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iEAS系统 >

英国房中发现巨鼠(英国一年花数亿灭鼠灾,巨鼠长1米,而美国纽约消防员在救小鼠!)

导读 英国房中发现巨鼠文章列表:1、英国一年花数亿灭鼠灾,巨鼠长1米,而美国纽约消防员在救小鼠!2、褐家鼠一种身怀绝技的老鼠3、神秘动物在哪里?大脚怪真的存在吗?4、非典型

英国房中发现巨鼠文章列表:

英国房中发现巨鼠(英国一年花数亿灭鼠灾,巨鼠长1米,而美国纽约消防员在救小鼠!)

英国一年花数亿灭鼠灾,巨鼠长1米,而美国纽约消防员在救小鼠!

说起老鼠,大家的感官是不是都是这样的?

啊啊啊啊!!!有老鼠!!!

对于老鼠这种动物,大家都怀着深深的抵触,因为老鼠生活环境极其恶劣,加上喜欢啃咬家具、破坏食物、传染疾病,所以大家看到老鼠的第一反应就是惊声尖叫!

而据统计,英国目前大约有近2亿只老鼠,对英国的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了影响,而且其中甚至还发现了超级巨鼠!巨鼠甚至还咬了一个孩子,在被消防员处理后,握着巨鼠的尾巴,发现这老鼠老大了!

这种老鼠加上尾巴有近一米长,比英国家猫的体型还大!这种老鼠怎么打?猫见了都怕啊!

为此英国政府付出了每年数亿的巨款用于杀灭鼠灾,但是老鼠们对于鼠药的抵抗力却在不断上升!看着老鼠在家里乱窜,却没法彻底消灭它们!

而相比英格兰的窘境,美国方面却是非常的淡定!

美国:嘿嘿,虽然俺们家鲤鱼特别多,但是老鼠没成灾啊~!而且听说中国特别会做红烧鲤鱼、糖醋鲤鱼,简直太棒了!

英国:二哥别笑大哥吧,啥时候等你也麻爪了你就知道了!

在美国纽约的街头,人们发现了一只小老鼠,而这只老鼠这时候被卡在了一个垃圾桶的洞里,这时候可就真尴尬了!真正的,脑袋被夹了......

老鼠:咋办?前也不是,后也不是,挂在空中好尴尬!我是老鼠,我现在慌得一P!

甚至引来了一群吃瓜群众的围观,额,还有吃瓜法牛!

法牛:嘿,大兄弟,我还没见过比我还蠢的呢,今天可真是长见识了啊!

被围观的老鼠这时候心理.......求老鼠的心理阴影面积啊!

老鼠:拔呀拔呀拔萝卜,脑袋出不来了......

传说中的四脚发力吗?幸好过来凑热闹的是群众还有狗子,换只猫的话,这时候已经凉了~

看到老鼠的样子,莫名就想到了这个画面!

真是.....心疼五秒钟啊,哇哈哈哈哈。

别说,这小老鼠被卡在那边的心情,应该和这位被卡在课桌里的同学心情差不多,毕竟都是脑袋被挤了.....

老鼠:生无可恋......

而最后这只老鼠被消防员救出后放生了!

而这就是中国的老鼠,还被挂了小牌子,我还听说在广西的一个村子,村里的老鼠都被吃灭绝了,战斗力这么强,英国需要你们的帮助啊!

不过老鼠虽然是灾害,但是对待它们,还是给个痛快吧!

毕竟都是生命,像发达国家都有一套自己的灭杀害兽的办法,不虐待,是文明的最底线!

褐家鼠一种身怀绝技的老鼠

说到德黑兰的大老鼠

在伊朗的德黑兰,随着瘟疫的肆虐,人和老鼠之间的战争似乎变成了一场战争。据估计,德黑兰大约有2500万只老鼠,它们可以长到40厘米长,具有极强的攻击性。面对猖獗的“巨型老鼠”,人们首先使用化学物质杀死它们,但这些老鼠很快产生了耐药性。无奈之下,当地成立了一支由10名狙击手组成的“精英狙击队”。到目前为止,这支训练有素的精锐部队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他们使用配备了远红外夜视镜的狙击步枪,本着“看到一个,摧毁另一个”的精神。

但是,当老鼠数量下降时,存活下来的老鼠变得越来越难对付。它们似乎有一些基因突变,体重已经膨胀到大约4-5公斤。它们比一般家猫都大,连捕鼠器都装不下。一些人认为,巨鼠的出现可能是辐射或化学作用的结果。《哥斯拉》的科幻情节会成真吗?

其实,中国古代文献中也有关于“巨鼠”的记载:明朝万历年间,宫中出现了猫大小的老鼠,危害极大。皇室寻找好的猫和老鼠,但它们都被老鼠吃掉了。后来,碰巧有一只来自外国的狮子和一只猫。他们非常聪明,战斗经验丰富。他们最后赢了。长期以来,人们一直认为故事中猫大小的老鼠被夸大了。谁能预料到,今天的伊朗会证实这一点。

拥有独特“技能”的老鼠

事实上,在伊朗猖獗的老鼠是其中最著名和最常见的一种——褐家鼠,又称大鼠、挪威鼠、大鼠、白尾鹤、粪鼠等,在分类学上分为哺乳动物、啮齿动物、啮齿动物、啮齿动物和啮齿动物。

褐家鼠分布在世界各地,几乎在人类生活的任何地方都能发现。他们很胖,正在长大。成年大鼠体长15-25厘米,体重220-280克。

褐家鼠动作敏捷,在拐角处活动。它可以在水平或垂直的电线、绳索、暖气管和电缆上行走,也可以直接爬上粗糙的砖墙。成年褐家鼠可向外和向下跳跃77厘米以上,2米以上。他是个优秀的游泳运动员。它非常擅长在水面或水下游泳。它既能潜水又能钓鱼,还能在马桶的回水弯道上轻松潜水。

褐家鼠听觉敏锐,对超声波特别敏感。它可以发出不同频率的声波,用于社交和定向使用。然而,它的视野很差。它无法分辨颜色,视觉成像较差,但对光线刺激非常敏感。在黑暗中行走时,它总是用触角和一边的体毛触碰墙壁或地面,并利用触觉刺激来确定自己的方向。它具有良好的记忆力和高度的警惕性。当它在活动中遇到干扰时,它会立即隐藏起来,对环境的变化更敏感。当新物体出现时,即使是食物也会避开一段时间,这就导致了所谓的新物体反应。它还有高度发达的嗅觉。它可以通过尿液和性腺分泌物的排泄在其活动范围内留下明显的嗅觉痕迹,建立一定的影响范围,并根据这些嗅觉痕迹来区分家庭成员和寻找配偶。

褐家鼠有广泛的饮食习惯。它可以吃任何可以吃的东西,也可以吃很多不能吃的东西,比如蜡烛、肥皂、木头、铅片、铝片、塑料、橡胶、沥青、砖块和不太硬的混凝土。这是因为它们有很强的咬合能力,像凿子一样锋利的门牙和强壮的咬肌。当食物困难时,褐家鼠会杀死自己的同类,甚至攻击人类和其他动物。

褐家鼠不仅繁殖率高,而且适应性强。它可以在零下20°C左右的冷库中繁殖,也可以在40°C以上的热带地区生活,即使在核爆炸后的岛屿上,褐家鼠仍然存活。

“挪威鼠”,走向全球

褐家鼠有一个奇怪的名字——挪威鼠。大家都说褐家鼠来自挪威。1769年,英国动物学家约翰·贝肯霍尔特(John Beckenholt)将norvegus norvegicus命名为“挪威鼠”,因为他还认为这种动物是在1728年由挪威船只到达英国的。

事实上,褐家鼠起源于亚洲温暖的地区,尤其是俄罗斯和蒙古的部分地区。从18世纪初发源的褐家鼠,随着人类活动和城市化的不断扩大,褐家鼠传播到了西伯利亚,并于1727年游过伏尔加河进入西欧。从那里开始,他们通过人类海运传播到世界各地,于1775年到达美国。

有趣的是,虽然褐家鼠的起源在中国北方邻近地区,但中国褐家鼠却是由外国船只从东南亚传入的。目前,西藏可能没有褐家鼠的分布,但随着铁路的延伸,肯定会遍布全国。

如今,地球上只有北极圈、南极大陆和一些岛屿等少数地方没有发现褐家鼠。褐家鼠已经成功地适应了它的生活环境,成为它的伴侣动物。

美国4000多个阿拉斯加人拥有一个名副其实的“老鼠岛”。大约有4000万只海鸟,如犀鸟、海雀和海燕,曾经生活在这个火山岛上。大约1780年,一艘日本船在海上失事。船上的褐家鼠游到这个无人岛,开始了一场疯狂的杀戮,杀死了各种鸟类,包括它们的蛋和小鸡。鸟儿曾经美丽的歌声已经远去。这种老鼠的疾病并不是唯一的。世界上许多岛屿都经历过啮齿动物的悲剧,许多海鸟和爬行动物的灭绝都与之有关。

2008年秋天,美国科学家发起了一场前所未有的灭绝运动,以恢复鼠岛的自然栖息地。他们希望通过从直升机上投放老鼠药来消灭岛上的褐家鼠。有人指出这是浪费钱,但也有人担心通过空气传播灭鼠剂会产生副作用。然而,他们还需要更多的时间来了解灭种的效果,因为即使岛上的褐家鼠全部死亡,它们也需要数年时间才能恢复原来的样子。

将褐家鼠转化为实验大鼠

褐家鼠还改变了人类作为实验动物的生活方式。100多年前,美国的生物学家通过交配繁殖,创造了第一批近亲繁殖的老鼠,标志着现代实验老鼠的诞生。

由于近交系小鼠拥有几乎相同的基因,这种突变的生物学效应是显著的。它们非常适合科学家研究。近交系小鼠容易发生自然突变,从而导致肥胖或免疫系统缺陷,这无疑将有助于更好地理解这种疾病的机制。可以这么说,实验小鼠正在揭示长期困扰人类的疼痛缓解问题。

实验大鼠是褐家鼠的白化变种,在生物医学研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目前,全世界每年有超过2500万只实验大鼠被用于各种科学研究。随着生物医学研究的需要,全世界已经开发了100多个自交系。未来,这些实验小鼠将帮助人类继续揭开疾病和基因研究领域的更多谜团。

今天,随着科学的发展,人们深刻地认识到,杀鼠不等于“杀死老鼠”,“杀光所有老鼠”是不可能的,也是不合适的,因为大多数老鼠都是天敌的主要食物,一旦被破坏,生态平衡就会被破坏。褐家鼠等啮齿类动物在形成一定密度后才能造成危害。只要它们的数量保持在一定的密度以下,它们就不会造成伤害。因此,“灭鼠”的任务应该是有效控制鼠害,尽可能消除残留的部分鼠害,使鼠害不再影响人类的正常生活。因此,从长远来看,必须采取生态学的方法来保护褐家鼠的天敌,限制人类的行为,从而逐步恢复自然的生态平衡。

神秘动物在哪里?大脚怪真的存在吗?

你想不想和大雪怪面对面?或者和尼斯湖水怪来个亲密接触?恭喜你!你有当神秘动物学家的潜质哦!神秘动物学的忠实信徒如今已着手使用科学方法来揭开它们的真面目,探究这些传说背后究竟隐藏着什么样的真实动物。他们的发现令我们惊喜连连!

科学如何追踪神秘动物

身高 3 米的长毛巨怪,身长 10 米的史前海蛇,像岛屿一样大的枪乌贼,这些都是凭空捏造!可是神奇动物的“忠粉”却不这么认为。狂热分子在网上交流影影绰绰的照片,坚信从中看到了出自童话故事的动物。

这个毛茸茸的海怪实际上可能是一只正在腐烂的鲸鱼。

其他人则化身为动物学家,信誓旦旦地宣称某张搁浅动物的尸体照片里正是海中怪蛇本尊,哪怕照片里的轮廓根本就模糊不清。这些围绕神奇动物的浓厚兴趣,你大概都会一笑置之。

这个毛茸茸的海怪实际上可能是一只正在腐烂的鲸鱼。

然而,追寻科学未能识别的物种这一想法并非荒诞无稽。“每年,我们平均能发现 1万多个新物种。”生物学家伯努瓦·格里松(Beno?t Grison)告诉我们。其中大部分是昆虫——蚂蚁和鞘翅目的物种,但不限于此,生物学家也会发现体型可观的新哺乳动物,如灵长类动物和啮齿类动物。

有时候,这样的新发现源自当地居民的“线报”,甚至也会来自口口相传的民间传说。

另辟蹊径的科学

这并非科学的传统领域,然而遵循的却完全是科学的方法。1950 年代,比利时动物学家贝尔纳·厄韦尔曼斯(Bernard Heuvelmans)在这方面首开先河,并为之取名“神秘动物学”。

Bernard Heuvelmans

研究方法包括三个步骤。“第一步:搜集亲眼目睹过该动物的目击者的证言,尝试绘制图像并确定其生活区域。”伯努瓦·格里松解释道。说起来简单,实际操作起来却困难重重。提问时不能影响目击者,否则后者可能为迎合动物学家而言不由衷。

倒不是他们存心说谎,而是因为记忆恰恰是最不牢靠的:肩高 1 米的动物突然就会变成 2 米高的巨怪!所以调查者必须搜集大量目击证词,交叉对比后,才能找出其中最可信的部分。

“第二步较为常规,”伯努瓦·格里松继续说道,“那就是实地收集生物学证据。”说白了,就是前往该动物被目击到的地理区域,收集皮、毛、骨头,以及排泄物,然后分析这些线索背后隐藏着什么。最后一步自然是找到该动物,进行研究。科学家将判断它到底是不是新物种,如果是的话,对其描述建档。

这一方法行之有效,2017 年 9 月动物学家蒂罗纳·拉瓦里(Tyrone Lavery)宣布的发现就是明证。2010 年,他在位于太平洋的所罗门群岛上研究动物时,听说有一种能咬碎椰子壳的巨鼠,当地人称为“维卡(vika)”。

关于这一动物仅有的线索是孩子们传唱的儿歌和旺乌努岛上年长者的叙述。拉瓦里在询问多人后,确认了动物被目击到的区域,安装了照相机、陷阱。他精心搜寻,却一无所获……

真相藏在儿歌里

第二年,蒂罗纳·拉瓦里找到了一些粪便,里面既有椰子残余,也有一种未知动物的毛发。这会不会是舔过毛(在啮齿类动物里这种行为相当常见)之后的“维卡”排泄的粪便呢?

立刻就下结论还为时过早。拉瓦里请求当地居民有任何发现都及时告知。2015 年年底,一个护林人发现了一只受伤的“维卡”后联系了他。

听说有一种能咬碎椰子壳的巨鼠,当地人称为“维卡(vika)

蒂罗纳·拉瓦里对这只身长 50厘米的动物仔细研究,确认这的确是一个全新物种。这只旺乌努岛儿歌中的巨鼠终于被神秘动物学“除名”,进入了动物学的范畴。

神秘动物是个大家庭,有些成员有一天会拨开迷雾,走入大众视野,有些则永远不会为我们所知。接下来就让我们开开眼界吧!

大雪怪和大脚怪是熊吗?

当我们说到神秘动物学的明星——不管是野人还是海怪,心里总会嘀咕:这些生物会不会存活了下来,从史前直到今天,只是没被我们察觉?

传说中的大脚怪

“史前动物幸存至今的信念反映在 19 世纪的文学作品里,”伯努瓦·格里松介绍道,“儒勒·凡尔纳的《地心游记》和稍后亚瑟·柯南道尔的《失落的世界》都给大众留下了经久不衰的深刻印象。”

地心游记插图

40 年来,有些探险家前往非洲刚果河沿岸的密林,搜寻魔克拉 - 姆边贝。这种不为科学界所知的动物首次亮相是在动物商人卡尔·哈根贝克(Carl Hagenbeck)于 1912 年提供的描述中:“在沼泽深处居住着巨怪,一半像大象,一半像龙。在我看来,这只可能是某种恐龙,与雷龙相似。”

Carl Hagenbeck

当地居民也众口一词。根据他们的描述,该动物住在河里。不过,古生物学者埃里克·布福托(Eric Buffetaut)指出:“雷龙如今被认为是一种陆生动物。”那么会不会是另一种恐龙?似乎很难解释为何该物种能幸存 6500 万年,而其他大恐龙却难逃灭绝的厄运。

逝去世界的幸存者?

魔克拉 - 姆边贝究竟是不是逝去世界的幸存者,米歇尔·巴洛(Michel Ballot)对此毫不关心。

Michel Ballot

这位永不疲倦的神秘动物学爱好者每年都会前往刚果毗邻喀麦隆的地区,收集目击证词,寻找它的踪迹,希望能有一面之缘。

“只有在人迹罕至的地区,比如刚果河沿岸的某些地带,还有希望找到不为人们所知的动物。”埃里克·布福托介绍道。那可能会是什么动物呢,会是有些假设提到的巨蜥吗?让我们拭目以待。

或许我们还能对在刚果和周围的森林里发现意料之外的新物种抱有希望,但尼斯湖的情况就两样了。这座位于苏格兰北部的巨湖每年都要迎来 20万游客,因为神秘动物学里当之无愧的明星——尼斯湖水怪——据说就住在这里。

著名的尼斯湖水怪照片

根据流传最广的猜测,“尼斯湖水怪”很可能是一只蛇颈龙,这是一种脖子很长的史前海洋爬行动物,通常认为早在 6500 万年前就灭绝了……

尼斯湖水怪的传说始于一些传闻,其主要依据是英国外科医生罗伯特·威尔森(Robert Wilson)于 1934 年拍摄的一张照片。在这张模糊的照片上,可以看到一个脖子很长的生物从水里冒出来。

当然,这取决于你想看到什么……因为图像不够清晰,也没有参照物作对比。照片上的“怪物”实际上很可能小得可怜。但是照片一经发表,这头怪兽就没有消停过:至今已有千把人声称亲眼见过它!

低调的巨怪

为了把它从水里“赶”出来,人们早在 1980 年代就使用声纳多次探测湖水深处,却一无所获。坦白地说,如果尼斯湖水怪生活在湖里,我们几乎不可能会错过它。

1958 年,法国《科学与未来》杂志就曾问道:恐龙如今是否仍然存在?

因为它肯定不是孤零零一个,物种要存续,湖里就必须有好几个同类来繁衍后代……再说它们不是鱼类,每天要浮出水面几十次来换气,景象肯定蔚为壮观。

然而,关于尼斯湖水怪的目击记录每年只有六七条。在一个数十万游客人人拥有智能手机的时代,这样的数字似乎已经能说明不少问题了。

撰文 Emmanuel Deslouis

编译 缪伶超

非典型猴痘开始蔓延,会像新冠病毒一样肆虐全球吗|威科医学前沿

开栏语

每天,在世界的每个角落,医生与医学科研工作者都在做出重要决断。这些决断深刻影响着患者和他们背后的家庭。而这些决断所倚赖的必须是当下最可靠的医学知识、证据和实践。从1836年到现在,威科集团(Wolters Kluwer)一直致力于服务全球医学专业人士。今天,威科与《返朴》组建专栏,向读者们介绍来自全球医学界和医学顶级专家的最新医学前沿和最佳实践,希望每一位患者都能受益于最好的医学知识和证据,希望每一位医生都能像顶级专家一样行医。

返朴-威科专栏,给你最好的医学知识和证据

这次猴痘疫情的暴发则更多席卷了非猴痘流行国家或地区,且已出现明显的人际传播途径,性接触传播也成为重要传播方式,并呈现快速扩散态势,这次非典型的疫情暴发为全球公共卫生系统敲响了警钟,它会像新冠病毒一样肆虐吗?

撰文 | 王会芳(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

猴痘病毒是天花及牛痘病毒的近亲,都属于痘病毒科。自20世纪80年代天花被消灭以来,猴痘病毒已成为对公共卫生影响最大的正痘病毒,主要在非洲中西部地区流行。但从2022年5月7日开始,多个非洲以外的国家报道猴痘病例,世界卫生组织(WHO)早在5月21日就表明此次猴痘流行已发生人传人,属于“非典型”现象。美国CDC最新数据显示,截至7月15日,美国已有至少1814例疑似或确诊病例,全球共有68个国家报告了12556例确诊病例。[1]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王福生院士团队针对此次疫情,在《感染性疾病与免疫》(Infectious Diseases & Immunity)杂志发表了题为《人类非典型猴痘:全球暴发的预警?》(Human Atypical Monkeypox: Early warning for global outbreak?)的综述性论文,简要总结了该疾病的流行病学和临床特征,并提出了一定临床管理和预防策略。

流行病学和临床特征

病原

猴痘病毒是一种有包膜的双链DNA病毒,属于痘病毒科脊索病毒亚科正痘病毒属猴痘病毒种。在电镜下,猴痘病毒是比较大的砖形颗粒,大小约为200-250nm[2]。

图1 猴痘病毒电镜图[6]丨Avavlable from: https://www.statnews.com/2022/05/17/cdc-expresses-concern-about-possibility-of-undetected-monkeypox-spread-in-u-k/

1958年,科学家在从新加坡运往丹麦的猴子身上首次分离鉴定出猴痘病毒。1970年,刚果民主共和国在一名儿童身上发现首例人感染猴痘病例[3]。虽然猴痘病毒最初是在猴子身上发现的,但猴子并不是主要的携带者,非洲啮齿动物最有可能是其天然宿主。松鼠、冈比亚鼠、土拨鼠、不同种类的猴子以及人类均能感染猴痘病毒从而成为传染源[4, 5]。

猴痘病毒有两个不同的遗传进化支,分别是中非进化支和西非进化支。本次疫情中,葡萄牙、比利时、美国等多个团队分别检测了病毒的基因组序列,发现均属于温和的西非进化支,与2018年和2019年在英国、新加坡和以色列发现的猴痘病毒关系密切[6]。

传播

与受感染动物直接接触,可能会导致猴痘病毒从动物传播到人。2003年美国暴发的猴痘疫情就是源于从加纳进口的冈比亚巨鼠,后者通过本土宠物草原犬鼠引起国内传播。人与人之间的传播渠道包括:接触感染者的呼吸道分泌物、皮肤损伤部位,接触被污染的物品,或长时间面对面的呼吸道飞沫传播。2018年,英国一名医护人员在护理猴痘确诊病例后,也被确诊感染了猴痘,为人传人提供了无可争辩的证据。2022年5月21日,世界卫生组织发表声明称,密切接触了有症状患者的人群中,发生了猴痘的人际传播[7]。

这次疫情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许多报告的猴痘病例都是同性恋、双性恋或其他男男性行为者(MSM),病例群主要集中在20-50岁的男性群体中,大多数对猴痘病毒缺乏免疫保护,这使得性传播途径也成为被关注的重点。

临床特点和诊断原则

猴痘通常是一种急性自限性疾病,症状持续2至4周。潜伏期为6到13天,最长波动范围可达5到21天,症状包括发烧、头痛、淋巴结肿大、肌痛(肌肉和身体疼痛)、背痛、无力(极度虚弱)等,其中颈部、耳后、腋窝或腹股沟区淋巴结肿大是区分于天花的特异性体征。

皮疹首先多出现在面部,然后扩散到其他区域,可从斑疹发展至丘疹、水疱、脓疱,最终结痂脱落[2, 8]。具有上述临床表现的病例结合PCR技术检测猴痘病毒特异性DNA,可进一步确诊,但仍需要与其他出疹性疾病如天花、水痘、麻疹、梅毒等相鉴别。猴痘的总体病死率为8.7%,不同分支之间存在显着差异,一般来说,中非分支可导致更严重的疾病预后,死亡率较高,约为10.6%,而西非分支的死亡率约为3.6%[9]。

预防和治疗

预防

为阻断猴痘疫情的传播,对确诊和疑似病例均需要做到早发现、早隔离、早诊断、早治疗。感染者应严格隔离至病损部位结痂脱落,密切接触者也应落实隔离和监测措施。比利时卫生当局已于5月19日规定,猴痘病例应自我隔离21天[10]。

正痘病毒属具有免疫交叉反应和交叉保护作用。先前的一项研究表明,天花疫苗对猴痘的有效率为85%,且有效性长达25年[5]。Jynneos(也称为Imvamune或Imvanex)是丹麦 Bavarian Nordic公司开发的天花疫苗,于2019年获得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 (FDA) 批准,用于预防天花和猴痘感染。目前建议对高危人群和密切接触者采取“环形接种”策略,即以确诊病例的密切接触者组成第一环,以密切接触者的次级密接人员组成第二环,优先为这两环人群接种疫苗,以切断传播途径遏制猴痘病毒传播[11]。美国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曾表示,在暴露后4天内接种疫苗可预防疾病发作,14天内接种疫苗可降低疾病严重程度[12]。

治疗

迄今为止,还没有针对猴痘的特异治疗方法,临床上以对症支持治疗、控制并发症和预防后遗症为治疗原则[7]。

Tecovirimat作为正痘病毒VP37蛋白的强效抑制剂,已于2022年被欧洲药品管理局批准用于治疗天花、猴痘和牛痘。Brincidofovir是一种经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批准用于治疗天花的DNA聚合酶抑制剂,可能对猴痘具有一定的治疗效果[5]。最近的一项回顾性观察研究报告,接受Brincidofovir治疗的三名猴痘患者均因肝酶升高而停止治疗,而Tecovirimat治疗的一名患者并未出现不良反应,并且病毒排出和疾病持续时间明显缩短[13]。当然,仍需要进一步的临床研究来阐明Tecovirimat和Brincidofovir在人类猴痘治疗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此外,基于临床经验的免疫疗法,例如静脉注射牛痘免疫球蛋白,也需要临床实验数据的支持。

展望

在过去的50年里,人类猴痘病例呈缓慢增加趋势,不过都在非洲中西部地区由受感染的动物传播人,呈散发流行;而这次猴痘疫情的暴发则更多席卷了非猴痘流行国家或地区,且已出现明显的人际传播途径,性接触传播也成为重要传播方式,并呈现快速扩散态势,这次非典型的疫情暴发为全球公共卫生系统敲响了警钟。在新型冠状病毒大流行的背景下,猴痘疫情的出现不免再次引起公众担忧。但猴痘病毒不同于新型冠状病毒,猴痘病毒是结构较稳定、突变率较低的双链DNA病毒;猴痘病毒的基本传染指数R0约为0.6-1.0,这就意味着其发生持续人传人的可能性极小;猴痘病毒在人际间多经过长时间密切接触传播,更容易控制和切断传播途径;况且人类对天花和猴痘病毒已有较多了解,针对天花病毒的药物和疫苗也将为应对猴痘提供一定的储备能力。

按照世卫组织的建议,在全球范围内进行强有力的监测和提高对疾病的认识有助于防止猴痘的传播;临床医生需密切关注和监测可能出现的猴痘病例,早期诊断及隔离以防止进一步传播,并提供最佳的临床护理方案;对猴痘病毒生物学、流行病学、传播和发病机制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加快研发相应的筛查试剂、检测技术及治疗药物对猴痘进行精准预防和治疗。同时我国还要形成相应的临床诊疗方案,进一步提高人群免疫保护水平,为可能发生的猴痘疫情防治提供切实有效的保障。

参考文献

[1] https://www.cdc.gov/

[2] Di Giulio DB, Eckburg PB. Human monkeypox: an emerging zoonosis. The Lancet Infectious Diseases 2004;4(1):15-25. doi: 10.1016/s1473-3099(03)00856-9.

[3] Ladnyj ID, Ziegler P, Kima E. A human infection caused by monkeypox virus in Basankusu Territory, Democratic Republic of the Congo. Bulletin of the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1972;46(5):593-7.

[4] Sklenovska N, Van Ranst M. Emergence of Monkeypox as the Most Important Orthopoxvirus Infection in Humans. Front Public Health 2018;6:241. doi: 10.3389/fpubh.2018.00241.

[5] McCollum AM, Damon IK. Human monkeypox. Clin Infect Dis 2014;58(2):260-7. doi: 10.1093/cid/cit703.

[6] A CDC expert answers questions on monkeypox: STAT, 2022 Available from: https://www.statnews.com/2022/05/19/a-cdc-expert-answers-questions-on-monkeypox/.

[7] Disease Outbreak News;Multi-country monkeypox outbreak in non-endemic countries: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2022 Available from: https://www.who.int/emergencies/disease-outbreak-news/item/2022-DON385.

[8] Mahase E. Monkeypox: What do we know about the outbreaks in Europe and North America? BMJ 2022;377:o1274. doi: 10.1136/bmj.o1274.

[9] Bunge EM, Hoet B, Chen L, et al. The changing epidemiology of human monkeypox—A potential threat? A systematic review. PLOS Neglected Tropical Diseases 2022;16(2). doi: 10.1371/journal.pntd.0010141.

[10] First monkeypox quarantine ordered in EU: RT, 2022 Available from: https://www.rt.com/news/555928-belgium-mandatory-quarantine-monkeypox-cases/.

[11] Kozlov M. Monkeypox goes global: why scientists are on alert. Nature 2022;606(7912):15-6. doi: 10.1038/d41586-022-01421-8.

[12] Moore M, Zahra F. Monkeypox. In: StatPearls. Treasure Island (FL): StatPearls Publishing Copyright ? 2022, StatPearls Publishing LLC.; 2022.

[13] Adler H, Gould S, Hine P, et al. Clinical features and management of human monkeypox: a retrospective observational study in the UK. The Lancet Infectious diseases 2022. doi: 10.1016/s1473-3099(22)00228-6.

出品:科普中国-星空计划

那些年我看过的黑科技——生物篇

千奇百怪的黑科技在各种科幻小说和电影里层出不穷,不禁让我们联想,如果那些都是真实的怎么办?现实生活中有哪些正在进行的奇怪的科学实验呢?这里整理了三个有趣的研究课题。

【生物机器人】

提到机器人,我们想到的往往是橡胶或塑料做成的外壳,里面包裹着各种电线、不锈钢支架、机械手臂和电脑芯片。其实还有一种机器人是由真正的动物细胞组成的!

哈佛大学的Kevin Kit Parker教授(带领着博士狗们)用老鼠的心肌细胞做成了人造魟魚(artificial ray)【文献1】。这只人造魟鱼只有普通魟鱼的十分之一大小。

(A.) 游弋的活魟魚;(B.) 它的因肌肉骨骼结构;(C. )组织工程的魟魚。(? Science.sciencemag.org)

研究员们把心肌细胞培植在柔软有弹性的有机聚合片上,由一层薄薄的金属支架支撑。这种特殊的心肌细胞具有感光性,可以在光照的刺激下收缩和舒张。所以在光的带领下,这只人造魟鱼可以左摇右摆,游来游去。

登上《科学》杂志的封面。(? Science.sciencemag.org)

【绿巨鼠】

威漫漫画中绿巨人的形象一直深入人心,浩克本是一位物理学博士,因受到大量伽马射线辐射,身体产生异变而变身成绿色怪物。浩克的绿色和我们将要介绍的这个实验里的主角有着惊人的相似。

德国慕尼黑工业大学2016年发表了一篇关于感光生物材料的文章【文献2】。文章中,研究人员把微型海藻植入到小白鼠的体内,实现了哺乳动物和原生植物(藻类)的共生体。这次看似荒诞的实验背后有什么意义呢?我们首先要了解医学里面人工移植的挑战。

与器官移植不同,这里的人工移植是用人造的材料替代身体的某个部分。人工移植的血管可以修复缺损,恢复供血;人工心脏可以让病人像常人一样正常生活;人工骨架可以帮助在事故中严重受伤的人恢复容貌;人工膝盖可以膝盖受损的病人正常行走……人工移植技术在近年来越来越多地提高了病人的生活质量。但是同时,人工移植面临巨大的挑战,其中包括排斥反应导致感染发炎和移植体缺乏供血而引起的缺氧以及坏死。

绿巨鼠实验的出发点就是应对缺氧这个难题。我们都知道,地球上氧气的来源是具有光合作用的绿色植物,氧气是哺乳动物细胞新陈代谢制造能量的来源。在生物体中,氧气是通过血管输送到身体的各个器官,但人工移植体往往缺少血管的包围,以至于周围的细胞也会受到缺氧的威胁。但如果移植体自己会产生氧气呢?研究员利用藻类可以生产氧气的特性,把莱茵衣藻(Chlamydomonas reinhardtii)巧妙地融合在水凝胶里并移植到小白鼠体内。暴露在日光下的海藻通过光合作用,为周围的组织提供氧气。在至少五天内,移植的胶体没有引发排异反应或任何发炎的症状,相反,高氧含量的胶体出现了血管化的现象(组织内新血管的形成,见下图E)。

(? Chávez, Myra Noemi, et al)

诚然,这个实验存在各种局限性,包括移植的胶体必须要暴露在日光下等,但这次实验的成功给功课缺氧难题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

【脱发者的福音】

从小爸妈就教导我们“知识改变命运”,读博了才发现,知识改变的更多的是发型(女生还好,男生允许你们做一个悲伤的表情)。其实很多学者都在生发的研究道路上日以夜继孜孜不倦(不知道有没有英国皇室的支持)。我们这里要介绍的是干细胞生发方法【文献3】。

在胚胎形成的时候,干细胞是最早的细胞,它们原始且未特化,具有分化成各种细胞的潜能,这些细胞属于胚胎干细胞。与之相对的是成体干细胞,它们存在于特定的组织中,同样具有分化成特定细胞的能力。如今,科学家们可以把已经分化的细胞(比如皮肤细胞)转化成干细胞,从而再分化成其它细胞。东京大学的研究员们成功地把从皮肤细胞转化的干细胞分化成毛囊生殖细胞,并种植在无毛鼠的皮肤里,实现了毛发再生。这种技术对于毛囊坏死的脱发患者也是有效的哦~

(? Nature)

这个研究课题目前的问题是每个毛囊里长出的“头发”是一小撮,而且种植的密度也是很难把握,以至于现在的实验对象仍然很丑……(但是我们坚信,明天会更好!)

参考文献:

【1】Park, Sung-Jin, et al. "Phototactic guidance of a tissue-engineered soft-robotic ray." Science 353.6295 (2016): 158-162.

【2】Chávez, Myra Noemi, et al. "Towards autotrophic tissue engineering: photosynthetic gene therapy for regeneration." Biomaterials 75 (2016): 25-36.

【3】Toyoshima, Koh-ei, et al. "Fully functional hair follicle regeneration through the rearrangement of stem cells and their niches." Nature communications 3 (2012): 784.

免责声明: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