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iEAS系统 >

李大钊在新青年杂志发表了(百年瞬间|李大钊)

导读 李大钊在新青年杂志发表了文章列表:1、百年瞬间|李大钊2、把光荣镌刻在历史行进的史册里3、把光荣镌刻在历史行进的史册里4、在北京,李大钊的革命生涯5、真理的味道非常甜

李大钊在新青年杂志发表了文章列表:

李大钊在新青年杂志发表了(百年瞬间|李大钊)

百年瞬间|李大钊

△李大钊(1889—1927)

中国共产党百年瞬间

1926年3月18日,北京5000多名学生和工人来到天安门前举行国民大会,抗议日本军舰侵入大沽口、炮轰国民军,声讨英美日等八国无理通牒中国的罪行。会后,大家结队前往段祺瑞执政府请愿,中共北方区委负责人李大钊走在游行队伍的最前面。作为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李大钊不仅是思想文化界的杰出人物,更是一位勇敢的革命者和战士,凡有危险,他总冲锋在前。

电视剧《少帅》:

李大钊:同胞们起来吧!赴汤蹈火、共伸义愤。绝不承认亡国、亡族之私约,此身可杀、此念不可渝!

群众:打倒军阀,打倒列强,救中国!

△任北大图书馆主任(馆长)时的李大钊

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胜利,28岁的李大钊以敏锐的眼光,认识到这场革命划时代的影响,在《新青年》杂志连续发表《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等宣传马克思主义的文章,并满怀信心地预言:“试看将来的环球,必是赤旗的世界。”1919年五四运动后,李大钊不仅出面帮助请愿学生脱离险境,同时更加致力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在《新青年》上发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为中国共产党的创建准备了思想条件。

电影《建党伟业》

李大钊:俄国革命之所以成功,就是因为布尔什维克政党团结了工人,农民,凡夫走卒,这些最广大的社会阶层。

陈独秀:你是说,要想团结国人,须先团结农工,要团结农工,须先有中国自己的布尔什维克?

李大钊:仲甫啊,到了上海就做这个打算。

陈独秀:好。

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而“共产党”这个名称正是来自李大钊的坚持。此后,李大钊积极建立党的组织,掀起北方地区轰轰烈烈的革命运动。“三一八惨案”后,李大钊遭到反动军阀的多次通缉,但他从未退缩,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逮捕李大钊的通缉令

李大钊之孙李亚中:1926年9月,中央就已经让他转移,但是我祖父,他想我是北京党组织的总的负责人,我要是走了,北京的工作交给谁呢?所以他没有走。他说,人类生活的目的就是发展自己的生命,可是也有为发展生命必须牺牲生命的时候,高尚的生活常在壮烈的牺牲之中,所以我们就觉得,他早就为牺牲做好了准备。

1927年4月6日,李大钊在北京东交民巷的苏联大使馆被捕,入狱后他受尽严刑拷打,始终坚贞不屈,大义凛然。4月28日临刑前,李大钊毫无惧色,第一个走上绞架,从容就义,牺牲时年仅38岁。

△李大钊指导出版的几种刊物

李大钊一生追求革命真理,追求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始终把个人生死置之度外。他生前曾撰写名联“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而这也成为他革命一生的真实写照,正如他经常所说,高尚的生活,常在壮烈的牺牲中。

用声音记录中国

监制|高岩

策划|武俊山 李谦

主笔|李谦 杜震

播讲|长悦

统筹|朱星晓 王泽华

制作|单丹丹

把光荣镌刻在历史行进的史册里

“把光荣镌刻在历史行进的史册里”

——记习近平总书记出席庆祝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立100周年大会

本报记者 杜尚泽 徐 隽 邝西曦

两个历史镜头跨越百年。长河一瞬间,恰是中华民族发展的铭记,恰是时代变迁的缩影。

一个在风雨飘摇的年代。百年前的5月5日,地处珠江畔的广州东园,简陋的竹棚下,一群有志青年风尘仆仆赶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在这一天宣告成立。习近平总书记这样说:“这在中国革命史和青年运动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

一个是欣欣向荣的时代。2022年5月10日,在青葱校园、在肥沃田野、在轰鸣工厂、在边疆海岛,在驰骋才干的广阔天地,亿万青年专注倾听从北京人民大会堂传出、传遍了万水千山的声音:

“今天,我们在这里隆重集会,庆祝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立100周年,就是要激励广大团员青年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新征程上奋勇前进。”

百年征程、百年跋涉。一脉相承的,是一代代青年对国家的爱始终炽热,是推动时代前行的青春脚步坚定而执着。庆祝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语重心长:“千百年来,青春的力量,青春的涌动,青春的创造,始终是推动中华民族勇毅前行、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磅礴力量!”

历史与未来、时代与命运、民族复兴与青年担当,一篇重要讲话纵贯古今,习近平总书记娓娓道来。

时代之问,以青春作答

上海中共一大纪念馆的年轻讲解员孙宗珊,倾听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述,往事如潮。

那是2017年10月的一次考察。在“南陈北李”雕塑前,在平均年龄28岁的代表群像前,在《共产党宣言》第一个中文全译本前……总书记凝视、思索。

正是有志青年舍生忘死的一声声呐喊,推动暮霭沉沉的中国步入“觉醒年代”。庆祝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面向新时代青年,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说起,梳理共青团事业的历史脉络。百年画卷徐徐铺展:

“中国共产党一经诞生,就把关注的目光投向青年,把革命的希望寄予青年。党的一大专门研究了建立和发展青年团作为党的预备学校的问题。”

简洁的字句,浓缩了多少历史风云:“坚定不移跟党走,为党和人民奋斗,是共青团的初心使命。”

“青年的命运,从来都同时代紧密相连。”四个时期,中国青年的个人命运仿佛一艘艘船,在时代的海洋里破浪前行——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刀光剑影,枪林弹雨”。青春是“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的浩然壮气,是漫漫长征路上那一声坚定的“跟着走”。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艰难困苦,千难万险”。青春是筚路蓝缕的跋涉,是一穷二白之下“就争一口气”。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勇立潮头”,“革故鼎新”。青春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憧憬,是追梦征程上“有志者奋斗无悔”。

历史行进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明确了中国青年运动的时代主题: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伟大梦想,伟大使命”,青春孕育着无限可能。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际遇,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述,生动映照着一个个青春地标、青春足迹。

当总书记讲到“把青春献给祖国”的响亮口号,扎根塞罕坝林场的老职工陈彦娴感慨万千。半个多世纪,荒漠变林海,他们用青春热血浇灌出漫山遍野的树、迎风怒放的花。

当总书记讲到“在党和人民最需要的时刻冲得出来、顶得上去”,来自北京市丰台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李若曦,在台下心潮澎湃。多少次披星戴月,在没有硝烟的战场上,他们正谱写一首无悔的青春之歌。

“‘清澈的爱,只为中国’,成为当代中国青年发自内心的最强音。”这一刻,习近平总书记引用了戍边烈士陈祥榕的深情告白。

班长孙涛记得,他和陈祥榕有过一段对话:“你一个00后的新兵,口号怎么这么‘大’?”

“班长,这跟年龄没关系,我就是这么想的,也会这么做的。”

为中国,不惧生与死的考验、不顾血与火的磨难,许许多多无怨无悔、倾情奉献的无名英雄,越是艰险越向前。

“时代各有不同,青春一脉相承。”习近平总书记语重心长:“一百年来,中国共青团始终与党同心、跟党奋斗,团结带领广大团员青年把忠诚书写在党和人民事业中,把青春播撒在民族复兴的征程上,把光荣镌刻在历史行进的史册里。”

历史,镌刻了青年的名字。

历史之炬,用青春点亮

百年征程,壮歌以行!

青春挥就的时代篇章里,历史的镜鉴可知兴替。国难当头的呐喊呼号,战斗前线的义无反顾,建设工地的激情岁月,新时代的自信自强——这是波澜壮阔的实践,也是鉴往知来的遵循。

“越是往前走、向上攀,越是要善于从走过的路中汲取智慧、提振信心、增添力量。”庆祝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深刻阐释共青团百年的宝贵经验:

“百年征程,塑造了共青团坚持党的领导的立身之本。”

“百年征程,塑造了共青团坚守理想信念的政治之魂。”

“百年征程,塑造了共青团投身民族复兴的奋进之力。”

“百年征程,塑造了共青团扎根广大青年的活力之源。”

沧桑巨变,见证了一代代青年的动人故事。

1922年,一个名为方志敏的青年加入了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团员调查表中,他在“对于现在社会作何感想”一栏中写道:除了革命,再无他想。

质朴的一句话,却是用生命去书写。为理想、为信仰、为可爱的中国,多少枪林弹雨、多少壮怀激烈、多少坚毅前行。

回首往昔,习近平总书记感叹:“团的一大就明确提出了建设共产主义社会的远大理想,亮出了社会主义的鲜明旗帜,在一代又一代青年心中点亮理想之灯、发出信念之光……”

萤萤之光,终汇成璀璨星河。

九年前,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座谈时第一个发言的,是电焊技师裴先峰。从技校学生到在世界技能大赛上摘得奖牌,这位90后对总书记讲起自己的工作经历,讲述了理想信念的力量。

六年前,总书记在安徽合肥考察时有一场座谈,留学归国青年代表罗凌飞作了发言。“回到祖国开展科研工作,就是为了我心中的‘中国梦’。”

一年前,总书记来到清华大学调研,本科生李润凤汇报了大学生活。庆祝大会上,又一次现场聆听总书记讲话,她心潮澎湃:“青云报国志,拳拳赤子心。”

青春之光,闪耀追梦征程。他们的故事里,有家、有国,有远大理想,也有脚踏实地。

百年前的那一天,广州东园,为了强调青年团信仰马克思主义,代表大会特意赶在马克思的诞辰纪念日召开。会上,青年代表立场鲜明:“社会主义青年团就是根据马克思的学说而成立。”

时光流转,这份坚守传承至今。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历史上第一次中央党的群团工作会议上鲜明指出:“群团组织要始终把自己置于党的领导之下”。

而此刻,面向广大青年,总书记再一次强调:“共青团从诞生之日起,就以党的旗帜为旗帜、以党的意志为意志、以党的使命为使命,把坚持党的领导深深融入血脉之中,形成了区别于其他青年组织的根本特质和鲜明优势。”

2021年7月1日,天安门广场见证了一场历史盛典,嘹亮的青春呐喊久久回荡:“请党放心、强国有我”!

青春向党。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大会上再次引述了这份青春誓言,他坚定有力地说:“这是新时代中国青少年应该有的样子,更是党的青年组织必须有的风貌。”

脚下之路,靠青春开创

会场里,青春的朝气扑面而来。习近平总书记目光望向台下。

一群红领巾伏案奋笔疾书,一群少数民族青年在思索、在记录,一群青年官兵坐姿挺拔、凝神静听……还有青年农民、青年工人、青年科学家,大江南北、各行各业,红日初升、其道大光。

“实现中国梦是一场历史接力赛”。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在民族复兴的时间坐标上端详青年一代的成长,常和青年朋友们算一算“时间账”。

总书记话语间饱含寄望:“新时代的中国青年,生逢其时、重任在肩,施展才干的舞台无比广阔,实现梦想的前景无比光明。”

生逢盛世,此其时也。

1923年10月20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中央机关刊物《中国青年》创刊,创刊号上有一篇文章《青年应当怎样做》。

时隔近百年,“青年应当怎样做”,也是摆在新时代中国青年运动和青年工作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

“在新的征程上,如何更好把青年团结起来、组织起来、动员起来,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习近平总书记目光炯炯。

“第一,坚持为党育人,始终成为引领中国青年思想进步的政治学校。”

青色砖墙、红色窗棂,1920年秋天的上海霞飞路新渔阳里6号,“外国语学社”挂牌了。挤床板、打地铺,读书声、激辩声,孕育着中国革命的新鲜力量。

党旗所指就是团旗所向。从江西井冈山走向延安宝塔山,从河北西柏坡走向北京天安门,“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庆祝大会上,着眼未来,习近平总书记谆谆教诲:“要立足党的事业后继有人这一根本大计,牢牢把握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个根本任务,引导广大青年在思想洗礼、在实践锻造中不断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让革命薪火代代相传!”

“第二,自觉担当尽责,始终成为组织中国青年永久奋斗的先锋力量。”

1939年5月,毛泽东同志在延安庆贺模范青年大会上发表讲话,标题就是“永久奋斗”。他说:“什么是模范青年?就是要有永久奋斗这一条。”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引用这席话,激励新时代青年永葆奋斗精神。

对于短道速滑运动员武大靖和他的队友们来说,“奋斗”是永不言弃。一次考察,总书记鼓励他们“努力拼一拼”。武大靖牢牢记住,咬牙坚持下来,终在北京冬奥会上站上领奖台。

对于“深海一号”作业平台的青年员工来说,“奋斗”是自立自强。在广袤大海的作业平台上收看大会直播时,他们想起一个月前总书记对他们叮嘱的“靠自己”“自力更生”。碧海丹心,奋斗者正青春。

安静的会场,总书记对共青团的一份份寄望,激荡心潮:

“第三,心系广大青年,始终成为党联系青年最为牢固的桥梁纽带。”

“第四,勇于自我革命,始终成为紧跟党走在时代前列的先进组织。”

…………

什么是模范青年?时代的追问永不停歇。

新时代的广大共青团员,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五个“模范”、五个“带头”。从理想、信念,到学习、创新、斗争,再到奋斗、奉献、崇德向善、严守纪律……会场里,很多青年对总书记嘱咐的一句话印象深刻:“甘于做一颗永不生锈的螺丝钉”。

在辽宁考察时,总书记专程去了雷锋纪念馆看一看。永不生锈的“螺丝钉”正是源自雷锋日记。

50多年来,雷锋班每一名战士都在为老班长争光。他们在直播中看到了总书记的勉励,感言:“小我融入大我,溪流汇入江海,在哪个岗位都要扛起一份责任来,凝聚起同心共筑中国梦强军梦的磅礴力量。”

上个月,习近平总书记勉励全国广大青年“在青春的赛道上奋力奔跑”。庆祝大会现场,总书记进一步强调“当代青年要在实现民族复兴的赛道上奋勇争先”。

路在脚下,也在心中。胸怀千秋伟业,少年壮志不老。

民族之基,因青春夯实

“革命人永远是年轻”,跟随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述,很多人回想起耳熟能详的曲调。

跨越时空,同一首歌。陕西西安的交大西迁人忘不了“打起背包就出发”的峥嵘岁月。60多年前,为响应国家号召建设大西北,他们义无反顾从黄浦江来到了黄土地,青丝变白发,一扎根就是一辈子。

大会开始前,一个细节让人印象深刻。

《我和我的祖国》《光荣啊,中国共青团》……乐曲奏响,许多青年自发哼唱,激荡起一份温暖人心的情感共鸣。

共鸣深处,是几代中国人的夙愿。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家与国、个人与民族、小我与大我……丹心从来系家国。习近平总书记由此思考中国青年的成长之路:“中国共产党是先锋队,共青团是突击队,少先队是预备队。入队、入团、入党,是青年追求政治进步的‘人生三部曲’。”

红色基因接续传承。2014年5月,在北京市海淀区民族小学参加少先队员入队仪式时,总书记回忆了自己当年入队时的感受:“心怦怦跳,很激动”。

“为什么会这样?因为是一种荣誉。”

庆祝大会上,总书记亲切地对青年们说:“中国共产党始终向青年敞开大门,热情欢迎青年源源不断成为党的新鲜血液。”

青春战“疫”逆行出征,抗疫一线火线入党……习近平总书记曾经在疫情防控关键时刻飞赴武汉,他评价90后、00后说:“过去有人说他们是娇滴滴的一代,但现在看,他们成了抗疫一线的主力军,不怕苦、不怕牺牲。”“很多青年都经受住了考验,这也是入党的条件啊,是共产党员宣誓誓言的生动实践。”

北京大学援鄂医疗队90后党员王奔收看了庆祝大会直播,印象最深刻的是总书记饱含深情的一段话:“青年犹如大地上茁壮成长的小树,总有一天会长成参天大树,撑起一片天。青年又如初升的朝阳,不断积聚着能量,总有一刻会把光和热洒满大地。党和国家的希望寄托在青年身上!”

无畏的青春,无愧的担当。1916年,李大钊在《新青年》杂志上一篇名为《青春》的文章,字里行间澎湃着激情:“以青春之我,创建青春之家庭,青春之国家,青春之民族……”

由青春的人到青春的党,青年的心紧紧同党贴在一起。总书记语重心长:“中国共产党是始终保持青春特质的党,是永远值得青年人信赖和追随的党。”

由青春的人到青春的国家、青春的民族,个人命运和国家命运、民族命运休戚相关。总书记声音洪亮:“中华民族是历史悠久、饱经沧桑的古老民族,更是自强不息、朝气蓬勃的青春民族。”

志在千秋,百年风华。

从曾经落后挨打的积贫积弱,到如今走向世界舞台的大国自信,中国青年今日平视世界的底气,也源自一代代有志青年的接续奋斗、不懈奋斗。

青年之于党和国家而言,最值得爱护、最值得期待。这次庆祝大会,有人解读为“最青春的一个会场”。习近平总书记长达近一个小时的重要讲话,讲给青年,也是讲给未来。青年什么样,国家什么样,未来什么样。大会结束前,总书记动情重温毛泽东同志1937年为陕北公学成立的一段题词。

85年前,抗战烽火中,为拯救民族于危难,众多爱国青年壮志逆行,到陕北、到延安。战火中诞生的陕北公学,见证了一代青年“革命理想高于天”的执着追求。

“‘要造就一大批人,这些人是革命的先锋队。这些人具有政治远见……’‘中国要有一大群这样的先锋分子,中国革命的任务就能够顺利的解决’。”

这样的先锋分子,是青春的模样,是道路的抉择,也是中国阔步向前的中流砥柱。

一代代人的青春,一代代人的足迹,一代代人的传承。“今天,党和人民同样需要一大批这样的先锋分子,党中央殷切希望共青团能够培养出一大批这样的先锋分子。这是党的殷切期待,也是祖国和人民的殷切期待!”习近平总书记站起身来,颔首致意,殷殷目光望向青年、望向未来。

来源: 人民日报

把光荣镌刻在历史行进的史册里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两个历史镜头跨越百年。长河一瞬间,恰是中华民族发展的铭记,恰是时代变迁的缩影。

一个在风雨飘摇的年代。百年前的5月5日,地处珠江畔的广州东园,简陋的竹棚下,一群有志青年风尘仆仆赶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在这一天宣告成立。习近平总书记这样说:“这在中国革命史和青年运动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

一个是欣欣向荣的时代。2022年5月10日,在青葱校园、在肥沃田野、在轰鸣工厂、在边疆海岛,在驰骋才干的广阔天地,亿万青年专注倾听从北京人民大会堂传出、传遍了万水千山的声音:

“今天,我们在这里隆重集会,庆祝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立100周年,就是要激励广大团员青年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新征程上奋勇前进。”

百年征程、百年跋涉。一脉相承的,是一代代青年对国家的爱始终炽热,是推动时代前行的青春脚步坚定而执着。庆祝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语重心长:“千百年来,青春的力量,青春的涌动,青春的创造,始终是推动中华民族勇毅前行、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磅礴力量!”

历史与未来、时代与命运、民族复兴与青年担当,一篇重要讲话纵贯古今,习近平总书记娓娓道来。

时代之问,以青春作答

上海中共一大纪念馆的年轻讲解员孙宗珊,倾听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述,往事如潮。

那是2017年10月的一次考察。在“南陈北李”雕塑前,在平均年龄28岁的代表群像前,在《共产党宣言》第一个中文全译本前……总书记凝视、思索。

正是有志青年舍生忘死的一声声呐喊,推动暮霭沉沉的中国步入“觉醒年代”。庆祝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面向新时代青年,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说起,梳理共青团事业的历史脉络。百年画卷徐徐铺展:

“中国共产党一经诞生,就把关注的目光投向青年,把革命的希望寄予青年。党的一大专门研究了建立和发展青年团作为党的预备学校的问题。”

简洁的字句,浓缩了多少历史风云:“坚定不移跟党走,为党和人民奋斗,是共青团的初心使命。”

“青年的命运,从来都同时代紧密相连。”四个时期,中国青年的个人命运仿佛一艘艘船,在时代的海洋里破浪前行——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刀光剑影,枪林弹雨”。青春是“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的浩然壮气,是漫漫长征路上那一声坚定的“跟着走”。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艰难困苦,千难万险”。青春是筚路蓝缕的跋涉,是一穷二白之下“就争一口气”。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勇立潮头”,“革故鼎新”。青春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憧憬,是追梦征程上“有志者奋斗无悔”。

历史行进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明确了中国青年运动的时代主题: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伟大梦想,伟大使命”,青春孕育着无限可能。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际遇,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述,生动映照着一个个青春地标、青春足迹。

当总书记讲到“把青春献给祖国”的响亮口号,扎根塞罕坝林场的老职工陈彦娴感慨万千。半个多世纪,荒漠变林海,他们用青春热血浇灌出漫山遍野的树、迎风怒放的花。

当总书记讲到“在党和人民最需要的时刻冲得出来、顶得上去”,来自北京市丰台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李若曦,在台下心潮澎湃。多少次披星戴月,在没有硝烟的战场上,他们正谱写一首无悔的青春之歌。

“‘清澈的爱,只为中国’,成为当代中国青年发自内心的最强音。”这一刻,习近平总书记引用了戍边烈士陈祥榕的深情告白。

班长孙涛记得,他和陈祥榕有过一段对话:“你一个00后的新兵,口号怎么这么‘大’?”

“班长,这跟年龄没关系,我就是这么想的,也会这么做的。”

为中国,不惧生与死的考验、不顾血与火的磨难,许许多多无怨无悔、倾情奉献的无名英雄,越是艰险越向前。

“时代各有不同,青春一脉相承。”习近平总书记语重心长:“一百年来,中国共青团始终与党同心、跟党奋斗,团结带领广大团员青年把忠诚书写在党和人民事业中,把青春播撒在民族复兴的征程上,把光荣镌刻在历史行进的史册里。”

历史,镌刻了青年的名字。

历史之炬,用青春点亮

百年征程,壮歌以行!

青春挥就的时代篇章里,历史的镜鉴可知兴替。国难当头的呐喊呼号,战斗前线的义无反顾,建设工地的激情岁月,新时代的自信自强——这是波澜壮阔的实践,也是鉴往知来的遵循。

“越是往前走、向上攀,越是要善于从走过的路中汲取智慧、提振信心、增添力量。”庆祝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深刻阐释共青团百年的宝贵经验:

“百年征程,塑造了共青团坚持党的领导的立身之本。”

“百年征程,塑造了共青团坚守理想信念的政治之魂。”

“百年征程,塑造了共青团投身民族复兴的奋进之力。”

“百年征程,塑造了共青团扎根广大青年的活力之源。”

沧桑巨变,见证了一代代青年的动人故事。

1922年,一个名为方志敏的青年加入了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团员调查表中,他在“对于现在社会作何感想”一栏中写道:除了革命,再无他想。

质朴的一句话,却是用生命去书写。为理想、为信仰、为可爱的中国,多少枪林弹雨、多少壮怀激烈、多少坚毅前行。

回首往昔,习近平总书记感叹:“团的一大就明确提出了建设共产主义社会的远大理想,亮出了社会主义的鲜明旗帜,在一代又一代青年心中点亮理想之灯、发出信念之光……”

萤萤之光,终汇成璀璨星河。

九年前,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座谈时第一个发言的,是电焊技师裴先峰。从技校学生到在世界技能大赛上摘得奖牌,这位90后对总书记讲起自己的工作经历,讲述了理想信念的力量。

六年前,总书记在安徽合肥考察时有一场座谈,留学归国青年代表罗凌飞作了发言。“回到祖国开展科研工作,就是为了我心中的‘中国梦’。”

一年前,总书记来到清华大学调研,本科生李润凤汇报了大学生活。庆祝大会上,又一次现场聆听总书记讲话,她心潮澎湃:“青云报国志,拳拳赤子心。”

青春之光,闪耀追梦征程。他们的故事里,有家、有国,有远大理想,也有脚踏实地。

百年前的那一天,广州东园,为了强调青年团信仰马克思主义,代表大会特意赶在马克思的诞辰纪念日召开。会上,青年代表立场鲜明:“社会主义青年团就是根据马克思的学说而成立。”

时光流转,这份坚守传承至今。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历史上第一次中央党的群团工作会议上鲜明指出:“群团组织要始终把自己置于党的领导之下”。

而此刻,面向广大青年,总书记再一次强调:“共青团从诞生之日起,就以党的旗帜为旗帜、以党的意志为意志、以党的使命为使命,把坚持党的领导深深融入血脉之中,形成了区别于其他青年组织的根本特质和鲜明优势。”

2021年7月1日,天安门广场见证了一场历史盛典,嘹亮的青春呐喊久久回荡:“请党放心、强国有我”!

青春向党。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大会上再次引述了这份青春誓言,他坚定有力地说:“这是新时代中国青少年应该有的样子,更是党的青年组织必须有的风貌。”

脚下之路,靠青春开创

会场里,青春的朝气扑面而来。习近平总书记目光望向台下。

一群红领巾伏案奋笔疾书,一群少数民族青年在思索、在记录,一群青年官兵坐姿挺拔、凝神静听……还有青年农民、青年工人、青年科学家,大江南北、各行各业,红日初升、其道大光。

“实现中国梦是一场历史接力赛”。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在民族复兴的时间坐标上端详青年一代的成长,常和青年朋友们算一算“时间账”。

总书记话语间饱含寄望:“新时代的中国青年,生逢其时、重任在肩,施展才干的舞台无比广阔,实现梦想的前景无比光明。”

生逢盛世,此其时也。

1923年10月20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中央机关刊物《中国青年》创刊,创刊号上有一篇文章《青年应当怎样做》。

时隔近百年,“青年应当怎样做”,也是摆在新时代中国青年运动和青年工作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

“在新的征程上,如何更好把青年团结起来、组织起来、动员起来,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习近平总书记目光炯炯。

“第一,坚持为党育人,始终成为引领中国青年思想进步的政治学校。”

青色砖墙、红色窗棂,1920年秋天的上海霞飞路新渔阳里6号,“外国语学社”挂牌了。挤床板、打地铺,读书声、激辩声,孕育着中国革命的新鲜力量。

党旗所指就是团旗所向。从江西井冈山走向延安宝塔山,从河北西柏坡走向北京天安门,“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庆祝大会上,着眼未来,习近平总书记谆谆教诲:“要立足党的事业后继有人这一根本大计,牢牢把握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个根本任务,引导广大青年在思想洗礼、在实践锻造中不断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让革命薪火代代相传!”

“第二,自觉担当尽责,始终成为组织中国青年永久奋斗的先锋力量。”

1939年5月,毛泽东同志在延安庆贺模范青年大会上发表讲话,标题就是“永久奋斗”。他说:“什么是模范青年?就是要有永久奋斗这一条。”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引用这席话,激励新时代青年永葆奋斗精神。

对于短道速滑运动员武大靖和他的队友们来说,“奋斗”是永不言弃。一次考察,总书记鼓励他们“努力拼一拼”。武大靖牢牢记住,咬牙坚持下来,终在北京冬奥会上站上领奖台。

对于“深海一号”作业平台的青年员工来说,“奋斗”是自立自强。在广袤大海的作业平台上收看大会直播时,他们想起一个月前总书记对他们叮嘱的“靠自己”“自力更生”。碧海丹心,奋斗者正青春。

安静的会场,总书记对共青团的一份份寄望,激荡心潮:

“第三,心系广大青年,始终成为党联系青年最为牢固的桥梁纽带。”

“第四,勇于自我革命,始终成为紧跟党走在时代前列的先进组织。”

…………

什么是模范青年?时代的追问永不停歇。

新时代的广大共青团员,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五个“模范”、五个“带头”。从理想、信念,到学习、创新、斗争,再到奋斗、奉献、崇德向善、严守纪律……会场里,很多青年对总书记嘱咐的一句话印象深刻:“甘于做一颗永不生锈的螺丝钉”。

在辽宁考察时,总书记专程去了雷锋纪念馆看一看。永不生锈的“螺丝钉”正是源自雷锋日记。

50多年来,雷锋班每一名战士都在为老班长争光。他们在直播中看到了总书记的勉励,感言:“小我融入大我,溪流汇入江海,在哪个岗位都要扛起一份责任来,凝聚起同心共筑中国梦强军梦的磅礴力量。”

上个月,习近平总书记勉励全国广大青年“在青春的赛道上奋力奔跑”。庆祝大会现场,总书记进一步强调“当代青年要在实现民族复兴的赛道上奋勇争先”。

路在脚下,也在心中。胸怀千秋伟业,少年壮志不老。

民族之基,因青春夯实

“革命人永远是年轻”,跟随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述,很多人回想起耳熟能详的曲调。

跨越时空,同一首歌。陕西西安的交大西迁人忘不了“打起背包就出发”的峥嵘岁月。60多年前,为响应国家号召建设大西北,他们义无反顾从黄浦江来到了黄土地,青丝变白发,一扎根就是一辈子。

大会开始前,一个细节让人印象深刻。

《我和我的祖国》《光荣啊,中国共青团》……乐曲奏响,许多青年自发哼唱,激荡起一份温暖人心的情感共鸣。

共鸣深处,是几代中国人的夙愿。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家与国、个人与民族、小我与大我……丹心从来系家国。习近平总书记由此思考中国青年的成长之路:“中国共产党是先锋队,共青团是突击队,少先队是预备队。入队、入团、入党,是青年追求政治进步的‘人生三部曲’。”

红色基因接续传承。2014年5月,在北京市海淀区民族小学参加少先队员入队仪式时,总书记回忆了自己当年入队时的感受:“心怦怦跳,很激动”。

“为什么会这样?因为是一种荣誉。”

庆祝大会上,总书记亲切地对青年们说:“中国共产党始终向青年敞开大门,热情欢迎青年源源不断成为党的新鲜血液。”

青春战“疫”逆行出征,抗疫一线火线入党……习近平总书记曾经在疫情防控关键时刻飞赴武汉,他评价90后、00后说:“过去有人说他们是娇滴滴的一代,但现在看,他们成了抗疫一线的主力军,不怕苦、不怕牺牲。”“很多青年都经受住了考验,这也是入党的条件啊,是共产党员宣誓誓言的生动实践。”

北京大学援鄂医疗队90后党员王奔收看了庆祝大会直播,印象最深刻的是总书记饱含深情的一段话:“青年犹如大地上茁壮成长的小树,总有一天会长成参天大树,撑起一片天。青年又如初升的朝阳,不断积聚着能量,总有一刻会把光和热洒满大地。党和国家的希望寄托在青年身上!”

无畏的青春,无愧的担当。1916年,李大钊在《新青年》杂志上一篇名为《青春》的文章,字里行间澎湃着激情:“以青春之我,创建青春之家庭,青春之国家,青春之民族……”

由青春的人到青春的党,青年的心紧紧同党贴在一起。总书记语重心长:“中国共产党是始终保持青春特质的党,是永远值得青年人信赖和追随的党。”

由青春的人到青春的国家、青春的民族,个人命运和国家命运、民族命运休戚相关。总书记声音洪亮:“中华民族是历史悠久、饱经沧桑的古老民族,更是自强不息、朝气蓬勃的青春民族。”

志在千秋,百年风华。

从曾经落后挨打的积贫积弱,到如今走向世界舞台的大国自信,中国青年今日平视世界的底气,也源自一代代有志青年的接续奋斗、不懈奋斗。

青年之于党和国家而言,最值得爱护、最值得期待。这次庆祝大会,有人解读为“最青春的一个会场”。习近平总书记长达近一个小时的重要讲话,讲给青年,也是讲给未来。青年什么样,国家什么样,未来什么样。大会结束前,总书记动情重温毛泽东同志1937年为陕北公学成立的一段题词。

85年前,抗战烽火中,为拯救民族于危难,众多爱国青年壮志逆行,到陕北、到延安。战火中诞生的陕北公学,见证了一代青年“革命理想高于天”的执着追求。

“‘要造就一大批人,这些人是革命的先锋队。这些人具有政治远见……’‘中国要有一大群这样的先锋分子,中国革命的任务就能够顺利的解决’。”

这样的先锋分子,是青春的模样,是道路的抉择,也是中国阔步向前的中流砥柱。

一代代人的青春,一代代人的足迹,一代代人的传承。“今天,党和人民同样需要一大批这样的先锋分子,党中央殷切希望共青团能够培养出一大批这样的先锋分子。这是党的殷切期待,也是祖国和人民的殷切期待!”习近平总书记站起身来,颔首致意,殷殷目光望向青年、望向未来。

在北京,李大钊的革命生涯

“黄卷青灯,茹苦食淡,冬一絮衣,夏一布衫,为庶民求解放,一生辛苦艰难。”这是对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先驱、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李大钊的真实写照。1927年,李大钊被反动军阀杀害,他用自己短暂的生命,在中国历史上谱写了绚烂无比的篇章,而他的精神,也犹如一颗熠熠生辉的启明星,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共产党人不忘初心,勇往直前。

作为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李大钊始终把自己的学识与拯救国家和民族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正是强烈的爱国心和对社会、对人民的高度责任感,促使他奋不顾身、英勇战斗。他身上体现出的时刻牵挂国家兴亡、时刻不忘人民疾苦并为之奋斗的精神和风范,永远值得我们敬仰和提倡。

如今,李大钊已经英勇就义94年了。由于李大钊是北京地区共产党早期组织的创立者和筹划者,北京是其革命工作和革命活动的重要城市,所以我们为读者们探访了李大钊生活和战斗过的几处主要地点。

本期探访的五处红迹,分别是李大钊被捕处、李大钊故居、国立蒙藏学校旧址、中国大学旧址、李大钊烈士陵园。这五处加上上期已经探访过的北大红楼等红迹,基本上反映了李大钊在北京的生活与工作轨迹。——编者按

红迹 9:李大钊被捕处

革命先驱绽放生命之花

李大钊从“里间屋里”到“院里”,之后“走出这座充满恐怖的院子,找到一间僻静的小屋”,藏身进去。这座弥漫着“恐怖”气息的院子是苏联大使馆的兵营,也是李大钊一家人的落脚之处。恐怖气息的来源,正是充斥着东交民巷的奉系军阀的士兵和反动警察。这一天,是1927年的4月6日。

▌ 李大钊

可是,李大钊的这一小范围躲避对于掌握了“准确”线索的反动警察头子吴郁文来说,似乎起不到多大的作用:由于叛徒的出卖,反动警察已经掌握了李大钊就藏身在苏联使馆范围内的消息。没有发现目标人物,反动警察开始了地毯式的搜索。

根据李大钊女儿李星华后来的回忆,一家人最开始住的房间能看到窗外的教堂。如今,步行到东交民巷的“苏联豁子”巷内深处,依然可以看到胡同深处的某个院落里的“十字架”,或许,近百年之前,这附近就是北京的共产党早期组织创建者、领导人李大钊的居所。

资料显示,为了抓捕李大钊,当时的京师警察厅进行了周密的安排,派出了侦缉处的200名“警探”,所有的“队长”“分队长”和“班长”全体配手枪出动。此外还从其他部门抽调了警探、宪兵、保安警员等将近500人。反动警察们分成若干小组,有人负责围捕,有人负责闯门。在这样的“天罗地网”之下,李大钊的躲避和抵抗似乎都成了徒劳,在地毯式搜索之下,李大钊很快被发现了。被捕之后,李大钊被押出了胡同,此时的东交民巷里,塞满了前来押解的警察和车辆。

1927年4月7日的《晨报》记载:“昨晨十时半东交民巷东西北各路口,停留多辆洋车,便服行路者徘徊观望,过者早知有异。迨十一时有制服警察一大队,约一百五十名,宪兵一队,亦有一百名,均全副武装,自警察厅,分路直趋东交民巷,首先把守各路口,余皆集中包围俄国大使馆旁邻之中东铁路办公处,俄款委员会,远东银行。”“至被捕者之人数,报告不一,其较可信者,则俄人十四五名,华人四十五六名(中有仆役等),而华人之中,姓名尚无从调查,唯据外人方面消息,则李大钊、路友于二人,似在其内。”如今看来,这则新闻报道的内容大抵是准确的。

▌ 李大钊被押上警车处今昔对比

首都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市中共党史学会理事王冠中介绍,俄国在北京东交民巷于1861年先建的是使馆,是由原东正教北京传道团所驻的南馆改建而成的。1901年《辛丑条约》后,俄国在公使馆西侧划地,添建兵营,设置武官楼,大约位于今东交民巷29至35号一带。俄使馆旧址现已无存,《辛丑条约》后扩建的武官楼旧址尚存。2012至2013年,政府部门利用北京市文物及历史文化保护专项资金,针对旧址内保留的11幢原始建筑,全面推进文物腾退、修缮,现被列为北京市东城区普查登记文物。至于俄国扩建的兵营及操场,现已无存。

根据图像资料照片显示,李大钊被押上警车的地点,应当是苏联豁子巷口附近,旁边的建筑及结构如今仍然完好,无声地昭示着那个灰暗的时刻。

▌ 现在的苏联豁子附近

如今,走在东交民巷,这里已经不是当年外国使馆林立的街巷,而是最高法、最高检等政法机关的所在地。但是,具有异域风情的古建筑群落,仍然诉说着中华民族从闭塞屈辱,走向开放富强的革命史、奋斗史。虽然这里见证了革命先驱李大钊被捕的至暗时刻,但李大钊的革命事迹,也昭示着先行者的勇气与决心。

李大钊缘何成为反动军阀当局的“眼中钉”“肉中刺”?当然与他的革命经历相关。

1889年10月29日,李大钊出生于河北省乐亭县。从小在纷乱的年代长大,使他养成了忧国忧民的情怀和沉稳坚强的性格。1915年,日本帝国主义提出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当时正在日本留学的李大钊积极参加留日学生的抗议斗争。他起草的通电《警告全国父老书》传遍全国,他也因此成为著名爱国志士。

▌ 李大钊留学时的学费簿 新华社

1916年,李大钊回国后到北京大学任图书馆主任兼经济学教授,积极投身于正在兴起的新文化运动,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一员主将。俄国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俄国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极大地鼓舞和启发了李大钊,他以《新青年》和《每周评论》等为阵地,相继发表了《法俄革命之比较观》《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我的马克思主义观》《再论问题与主义》等大量宣传十月革命和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著名文章和演说,阐述十月革命的意义,讴歌十月革命的胜利,旗帜鲜明地批判改良主义,积极领导和推动五四爱国运动的发展,成为中国共产主义的先驱、我国最早传播马克思主义的人。

从这些叙述中不难发现,李大钊宣传马克思主义及“十月革命”的最早阵地,正是他当时任职的北京大学。当时,李大钊的办公地点就是位于今日五四大街上的北大红楼。王冠中介绍,北大红楼的一层东南角119号房间曾是李大钊的办公室,《庶民的胜利》等传播马克思主义的文章就是他在此办公期间发表的。

李大钊在北大红楼办公期间,还主张成立了北大马克思学说研究会。之后,李大钊还在红楼主持成立北方第一个共产主义小组,召集少年中国学会会员在此开会等等,这些行动也使得红楼成为传播马克思主义和开展革命事业的重要阵地。

红迹 10:李大钊故居

进步青年的人生导师

在北京大学工作期间,李大钊于1920年春至1924年1月居住在今天的西城区文华胡同24号,当时该地被称为石驸马大街后宅35号。这处院落为一小三合院,占地面积约550平方米,有北房3间,东、西耳房各2间,东、西厢房各3间。其中北房东屋为李大钊夫妇的卧室,东耳房为长女李星华的卧室,东厢房北间为长子李葆华的卧室,南间是客房,西厢房为李大钊的书房。

▌ 文华胡同24号 李大钊故居

在此居住期间,李大钊对马克思主义思想、唯物史观理论进行了研究和总结。比如,在此期间,他撰写并发表了《唯物史观在现代史学上的价值》一文;而《马克思的经济学说》的演讲稿也是在此居住期间撰写的。

先进的革命理论促使着作为无产阶级革命先驱的李大钊着手进行实践。在石驸马大街后宅35号居住期间,李大钊筹划成立了北京的共产党早期组织,并参与筹备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过程。1920年10月,北京的共产党早期组织在北京大学图书馆李大钊办公室正式成立,取名为“共产党小组”。至1920年底,北京的共产党早期组织成立“共产党北京支部”,李大钊任书记。

将石驸马大街后宅35号作为居住地的李大钊,还在这一时期领导了中国北方工人和学生运动。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一大”在上海召开,李大钊因正在领导北京教育界的索薪斗争而没有参会。李大钊是当时中共北方党组织的领导人,同时也是北方工人运动的总指挥。此时的李大钊参编了《工人周刊》,到了1921年10月,该刊成为中共北方区委的党报和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北方分部的机关报,对推进北方工人运动起到了重要作用。此外,李大钊还领导了对封建军阀的斗争,促成了第一次国共合作等。

当年,许多青年都曾在李大钊家借住,感受过李大钊师长般的关爱和教诲。中共北方党组织的一些重要会议曾在李大钊的书房内召开。除了此地之外,李大钊还曾在北京的多个地方落脚,除了前文提到的东交民巷外,还有宣武门内铜幌子胡同甲3号。1924年春李大钊参加完国民党“一大”后,由广州返回北京,由于此前被反动政府迫害,不得不从石驸马后宅搬迁,与已经迁至铜幌子胡同甲3号的家人汇合。此后,李大钊又搬迁到邱祖胡同、府右街后坑朝阳里3号,所以李大钊在北京的故居现在一般认为有5处,其中以石驸马后宅35号(现文华胡同24号)最为著名。

对于在北京工作生活的李大钊来说,其居住地具有特殊的纪念意义。尤其是现在作为李大钊故居并向游人开放的文华胡同24号,更是承载着中国革命至关重要的个体记忆与集体记忆。目前,这里正在为迎接建党百年重新布置,相信在不久的将来,能够为更多的参观者、后来人,提供瞻仰、缅怀先贤的更多素材。

红迹 11:国立蒙藏学校旧址

在少数民族中传播马克思主义

距离文华胡同不足两公里的西单北大街东西两侧,分别有两处建筑与李大钊在北京的革命足迹相关,正是作为当时国立蒙藏学校的小石虎胡同33号以及大木仓胡同35号。

首师大教授王冠中介绍,国立蒙藏学校旧址为明初时期的常州会馆,后来为清高宗第一子定亲王永璜之长子绵德府邸。1913年,北洋政府蒙藏院贡桑诺布尔在京创办蒙藏学校,1916年迁至今西城区小石虎胡同33号。1923年秋,受李大钊派遣,邓中夏、赵世炎、黄日葵、朱务善、刘伯庄等人陆续到蒙藏学校开展革命工作,传播马克思主义,并在随后成立了中共蒙藏学校党支部,是中国共产党成立的第一个少数民族党支部。

▌ 西单北大街东侧的国立蒙藏学校旧址

蒙藏学校部分学生接受进步思想后,积极加入社会主义青年团。此后,一部分团员又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成为党史上的第一批蒙古族党员,其中的优秀分子有乌兰夫等人。李大钊在蒙藏学校指导进行的革命工作,为中国共产党重视在少数民族学校和少数民族地区开展革命事业、传播马克思主义做出了重要贡献。1927年后,国立蒙藏学校党支部遭到破坏。1948年,党组织决定在国立蒙藏学校成立党的外围组织——蒙古青年革命民主联盟(简称蒙联)。1949年初,组建国立蒙藏学校党小组,3月恢复党支部。

可以说,国立蒙藏学校接受了马克思主义思想的进步学生,是少数民族同胞中的革命先驱,同样为中国革命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而李大钊对这里革命工作的指导,也显示出了作为革命先驱的高瞻远瞩。

红迹 12:中国大学旧址

传播马克思主义的重要阵地

此外,作为中国大学旧址的大木仓胡同35号,也是李大钊当时宣传马克思主义思想的重要阵地。

根据相关文献记载,中国大学由孙中山倡办,原名国民大学,1917年由“中国公学大学部”更名为中国大学。一般来说,其地址位于今西城区大木仓胡同35号(西单二龙坑郑王府原址)。该校有着光荣的革命斗争历史,1919年,中国大学的学生就率先参加了“五四运动”。

王冠中说,李大钊对中国大学的革命影响,主要可以从两个方面来阐述:一方面,李大钊曾在中国大学任教,开设了“政治经济学”等课程,在中国大学学生中传播马克思主义;另一方面,中国大学学生受李大钊等先进知识分子的影响,积极投身革命事业,如1920年李大钊创立北京大学马克思学说研究会时,就有中国大学的学生加入其中。

中国大学学生宋介还加入了北京的共产党小组,宋介主编的《曙光》杂志后来成为了早期马克思主义传播的重要阵地。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成立,同年12月,中国大学秘密成立了共产党支部,成员们从此投身革命事业。

除李大钊外,还有李达、陈独秀、鲁迅等教授在中国大学任教并传播马克思主义和进步思想。1926年,中国大学的爱国师生参加了“三·一八”运动,学生赵钟钰惨遭杀害。1927年4月28日,与李大钊同志一起英勇就义的,也有中国大学的学生。1935年“一二·九”运动时,为了纪念孙中山,学校将郑王府后殿改名为“逸仙堂”。至北平和平解放前夕,中国大学已有中共地下党员70多人。

中国大学的校址经过多次搬迁,大木仓胡同35号只是其中之一,那么李大钊究竟是不是在大木仓胡同35号的中国大学旧址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呢?根据资料显示,中国大学于1913年4月正式开学,当时的校址是在前门内西城根愿学堂。1925年9月,中国大学迁至大木仓胡同。

王冠中教授特别介绍道,中国大学旧址变迁情况的确复杂,《京华通览·西单》一书中曾经提及李大钊“曾连续5年在中国大学教授政治经济学”,根据《中国大学革命历史资料》等文献记载,以及多方史料印证,李大钊在中国大学传播马克思主义时,中国大学的校址应主要指的是今西城区大木仓胡同35号。但结合李大钊被捕、就义等事件不难分析出,李大钊很可能在根愿学堂的校址也传播过马克思主义,开展过革命工作。

虽然中国大学经历过多次校址搬迁,但是从这所学校学生积极参与革命的行动不难看出,正是先驱们的言传身教,让学生们在耳濡目染之下,具有了较高的革命觉悟,成为参与到中国革命的生力军。

王冠中说,除了上述地点外,李大钊还曾在其他地点开展过革命工作,例如:北京女子高师,其地址位于今西城区新文化街45号北京市鲁迅中学原址,李大钊的女儿李星华在《回忆我的父亲李大钊》一书中,记载了李大钊在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教学的片段。

此外,李大钊还在当时北京的湘荫会馆、湖广会馆(骡马市大街东口南侧)、安徽泾县会馆(骡马市大街64号)、浙江鄞县会馆西馆(盘儿胡同55号)等地传播马克思主义,从事过革命事业。

红迹 :13李大钊烈士陵园

苍松翠柏葬英烈

1927年4月28日,李大钊在位于西交民巷的京师看守所英勇就义。

▌ 就义前的李大钊一袭长袍,目光深邃,态度从容。新华社

之后,他的灵柩停放在宣武门外的一个庙宇内整整6年,直到1933年4月,在数百学生、工人、学者的送别之下,李大钊的遗体被送至香山万安公墓。

李星华在《回忆我的父亲李大钊》中这样记述:“当我们走到父亲的墓地时,只见墓边的小路上,躺着一块新的石碑,碑面朝天,碑头上镌刻着的鲜红的镰刀锤头,在阳光下闪闪发光。碑文的下款,署名革命群众团体。”

这块碑为艾叶青石质,高183厘米,宽46厘米,厚16厘米。碑首刻有一颗红五角星,五角星中央刻有黑色的镰刀锤头。碑的正面竖刻“中华革命领袖李大钊同志之墓”,背面刻有碑文。背面碑文如下:李大钊同志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最忠实最坚决的信徒,曾于一九二一年发起组织中国共产党的运动,并且实际领导北方工农劳苦群众,为他们本身利益和整个阶级利益而斗争!

▌ 李大钊烈士陵园举办的“公众开放日”中,李大钊的长孙女李乐群讲述李大钊的“初心与家风”。(资料片) 摄影:阎彤

这块石碑在白色恐怖的年代不能立在烈士的墓前,不得不和烈士灵柩一起葬入地下,直到50年以后的1983年,在建立墓园时,终于得以面世,成为墓园最重要的革命文物。在这块墓碑两侧,是党和国家领导人朱德、陈毅、李先念、林伯渠、何香凝等缅怀烈士的题词。

如今的李大钊烈士陵园建于1983年,当时利用万安公墓的老建筑,年代久远,破损严重,因而进行了大规模的翻修改建工程。现在,李大钊烈士陵园是一座仿古庭院式的木结构四合院建筑。陵园正西房是李大钊生平事迹陈列室,通过大量的图片、实物资料展示李大钊烈士读书、工作、接受和传播马列主义的经历,重点展示李大钊在任北京《晨钟报》总编辑和《新青年》杂志编辑期间,发表的《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克主义的胜利》等文章。

此外,墓园中的展览还展示了李大钊创办《每周评论》、积极领导五四运动、在北京发起组织马克思学说研究会和共产主义小组的情况;陈列室还展出了李大钊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后的一系列工作活动经历,歌颂了李大钊作为中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者,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为中国革命事业所做出的伟大贡献。

真理的味道非常甜!共产党宣言在百年风雨中闪耀着理想的永恒光芒

在今年《开学第一课》的舞台上,摆放着一本1920年出版的《共产党宣言》中文全译本。

在百年前长夜难明的中国,正是这本已经微微泛黄,仅有56页的小册子,指引着早期共产党人探索救国救民之路,更点燃了百年来无数革命志士追求理想与信仰之火。曾多次饰演毛泽东的青年演员侯京健,向全国同学们讲述了李大钊、毛泽东、陈望道这三位革命先辈与《共产党宣言》之间的故事。

画中画 1920年浙江义乌分水塘村的一间柴房里,29岁的陈望道受陈独秀所托,将《共产党宣言》翻译成中文全译本。翻译的时候,由于陈望道过于专注,在吃母亲端上来的粽子时竟然把墨汁当成了红糖,吃了蘸着墨汁的粽子还没有发觉,只是说道:“够甜,够甜的了。”

△雕塑作者:吴为山

《共产党宣言》就像一盏明灯,驱动着无数革命先辈树立起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酷爱读书的毛泽东,在《共产党宣言》中寻找救国救民的理论思想,而这本册子也成为他一生中阅读次数最多、时间最长的书。毛泽东主席将《共产党宣言》看作是“常读常新”的宝贵知识财富,“《共产党宣言》我看了不下一百遍,每一次的阅读都会让我有新的启发。”

△雕塑作者:吴为山

六十多岁的毛泽东主席想学一些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英文本,他第一本选的也是《共产党宣言》。阅读的时候,毛泽东主席一边思考一边做着笔记,从第一页到最后一页,都是他密密麻麻的批注。

李大钊是十月革命之后,在暗夜里的中国第一个高举马克思主义火炬的人。1924年,李大钊在莫斯科国家大剧院发表演讲,他向全世界介绍中国革命的现状,振臂高呼:“无产阶级世界革命万岁!”这段视频是李大钊留下的唯一生前影像。

在发表演说短短三年后,李大钊在领导党的北方革命中被敌人逮捕,在执行死刑时第一个走上绞刑架,英勇就义,牺牲时年仅38岁。这位伟大的革命战士,从来没有畏惧过流血牺牲,正如他所写的《牺牲》中所说,“绝美的风景,多在奇险的山川。绝壮的音乐,多是悲凉的韵调。高尚的生活,常在壮烈的牺牲中。”

△雕塑作者:吴为山

吾愿吾亲爱之青年,生于青春死于青春,

生于少年死于少年也。

进前而勿顾后,背黑暗而向光明,

为世界进文明,为人类造幸福。

这首充满热血豪情的《青春》,是李大钊1916年9月1日发表在《新青年》上的作品,在当时黑暗笼罩下的中国,唤醒了无数青年人为国家前途而积极求索的青春斗志。2021年距离《青春》问世已经过去了整整105年,百年筚路蓝缕,百年艰辛求索,一本《共产党宣言》,串联起了革命先辈们永不熄灭的青春理想。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在砥砺前行中坚守红色信仰,为党和人民的事业不懈奋斗,百年风雨兼程、艰难跋涉,不改求索初心,不负青春韶华。

来源:央视新闻客户端

免责声明: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