍水地彭州龙漕沟”的种草笔记,并配自己在溪水石缝中野餐、用溪水冷泡水果的图片,该笔记获得了5557条赞。另外一篇“彭州60r自助烧烤免费耍水”的内容获得2145条赞,博主将桌椅摆放在溪水里,桌上还有饮料、水果等。

8月13日深夜,记者在小红书搜索有关龙漕沟的体验笔记,发现相关“种草”笔记均已删除,搜索有关“彭州耍水”“龙漕沟”的内容,则出现了提醒游客敬畏自然,注意安全的内容。

随后,记者尝试用“未开发溯溪”“未开发”等关键词搜索发现,有大量博主在推荐未开发的旅游目的地。有博主表示,自己推荐的地方属于未开发的地方,需自驾,需胆量,在该篇笔记还拍摄了当地政府提示“洞内危险 严禁进入”的警示牌。

实际上,小红书已经成为用户消费参考的重要平台。

根据易观千帆数据,小红书月活用户约1.48亿,从使用时长、启动次数、粘性分析来看,2021年呈明显上升趋势。用户构成方面,女性占比达67%,24岁以下用户占比高达44.99%,中等消费者、中高等消费者总占比高达75.62%。年轻、女性、中高等流量在涌入小红书,小红书也自然成为了大众寻找游乐出行的聚焦点。

据当地政府官方微信号介绍,龙漕沟属于未开发景区,无任何旅游设施配套,环境承载能力有限。同时,龙漕沟属于地质灾害点位,易发生泥石流、山洪灾害。

成都辟谣彭州龙漕沟山洪与上游泄洪有关

8月13日,成都彭州市龙漕沟突发山洪,造成游玩群众伤亡引全网关注,在大家为被困群众担心和祈祷的同时,却有个别网民不断散布“上游大坝发电站突然开闸放水引发山洪”“山洪是由地震形成的堰塞湖塌方导致”等言论博取眼球。

8月13日19点08分,彭州市应急管理局官方微博“彭州应急”就“龙门山镇龙漕沟突发洪水”一事发布通报,提及事故原因为当日下午该辖区有对流云团生成,伴有短时强降雨,从而引发龙漕沟区域突发山洪,导致群众被困。“通报”全文如下:

【关于龙门山镇龙漕沟8.13突发洪水情况的通报】8月13日14时37分,彭州市龙门山镇接到气象预报,辖区有对流云团生成,将伴有短时强降雨。接报后,龙门山镇政府立即组织镇村(社区)干部、巡逻队员及志愿者等力量对辖区内河道沿线戏水游客进行劝离。15时30分,小鱼洞社区龙漕沟突发山洪,河道未撤离游客被卷入山洪。事故发生后,彭州市应急管理局、公安局、消防大队等部门立即赴现场开展搜救工作,目前人员伤亡情况正在核查中。

对话彭州山洪亲历者:一路飞奔提醒游客逃命,有人慢悠悠收拾东西被冲走

8月13日下午,四川省成都市下辖的县级市彭州市龙门山镇龙槽沟突发山洪,多名在龙槽沟纳凉避暑的游客被洪水冲走,事发后当地多只救援队伍参与搜救。截至13日24时,彭州山洪灾害已造成7人死亡,3名轻伤者在医院住院观察。亲历彭州山洪的游客何先生向海报新闻记者还原了事发经过。

何先生是成都人,8月13日这天他正和公司同事在龙槽沟开展团建活动。何先生回忆,事发的龙漕沟为免费景区,从景区停车场走到龙漕沟上游的小瀑布约有两公里。13日下午两点他们在景区外就餐后,沿着河流向上游走。

15时25分左右,何先生一行人到达上游瀑布,瀑布只有一米多高,瀑布下的河水清澈见底,刚没过人的脚背。

因为水温太凉,何先生一行人没玩几分钟就从瀑布下返回岸边,此时他们发现天空有大片乌云,滴了一两滴雨。

15时29分,他们突然听到一声“轰隆隆”的巨响,何先生听到这个声音像被电了一样,头皮发麻,最开始他以为是发生地震,便站到河边观察,随后他和同伴便看到污浊的洪水从上游迅速冲了下来。

瀑布下原本只没过脚背的清水瞬间涨到一人多高。

发现山洪袭来,何先生立马给下游的同事打了电话,告诉他们洪水来了,这时的时间是15点29分。何先生回忆,在通知完同事后,他们一行三人告知在龙漕沟附近的本地商贩,让他们通知熟人“山洪来了”。

据“彭州应急”的通报显示,8月13日下午14时37分,彭州市龙门山镇接到气象预报,辖区有对流云团生成,将伴有短时强降雨。接报后,龙门山镇政府立即组织镇村(社区)干部、巡逻队员及志愿者等力量对辖区内河道沿线戏水游客进行劝离。15时30分,小鱼洞社区龙漕沟突发山洪,河道未撤离游客被卷入山洪。

在往下游走的撤离途中,何先生看到当地的商贩都在劝阻游客们赶紧撤离出河沟。

何先生回忆,原来走上去花费了十几分钟,下来时一路狂奔,大约两三分钟就到了下游亲戚同事休息的地方,有的同事鞋子都跑掉了,脚底受伤也不敢停留。才到下游十多秒钟,上游的洪水就来了。何先生说,他们一路狂奔,边跑边打电话,通知山下的同事“发生山洪”。

何先生说,自己跑到同事和亲戚所在的位置时,他看到亲戚还在河边吃西瓜就急了,再次将山洪暴发的消息告知给亲戚,亲戚这才把小孩带上岸边,这时赶在后面的同事也赶到了这里,洪水也到了,“看到水来了,我亲戚立即就跑,手机也掉了。”何先生还回忆,向高处撤离他的亲戚还顺手救上一名孕妇,正是这名孕妇捡到了手机。

何先生还告诉海报新闻记者,山洪未爆发时,下游水位最深只到人的大腿位置,河床上有人在烧烤,也有人搭帐篷,在他一路狂奔通知时,有些游客很快就撤离出来,但还有些游客却在慢悠悠地收拾携带的物品,“慢慢收拾东西的人就被冲走了。”

何先生回忆,因事先让摊贩打电话通知,救援人员很快就赶到现场,何先生一行人走出景区时,道路已经是只出不进了,外面被当地封锁,当地警方和社区的工作人员、志愿者都在组织开展救援。

何先生说,在走出景区时,他们发现一名同事不见了,随即拨打电话找人,那名同事电话里说自己是被困住了,但绝对安全,这时何先生一行人才放下心来。这位同事在距离上游小瀑布两百多米处还救了一位被洪水冲下来的男游客,当时该男子身上多处受伤。不久后,当地交警和消防救援车辆赶到了现场,何先生一行人就把原本路边设置的路障给移开,让救援车辆顺利通过。

事发后,何先生一行20人当晚就回到了成都,他说,有一名同事因为救人手被划伤,多名同事在逃跑时手脚也有划伤,“鞋子基本都跑掉了”。

8月14日凌晨1时许,彭州市委宣传部发布消息称,“8·13”突发山洪灾害中的3名重伤人员经医院抢救无效死亡,遇难者人数增至7人,尚有3名轻伤者住院观察,生命体征平稳。现场搜救工作仍在进行中。

网友评论

中国气象局:加强对涉山涉水户外旅游气象条件的监测预报预警

8月14日,在全国天气会商后,中国气象局结合近期防汛抗旱形势,召开视频会议,对汛期气象服务保障工作进行再安排再部署。中国气象局党组书记、局长庄国泰强调,各级气象部门要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上来,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进一步加强对地方旱涝灾害的监测预警和会商研判,采取有力措施,统筹做好防汛抗旱气象服务保障工作。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张祖强参加会议。

近期,全国天气形势复杂多变,长江中下游、西南地区高温持续发展,东北华北地区多次出现暴雨天气,华南等地进入台风活跃期,各类安全风险隐患加大,防汛救灾气象服务形势严峻。会议强调,各级气象部门要时刻紧绷防汛安全这根弦,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全力以赴做好防汛抗旱各项工作,要高度重视部分干旱地区可能面临的旱涝急转风险,坚持防汛抗旱两手抓,加强监测预警和会商研判,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会议对下一步工作提出三点要求。

一要进一步提高思想认识,压紧压实责任。目前,南方等地高温酷暑极易导致部分地区出现突发强对流天气,引发暴雨洪涝和山洪地质灾害,各级气象部门要切实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绷紧防汛安全这根弦,克服麻痹思想和侥幸心理 ,重点做好关键性、转折性天气以及局地突发强对流天气的防范应对。

二要进一步提升业务技术水平和能力,筑牢安全防线。不断提升短临天气预警预报能力,做好提前精准预报,及时发布预警信息,强化风云气象卫星、天气雷达在业务中的深度应用,提升预报精准度及准确率。同时,要加强上下游、左右岸信息共享和协作联动,积极做好强降雨引发的山洪、滑坡、泥石流、城市内涝等次生灾害风险预报预警。

三要进一步优化气象服务,提升防灾减灾能力。针对公众暑期出行、旅游等需求,强化风险研判,加强对涉山涉水户外旅游气象条件的监测预报预警,积极主动同相关部门保持沟通交流,进一步完善信息共享机制。

会议还研究部署了能源保供、农业生产等方面气象服务保障工作。

四川彭州龙槽沟“8·13”山洪灾害,最新情况!

8月14日,在四川省彭州市龙门山镇龙槽沟,消防救援人员在搜救(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王曦 摄

记者14日从成都彭州市应急管理局获悉,截至目前,四川省彭州市龙门山镇龙槽沟“8·13”突发山洪灾害共造成7人死亡、8人轻伤。截至14日13时,经消防、公安等救援力量全力搜救后,无新增失联、伤亡人员;在院治疗轻伤1人,目前伤情稳定。

据了解,自8月14日零时起,龙门山镇共出动260余人对事发地周边农家乐、住户进行人员排查。当日早上6时起,彭州市再次集结15支救援队伍308人,以及民兵80人、特警50人,携带无人救生艇、潜水装置、生命探测仪、卫星定位系统等专业救援设备,对龙槽沟至湔江河道丹景山河段开展三轮拉网式搜索,将搜救范围扩大至事发地点沿河下游约30公里。

截至目前,搜救排查工作已接近尾声。遇难者家属善后工作也在有序开展。

8月14日,在四川省彭州市龙门山镇龙槽沟,消防救援人员在河道搜救。新华社记者 王曦 摄

8月14日,在四川省彭州市龙门山镇龙槽沟,消防救援人员整队进入上游搜救。新华社记者 王曦 摄

面对山洪,如何防范和自救?

遭遇突发山洪如何防范和自救?这份安全指南请收好

当前 我国进入“七下八上”防汛期

很多地方也迎来山洪灾害多发期

暴雨多发季 山洪易突袭

山洪来前有哪些征兆

遇到山洪如何自救

这些安全知识要记牢↓

消防员真人演示

与五六名同伴被山洪围困时

应该如何正确互救?

当一个人体力不支被洪水冲倒

其他人也会被冲倒

因此手拉手面向洪水

排排站的方式不可取×

消防员为你演示正确互救办法↓

①排成一列纵队

女士站在前面,男士站最后面。后方人员扶着前面人员的腰部,重心向前。此时纵队面积越小,受到洪水的阻力也越小。

②排列成V形或人字形

第一个人站在前方,后面的人站在第一个人斜后方30°的位置,后方人员扶着前面人员的腰部,重心向前,稳固在水中,等待救援。

如何预防山洪灾害?这四点要做好

经常关注气象预报信息和权威部门发布的灾情预报

密切关注和了解所在地的雨情,水情变化

事先熟悉居住地所处的位置和山洪隐患情况

确定好应急措施与安全转移的路线和地点

危险地区不要去 山区河道应远离

进入山区看标识 观察山势和水势

收到警报快撤离 迅速转移到高地

防汛无小事 安全记心中

做好防范!山东发布山洪灾害气象预警,青岛这些区域可能发生山洪灾害

山东省水利厅和山东省气象局8月14日联合发布山东省山洪灾害气象预警:预计8月14日20时至8月15日20时,青岛、烟台等市局部地区可能发生山洪灾害(蓝色预警)。

蓝色预警区域包括:崂山区中北部、即墨区东部、莱阳市南部、海阳市西南部。其他地区也可能因局地短历时强降水引发山洪灾害,请各地注意做好实时监测、防汛预警和转移避险等防范工作。

半岛新闻综合整理 素材据中国新闻周刊、央视新闻、海报新闻、新华社、中国气象局微信公号、应急管理部等

母女同题 | 散文雨天片段 | 猜猜分别是谁写的?

◆ ◆ ◆

「母女同题 《雨天》」

青梅才隽-第217篇原创文章

凡心所向,素履可往

雨天-片段1

我想拍下雨天,记录叶片上的雨珠,记下这场雨。我认真地记录着雨的痕迹,雨是那样的美丽。我从树叶中找到了一只金龟子。这是一只绿色的金龟子,也许雨天令它安心,也许这一身绿是它的资本。它十分大方地趴在几片叶子上休息,享受宁静的雨天。

它和叶子一样,身上也落满了雨滴,这让它变得更迷人了——它像一块镶嵌着水晶的绿宝石。大概是我太俗了吧,见到这绿宝石就起不了身来,只顾蹲在草边,一个劲儿地记录它动人的模样。这时候雨伞就显得多余了,它使我把玩不好相机,人变得像它一样笨重,不如去迎接这雨吧,谁需要那愚蠢的雨伞呢?我便在雨天中俗气地围着新发现的“宝石”拍了很久的照片。

雨天-片段2

雨中的我们一手撑着伞,一手拍着周边的美景,眼里全是风景。此刻,落在树叶上的雨珠成了我们的新宠,它们大大小小的,形状也各异,是那么的晶莹剔透,每一颗都像是一个童话世界里的王国,装满了故事。

“这里有一只金龟子。”我们蹑手蹑脚小心翼翼地靠近,又小心翼翼举起相机偷拍起来。不敢吭声,生怕惊动在做梦的金龟子。它坐在几片绿叶丛中,头部稍往下呆着,四只黑色的脚在一旁随意摆放着,前脚往外张开,后脚往后伸展着,像是在绿色的“床上”写了个“大”字。渐变绿色的壳上附着晶莹的小水珠,真像是一颗绿宝石上又镶嵌着大大小小的小宝石。我们左看右看,上看下看,细细地观察着,小心翼翼轮番拍照着,却不惊扰它的美梦。

本文写于2022年6月8日

出游时间2022年6月3日端午节.大吉沙岛

作者 | 青梅才隽 / 图片摄影 | 廖隽儿

美国发现88个鬼脚印,1万年前留下,为何雨天出现晴天消失?

这是一组来自1.2万年以前的古人类脚印,由于它们在下雨天时清晰可见,而到了晴天的时候就会消失,因此也被人称为“鬼脚印”。经过了上万年的日晒雨淋和风化侵蚀,为什么这些脚印还能存在,它们又为什么能够“神出鬼没”呢?

“鬼脚印”

事情还得从今年7月初说起,当时美国康奈尔大学的一个科研小组,驱车前往了犹他州大盐湖沙漠希尔空军基地附近的一个考古遗址,并且无意中发现了少量脚印的分布。这些脚印在空旷的沙漠中非常显眼,一开始看到的数量不多,但是在对周围的区域使用了探地雷达后,却发现这一组脚印还真不少,总共至少有88个之多。其中既有成年人的脚印也有儿童的。

而最令人惊奇的一点是,它们总是只在下雨天后才会出现,并且因为雨水的浸润而变得十分清晰。而在晴天被阳光照射到干涸以后,这些脚印就会莫名其妙地“消失”。既然这些脚印并没有真正消失,看来它们已经存在很久了,有可能是千万年以前的“脚印化石”。

为了验证这个猜想,他们首先提取了部分脚印,然后使用放射性碳定年法发现,这些足迹或许能追溯到12000年前的冰河时代。

而在距离发现足迹的地方不到一英里(1.6 公里)的地方,他们还发现了一个狩猎采集营地,经过检测,这个营地也出现于12000年前。在这个营地遗迹里面,还发现有一个古老的取暖壁炉、一个用来烹饪炖汤的石器,以及很多动物骨头被遗弃在里面。看上去更像是一个临时住所。

另外,研究人员还在里面发现了被烧焦一半的烟草种子,这可能是人类使用烟草的最早证据了。难道原始人类也吸烟?原始人抽不抽烟我们不知道,但是脚印化石和远古遗迹很显然是同一批古人类留下的。他们背靠大盐湖,在此定居下来。

“鬼脚印”为何能保存上万年?

那么,这些和鬼脚印的形成有关系吗?“鬼脚印”是如何形成的,为什么在上万年时间里都没有被自然界抹去痕迹?

科学家认为这可能与“大盐湖”沙漠的环境变迁有着很大的关系。大盐湖沙漠曾经也是一个规模较大的咸水湖,但是随着上一个冰河时代的结束,地球气温开始显著回升,大盐湖中的湖水被大量蒸发,湖泊面积开始萎缩,并且在湖床中干涸的地方留下了盐渍。

而长期居住在附近的人类祖先们仍然需要到湖中捕鱼和取水,所以就必须通过干旱的湖床和一些淤泥滩涂到达浅水区,如果踩在比较松软的泥土上自然就会留下脚印了。

首席研究员达伦·杜克 (Daron Duke)称,“人们似乎一直在浅水中行走,沙子迅速填满他们身后的脚印,就像你在海滩上所经历的那样。但沙子下面是一层泥,填满后留下的印记完好无损。”

这是因为下层的泥土和上层的沙子在颗粒大小和成份上有着细微差异,当沙粒在年复一年的水位变化和风力侵蚀作用下不断飘散的时候,底层印着脚印的泥土却并没有发生多大的变化。而在这上万年的时间里,泥土沉积下来,经过长时间的地质作用就有可能转化为较为坚硬的岩层。这个过程具有一定的偶然性,形成的条件较为复杂,所以并不是所有地方的脚印都被保存了下来。

那么为什么“鬼脚印”一下雨就会出现,而一到晴天就会消失呢?这也好理解。因为大盐湖的湖水本来就是盐水,其中含有大量的盐分。在晴天的时候,水分蒸发,盐分析出留在了脚印里,加上沙漠中的沙粒聚集在印坑里,就容易将脚印填平。

而一到下雨天,雨水会冲刷沙粒,盐分也会溶解在水中,脚印的泥土颜色与沙粒颜色不同,所以就会在雨水的冲刷下变得十分清晰。

实际上,这样的脚印化石并不罕见。早在2009年的时候,新墨西哥州白沙国家公园就发现过60个人类足迹,后来的研究也证实了,这些脚印可以追溯到21000至23000年前。

而在2018年,科学家更是在湖北宜昌三峡地区发现了,保存于5.51亿年前的动物足迹化石,这是迄今为止,地球上发现的最古老的足迹化石。这种上亿年的足迹化石,想要形成并保存下来,往往还需要经历地质抬升,乃至板块碰撞等活动。

脚印化石的研究有什么意义?

那么,研究脚印化石到底有什么意义呢?

其实,从美国发现的“鬼脚印”来说,它最大的意义在于,能够帮助考古学家和人类学家弄清楚,美洲原住民是从哪里来的,进而确定美洲原住民与亚洲人的关系。在很多时候,我们会觉得印第安人与中国人的长相相似,都是黑头发,黑眼睛和黄皮肤。而要确定两个民族是否存在移民关系,就可以通过这些脚印来研究了。

之前说过,在2009年时,科学家们在新墨西哥州发现了60个人类足迹,它们可以追溯到23000年前。研究人员认为,这是冰河世纪末,人们从亚洲经由白令海峡大陆桥到达北美的

确凿证据。虽然新发现的脚印可能不是人类到达美洲最古老的证据,但它们可能是人类在上一个冰河时代,曾在那里生活过的第一个明确证据。

所以说,脚印化石其实和一些古人类化石、古人类遗迹的作用相似,都是用来确定人类祖先的迁移路线,进而追根溯源寻找人类起源的。

又比如,在2020年9月18日,据《科学进展》(Science Advances)报道,在阿拉伯中亚发现了12万年前的古人类脚印。这些脚印聚集在一个已经干涸的古湖遗迹边上,他们当时在湖边做什么,又要到哪里去呢?

从足迹大小、距离和方向来看,当时有两到三个人同行;足迹散落在湖周,这意味着他们并不打算涉水而过;另外,人类脚印和许多动物脚印一样,行进的方向偏向南方。

由于遗址附近没有找到任何石器,动物化石上也未见任何屠宰痕迹,可以判断这些古人类只是短暂地在此停留,或许他们也和很多动物一样,要前往更加温暖的地方度过漫长的寒冬。

实际上,科学家在思考一个更为深远的问题,全世界的人类是否都是从一个地方迁移出去的。后来他们才在各大洲定居下来,演化为不同肤色的人种,最后继续分化形成部落、民族和国家。

目前,关于人类起源的猜想还没有得到证实,但是各种古人类骨骼化石、遗迹和脚印正在将古人类占领世界的细节补充完整。相信不久以后,人类对于自身的认识会变得更加清楚。

傅抱石的故园情

作者:周敏生(江西省新余市作协主席,文化学者)

中国现代著名画家傅抱石以山水画名世,他祖籍江西新喻县(今新余市),一生曾数度回到故乡。淳朴热情的乡亲以浓浓的乡情,抚慰了游子的乡愁,也滋养了他的艺术。每当有佳作问世,欣喜之余,他常以“新喻画人”“新喻县人”“新喻”印章题款,昭告世人。而他的家国情怀和艺术精神也一直被家乡人民纪念与传承。

仲夏时节,我又一次寻访新余市渝水区罗坊镇章塘村,拜见了今年已97岁高龄的傅章发老人,他对往事记忆犹新。1937年“七七事变”后,日军大举进攻,国民党军队节节败退,年底,南京已岌岌可危,在战乱中,傅抱石一家从南京乘轮船匆匆南行,在南昌居住,两个多月后,湖口、马当失守,危及南昌。

傅抱石创作《江山如此多娇》工作照照片由作者提供

1938年仲春,章塘村的乡亲们收到抱石从南昌寄来的一封信,得知他要回到家乡,都欣喜万分,奔走相告。他们清楚地记得,1921年夏,傅抱石考上南昌省立第一师范,回到家乡,不是来报喜,而是来借钱。傅氏族人认为这是光宗耀祖的大事,钱是小事,决定为傅抱石实行最高礼仪——游乡。十七岁的抱石坐在高头大马上,随着游乡队伍先绕章塘转了一圈,然后向紧邻的华田村前进。按乡俗,要游遍“傅氏十伦堂”的十个村庄,不过,怕累坏了抱石的身子,只游了靠近章塘附近的几个傅姓的村庄。抱石尽管小时候随父母回过几次章塘,但都印象不深,这次他从心底里感受到了族人乡亲的淳朴、故乡章塘的美丽。回村后,他便拿起笔和墨,把美好的景色画了下来,在画的右上角题署“乡居图,是为山乡幽景,农家无闲人也”;又在左旁写上“新喻傅抱石”,表达对乡亲的赤子之心。1933年,傅抱石计划赴日留学,但经费无着落。再一次,故乡向他伸出了援手。章塘村的族人把一座山的松木卖掉,凑足100余银圆送到了抱石手中。

事隔多年再回故里。抱石偕夫人罗时慧、儿子小石、二石、岳母李维屏、奶妈六人,从南昌坐船至樟树,然后溯袁河到罗坊。

傅章发老人当年13岁,跟着村里人抬着轿子,推着十几辆土车,来到十里外的袁河铁树下渡口迎接。到家时,乡亲们以最隆重的礼节,欢迎这位远道而归的乡贤,接连放了三管土炮。抱石由于从小跟随父亲在南昌,家里本来就无房屋,乡亲们便将村里最好的房屋腾出来,安顿他一家。当时,外村人以为他有万贯家财,其实,他十多只箱子里大部分是书籍画册,只有少量的衣服什物。这些书画,抱石视如生命。村里为了确保他的安全,白天夜里,在他的屋前屋后挂起马灯,派人通宵达旦放哨。

抱石是个富有正义感的人,爱憎分明,疾恶如仇,回到家乡的第二天,族人告诉他,国民党乡长胡元福经常带人到村里来抓丁拉夫,动不动就捆人打人,开枪威吓乡亲。抱石听后非常气愤,立即写了封信给胡元福,要他来见自己。胡元福深知抱石当时的威望,一接到信,一点也不敢怠慢,第二天一早就赶到章塘村,战战兢兢地站在抱石家门口。抱石听说胡元福来了,故意躺在床上不起来,胡元福冒出一身冷汗,老老实实足足站了一个时辰。抱石推门出来,一开口就把胡元福教训了一顿:“你这个狗毛乡长,今后不准你到村里来欺侮百姓,再知道你还来,我可饶不了你,快滚回去吧!”胡元福连连点头称是,灰溜溜地走了,围在一旁看热闹的乡亲们开心地大笑起来。

抱石训斥胡乡长的消息,很快传遍四邻八乡,许多穷苦人络绎不绝来找抱石帮忙。1930年10月彭德怀指挥红三军攻克新喻,并驻留了一段时间。在此期间,章塘村附近的石山桥村有两个小伙曾给红军送过猪、酒,后因得罪了当地余家铺的一个大地主,被告发“通共”,被警察局抓走,关在南昌,家里老少没人照料。石山桥派人来向抱石求助,他马上写了封信给在国民党省政府做事的朋友,石山桥的人拿着信去南昌,两人很快就被放出来了。

抱石一家在章塘村住了一段时间后,同窗好友傅家忠又把他们接来桥上村住。这个村有所升平保学,抱石经常到那里散步。有一天,学校的江咏清校长见到抱石,便热情地招呼他到学校里坐,诚恳地说道:“抱石先生,您难得回来一次,这次您一定要为我们画幅画,留作纪念。”抱石欣然应允。当年在保学读书、曾替抱石磨过墨的廖杰清楚记得作画时的情景:抱石回住所取来纸和笔,慢慢地将宣纸铺开,提起笔准备作画。可是,刚提起笔,觉得还不能尽意,又将笔放下,因为没有大笔,便叫人到一棵棕树上割了几片棕衣,扎成一把小扫帚,又用锤子捣软。然后,一手拿起棕帚,一手端着个盛满墨汁的竹筒,迅速地这里涂几笔、那里点几下,大家看得有点发呆。抱石作完画,大家还不知道他画的是什么。抱石放下棕帚和竹筒,满意地笑了笑,然后将画挂在墙上,对围观的人们说:“站远点看,站到那边圩上去看。”大家往后退去,不由得惊呼起来,原来画的是一棵松树,松树上还站着一只老鹰,松树画得枝干苍劲、挺拔坚毅,鹰画得活灵活现、目光深邃、傲视前方。好一幅《苍鹰图》!这幅画就一直挂在学校里,可惜后来学校撤销,画也不知所踪。

傅抱石国画《无限风光在险峰》江西新余傅抱石纪念馆藏照片由作者提供

抱石在家乡居住期间,对求画求字者有求必应。章塘村附近的桥上村有个名叫傅光族的人开了一家酒店,店家请抱石作画。抱石一连给他作了十几幅山水花鸟条幅,挂满了酒店,生意十分红火。罗坊镇街上有个朋友开了一家饭馆,开张那天请他去题匾,抱石又欣然前往罗坊镇上题写了“大家乐”三个大字。

在章塘村,族长从阁楼上搬下《喻东傅氏十伦堂族谱·章塘族谱》,他说,1938年夏,抱石亲手撰写了“傅氏族谱世系图”,并增补了“傅中州,字庆远,名抱石,生于光绪甲辰(光绪三十年)八月廿六日巳时(公历1904年10月5日),配南昌罗时慧,生于宣统三年农历五月十七日午时(公历1911年6月13日午时)。长子益钧,字小石,民国廿一年八月十日未时生(公历1932年9月10日未时),次子益钜,字二石,民国廿五年四月十八日巳时生(公历1936年6月7日巳时)。”

抱石在家乡生活期间,仍非常关心前方的战事,惦记着处于日寇铁蹄下的祖国命运。他多次到新余城里打听消息,一封一封的信发出去。当他得知国民党政府迁至重庆,并接受了共产党提出的联合抗日主张,一颗爱国之心便按捺不住,决心离开家乡,到抗日的洪流里去报效祖国。1939年早稻播种时节,抱石将身边书画物品留在故乡,又带着妻小从新余到湖南经桂林,辗转到重庆。直到新中国成立后,土改时的工作队发现了抱石的家信及书籍。抱石夫人罗时慧在《往事如昨》一文中回忆道:“抗战时,我将他在日本及在南京中央大学时写的信,装了一个箱子,便寄放在新喻县他老家章塘村的同族叔父家。土改时,工作队发现这是傅抱石的家信,甚为重视,特派人将这箱信及几箱书送到南京,我们十分感动。”可惜,在“文革”中付之一炬,如果保存到现在,是研究抱石多么珍贵的历史资料啊。

章塘村前有一座高大的牌坊,上面镌刻傅二石题写的“抱石故乡”四个大字,牌坊后面是“傅氏宗祠”,离宗祠50米的地方,有一栋青砖平房,便是“抱石故居”,里面陈列了抱石一家人的生活用具及图片和绘画作品,还有抱石长子傅小石及夫人王汝瑜、女儿益玉夫妇、次子傅二石夫妇、女儿傅益瑶等先后回章塘,受到家乡人民欢迎的图片。目前“抱石故居”是江西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据章塘村党支部书记兼主任傅春平介绍,每当寒暑假,大中小学生纷至沓来,尤其是爱好艺术的学生,在这里写生、绘画,希望呼吸大师的气息,得到艺术的真传。

我经常到坐落在新余城区抱石公园里的“傅抱石纪念馆”参加各类文艺活动,在公园的东面广场,拾级而上,高岗上耸立的傅抱石汉白玉雕像,栩栩如生,昂然挺立于青松翠柏之中,与百万新余人民朝夕相伴,与青山绿水日夜比肩。

1963年10月,抱石以全国人大代表的身份来江西视察,他关注家乡的发展情况,新余1960年因钢设市,1962年撤市,江苏、上海一大批人才汇聚于此,成为一座移民城市。他希望家乡加快发展,后来新钢成为江西最大的钢厂,新余被誉为“赣西明珠”,抱石看到当时的《新余报》刊登的报道后,十分兴奋,提笔画了一副《更喜岷山千里雪》国画赠送给新余日报社。《新余报》将这幅国画刊登在报纸的头版,家乡人民欣喜若狂。

1983年新余复市。在复市之初的1985年,新余十分重视城市公园建设,拟在城北新城和城南老城分别建一座公园,城北的叫北湖公园,城南公园的名称则争议很大,有的说新余是钢城,就叫钢城公园;有的说新余刚复市,就叫复市公园。时任新余市委书记、现已93岁高龄的张迎祥,为此召开了一次文化界人士座谈会,当时一个与抱石有过交往,并与傅家子女来往密切的文化工作者章琳,听说云南玉溪(聂耳的故乡)刚刚以音乐家聂耳命名了一座公园,新余是傅抱石的故乡,建议命名为“抱石公园”。这个想法得到当时市委市政府的认可,并向省里汇报并行文向中宣部请示,中宣部转文化部同意,正式命名为“抱石公园”。抱石的好朋友、佛学大师赵朴初先生欣然题写“抱石公园”四个大字。由此,新余有了全国第一个以现代美术家名字命名的城市公园。

在“抱石公园”落成典礼上,抱石夫人罗时慧赠送《雨后奔泉图》《峡江烟雨图》两幅抱石画作,并在画作上题款:“抱石遗作赠新余市永存,罗时慧”。后来在新余纪念抱石诞辰90周年和100周年活动中,罗时慧率子女又捐献了《山居图》《松雪图》《蔬菜图》三幅画作,现珍藏在新余市博物馆,成为新余市宝贵的文化与精神财富。

江西新余抱石公园照片由作者提供

为了建成名副其实的抱石公园,除在园内建设傅抱石纪念馆外,还请抱石的学生们出谋献策,以抱石精神和作品意境,设计了二十多个景点。《抱石公园赋》中写道:“复市之初,建园肇始,辟六百余亩秀丘灵川,邀百十名鸿儒逸才,凭江山多娇,展丹青画境。”赵朴初题名的“抱石公园”,雕刻在宏阔的园门之上。2004年,当地政府复修重缮,公园扩至七百余亩,景观添列三十多处,修建了景观塔和北门广场。随着城市的发展,抱石公园已处于新余市中心,成了广大市民观瞻、游趣、休闲、对弈、抚琴、研画的好去处。

步入抱石公园深处,缓步在松涛翠竹掩映的傅抱石纪念馆,凝望画家的作品真迹,勾起我对这位国画大师的文化追寻和灵魂触摸。这座纪念馆建筑面积约2000平方米,融古建筑与现代建筑于一体,富有园林建筑特色和本地风土人情。值得一提的是,展馆还特设一室,还原抱石的画室“南石斋”的景象,其间一笔一砚皆令人怀想抱石临案泼墨的风采。说起“南石斋”,这个名字还是当年郭沫若所取。郭沫若在1958年《傅抱石画集序》中说:“吾尝言我国画,南北有二石,北石即齐白石,南石即抱石”,故而“南石斋”由此得名,书房上面的牌匾也是由郭沫若亲自题写,展现了傅抱石和郭沫若两人一文一画、惺惺相惜的情谊。傅抱石纪念馆被列入全国、全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吸引着更多的人去寻觅一段浓墨重彩的往昔,去瞻仰一代巨匠的风采。

生根的艺术才能源远流长。抱石的艺术成就也需要挖掘生根。1988年,时任新余市政协主席的孙奇珍,到南京面见抱石夫人罗时慧,儿子傅小石、傅二石,商议出版《傅抱石》一书,邀请“三亲”(即亲见、亲历、亲闻)熟悉抱石的专家、学生、亲属撰写回忆录,生动挖掘和总结抱石的艺术成就。该倡议一经发出,就得到了众多呼应,一年之内先后收集了包括关山月、宋振庭、石凌鹤、常书鸿、赵清阁、黄苗子等大家名流“三亲”撰写的文章31篇,结集后由江西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

通览《傅抱石》,可观抱石既是高超的艺术家,也是普通的性情中人。抱石夫人罗时慧回忆中央大学迁到重庆不久,抱石仍返校执教。每周一次到学校上课,其余大部分时间在家从事学术研究及绘画创作。学生们经常翻山越岭去拜望老师,大家惊讶地发现,老师以香茶飨客,自己却始终喝一盅白水。探问之下,才知道他饮的是白酒,以酒代茶。小屋里有只半截埋在地下的大酒缸,每逢春节,他买来四川泸州大曲贮满缸中,以供一年之需。每次作画,必先饮酒。酒中出画,恰如李白“斗酒诗百篇”。抱石从小爱书如命,对于各种题材的书籍都不放过,即使是抗战时期,也是孜孜不倦地在微弱的油灯底下读书,不管外面战火纷飞,一旦沉浸于书中便无人可扰,偶尔有一天没有看书便感叹“今天的饭算是白吃了,对不起这杯酒啊”。抱石就是这么一位有血有肉的艺术大师。

关山月在《难忘的怀念,难得的同行》一文中,也写到抱石一手端酒杯、一手画画的情景。众人皆知他有一方著名印章,刻着“往往醉后”四个字,通常会钤在他的得意之作上,颇有些自嘲的意味!

傅益瑶在《家风》一文中说:父亲经常晚饭后坐在沙发上,点着一支香烟。突然,对我们说:“快坐下来,我的故事已经从胸口爬到喉咙了。”我们立即在他身边坐下来。他讲得最多的是历史故事,讲王勃二十岁出头时,路过江西南昌,在都督阎公的宴席上大胆提笔写序,可把一心想让女婿露一露才华的都督气坏了。他还常讲在老家居住的故事,比如隔壁住的胡老太把自己扔掉的草稿捡去做鞋样,送了一双结实的布鞋给他。还讲章塘村是个“旱死青蛙,饿死老鼠”的地方,有时喝的水要到10里路以外去挑……傅益瑶、傅益玉记住了父亲讲的“水”故事。20世纪90年代,她们回到故乡章塘村,目睹当地缺水的状况。回到南京后,姐妹俩共捐款120万元,帮助章塘村安装自来水管。章塘村也成了当时全市第一个通自来水的村庄。

现年93岁高龄的孙奇珍还坚持参加文艺活动,我得以经常和他见面。在一次活动中,围绕抱石和新余,我对孙老进行了访谈。他说从1985年至1994年,新余曾两度隆重举办纪念抱石的活动,傅二石均出席。市博物馆将两次活动捐献的一百六十余幅海内外书画家作品(包括抱石书画作五件)编辑成画册,取名《翰墨情》,赶在抱石百年诞辰之际出版发行。

傅二石在《翰墨情序》中说:“新余作为我父亲的家乡,他从未有一日淡忘过。他在自己的作品上总是要题上‘新喻傅抱石’就是证明。由于海内外人士对我父亲作品的喜爱,不惜重金收藏,因而新余(新喻)这个地名也随着他的作品走向世界了。可以说他的作品也体现了画家对家乡的一片深情。而这本《翰墨情》的出版,又体现了家乡人民及海内外画家对我父亲的崇敬与怀念。”

1989年,新余市作家胡志亮准备撰写《傅抱石传》,孙奇珍十分重视,将他从市文联借调到市政协,专事抱石的文史资料搜集和编撰工作。向南京的抱石亲属写介绍信,让他能多次采访到抱石亲属。还为其提供工资经费,上北京、下重庆,赴上海、广州、南昌……行程数万公里,访问抱石亲属、朋友、学生、同事上百人次,收集第一手资料。1992年,四十余万字的《傅抱石传》完成初稿,时任市委书记严显烈、市长张海如当即拍板决定拨出专款解决创作出版所需经费。一本书的创作、出版,享受如此厚待,不仅是对作者的尊重,更是对抱石的尊敬。1993年《傅抱石传》出版发行受到读者一致好评,并荣获了首届(1990-1994)中国优秀传记文学作品奖。

新余是一块红色的土地,也是抱石艺术创新发展的孕育地。

1930年10月,毛泽东同志在抱石的故乡、新喻县罗坊镇主持召开红一方面军前委与江西省行委联席会议,史称“罗坊会议”,制定了“诱敌深入”的作战方针,使红军的战略战术原则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并写下了著名的《兴国调查》。

1938年,抱石在家乡章塘村居住时,章塘村离罗坊陈家闹不足十里路,抱石经常到罗坊街上为小商铺写招牌,或到戏班子里拉京胡,常常走过袁河上的浮桥,到对面的陈家闹,寻访“罗坊会议”旧址和“兴国调查会议”旧址,对毛泽东实事求是地提出“诱敌深入”的方针,取得第一次反围剿的胜利感到由衷的敬佩。实地的探访让抱石有了更深切的体会。这既是历史的巧合,也是现实的机缘,成为抱石日后创作毛泽东的诗意画的渊源。

在《创作毛主席诗词插图的几点体会》文中,抱石写道:“抗战时从家乡出发,我一到重庆,在朋友家中看到主席的《长征》七律一首,后来得到一本《西行漫记》,初步体会到《长征》诗的凌天气概和革命的乐观精神……又读到了杰作《沁园春·雪》。”“去年初(1957年——笔者注),《诗刊》发表了毛主席的18首诗词,引起了全国的重视,在世界也有影响。当时我读到,特别是《井冈山》《元旦》《会昌》《大柏地》几首,都是在江西写的,我更觉亲切,决心要画它。”这是抱石精研细作毛泽东诗意画的动因。

2008年,傅二石在“新余论坛”上专门谈了抱石的毛泽东诗意画:

1950年以后,父亲除了继续以古代诗人的诗句为题材作画以外,开始以毛泽东的诗词为题材进行创作,这一年根据毛泽东《清平乐·六盘山》创作了第一幅诗意画,其后便一直乐此不疲,直到生命的最后,其创作毛泽东诗意画的数量已无法统计,估计不下二百幅。其中最著名的,要算悬挂在北京人民大会堂的巨幅国画《江山如此多娇》(与关山月合作),再者就是《虎踞龙盘今胜昔》《蝶恋花》《芙蓉国里尽朝晖》《过雪山》等等。

2014年,第三届(新余)傅抱石文化艺术节,傅二石在新余学院举办的《艺术与生活——我对艺术的感悟》讲座中,又谈起抱石的“毛泽东诗意画”创作。他说抱石是一位“用精神绘画的艺术家”,并介绍了抱石在日本的一件趣事。1934年5月,抱石在东京举行《书画篆刻个展》,正流亡在日本的郭沫若为他主持展览会的开幕式,抱石精湛的艺术和带有浓郁民族特色的作品,一时轰动日本。特别是展品中有两方一英寸的鸡血石印,其中一方的边文篆刻的是两千五百字的《离骚》,在放大镜下,字体清晰隽秀,极富韵味和美感,没有像石头一样的坚韧毅力和滴水穿石的耐力是无法完成的。一个日本人惊叹这是中国艺术的奇迹,推崇抱石为“篆刻神手”,欲以巨款商购,抱石婉言拒绝。有人问他是怎么雕刻出来的,抱石幽默地回答:“我是用精神雕刻的。”于是,第二天的报纸上,就有了这样的新闻标题:“用精神雕刻的艺术家”。

正如这个新闻标题所言,抱石是一位非常注重精神诗意的艺术家。新中国成立,在抱石的眼里具有特别的意义和价值,这个时代“为浪漫主义提供了理想”“对现实主义赋予了灵魂”,艺术家要充分体验和感受新中国特定时代的特点和气氛。毛泽东诗词中蕴含着饱满的热爱国家和时代的象征性内容,必须深刻认识其所蕴含的现实内容和精神特质。石涛所谓“笔墨当随时代”,抱石将为社会主义服务作为毛泽东诗意画创作的宗旨和目的,将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精神意象为主旋律,创造出了雄峻而奇险、秀丽而宏伟、激越而壮阔的毛泽东诗意画的绘画境界与审美意象。

有证可查,抱石是最早探索创作“毛泽东诗意画”的中国画家,在我国传统诗意画向现代诗意画转型过程中,为中国画提供了新的文化价值和象征性内涵,成为中国画创作的文化新母本,深深地影响了几代中国人的历史记忆和时代情怀,亦成为民族精神与文化象征的符号与标识。

罗坊的陈家闹,袁河上的浮桥,还有那滔滔不绝的袁河水,共同见证了抱石不断寻求中国画能动能变、富有生命的艺术追求,也见证了这份艺术风格的孕育。2018年,在抱石故乡罗坊镇兴建了傅抱石艺术馆,融艺术鉴赏、艺术交流、艺术教育、艺术活动为一体,成为抱石金石书画作品鉴赏和人文魅力展示的场馆。傅抱石艺术馆与罗坊会议纪念馆和兴国调查旧址毗邻。在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时,在抱石家人的鼎力相助下,新余市委市政府编辑出版了大型画册《江山如此多娇——毛泽东诗意画作品集》,这既是对毛泽东的深切缅怀,也是家乡人民对抱石的真诚纪念,更是我们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继往开来,在新时期不断追求创新发展的动力源泉。

“丹青难写是精神”。无论走多远,故乡始终是游子潜在的精神轴心,抱石这种热爱艺术创造、热爱祖国山水、热爱家乡人民的品质,已经成为新余市宝贵精神财富。今年,江西省委宣传部,中国美术家协会,新余市委、市政府将举办第六届傅抱石文化艺术节,大力传承和弘扬抱石爱国爱乡、创新创先精神,让抱石精神和艺术之光沐浴一代代人的心灵。

《光明日报》( 2022年09月23日13版)

来源: 光明网-《光明日报》

微故事:记雨 东加豆 粤语 试听版

微故事: 记雨 (东加豆) (粤语 试听版)

简介: 一个雨天的故事 (一个待嫁的女人跑到男人家同居起来,这所谓试婚。试着看着男人是否真正是她心目中待嫁的男人。)

可是...

图*文*声*音效制作: 东加豆

东加豆

https://www.tonkabean.me/

免责声明: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