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iEAS系统 >

山东省学校安全教育平台登录(平安烟台丨筑牢安全防线 创建平安校园)

导读 山东省学校安全教育平台文章列表:1、平安烟台丨筑牢安全防线 创建平安校园2、云南教育厅回应下载快手进行暑期安全教育:培训需通过此平台3、如何向校园欺凌说不?4、87.7%受

山东省学校安全教育平台文章列表:

山东省学校安全教育平台登录(平安烟台丨筑牢安全防线 创建平安校园)

平安烟台丨筑牢安全防线 创建平安校园

大众网·海报新闻记者 孙立立 烟台报道

为充分展示烟台平安创建成效,提升公众对平安创建活动知晓度,营造平安创建浓厚氛围,近日,平安烟台建设领导小组组织开展2022年平安创建“基层行”系列访谈活动。教育关系民生,与每个家庭息息相关,校园安全工作任重而道远。11月1日,大众网·海报新闻记者走进山东省烟台第三中学、烟台开发区实验中学,实地走访平安校园创建情况。

山东省烟台第三中学:构建学校安全防御体系 打造和谐平安生态校园

山东省烟台第三中学1952年建校,2015年迁于新校区,目前有教职工272人。烟台第三中学副校长郝广庆表示,安全工作是学校工作的生命线,学校始终把校园平安建设放在突出位置,为打造和谐平安的生态校园,学校采取多项措施,健全完善工作机制,明确工作责任,制定各项工作计划、方案,以区域育人、区域安全、区域督导、各域联动为抓手,实行“四三二一”式管理模式,确保校园安全稳定。

山东省烟台第三中学

为保障校园安全各项工作落实到位,烟台第三中学成立了学校安全工作领导小组,明确岗位安全职责,签订安全责任书,落实“一岗双责”责任制;定期召开安全工作会议,对全体教职工进行安全教育;各班级间每周召开安全教育主题班会,对学生进行疫情防护、消防、交通、防溺水、防欺凌、不携带管制刀具进校园等方面的教育,提高安全防范意识。

同时,烟台第三中学依托安全教育平台,利用家长会、微信群、“给家长一封信”等形式将安全注意事项告知家长,提醒家长做好孩子的安全教育和监护职责;重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由专职心理教师开设心理辅导活动课,设立标准化心理咨询室,定时向学生开放,切实解决学生心理障碍,并做好心理辅导个案记录。

中控室

消防控制室安全管理图

餐厅

面对新形势、新要求,烟台第三中学积极探索新办法和新途径,各处室各部门各司其职,齐抓共管,将校园安全工作落到实处。为遏制和防范学校安全事故的发生,确保广大师生人身安全,烟台第三中学建立“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网格化安全监管网络,将安全责任进行分解,并划分若干个安全监管责任区,落实责任人,明确工作职责,全面负责责任区的安全工作,从而建立精细化、网格化安全生产监管和责任体系,建立“三级安全监管网格”。

与此同时,烟台第三中学加大对安防建设、安全文化建设的资金投入,除每月按时进行消防维保检测外,学校还建立了微型消防站。采访中,记者参观了学校的消防中控室,可以看到,控制室设施齐全,有足够的灭火药剂和物资,且24小时有人值守,为学校安全稳定提供了有力保障。

烟台开发区实验中学:构建安全网络 打造平安校园

校园安全工作既是学校的生命线,也是学校工作的底线,直接关系到全体师生能否安全、健康的工作学习和成长,更关系到几千个家庭的幸福安宁和社会稳定。“学校始终将安全工作放在首位,做到‘时时有人在 事事有人管’,学校在安全建设工作方面先后荣获‘山东省文明校园’‘山东省安全文化建设示范校’‘山东省全环境育人规范校’‘山东省校园安全工作先进单位’‘烟台市安全文明校园’‘平安校园’等荣誉称号。”烟台开发区实验中学校长李环向记者介绍。

李环校长介绍学校情况

烟台开发区实验中学创建于2003年,现拥有两个校区85个教学班,教职工300余人,在校学生4200多名。“学校是老校区,比较陈旧,有近20年的发展历程,更应该注重平安校园建设。”李环告诉记者,为了打造平安校园,开发区实验中学从上到下,从校长、分管校长、各部门负责人、级部主任、班主任、任课教师、学生家长之间,逐级签订学校安全工作责任书,明确“一岗双责”职责任务;学校把平安校园建设转化成全员参与的自觉行动;注重发挥家校合力,充分调动各方社会资源,与公安、交警、综合执法、保安公司等部门积极联络对接,完善建设“护学岗”机制。学校每学期邀请消防大队入校,开展系列消防安全教育活动,并主动联合市场监管、综合执法等部门开展学校食品安全检查、校园周边综合治理等工作,为学校安全管理提质增效。

会议现场

器械室设备齐全

法制手抄报

校园安全工作中,烟台开发区实验中学始终坚持“安全千万条 防范第一条”的原则,除了日常的常规性检查外,重要节点,尤其是学校在开学前、学期中和学期末对校园进行全方位、多层次的安全隐患排查。为让广大师生有一个安全、和谐的校园环境,学校花大力气在加强校园安全硬件设施建设上,无论是安防监控的全面升级,还是消防设施的改造升级,都为学校构建平安校园提供了有力保障。学校严格落实“1530”安全教育机制,充分利用课堂教学、班会课、每周晨会、节假日安全教育等形式开展日常安全教育。“学校根据季节特点和学生成长发展的阶段性,制定各种演练计划,活动更注重实操性,以实际行动为学生们保驾护航。学校加强青少年法治教育,定期开展法制主题教育、法治文化建设等活动。”李环说。

“学校尤其把防欺凌的工作、心理健康教育、家访工作联系在一起,充分协调社会各界资源,与派出所结对联动,法制副校长、法律顾问都会定期来学校进行讲座。”李环表示,学校重视学生心理疏导,配有专门心理咨询室,为学生心理健康进行咨询和疏导。

云南教育厅回应下载快手进行暑期安全教育:培训需通过此平台

澎湃新闻记者 王万春

近日,云南省教育厅办公室发文要求组织召开师生安全教育主题班会和家长会,开展暑期线上安全教育,要求全省各州市、县区教体局安全科(股)负责落实。其中附件中的“学习和考试平台流程”要求通过“快手极速版”线上学习暑期安全知识。这意味着,云南全省中小学、幼儿园的700多万学生家长不得不下载安装“快手极速版”。

不少家长对此要求提出质疑,认为这是强制下载“快手极速版”,还有家长指此举有利用家长为平台和商业公司刷流量之嫌。

对此,云南省教育厅安全稳定处证实,教育厅确实下发了开展线上暑期安全教育的通知,具体操作以学校下发的通知为准。“我们确实发了通知,但没有附件,没有涉及到要安装快手,但是培训还是要通过这个平台(快手APP‘云上学安’)来完成。”

快手app直播区截图

附件要求通过“快手极速版”进行安全教育

6月30日,云南省教育厅办公室下发关于组织召开师生安全教育主题班会和家长会的通知,要求全省各州市、县区教体局的安全科(股)负责落实开展暑期线上安全教育。

云南省教育厅的文件

通知显示,在2022年暑假放假前,全省各幼儿园、中小学、高等院校要向师生开展防溺水、交通安全、个人极端事件、校园欺凌、性侵、暴力伤害、网络诈骗、食物中毒、自然灾害、火灾等安全知识宣传教育,全面提升师生安全意识。

上述通知附件显示,其操作流程是通过“快手极速版”APP进行,学生、老师、家长用“快手极速版”APP扫对应的入口二维码观看直播进行学习。学习时间是从7月3日至7月10日连续8天,每天晚上7:30开始学习。

操作流程须安装快手极速版。图片来源:网络截图

澎湃新闻记者注意到,师生和家长下载“快手极速版”APP后需通过微信登录,登录后30分钟内须完成扫码签到,并预约课程,且需选择所在学校,填写学校 班级 姓名后点击提交。此后,可点击指定的一个叫“云上学安”的自媒体账号,每天观看直播、回放等进行线上教育。

根据云南省教育厅办公室的文件要求,线上培训完成后还需错峰考试,考试完毕后可发放电子荣誉证书。

家长质疑“云上学安”借安全教育刷流量

家长周先生反映,根据文件要求下载“快手极速版”后,每天的学习还需截屏发到班级群里,最后的荣誉证书分数也需截图上传到小程序。

家长徐先生说,他的孩子在幼儿园,突然接到老师的信息,让大家按照要求下载“快手极速版”APP,要连续8天每晚观看直播,“内容主要是防溺水、防诈骗,还有交通安全这些,观看之后要截屏发到孩子班级群里面。”很多不会操作签到的家长,直接在直播评论区发出孩子所在的班级、学校,表示签到。

徐先生表示,若是正常的教育,作为家长他完全愿意配合,没任何意见,但是“为什么一定得下载快手极速版呢?为什么线上教育不是其他渠道,不是其他软件?”他说,幼儿段“云上学安”这个自媒体账号,在3天内粉丝从0涨到40万,且这个自媒体账号分年龄段搞的,“可想而知有多少家长不得不下载去关注,这不是给平台刷流量吗?借师生和家长给平台宣传推广赚钱。”

多名家长在直播评论中吐槽称,“强迫下载APP,为快手挣钱”“捆绑家长的时间”“不敢不听,但意义何在”等内容。截图显示,第一天的直播还开启了直播打赏功能。

此外,也有家长表示,此种线上教育的效果有限。家长李先生称,第一天培训2分钟的课程讲了20多分钟,重复了10多遍,“浪费家长的时间,就是为了应付完成这个东西而去完成,真正能起到安全教育的作用吗?我觉得很少人会完整认真看完。”

教育厅:以学校下发通知为准

澎湃新闻检索发现,“云上学安”属云南云上学安教育咨询有限公司旗下自媒体账号。天眼查信息显示,该公司成立于2019年7月23日,注册资本100万人民币,属小微企业。其业务主要是教育咨询服务、企业管理咨询、体育和文艺赛事组织表演活动、互联网销售等。官网显示,该公司自称是在云南省教育厅支持和指导下打造的云南省校园安全教育公益平台,为云南省教育系统提供校园安全教育、咨询、管理和服务。

云南省教育厅官网显示,全省在园幼儿176.97万人,义务教育阶段在校生385.23万人,高中阶段在校生173.7万人,另外还有100多万高等教育在校生。若按上述文件要求,全省仅家长下载安装“快手极速版”APP就可达700多万次。

云南省教育厅安全稳定处工作人员证实,省厅确实下发了要求线上开展暑期安全教育的通知,具体执行以学校下发的为准,“我们确实发了通知,但没有附件,没有涉及到要安装快手,但是培训还是要通过这个平台(快手APP‘云上学安’)来完成。”

责任编辑:崔烜 图片编辑:陈飞燕

校对:刘威

如何向校园欺凌说不?

法治在线丨如何向校园欺凌说“不”?

最近一段时间,网络上又陆续出现一些中小学生被欺凌的短视频,引发了大家的关注。面对未成年人遭遇欺凌这个老话题,作为学生、家长、学校,甚至是社会各界,到底应该怎么预防和应对?

又现学生欺凌事件 警方介入调查

9月11日下午,山东省临清市一名12岁的女孩在玉米地被多人殴打,并被拍下视频传播到网上,引发关注。经公安机关调查,施暴人张某只有十六岁,刘某、冯某只有十四岁。目前公安机关已对涉案人员依法进行处理。

9月20日,四川宜宾屏山县公安局通报了一起类似的欺凌事件。同样是一段女孩被殴打的视频在网络上传播。经过警方调查,事件发生于9月14日凌晨,发生地点在当地一家宾馆。三名打人者均是未成年人,最小的只有12岁。

同月,还有许多段类似的未成年人被殴打的视频在网络上传播。

刚刚开学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发生在不同场景的未成年人被欺凌的短视频在网络上陆续传播,引发许多关注和担忧。

孩子遇到了欺凌,应该怎么办?在一些短视频平台上,有家长建议孩子这样做。

网络视频画面:“打你是哪个同学?如果是第一次打你,你可以原谅他,第二次打你,你可以原谅他,第三次你就要打回来。 ”

也有家长直接冲进教室,为自己的孩子讨个说法。

网络视频画面:“你是不是打人了?道歉。站起来,到这给我道歉来。我让他道歉,打人了不应该道歉吗?我现在找不着,我找不着他家长我只能找他。”

这些网络视频中的做法,是否能代表现实中大部分家长们的观点呢?假如自己的孩子遭遇了学生欺凌,家长们会怎么做?记者在街头随机进行了采访。

学生家长:在这方面我觉得应该是父母在了解情况的前提下,一定要为孩子适当地出头。因为我觉得让孩子要知道父母在很多方面是他的依靠吧。

学生家长:我跟我孩子说的是,不能主动欺负别人,但是如果要是遇到这种情况的话,肯定要打回去,那没办法,不能惯这种毛病。

学生家长:我觉得也不太可取这种的,因为孩子之间,有的时候直接动手我觉得不太好。

学生家长:我觉得这样教育以后,孩子互相之间没有一个好的处理方式,光打来打去的,大了以后怎么办?我觉得还是有理讲理。

大部分学生家长在采访中表示,他们都曾告诉孩子,在遇到类似情况的时候,要能主动向学校和老师求助。

学生家长:如果他比较胆小,比较害怕,应该先把这个事情第一时间告诉老师。

学生家长:先找校方,看看怎么协调,看看孩子哪方责任。

学生家长:家长碰到这种情况,应该积极地跟学校沟通。

如何界定 哪几类行为归入欺凌范围

针对未成年人遭遇欺凌事件的情形,我国目前的法律法规有哪些规定?为什么欺凌事件会频频发生?

《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第一百三十条第三款规定:

学生欺凌,是指发生在学生之间,一方蓄意或者恶意通过肢体、语言及网络等手段实施欺压、侮辱,造成另一方人身伤害、财产损失或者精神损害的行为。

在教育部联合公安部等十一部门印发的《加强中小学生欺凌综合治理方案》,小学生欺凌是发生在校园(包括中小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内外、学生之间,一方(个体或群体)单次或多次蓄意或恶意通过肢体、语言及网络等手段实施欺负、侮辱,造成另一方(个体或群体)身体伤害、财产损失或精神损害等的事件。

北京青少年法律援助与研究中心主任 佟丽华:现在我们准确说,是学生欺凌。其实从2016年以来,我们开始用这个概念。2016年教育部陆续发了几个文件,就是治理学校的学生欺凌问题,原来我们一直用的是学生暴力。一个最大的区别,学生欺凌关注了很多更细微的以强凌弱的问题。

学生欺凌不止发生在校园

专家指出,学生欺凌不止发生在校园。比如近日在网络流传的这些学生欺凌的相关视频,许多都发生在玉米地、宾馆这样的校外空间。

北京市律师协会教育与未成年人保护法律专业委员会委员 陈亮:学生欺凌,不仅仅指的发生在校园内部,也是指在校园周边,或者同学们上学、放学的路上,这些地方也有可能会发生。

我们目前的相关法律法规中,对学生欺凌的情形有哪些,进行了更加全面和细致的界定。

北京青少年法律援助与研究中心主任 佟丽华:整个社会包括教育部,包括从立法上,越来越关注学生欺凌,使我们整个社会越来越关注对未成年人的全方位的保护。不仅是我们传统看到的身体打受伤了,我们开始要更多关注他的身体上的、心理上的精神方面的伤害。在某种程度上,其实学生欺凌概念提出本身,应该说整个社会希望强化对未成年人心理精神健康方面的,这样一个保护的力度。

网络欺凌危害更严重

许多学生欺凌的事件被大众关注到,是因为视频在网络上的传播。而这些视频,往往都是施暴方拍摄并主动发布的。专家指出,网络欺凌,是目前学生欺凌的一种新的表现形式。

北京青少年法律援助与研究中心主任 佟丽华:传统的学生欺凌在数字时代,往往会在网上体现出来。网上体现出来这种,包括侮辱、包括恐吓、包括社交方面的这种孤立。表面看来,似乎都并不那么严重,但是给孩子身心造成的伤害往往是严重的。

网络欺凌会呈现出哪些特征

北京互联网法院在审理的案例中,就有不少针对未成年人进行网络欺凌的情形。网络欺凌会呈现出哪些特征?法官进行了解读。

北京互联网法院法官 经雯洁:我们通过数据也能看到,就是有近71%的未成年人受到过不同程度的网络欺凌,所以网络欺凌可能就在我们身边。网络欺凌相比于传统的欺凌方式来说,它有一些它自己的特点。因为它是通过网络传输的,它非常重要的一个特征,就是一种匿名性、隐蔽性。因为你不知道真正的施暴者他的真实身份是谁,第二个就是易得性或者说这种广泛性,就是随时随地都会发生的。然后第三个就是网络欺凌它的旁观者非常多。

遭受欺凌 学生本人该如何应对

学生欺凌是我们不愿意看到的,但是它一旦发生了,孩子应该怎么应对呢?许多家长会选择让孩子学一些“防卫方法”来提高自我保护能力。那么,这样的方法是否有效呢?记者来到了一所专门开设有学生欺凌应对课程的学校。

这是一段学生欺凌应对课程的授课画面,教练们来自北京顺义的一家安全防卫培训学校,作为北京市公共安全教育基地,如何应对学生欺凌是这里常年开设的专题课程。相关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每逢假期,都会有许多家长找上门,其中不乏经常遭受学生欺凌的孩子。

北京市某安全防卫学校负责人 丁贺:我们做的是强大教育,第一个强大不只是外表上的,更多的是内心上的。比如说我们要教会孩子说不,说拒绝。先要具备不被欺负的能力,再具备不欺负人的素质。所以这是一个先后条件和关系的问题,如果这个孩子都不敢跟别人说话,都不敢拒绝别人的欺负,更别说他能出手去还击,这是不存在的。

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在他们接触到的案例中,许多家长都是先发现了孩子的异常。这些异常,可能正是孩子们遭遇了学生欺凌的信号。

某安全防卫培训机构负责人 丁贺:我们之前有一个案例,是这个男孩的母亲跟我们联系的,这个男孩子其实我们平时熟悉接触起来,很调皮。但是他的妈妈发现,他突然有一段时间就非常排斥上学,每天上学就是很挣扎。而且在上学的时候回来就穿得很厚,夏天他会穿着外套、长裤,然后洗澡不让妈妈看。妈妈就觉得有点不对了

注意信号 孩子出现这些表现可能遭受欺凌

有哪些信号可能表示未成年人遭遇到了学生欺凌呢?专家解读,孩子的个人物品丢失或损坏、逃学厌学、情绪异常、睡眠出现问题、索要财物、拒绝沟通等都可能是一些信号。需要家长密切关注孩子的状态和校园生活。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少年儿童研究所所长 孙宏艳:比如说孩子是不是经常回来晚,是不是跟家长要钱要得比较多,最近零花钱花得比较多,然后是不是会表示出来厌学,不想上学。

针对学生欺凌,我们应当如何预防和处置?在安全防卫领域从业多年的教练结合教学经验,给孩子们提供了一份可供参考的危险预警清单。

某安全防卫培训机构负责人 丁贺:我们在讲课过程当中,会告诉孩子们,会分成不同的警报,有一个预警。比如说当有一些人跟你有一个清单当中的哪些举动的时候,你要有警醒了,这些孩子可能会持续发酵对我的这个各种各样的举动,那么我应该做的是远离,或者是告诉家长,或者跟老师沟通。还有哪些清单里的行为出现的时候,已经升级了,变成了黄色警报,这个问题就很严重,必须马上停止和做出判断。那么当我在远离人群,进入封闭环境的时候,我就要考虑我这个时候要红色警报了,我不能再跟他进去了,我现在要想办法马上离开。

如何预防欺凌

专家分析现象背后深层原因

从身体到心理,从校园到校外,从现实世界到网络空间,都可能出现学生欺凌的现象。这个现象背后有什么深层原因,我们又该如何预防学生欺凌的发生呢?

北京青少年法律援助与研究中心主任 佟丽华:学生欺凌的基础就是以强凌弱,要解决学生欺凌,根本上还是要通过教化。让强者,所谓的身强力壮,那么这些孩子要学会尊重其他人,不要去伤害别人。

专家指出,学生欺凌的本质是一种以强凌弱的想法。频频出现的欺凌现象,反映出一些学校对有关规定的重视程度不够。

北京青少年法律援助与研究中心主任 佟丽华:更重要的一点还是要靠机制。我们学校也好,我们政府和司法机关也好,要给孩子提供一个安全的成长环境。基层的教育行政部门和中小学校,一是对这个问题重视不够,二是对这个问题理解不够。我们的学生欺凌,校长是第一责任人,这是教育部明确在多个政策法规文件当中提出来的。

专家:治理欺凌 学校要有成熟的应对程序

当学生欺凌事件发生后,最重要的是迅速处置,减缓对受欺凌未成年人的身心影响。相应的处置速度,取决于学校内部是否有一套成熟的应对程序。

北京青少年法律援助与研究中心主任 佟丽华:类似问题的解决就是让它快速进入程序,快速进行定性。如果是欺凌,那我们就对欺凌者进行批评,该批评教育就批评教育,该进行处分就进行处分,那么至少我们要对被欺凌者,我们要对他进行保护。

《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第九十七条 规定: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开通全国统一的未成年人保护热线,及时受理、转介侵犯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的投诉、举报;鼓励和支持人民团体、企业事业单位、社会组织参与建设未成年人保护服务平台、服务热线、服务站点,提供未成年人保护方面的咨询、帮助。

北京青少年法律援助与研究中心主任 佟丽华:有些地方的热线往往也都是一个转接的电话。从立法的本意角度来说,是希望给孩子们建立一个专门的未成年人保护的热线,接听热线的背后是专业的法律、社工、心理背景的人员,不是转来转去。

专家解读,虽然法律法规为校园安全构筑了保护网,最终依然需要家长、老师和社会多方力量携手落实相关规定。

北京青少年法律援助与研究中心主任 佟丽华:只要有孩子,这个心理上、精神上遭受了伤害。家长也好,老师也好,就不要认为他小题大做,就要给他充分的关心和帮助,我们必须建立起来。学校要有专业的人,要有专门的机制来处理这样的问题。

来源: 央视新闻客户端

87.7%受访家长对学校暑期安全工作感到满意

学校是帮助中小学生建立安全意识的重要主体。做好学生假期安全工作更是重中之重。学校是怎样开展暑期安全教育工作的?

上周,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wenjuan.com),对2013名中小学生家长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65.8%的受访家长表示老师在假期利用微信群、校讯通不间断进行安全警示。87.7%的受访家长对学校的暑期安全工作感到满意。

65.8%受访家长表示假期老师利用微信群、校讯通不间断进行安全警示

“暑假学校下发了安全保证书让家长签字,也专门留了安全主题作业。比如现在每周五孩子都要收看《沿着黄河去普法》暑期防溺水安全教育直播节目,每次节目开始前老师都在群里提醒,看完也要拍照打卡。”山东济南的于铭香有两个儿子,分别上小学和幼儿园。她表示,假期里孩子们要学习的安全教育内容不少,“老师还让学生收看山东教育频道的节目,有一次是一位警察讲课,提醒交通安全事项,比如坐电动车戴头盔。我和孩子们一起看的,觉得制作得蛮好”。

“学校有一个‘安全教育平台’,要求学生和家长都下载,定期推送安全主题内容,班主任会通知家长和学生去学习。”于铭香说。

凌敏是一名警察,也是两个孩子的妈妈,老大上中学,老二上幼儿园。在大儿子上幼儿园时,她曾受邀去给孩子们上安全课,讲一讲安全问题。“当时我穿了警服,孩子们听得聚精会神,效果不错,我的印象也很深刻。大儿子上小学时,学校也组织去消防中队参观”。凌敏说,近几年由于疫情,线下活动少了,但是线上安全教育抓起来了。“学校线上安全教育内容很丰富,比如防触电、防溺水、防小偷等等,孩子学完还要做题巩固”。

四川德阳某小学二年级班主任邹周表示,加强学生暑期安全,开展暑前班会课是特别有必要的,“学校不能只关注成绩,学生安全问题值得重视。至少让孩子有意识,哪些不能做。在暑假期间,老师利用家长群等渠道和家长沟通、进行提醒,监督孩子安全问题,帮助孩子建立安全意识”。

调查中,65.8%的受访家长表示老师在假期利用微信群、校讯通不间断进行安全警示。

学校的暑期安全教育方式还有:邀请民警、消防等专业人员开展安全教育讲座(58.6%),与家长保持沟通和联系(51.5%),预留暑期安全主题作业(39.7%),联合医院、社区等开展科普公益活动(37.4%)。

87.7%受访家长对学校的暑期安全工作感到满意

于铭香对学校的暑期安全工作很满意,“我觉得效果还是有的。在小孩子心里,老师的话有时比家长管用。我感到孩子们在假期里头收看学校安排的安全主题教育节目的效果挺好。比如防溺水,孩子看了感到害怕了,在游泳、玩水方面就提高了警惕”。

凌敏也对学校安全工作表示满意,“还有暑假期间的疫情防控,学校老师经常提醒,一直督促孩子和共同居住人每周按照当地要求去做核酸。教育局和学校已经把能动员的力量都动员起来了。作为学生家长,我感到学校是尽心了”。

87.7%的受访家长对学校的暑期安全工作感到满意,其中26.7%表示非常满意。交互分析发现,高中生家长(90.6%)满意度最高,其次是小学高年级家长(88.9%)、小学低年级家长(87.8%)。

邹周表示,学生暑期安全工作是学校非常重视的。在平时也都时刻将安全放在第一位,安全教育工作从不松懈。“学生在校期间,每天晚饭后到晚自习之前,都有一个25-30分钟的小型班会课。作为小学低段学生,除了爱国宣传、节日科普等内容,安全问题是最重要的。学校平时会组织开展集体安全主题教育活动。家长群也是低段年级老师非常重要的教育途径,会转发安全相关推文,假期也不例外。推文有的是本校宣传部老师撰写的,有的是校方搜集到好的内容统一推送的,会就比较严重的社会事件进行警醒”。

邹周表示,学校的安全教育工作,是先教育老师,再让老师给小朋友们传达,“比如防火安全、防溺水,会先在教师会上向老师们宣传和指导,再由老师利用班会课时间给孩子们讲。学校平时的一点一滴、谆谆教诲是孩子们安全意识逐渐形成的重要影响因素”。

受访中小学生家长中,孩子上小学低年级(1-3年级)的占43.5%,上小学高年级(4-5年级)的占30.1%,初中的占14.7%,高中的占11.7%。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杜园春 实习生 尚佳 来源:中国青年报

责任编辑:黄冲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青少年暑期野泳溺亡悲剧频现 业内人士呼吁筑牢水域安全网

青少年暑期野泳溺亡悲剧频现

业内人士呼吁加固筑牢水域安全网

□ 本报记者 赵 丽

□ 本报见习记者 孙天骄

“4个男孩都溺亡了,家属的哭声响彻整个山林。”

江西某蓝天救援队队长老杨至今对一起青少年溺亡事故记忆犹新。那年暑假,同校几名小学生结伴去远离市区的水库旁玩耍,其中一人在水库边洗手时不小心滑了下去,其他3人赶紧去拉他,没拉住,4人全部掉进水里。老杨等人接报后赶到现场已经接近深夜12点,爱莫能助,徒留伤悲。

青少年暑期溺亡的悲剧近年来频频上演。《法治日报》记者根据公开报道统计发现,仅今年6月至今,青少年溺亡事件便多达数十起。

中国疾控中心2021年公布的数据显示,溺水是造成中小学生意外死亡的第一杀手。每年青少年溺亡发生地,80%以上是在野外开放性水域。

多位接受记者采访的业内人士分析称,这些水域通常一米以下水温偏低,人在水里容易抽筋失去控制,此外水底的水草、垃圾袋、绳子和树枝等都是“隐形杀手”,人一旦被缠住就难以脱身导致溺亡。建议加快构建全方位、多角度的防溺水机制,合力筑牢水域“安全网”。

野泳暗藏风险

溺亡事故频发

7月7日,甘肃省甘南州合作市城区发生一起儿童溺水事故,有5人经抢救已无生命体征;7月4日,江苏省泰州市数名少年在江边嬉水,两人溺水失联;7月3日,江西省南昌市一名10岁男孩落水,不幸溺亡……

短短一周内,多地发生数起青少年溺水、溺亡事件,令人痛心。

值得注意的是,记者梳理发现,这些溺亡事件多数发生在野外开放性水域,有的甚至发生在明确禁止游泳的水域。

山西蓝天救援队搜救组组长苏少君今年已参与两起溺水救援行动,均为青少年在禁止游泳的水域游泳导致溺亡。在他看来,一些青少年“初生牛犊不怕虎”,对自己的游泳水平盲目自信,即使家长反复叮嘱要注意安全,出于逆反心理,也要与家长对着干;此外,对不明水域的风险程度缺乏认知,将其等同于游泳馆的静水,下水后遇到意外情况时就慌了神,增加了溺亡风险。

山西蓝天救援队水域救援组副组长孙敏杰参加过数百起水域救援行动。据他介绍,如果发生溺水,一般等救援人员赶到现场时,95%的溺水者已经失去生命体征,很少有幸存者,“溺水者活着的概率非常小”。

“普通人在水里超过10分钟基本上就会失去意识,而落水点常常发生在郊区的一些不知名河流湖泊,救援人员赶到现场需要一定时间。幸运的情况下,溺水5分钟之内被成功救起,但依然有70%的概率造成不可逆的脑损伤。”山西省太原市消防救援支队滨河路消防救援站队长王岳告诉记者,他所在队伍仅有两次成功将溺水者救上岸,还是因为他们恰好在附近水域演练,有人报警后才及时将人救回。

多名受访的业内人士介绍,在不明水域中游泳,还可能遇到漩涡,需要高超的游泳技术才能挣脱,但大多数野泳的青少年并没有经过专业培训。此外,缺乏管控的水域岸边土壤情况复杂,大量行人经过形成松软的沙坑,稍不注意就容易跌入水中,而野外水域一米以下的水温偏低,容易导致溺水者抽筋,失去对身体的控制。并且野外水域水底情况不明,水草、垃圾袋、绳子和树枝等都是“隐形杀手”,溺水者一旦被缠住就很难挣脱。

苏少君对一场救援印象深刻。一所小学班级组织学生和家长到水库边参加篝火晚会,其间足球掉入水库,一名学生下水去捡,但所处位置正好是水库大坝,山上的水库正在放水,水流速度极快,该学生一下水便立刻被冲走,水底的泥沙、水草等杂物将其缠住,无法浮出水面。救援人员使用声呐在水下探测,但声呐在探测时遇到水草等杂物时只显示杂物的画面,搜救难度极大。最终在第8天才将遇难学生打捞上岸。

多举措防溺水

警惕治理盲点

溺水的危险性和极低的存活率使得防范野泳和私自下水至关重要。近年来,各地为防范暑期溺水问题,不仅设置警示牌、加大宣传和巡逻监管力度,还陆续出台了预警奖励制度。

如广西壮族自治区教育厅对多年以来全区发生溺水事件的水域数据进行整理,建立了广西中小学生溺水风险点数据库,形成广西中小学生溺水风险点警示图,向社会公布。

四川省眉山市教体局出台“私自下水预警奖励”制度,经查证属实的,给予第一预警人100元话费充值卡奖励。对预警中查证属实的涉事中小学生,一律取消评优选先资格,并纳入中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档案。

在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治安学院教授、治安应急警务教研室主任寇丽平看来,多地将防范溺水与奖惩挂钩,最大的意义在于通过奖励动员全社会参与到防范青少年溺水事件中来,形成全社会共同防范青少年溺水的大环境,加大对青少年安全社会层面的监管力度,织密社会防控网。

“对青少年的防溺水教育也在与时俱进。”苏少君说,从前多是一味地提醒大家注意预防,不要去水边不要野泳,如今还加入了呼救、施救相关知识的教育培训。此外,还针对青少年特意补充了一项内容,即遇到同伴落水的情况,不要慌乱也不要害怕,把风险降低到可控范围之内,及时报警,不要因担心被苛责跑回家,错过救援时机。

不过,在多措并举加强防范的同时,救援人员和专家也关注到青少年防溺水治理的盲点。

苏少君举例说,当水域又宽又长时,即使增加管理人员,也无法杜绝在禁游水域游泳的现象,管理人员只能劝诫,没有权利强行制止或驱逐。而一些偏远水域只是竖起警示牌,起不到强效的约束作用。很多学校也不具备游泳技能培训的能力。

此外,他还关注到,家长监管作为预防儿童溺水的关键一环也常常“掉链子”,家长时常叮嘱的“注意安全”与儿童所能理解接纳的“注意安全”存在一定的差距,口头上简单叮嘱其实很难让儿童完全意识到危险到底存在于哪里。

寇丽平也指出,目前青少年安全教育水平总体较弱,学校、社会、家庭没有形成有效的、直观的宣传教育体系,很多安全教育流于表面,流于形式。另外,缺少安全的亲水环境和避暑条件,缺少能够吸引青少年的暑期娱乐活动,也使得不少青少年选择野泳而出事。

堵疏紧密结合

防止溺亡发生

那么,究竟应该如何构建全方位、多角度的防溺水机制?

在中国法学会行政法学研究会会员、北京市律师协会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专业委员会主任陈猛看来,防范青少年溺水,既要靠“堵”,也要靠“疏”。“疏”,应当以引发溺水事件的原因作为着力点,从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管理责任缺失以及政府行政规划对沿江、河、海经济欠发达地区安全水域建设的欠重视四个方面采取相应措施。

“未成年人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应当增强监护人的法律职责,提高户外安全保护意识。学校的安全教育课不能流于形式,应配备专业的游泳教练,给学生传授生命安全救助知识和游泳技能。”陈猛说。

陈猛还提到,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应当协助政府有关部门监督未成年人委托照护情况,发现被委托人缺乏照护能力、怠于履行照护职责等情况,应当及时向政府有关部门报告,并告知未成年人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帮助、督促被委托人履行照护职责。同时,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创造条件,建立和改善适合未成年人文化生活需要的活动场所和设施。

寇丽平建议建立系统的青少年安全教育体系,对青少年可能面临的风险进行科学评估,出台未成年人安全教育标准,探索符合青少年心理行为特点的安全教育方式。推进家庭、学校、社会多元互动的青少年暑期规划,做到暑假有安排,安全不放松。

针对水域的防护措施,寇丽平认为,主要是用物防的方式阻止青少年在无人看管的情况下下水,或由于近水玩耍而滑落水中,如设置隔离栏杆、缓冲带、警示标志等。也可通过人员巡视、无人机巡逻等方式对水域进行全覆盖防控,实时监测,动态预警,第一时间阻止青少年进入水域。

倘若意外确实发生,不慎落水或游泳时溺水,王岳说,首先要努力保持冷静,尽量使自己的面部朝上;双手和手臂不要向头顶伸,因为两个手臂朝上更容易造成身体往下坠落,放在身体两侧即可。保持稳定的呼吸频率,浅呼深吸,这样可以增大自己的浮力,等待救援。

“要告诉未成年人,发现同伴落水千万不要自己组织救援,因为他们不具备救援能力,也不要采取手拉手的救援方式,这种阶梯式的救援方式一旦失败,很容易导致大家都掉下去,要第一时间寻求周围大人的帮助,及时报警。”王岳说。

来源: 法治日报

免责声明: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