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iEAS系统 >

奥数大赛中国夺冠(时隔4年,王者归来!国际奥数竞赛中国队夺冠,6名队员全部摘得金牌)

导读 奥数大赛中国夺冠文章列表:1、时隔4年,王者归来!国际奥数竞赛中国队夺冠,6名队员全部摘得金牌2、打破纪录!国际奥数竞赛中国队6人全满分夺冠,985大学随意挑选3、中国时

奥数大赛中国夺冠文章列表:

奥数大赛中国夺冠(时隔4年,王者归来!国际奥数竞赛中国队夺冠,6名队员全部摘得金牌)

时隔4年,王者归来!国际奥数竞赛中国队夺冠,6名队员全部摘得金牌

今日,朋友圈被一个特大喜讯刷屏啦!

时隔4年,

中国队上演王者归来

再登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竞赛冠军宝座!

6名队员,全部摘得金牌!

其中一位还是阿拉上海小囡!!

2019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竞赛(IMO)

中国队王者归来!

第60届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竞赛(IMO)今年在英国巴斯市成功举办。经过16、17日两天的激烈竞争,来自114个国家和地区的643位中学参赛者终于迎来了他们刻苦训练的成果!

作为全球最负盛名的中学生数学竞赛,IMO每年都吸引着无数学子为之奋斗着。从1959年的七国鼎立,到60年后的百国争鸣,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竞赛在全世界的迅速发展,离不开它高质量的比赛试题和参赛选手们的口口相传。北京时间今天凌晨5点,IMO官方宣布了所有队伍的比赛成绩。

让人意外的是,今年竟然出现了团体双冠军的罕见情形——中国队和美国队分别以227分的总分并列第一!距离上一次出现团体双冠军已经整整过去了20年!

图源IMO官网:1999年中国队与俄国队并列第一

而团体排名第三的韩国队总分为226分!仅仅以一分之差与冠军失之交臂,竞争之激烈丝毫不输争分夺秒的奥林匹克体育竞技!

IMO竞赛分为两天,每一天的比赛选手有4个半小时的时间解决三道题目,一共六题,每题满分7分,一个队伍最多允许6人参赛,也就是说理论上的团体最高分可达到252分(历史上唯一一次252分是美国队于1994年获得)。今年的题目依次涉及:代数、几何、组合(16日最后一题)、数论、组合、几何(17日最后一题)。前IMO银牌得主Eugene Lee(于2013年代表新加坡参加IMO),他个人认为本届的前五题与前几年相比较容易,第六题则"very very hard"。

图源IMO官网:各题得分情况

今年金牌线为31分,银牌线为24分,铜牌线为17分,与去年基本持平(去年金牌线:31,银牌线:25,铜牌线:16)

今年有6名参赛者获得个人满分,分别为中国队的谢柏庭和袁祉祯,美国队的Colin Tang和Daniel Zhu,韩国队的Youngjin Cho以及波兰队的Jan Fornal。

第60届IMO团体第一:中国队、美国队

第60届IMO团体第三:韩国队

第60届IMO团体第四:朝鲜队

图源IMO官网:第60届IMO团体成绩

看看今年的IMO题目会不会做?↓↓↓

2019年第60届IMO中国队成绩

图源IMO官方社交媒体:第60届IMO中国队

总成绩:227获得奖牌:6枚金牌排名:团体第一(并列)

图源IMO官网:第60届IMO中国队各队员成绩

各队员成绩:

中国队历届IMO竞赛成绩

2018年中国队获得四金两银,总成绩为199,团体排名第三。

2010-2018年:共获得四次团体第一,三次团体第二,两次团体第三。

2000-2009年:共获得八次团体第一,两次团体第二。

2019年第60届IMO美国队成绩

图源IMO官方社交媒体:第60届IMO美国队

总成绩:227获得奖牌:6枚金牌排名:团体第一(并列)

图源IMO官网:第60届IMO美国队各队员成绩

各队员成绩:

Vincent Huang:38分Luke Robitaille:35分Colin Shanmo Tang:42分Edward Wan:34分Brandon Wang:36分Daniel Zhu:42分

美国队历届IMO竞赛成绩

2018年美国队共获得五金一银,总成绩为212,团体排名第一。

2010-2018年:共获得三次团体第一,两次团体第二,三次团体第三。

2000-2009年:共获得三次团体第二,四次团体第三。

美国队总教练罗博深教授在成绩揭晓之刻第一时间在脸书上发布了中国队与美国队并列第一的消息,回忆起他在90年代在麦迪逊这个仅有21万人口的城市听说IMO这样一个挑战人类智力极限时的欣喜心情,对每个国家在参与IMO路上每一级别赛事的数学爱好者们发出了衷心的鼓励和赞赏,最后还提到故地重游英国的无限感慨(罗教授与妻子在英国生活学习,并于剑桥大学获得了数学硕士学位)。

图源罗博深教授社交媒体

2019年美国集训队(MOP)于卡内基梅隆大学合照摄影:Madalina Persu

与突破自己物理极限的体育奥林匹克不同,学科奥林匹克的精神也许就最完美地诠释在了照片中栏杆上著名法国数学家皮埃尔-西蒙·拉普拉斯所说的:

我们已知道的东西是有限的,但我们未知的东西是无穷的。

上中牛娃黄嘉俊,初中已在高联拿一等奖

值得注意的是,来自上海中学的黄嘉俊是上海入选本届国家队的唯一一名选手。

他初中毕业于华育中学,初二时获理科创新大奖、物理大奖,初三时获化学竞赛大奖。

尤其值得关注的是,他在2017年高联赛中获一等奖,同场竞赛的大多是高中生,而当时的黄同学还是一名初中生,却获取了最高奖项。

为此,在华育2017学年奖学金颁奖大会上,他作为一等奖获得者,上台领奖。

黄嘉俊在领奖台上说:本来理科平平,然而在不断的坚持之下,先从华育平行班转入数学班。然后再从数学班起步,拿到高联赛一等奖。能够分享的经验就是——坚持、自信、享受数学的美好!

他说,能完成这个蜕变的过程,更是离不开华育中学的培养。华育为学生们提供了丰富的教育资源、优秀的老师和教练、良好的学习环境,让他完成蜕变。而上中,最后让他站上了全国的颁奖台。

IMO竞赛中有趣的一幕

值得一提的是,除了6名中国少年表现出色,最终拔得头筹,此次IMO竞赛中,还有很多“熟悉的面孔”。

“如果光看图片,你能分清哪支是中国队吗?”有网友发文感叹,文中列出了四张IMO公布的参赛队伍图片——

这是分别来自美国、加拿大、新西兰、新加坡的队伍,几乎清一色的华裔面孔。

例如,此次与中国队并列第一的美国队,阵容中除2号选手外,其余5名均是华裔。

美国队

而加拿大的队服配色,看上去也莫名熟悉。

加拿大队

如今赛果一出

“中国人的数学水平”

更成了热议话题

6名中国少年真给力!

真长脸!

也为阿拉上海小囡点赞!

编辑:钱家跃

打破纪录!国际奥数竞赛中国队6人全满分夺冠,985大学随意挑选

1956年由著名数学家罗曼提出倡议,在1959年正式举办了第一届国际奥林匹克数学竞赛,当时只有少数几个国家参与,之后越来越多的国家参与其中,国际奥林匹克数学竞赛已经不单单只是一场竞赛,更是一个国家实力和数学人才储备的象征,中国在这方面起步晚,直到1985年才参加了首次的国际奥林匹克数学竞赛。

俗话说得好“有志不在年高”,只要有了志向,哪怕起步晚也是可以追上,中国的奥数发展史就是如此,虽然入门比较晚,但是丝毫不影响后期的发展,今年的国际奥林匹克数学竞赛,中国队表现一鸣惊人,向世人证明了中国的强大。

此次国际奥林匹克数学竞赛,中国队6人全满分拿下了奥数世界冠军,打破了中国在国际奥数竞赛上的纪录,是该项赛事有史以来第二支以全部满分摘金的参赛队伍,第一支是在1994年奥数竞赛中的美国队伍,这是中国的高光时刻。

奥数竞赛的含金量十分高,国际奥林匹克数学竞赛的含金量更是如此,凡是能在国际奥数竞赛中夺得奖牌的学生,基本都是可以直接保送985大学,夺金学生更是可以保送清华北大这样的顶尖学府,就拿北大韦神来说,韦东奕在2008年和2009年均以满分的成绩夺得国际奥数金牌,被保送至北京大学,如今在数学界是大有名气,未来前途不可限量。

能进入国家奥数竞赛队的学生,毫无疑问都是在数学方面有着突出才能的佼佼者,能夺得奖牌更是人中龙凤,保送基本可以说是必然事件,即便是不能保送清华北大,一般985大学还是可以任意挑选,此番满分夺冠的队伍,6人分别为上海中学的江城、张贻然,重庆巴蜀中学的瞿霄宇,人大附中的廖昱博,华中师大一附中的张志成,长沙雅礼中学的刘家瑜,又是一批保送的实力派选手,其中刘家瑜更是已经被保送清华大学,其余人估计也是清华和北大之间做选择。

大众对此都是深感羡慕,如今高考的竞争压力越来越大,想要上一所一本院校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更何况是985大学和国内顶尖学府清华北大,保送是人人都想走的道路,可是没有天赋和能力,这无异于痴人说梦,更何况能成为保送生更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中间所付出的努力不比普通高考生少,而且承担了巨大风险,奥数也是需要专业学习,势必会花费大量时间,个人精力有限,如果没有在奥数上有所成就,对自己是一种耽误。

现如今很多家长会盲目送孩子去学习奥数,就想将来能走保送这条道路,这是很愚蠢的行为,奥数学习的难度很大,而且数学讲究一定的天赋,不是单单依靠勤学苦练就能学会,不要去强求孩子做一些无用功的事情,那样反而会适得其反,每个孩子的能力有高有低,特长也不一样,适合孩子才最重要,不要盲目去追随别人。

大家对奥数竞赛怎么看呢?

中国时隔四年重夺国际数学奥林匹克冠军,与美国队并列第一

记者 | 戴梦馨

编辑 |

时隔四年,中国终于重新回到了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竞赛的冠军位置。7月20日,第60届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竞赛(IMO)公布结果,中国队与美国队并列团体冠军,6名中国队队员全部获得金牌,袁祉祯、谢柏庭2名队员成绩为满分。

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竞赛一向被视为面向全球中学生的顶级数学竞赛,2019年共有来自114个国家和地区的643名选手参赛。每次竞赛分为两天举行,每场考试为4.5小时、三道题目。整个竞赛的6道题目涉及代数、几何、组合、数论知识,共计42分。每个国家选择6名学生组成国家队参赛,竞赛将公布个人成绩和团体总分排名。

中国一直是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竞赛的强队,1997年至2000年,中国队连年夺冠,甚至一度以几十分的优势遥遥领先其他国家。2013年开始,中国队不再以10分以上的优势大幅领先,而2015年至2018年,中国队尽管从未跌出前三,却连续四年未获得冠军。

中国队连续四年未夺冠引发了舆论对奥数教育的热议。事实上,中国学生在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竞赛的发挥依然优异,排名波动的一大原因是,其他国家学生的数学水平也在逐渐提升。

以今年成绩为例,中国队、美国队均获得227分的团体总成绩,而团体排名第三的韩国队总分为226分,与冠军仅有一分之差。团体第四的朝鲜队获得187分,而排名第五的泰国队总分为185分,已经连续两年冲进全球前五的位置。

从队员的个人成绩来看,越来越多国家的队员发挥优异。除了中国队、美国队分别有两名队员获得满分,韩国队也有一名满分选手。而一向不被认为是奥数强国的波兰,也在今年出现了一名满分选手,并已连续两年步入全球前十。

为了提高本国的奥数水平,不少国家开始借鉴中国的奥数教育、选拔经验。中国在培养奥数人才方面,主要通过高中数学联赛、中国数学奥林匹克、国家集训队,在全中国层层选拔、提供集训。2000年起,美国也开始通过AMC、AIME、USAMO考试,逐级选拔出60名选手进入集训队。现任美国奥数队总教练罗博深曾向界面教育表示,美国奥数队夏令营经常邀请中国国家集训队的学生参与交流,而罗博深本人也经常来到中国开设讲座分享教学经验。

作为激励中小学生学习数学、开发才能的竞赛,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竞赛自创立之初就不仅停留在追逐金牌、比拼分数的层面。促进更多国家重视数学教育、推动更多青少年学习数学知识,这可能是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竞赛更为重要的意义。

2022国际数学奥赛,中国少年全员满分摘金!那些藏在奥数背后的故事……

7月15日,在刚刚落幕的第63届国际数学奥林匹克(IMO)上,中国数学奥林匹克国家队以全员满分、总分领先第二名44分的绝对优势获得团体第一名。

中国队也是IMO比赛进入本世纪后,第一支全员满分摘金的队伍,打破了美国保持28年的纪录。

这次大赛于当地时间7月11日和12日在挪威奥斯陆举行,共有104个国家(或地区)的589名学生参赛。两天时间内,学生每天要在4个半小时内解3道题,每题7分,满分42分。受到疫情影响,中国队在设在北京大学的考场,在第三方监督下在线参加比赛。

6人的队伍中,就有2名来自上海市上海中学,分别是张贻然、江城均。

随着中国队的夺冠,“奥数”作为热词,再次冲上了热搜。

奥数的目的是什么?和数学学习、数学研究之间的关系是什么?什么样的孩子适合学奥数?学了奥数有什么用?

北大“韦神”韦东奕、上海中学校长冯志刚、奥赛国家队主教练单壿……这些与奥数有着“亲密接触”的专家大咖,分别给出了自己的回答。

本文来源:《数学奥林匹克与人才培养——数学奥林匹克文集》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单壿:奥数的目的是什么?要不要学奥数?

单壿,我国著名的数学传播、普及和数学竞赛专家。曾任南京师范大学数学系主任,中国数学奥林匹克委员会委员、教练组组长,国家教委理科试验班专家组组长,南京数学学会理事长。1989年作为中国数学奥林匹克代表队副领队、主教练,1990年作为领队,率队参赛IMO均获总分第一。为我国数学竞赛事业作出很大贡献。

奥数的目的是什么?

奥数的目的很清楚。

首先是发现有数学天赋的人才,加以培养。

数学竞赛是一块试金石,培养了兴趣、毅力,提高了眼界,养成了品味(知道什么是好的数学)。

数学竞赛将广袤的数学天地展现在年轻人的面前。当然,竞赛只是入门,后面修行需要很长很长的时间。

数学竞赛的兴起,有可能为中国数学赶超世界先进水平创造出良好的条件。

数学研究是一座金字塔。不仅需要顶尖的人才,也需要各个层级的人才。目前中国的数学竞赛正为各个层级提供了不少人才,顶尖的人才应当就在其中。

当然,有数学天赋的人不一定都从事数学研究。因为他们面前的世界很广宽,而数学研究只是一方天地。

我们参加IMO的选手,有很多从事数学研究,如颜华菲、高峡、王崧、恽之玮、姚一隽等,也有很多转入其他行业,如从事软件开发的李平立、蒋步星等,从事金融业的库超、张朝晖、姚健钢等,更有从事奥数教育的,如王锋、邹瑾等。

总之,奥数培养了大批人才。奥数的另一个目的是普及数学。

因为奥数,数学方面的书籍增加了很多。我国的出版物就是很好的证据。

奥数也促进了数学教材的改革,不少数学教材中引入了奥数的问题,特别是教材中的思考题或“想一想”等内容。

数学教师的数学水平更因奥数得到提高。

要不要学奥数?

这应当由学生自己决定。如果有兴趣,就可以学。如果学了一段时间,兴趣没有了,也可以停止不学。家长不需要强迫学生学奥数。

学奥数当然有好处,可以拓宽眼界、培养能力(如观察、猜测、推理、论证的能力)。即使遇到困难,也可受到挫折教育。通常学奥数,应当是数学学习较好的同学。

有些家长因为学生数学差,逼他去学奥数,那是不对的,将奥数当成补习班了。

不过,也有学生数学并不很好(当然也不能很差),去学奥数,发现自己在数学学习方面很有潜力的。

有些家长与学生一道学奥数,这是值得提倡的。一是学习可以增进亲情,知道进度与难易。对很多家长来说,也是再学习(继续学习)的好机会。

最使我感动的是有七十多岁的爷爷与孙子一起学奥数,其实老人学小学奥数是避免阿尔兹海默症的好方法,这一点在很多国家(如日本)都得到证实。

◎韦东奕:我对数学竞赛的几点思考与建议

韦东奕,第一个在IMO中国国家集训队所有考试中均获得满分的选手,第49届、第50届国际数学奥林匹克满分金牌,高中就读于山东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后被保送至北京大学,为北京大学数学科学学院2010级本科生。2018年博士毕业后在北京国际数学研究中心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2019年被聘为北京大学助理教授。

韦东奕(左一)

在中学和大学阶段我参加过很多次数学竞赛,下面是我关于数学竞赛的一些思考与建议: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参加数学竞赛,应以培养兴趣为主,不要有太多的功利性。在小学一年级时,我读到一本名为《华罗庚数学学校 一年级》的书,其实,这本书并没有特别之处,书中都是难度很大的数学题,我从解出第一道数学题开始,体会到一种与众不同的乐趣,从此真正喜欢上数学。

我从小学到现在,在完成其他课程的学习以后,都会持之以恒钻研数学问题,以此为乐,并在数学竞赛方面取得了突出成绩。

中学生数学竞赛不是孤立的

数学竞赛不是孤立的,它至少要与所在学科的中学内容和大学内容有联系,并相互促进。

首先要把参加竞赛的这门数学学科学好,不要不屑于做中学普通教材的题,竞赛并不是所有的题都特别难,有些题就是为了看出做题者是否认真仔细,当然也不是必须把这门学科的中学普通教材看完才能参加竞赛,因为竞赛的内容比中学普通教材的内容深刻,通过竞赛可以加深对数学学科的理解。

有些竞赛题是以大学数学内容为背景的,所以参加竞赛时可以看一下大学数学的书,但对这些大学相关内容要学透,不要一知半解就乱用,而要看它与大学数学的哪些内容有联系,看它如何推广,看大学内容时也要想一下根据这些内容可以出什么样的竞赛题。

另外,数学竞赛的思想方法与大学内容的思想方法有相同之处,可相互借鉴,不要认为竞赛题很特殊,其实它只是这门学科的一部分,应该对这门数学学科的所有题都重视,并发现它们之间的联系。

2008年国家队在上海培训期间,上海大学的冷岗松教授从《美国数学月刊》找了一道题,大多数选手所提供的都是图论证法,而我仅用了一下极端分析,就将这道题目给解出,解法自然而优雅,直到今日,冷岗松教授还经常会向竞赛刚入门的学生讲解这一方法,并戏称这是“韦方法”。

需要仔细、耐心和持之以恒的精神

通过竞赛题还能得到一些启示。有些题并不是特别难,但比较复杂,这就需要做题者有耐心,而耐心不仅在做题时有用,在生活中也是必不可少的。

当题目比较复杂时,还需要冷静分析,正确理解题意,而不要被表面现象吓到;

题目形式比较简单时,也要冷静,不要一看就写,不然有时出错了还不好改正,这说明要有严谨的思维,遇事要冷静,要做好面对困难的准备。

做一些题时需要设立中间命题或分情况讨论,对大目标要分成若干个小目标来完成,要善于把困难化解成小部分,遇到特别难的题得想很长时间时,可以把它先放过,等到最后做,这说明做事要有取舍。

要善于思考、推广和联系

我真正写的题其实并不多,“想”的题却很多,能想明白的题目我就不写了。对我来说,做题或许还不是最大的满足,我常常自己出题,提出问题,再长时间冥想寻找答案,一一攻破它们。

我有时对做过的题进行推广,看到书上没有证明的结论就想着怎样证明,所以我可以想的题很多,其中有些我暂时做不出来。

在对一些题推广时,我发现很多有意思的结论,在看相关的书时,有时把很多题联系起来,我会不经意间做出以前暂时没做出的题,有些题刻意做也不一定能做出来,和很多题充分联系以后却能做出来,当然这是在水平提高的基础上。

我想的题主要是数学题,并没有针对竞赛题。我认为这样有利于提高我的数学竞赛和大学数学的水平,并把他们很好地联系起来。

◎冯志刚:高度、善跑、有招

冯志刚,国家督学,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上海市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上海中学校长,上海市数学会副理事长。1990年起,在上海中学工作至今,长期从事数学奥林匹克教学工作。教过的学生中,有超过100人次进入中国数学奥林匹克国家集训队,其中有12人次获得IMO金牌,曾连续9年有学生获得IMO金牌。

冯志刚(中)

机缘巧合,1990年,从华东师范大学数学系毕业后,我有幸成为上海中学的一位老师,任教数学班,直到现在。即使2013年成为上中的校长后,依然可以有机会,每周给高一数学小班的同学上一个下午的课,为他们打基础、引方向、培养好的习惯。

由于长期从事数学竞赛方面的教学工作,培养了一批批学生。

我想还是结合自己的教学,谈一些体会吧。

高度

学科竞赛的培训工作由于其受教对象的特殊性(我的受教对象是每一届上海的初中毕业生中最具数学天赋的孩子),对教练的素养有很高的要求。每一位教练在平时的教学中都应不断反思,在专业素养、眼光和自身人格修养方面不断提高,要有比一般优秀数学教师更高的高度。

1. 业务高度。

作为数学竞赛的指导老师,其实是有一些“刚性指标”的,这些指标依递进的方式排序如下(尽管没有人会去检测“你是否做到了”,但“学生的期待”会根据老师的水平高低有明显的不同)。

会做题: 联赛、CMO、 IMO中不是最难的题应该可以很快做出来(拿着答案教书的老师不可能成为好老师)。

会讲题: 解题教学是竞赛培训中的一个重要部分,要对每节课上所选的例题,知道该问题的由来和本质,了解其在“最自然的思路”引导下得到的解法。

会把握: 能从整体上把握所教知识与内容,每一节课都只是“一个点”,但老师的教学设计中应该有“一根线”,要有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让学生体会到“知识脉络”的能力。

误区:

深度决定高度?两者之间有一些相关度,但不能为了“高度”去猛挖“深度”,要防止“偏”和“怪”。“数学班”不是数学系,何为“好的数学问题”是一个难题,老师应尽量去追求“好”和“自然”。

2. 眼光高度。

一般要求教练都练就慧眼识才的本领,有时可能通过一个题、一次测试就会看出一匹千里马。一般而言,经过一个学期的接触,对每个学生所能达到的高度应有一个正确评估、有一个定位。

3. 人格高度。

教练自己要有一颗冠军的心,应把诚信视为最基本的价值观,要有智慧,做事公平、淡定,耐得住寂寞。只有有这样人格魅力的人才能够将学生团结在自己周围,一茬一茬的优秀学生才会投奔你、信任你、跟着走。

善跑

竞赛培训有一个基本出发点:受教学生中大部分学生比老师聪明(或者说小聪明更多些,也可以理解为创新、质疑的意识更强些),他们学习数学的模仿能力强、理解速度快、做题方法新,相对于其他学生而言,他们是“跑着学”的。

我们可以将学生水平的提升看成一个开区间(0, 100),教师的竞赛培训可以理解为三段(0, 1), [1, 10), [10, 100)。

1. 处于(0, 1)时,老师的角色是“领跑”:强调作业书写的规范与完整、解题思路的自然、学习习惯的形成等等;

2. 处于[1, 10)时,老师的角色是“陪跑”:强调一定数量的练习、方法技巧的宣讲、知识自学后的消化等等;

3. 处于[10, 100)时,老师的角色是“看着学生跑”:不是每个学生都能进入这个区间,这个区间又可以分为若干个小区间,每一个小区间往上一个都是水平层次的提升。老师的作用是:把好方向、适当引导,不让学生只痴迷在一个很狭窄的方向上。

有招

竞赛培训过程中,由于受教对象非常聪明,一教就会,因此,只要教师有高度而且善跑,在一年时间内,学生该掌握的基本知识(与学科竞赛相关的)都能教完,水平也会明显见涨。

这时如何让学生从高原期迅速突破迷茫期,顺利进入下一个飞跃期,教练就必须有招。

学科竞赛培训工作对中学阶段兴趣浓厚、天分高的学生是真正的素质教育,各级竞赛是他们展示自己才华的平台,教练通过教他们获得一些名气是正常的。

但不要把学生看成自己的“财产”,老师应有更多的“去功利化”思想,每一个教练都会在“教学相长”中获得乐趣。

◎孙懿欧:奥数的学习与误区

孙懿欧,毕业于同济大学,中学就读于上海市延安中学,中学阶段就是数学和物理爱好者,并且参加竞赛得了不少奖项。网上人称“岛主”,是QQ群侠客岛的群主。算是一个小网红,只不过出名的方式,是在家长群中帮大家解题。

奥数究竟应该怎么学,如何才能学好奥数,如何才能够不拔苗助长,让孩子喜欢上奥数,喜欢上思考呢?

奥数,和我们在学校内所接触的数学不同,奥数会采用更简洁、更巧妙、更有趣的思维方式来解决问题。

但是和普通校内数学相比,奥数对于孩子的思维能力有着更高的要求。同时,学习奥数对培养孩子的钻研精神是很有帮助的。

首先,培养孩子的兴趣一定是最重要的。孩子学任何东西,都是根据自己兴趣来的,对自己不喜欢的科目,没有任何一个孩子能学好。所以我们应该尽量让孩子喜欢上数学,喜欢上思考。

为了培养孩子的兴趣,建议大家尽量告别那种传统而枯燥的教育方式,一说到学习,我们往往就想到书桌课本作业,其实学习完全可以比这个有趣100倍。

想象一下,陪着孩子在湖边散步时,数一下岸边的树,和孩子一起讨论植树问题;陪着孩子上下楼梯时,和孩子研究楼层和台阶的关系;陪孩子搭积木时可以让孩子了解不同的几何体以及面积体积的概念……把学习融入生活,在玩中学,只有这样才能让孩子始终保持兴趣,更好地学习。

是的,学习奥数第一就是兴趣!

选择奥数,必然是选择了兴趣!强扭的瓜不甜,对奥数没兴趣的孩子学习奥数是痛苦。

但是,对那些真正热爱思考、喜欢奥数的孩子来说,这是一种快乐,这种快乐是对奥数没兴趣的人无法理解的!

面对一个难题,从完全不理解,到自己找到思路,到最后用一种巧妙的方法解出,这种快乐,只有真正体会过的人才能明白。

其次,我们要尽量引导孩子主动思考。所谓主动思考,就是让孩子不仅仅被动学习,而是更加自觉地自主思考。我们在教育孩子时往往过于重视成绩,而忽视了孩子自身的情况,然而从长远来看,一个能够自己学习的孩子,一定会比只能被动接受的孩子走得更远。

很多奥数题,尤其是低年级奥数题,其实就是一些思维训练,那么,让孩子在低幼阶段更多地接受思维训练,让孩子的思路更加开阔,让孩子的思维更加敏捷,不仅仅对孩子的成绩,对孩子的整个人生都会有很大的帮助!

第三条,就是加强孩子的思维训练。和学会了什么相比,我们应该更加看重孩子的思维能力。同样两个孩子,一个可能提早学了很多知识,另一个没有学,只能靠自己的思维能力和逻辑推理解决那些难题,当然在早期考试中,很有可能前一个孩子会取得更好的成绩,但是着眼未来,后边那个孩子一定会更加出色,因为他的学习是思维训练的过程,而不仅仅是机械的背公式。

第四条,就是希望孩子能够接触更多的东西,而不仅仅只考虑学习。一个什么样的孩子思路才会更加开阔?肯定是见识了各种各样形形色色的东西之后,孩子才会具有更加灵活的思维,一心埋头书本的孩子,思维能力会受到局限。

尤其是数学,那是一个包罗万象的命题,包括逻辑思维、计算能力、空间能力、想象力等很多很多能力,而幼年玩过更多积木的孩子,空间想象能力肯定会得到更好的锻炼,说一句很俗气的话:决定奥数成绩的,其实在奥数之外。

第五条,尽量培养孩子自己独特的看法和见解。学习不是简单的重复,仅仅照搬标准答案,也许可以得分,但这绝对不是我们的目的,我们培养的,应该是能够独立思考,有着仅仅属于自己的思维和方法的孩子。

最后一点,是要让大家尽量避免关于奥数学习的诸多误区。

把奥数学习仅仅看作提前学数学。奥数需要提前学习,但是提前学习绝对不是奥数的全部。就实际操作而言,是否提前学,不应该是强制的选择,应该是自然而然发生的,孩子能够接受的。

把会做题当作学习的目标。真正的学习不应该只是会做一个或者几个题,而是应该理解题目中所蕴含的逻辑关系,遇到题目也好,遇到问题也好,尽量多问孩子几个为什么,看看孩子的理解是否真正到位,这才是正确的学习奥数的方式。

打开方式不对。很多家长只是逼迫孩子刷题,而事实上,我们更推荐大家问一问孩子,为什么要用这个方法,只有想通了为什么,才能明白这些方法背后所隐藏的数学本质。

让孩子过于依赖家长。尤其是奥数,这个对于独立思考能力要求很高。家长的过多干预,很可能让孩子丧失了自己思考的习惯,在今后的道路上越走越艰难。

片面追求效率。只要孩子真的在思考,而且确实有所收获,那不要说半个小时做两题,哪怕一个小时做一题,也是值得赞扬的。在这种时候,我们不应该批评孩子,反而应该夸奖、鼓励,让孩子知道,他依靠自己思考所得,是非常了不起的,这样孩子才会在以后更加喜欢思考。

内容来源:《数学奥林匹克与人才培养——数学奥林匹克文集》

编辑:白羽

当年奥数赛落幕,中德天才别样人生:一个出家,一个获的数学诺奖

曾获得“菲尔兹奖”(被称为数学界的诺贝尔奖)的数学家丘成桐一生荣誉无数,他还获得过沃尔夫数学奖,更是获得马塞尔格罗斯曼物理大奖的首位华人数学家。他就曾公开感叹道:中国最不缺少的就是天才,尤其是数学方面的天才,每年获得少年奥数冠军的人如过江之鲫,但是那些获得少年奥数冠军的人,为什么长大之后就都渐渐的没了动静呢?

在国际上,数学界都非常重视青少年的数学教育,因此,从1986年起,每年专门为青少年举办国际奥数竞赛。据统计,自1986年至2011年这26年期间,在国际奥数比赛中中国队曾经获得过17次的第一,五次第二的好成绩,共有22次挤进前三,也就是说,几乎每一年的比赛中国队都可以进入前三名,获得第一的比率更是高达68%,更值得一提的是,从2008年起,中国队连续四年取得第一名,这样的好成绩让世界惊奇。

但是谁又想得到,在其中一次国际比赛中,同样获得奥数比赛的两个天才,一个之后拿到了菲尔兹奖,而另一个却选择了忘却红尘当了和尚。

一、两个天才少年初次交锋

两个天才少年相遇在2006年举办的第47次国际奥数竞赛场上,两个天才少年的较量,最终以柳智宇满分,舒尔茨差一分,都获得金牌而落下帷幕。年轻的舒尔茨非常的不服气,虽然拿到了金牌,但是却没有像柳智宇一样获得满分,这不免让人遗憾。于是舒尔茨休整一年后,再次参加国际奥数竞赛,想要与昔日的对手柳智宇一较高下,但是,那个时候,年轻的柳智宇已经被保送北大读书了。

二、年轻有为的舒尔茨

舒尔茨在获得了三次金牌,一次银牌之后,暂别国际奥数竞赛场,进入了波恩大学,继续学习数学专业。舒尔茨在大学里过得风生水起,凭借着过人的天赋,他仅仅用了三个学期的时间,就修完了本科所要求的所有学分,成绩优异的他被允许提前毕业。

随后他又师从米歇尔·拉波波特数学家,开始了他的研究生生涯,在研究生开学两个学期后,他便学习完了所有的课程,并且,完成了自己的研究生论文,perfectoid spaces理论,这是他构建的一个全新的数学框架,完美的呈现了法尔廷斯等数学家开创的一系列基础理论。当他的研究生导师米歇尔·拉波波特教授看到他的论文时,感叹这篇论文已经到了博士毕业的水准了。

三、龙泉寺僧人柳智宇

然而,被保送北大的柳智宇,却没有像舒尔茨一样幸运,他的大学生活并没有想象中的那样的顺风顺水。在被保送北大之后,柳智宇是非常开心的,但是,不久之后,也许是他过于优秀,过于耀眼,他发现它并不能融入同学,经常遭到同学的排挤,甚至贴在学校的宣传栏上他获奖的大字报,在贴上的第一天就被别人把他照片的头给撕去了。

被同学排挤的柳智宇非常的难过,虽然,身为天才少年,那个时候他的梦想,就是能够与一群人一起,在一个自由温暖的氛围里一起探索生命的真谛。显然,北大的校园生活并没与满足他的梦想。事情的转机发生在柳智宇大一冬天的时候,他参加了学校的禅学社社团,在此之前,数学对于柳智宇来说,是一种对宇宙大道的向往,但是在他参观了龙泉寺之后,他渐渐的发现,他对数学已经失去了兴趣,而他真正所感兴趣的是变成了宗教和哲学。

柳智宇曾经说过,“大一的时候我本来是对数学很有热情的,可是一年下来,我兴趣全无。我发现数学并不能帮助别人解决问题,但是宗教可以。”所以他在两年零四个月之后,柳智宇不顾家里人,学校和导师的反对,毅然决然选择了去龙泉寺出家。

三、究竟因何出家?

究其原因,这与柳智宇的性格有很大的关系。柳智宇出生在湖北省一个普通的家庭。自小性格比较内向,身体虚弱,不太喜欢运动,也不喜欢与同龄人一起玩乐,稍显孤僻。但是他一个很明显的特征,就是最害怕受到批评,不断追求表扬和肯定。他的过人的数学天赋表现在他四年级的时候。那时候的周末柳智宇都会去参加数学培优班,在刚刚开始学习时,他觉得题目很难,绞尽脑汁他才可以解开一两道题。但是这种挑战让柳智宇觉的非常感兴趣,认为数学中充满智慧,非常有趣。随后,他的数学天赋日益显现,收获了旁人的更多的肯定和夸奖,这些更让他坚定了继续钻研数学的决心。

随着参加的比赛越来越多,肯定也越来越多,但是这些却让柳智宇感到格外的痛苦。他认为,自己的数学之路已经不再是纯粹的对数学的钻研和喜爱,而是一种机械的无休止的循环赛,他需要朋友的时候,发现被排斥在外;他设法融入同学时,却遭到了误解。这让他陷入了无尽的绝望之中。终于在他不负众望地拿到了麻省理工的全额奖学金以及录取通知书,美国学生签证也顺利通过之后,他选择放弃一切,遁入空门。

四、不简单的龙泉寺与柳智宇

其实在柳智宇修行的龙泉寺,可以说的上是真正的“天才寺”了,在寺中有许多来自清华北大的高材生,如寺庙文化部的贤启法师、监院的禅兴法师,贤兆法师等等都是来自高等院校的研究生,甚至是博士。在俗世的眼光中,他们都是社会上的佼佼者,在机缘巧合之下,他们决心断离与原生家庭的联系,过上了诵经打坐的清净生活。

看似柳智宇遁入空门,是巨星的陨落,其实不然,这其实是他在内心迷茫时,选择停下来,给自己一些时间,去参悟自己的内心。面对两位数学天才的不同的发展境遇,我们并不能轻易的判断孰是孰非,因为这只是他们自己选择的生活方式,一切都是兴趣使然。其实像柳智宇那样遵从自己的内心,走向背离大众预期的道路,虽然很容易招致舆论的谴责和讨论,但是这也恰恰说明了内心的坚定和勇气。

免责声明: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