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公软件office2012免费(中国IT崛起时代:国产电脑软件三十年沉与浮#电脑报30周年#)
办公软件office2012免费文章列表:
- 1、中国IT崛起时代:国产电脑软件三十年沉与浮#电脑报30周年#
- 2、Bigger秒苹果!戴尔XPS 13无边框本评测
- 3、微软Office更名
- 4、无代码软件来了,这家创业公司想让你像搭乐高一样轻松管理数据
- 5、先抛Windows、又弃Office,纳德拉如何再造微软
中国IT崛起时代:国产电脑软件三十年沉与浮#电脑报30周年#
从20世纪80年代第一代操作系统MS DOS算起,OS不过40年的发展史,但随着终端形态的变化,OS的发展也经历了三轮跨越式演变,从固定桌面终端到移动终端,从封闭到开源。OS生态不断成长的同时,软件生态也在不断成熟,而国产软件在金山WPS、江民杀毒软件、豪杰超级解霸等先行者不断试错中,一步步成长壮大。回首过去三十载岁月,既致敬先驱更期待后来者,IT国产化之魂将由他们谱写!
01
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逐渐淡出人们视野的下载软件
下载软件先驱:网络蚂蚁、网际快车、电驴、迅雷等
沉浮盘点:下载软件的兴亡史俨然一场技术演变史,它是一个与网速的战斗史,是一个下载技术的发展史,更是用户需求的变化史。
网际快车成为第一个走向全球的国产下载软件
电驴曾经是P2P下载的代表
当百度网盘、阿里云盘等喊出并践行“不限速”承诺后,网络蚂蚁、网际快车、电驴等曾经的下载软件最终成为历史的烙印,如今,当资源逐渐从BT种子、磁力链接等转成了各种网盘和云盘的地址时,还有多少人记得曾经为人们服务过的它们……
1998年,以网络蚂蚁为代表的HTTP协议下载软件催生了断点续传、多点连接、计划下载等技术,在当时的条件下,加快了下载速度。但是需求不断在变化,单纯支持HTTP协议下载已经满足不了用户的需求,甚至速度等方面都呈现了一定的落后性。
网络蚂蚁的出现,成功推开了下载器大门,随后1999年亮相的网际快车则支持MHT下载技术(多服务器超线程传输技术),最大限度优化算法,智能拆分下载文件,多点并行传输,网际快车支持BT、HTTP、FTP等多种协议,并且P2P和P2S可以无缝兼容,出色的适用性令其快速抢走了网络蚂蚁的用户,成了国内第一款打下全球市场的中国软件。全球用户最多的时候更是突破1亿人,也算是第一个走向全球的国产软件。
在网际快车几乎“一统天下”的岁月,迅雷的起步并没有在市场激起太多涟漪,但P2P下载的优势经过时间沉淀后,迅雷开始在市场上迅速崛起,在2010年时,迅雷在中国下载加速软件的市场份额已经达到了恐怖的78.7%。
然而,2011年后,互联网基础建设的进步,让中心化服务器的存储和带宽不成问题,网盘开始崛起,虽然迅雷也在2012年发布了自己的网盘产品迅雷方舟,但网盘建设初期对于带宽的巨大投资让不少下载器品牌选择退却,即便是迅雷这样的“王者”最终也在2014年宣告结束自己的网盘产品。
总体而言,下载软件的兴亡史俨然一场技术演变史,缅怀那些曾经为我们带来各种便利的下载器的同时,更感谢如今的家庭三千兆网络,极大提升资源获取便利性的同时,更让各种云应用成为可能。
02
从防毒卡到系统工具
——无限唏嘘的杀毒软件
杀毒软件先驱:华星、瑞星、江民、360等
沉浮盘点:从瑞星的防病毒卡到江民杀毒,再到金山毒霸,最后到360和腾讯;从硬件安装,到软件安装,杀毒开始成为软件平台的“功能”之一。
早期杀毒软件以硬件卡的形式存在
江民KV一度占据市场80%的份额
1990年,深圳华星推出了世界上最早的一块防毒卡——华星防病毒卡,硬件防病毒成为中国计算机防杀病毒的主要工具。一年多后,北京瑞星公司隆重推出瑞星防病毒卡。同时间市场上知名的防病毒卡还有华能卡和新创卡,不过硬件防病毒卡本身使用起来并不方便,推广进度一直很慢,但1992年3月突然爆发的“黑色星期五”和“米开朗基罗”却给了杀毒软件崛起的契机,在恰当的宣传攻势下,瑞星防病毒卡销售量短短两个月数倍增长,再加上华星主创人员离开和内部管理混乱,瑞星一举成为中国杀毒软件市场的No.1。
防病毒卡领域No.1的身份多少让瑞星有些迷失,手握大笔现金的瑞星开始将手伸向房地产、保健品、药品等其他行业,贸然跨界让瑞星吃了不小的苦头也迷失了方向。
1996年9月,王江民带着自己设计的KV100杀毒软件闯进中关村,创造了一个一周赚得150万元的奇迹。随后,王江民在中关村扎根,创立北京江民科技公司。从KV100到KV300,江民不断刷新自己销量纪录的同时,整个杀毒软件市场也在不断成长。1996年~1998年,王江民一时风光无限,KV300曾一度占据市场80%的份额,将同时代的其他软件厂商远远抛在后头。
原本以为杀毒软件市场会以江民一家独大为结局,谁曾想到周鸿祎于1998年10月创立因特国风公司,该公司唯一的产品,就是此后在业界鼎鼎大名的3721中文上网插件。
这个曾被网民厌恶到称之为“流氓插件”的3721让周鸿祎赚得盆满钵满的同时,却最终被卖给了雅虎,周鸿祎自己则创办了后来大名鼎鼎的360杀毒。2000年后,杀毒软件江湖重新进入群雄割据的局面,瑞星重整旗鼓,依托渠道和捆绑销售杀入终端消费市场,而360、金山毒霸等后起之秀也凭借强大的平台综合实力搅动市场。
然而,谁能想到2014年成为杀毒软件市场的分水岭,作为个人消费市场操作系统霸主的微软,直接在Windows 10操作系统中内置了免费的杀毒软件,强大的系统防病毒能力让众多杀毒软件逐渐边缘化。
03
从DOS到云端
——国产办公软件艰辛崛起路
办公软件先驱:UCDOS、WPS
沉浮盘点:崛起于中文办公、困于平台兼容、未来在于云端,国产化大趋势下,办公软件作为生产力工具,大有可为。
中文WPS曾经是首选办公软件
金山WPS见证了国产办公软件的成长
国产办公软件的成长史可以约等于金山WPS的成长史。
1989年,求伯君在深圳蔡屋围酒店闭关14个月之后,写就中国软件史上的第一款中文字处理软件WPS1.0,随后WPS开始成为DOS时代中文办公近乎“唯一”的选择。七零后们接触的第一个办公软件绝对是WPS,那个在DOS下还需要UCDOS等中文DOS平台配合的办公软件,整个书店都是各种WPS使用技巧、使用教程类书籍。1995年之前WPS就是办公软件的代名词,然而1996年开始,得到兼容授权的微软Office开始凭借系统 之 便在 终端 市 场 大 肆攻 城 略 地 ,而 WPS 本 身 在Windows 95图形化界面下的体验也令用户失望,WPS逐渐边缘化。直至2002年,当时执掌金山的雷军做出了一个破釜沉舟的非商业决定——放弃以前14年的技术积累,投入百名研发精英、3500万元,重写500万行代码,深度兼容Office!
三年之后,WPS2005正式发布,一鸣惊人。这款完全革新的金山卧薪尝胆之作,做到从界面菜单到操作方式都深度兼容Office,用户体验几乎没有差别,同时严格确保没有知识产权问题,加上WPS Office个人用户永久免费承诺,WPS Office开始反攻微软Office并拿回丢失的市场。
2011年后,移动互联应用开始成为主趋势,WPS作为 国产 办 公 软 件的 代表 ,抓 住 机 会 率 先 推 出 WPSAndroid版、WPS iOS版,一举抢占先机,再加上满足市场刚需的稻壳平台,WPS开启了全新的成长之旅。
展望未来,“云、多屏、内容、AI”将会成为未来办公创作的主要方向,也希望未来能有更多国产办公软件出现。
04
那些年一起玩过的对战平台
——烙印在80、90后记忆深处的游戏对战平台
游戏对战平台先驱:联众、浩方、VS、11等
沉浮盘点:对战平台出色地完成了其历史任务,很好地开启了玩家“民智”,而WeGame这样的平台或许会成为未来发展方向,只不过当下还需要时间让其成长。
大名鼎鼎的联众游戏
浩方平台在2002年上线
有多少人还记得联众、浩方、VS、11等会暴露年龄的对战平台?在那个没有吃鸡、开黑的年代,对战、棋牌成为大众玩家的纽带。
1998年3月,3个技术研发者鲍岳桥、简晶、王建华凑了20万元,在北京上地的一家旅馆里,组建了主营在线棋牌游戏的北京联众电脑技术有限公司,简称联众。到2003年年底,联众同时在线人数一举突破50万大关,联众成为世界上最大的休闲游戏平台!联众迅速占据了游戏市场约85%的份额,极盛时注册用户超过2亿,每月表现活跃的用户高达1500万,在中国、美国、日本、韩国架设有服务器,这样的规模貌似是不可动摇的。从而使鲍岳桥激情演绎的联众世界成为中国最负盛名的休闲游戏平台,“北联众、南中游”更是成为当时众多玩家的口头禅。
然而,随着QQ游戏的崛起,联众丢掉了属于自己的份额,开始淡出市场并被韩国最大的网络游戏集团NHN并购。虽然在2010年时,联众通过MBO(管理层收购)的方式,购回原两大股东所持有的股份并推出德州扑克杀入小众市场,但在网游和电竞大趋势下,以联众为代表的休闲游戏最终成为大平台文娱战略的补充或组成部分。
在游戏平台群雄逐鹿的2000年前后,2002年正式上线的浩方平台则见证了中国电竞的黎明期,也经历了带领产业发展的历程。在其发展辉煌的2004年,总在线人数突破80万,其中CS1.5处于全盛期时,大约有40 万人在线。War3资料片冰封王座、星际争霸、红警、帝国、FIFA……浩方可以说是不少游戏玩家的启蒙老师,其中又有多少的爱和恨呢?
05
承包衣食住行的电商
——成功改变生活的先行者们
电子商务先驱:8848、慧聪、易趣、凡客、唯品会等
沉浮盘点:从应需而生到逐步改变人们生活,电子商务成为人们生活一部分的同时,也在平台化、细分化间寻找自己的未来。
8848成为早期B2C网站的代表
淘宝伴随中国电商的成长
电商购物早已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在这个衣食住行都能通过电商解决的时代,谁还记得那些先行者?回首国内电商发展的历程,2000年是非常关键的一年,一场席卷全球的互联网泡沫让以8848为首的早期B2C网站,逐渐开始凋零。2002年,eBay以3000万美元的价格,收购易趣网33%股份,幸运的是马云获得了日本软银2500万美元的青睐,由此开始奠定阿里巴巴电子商务王国的基础。
相对慧聪、易趣等前辈,京东或许要幸运许多。来自宿迁光明村的刘强东从1998年起就开始做数码相关生意,从中关村一个小小的柜台开始,逐渐发展成为拥有12家连锁店的公司。“非典”肆虐的日子,刘强东的“京东多媒体”生意惨淡,他没办法,关掉店铺,把目光投向了网络。2004年,京东多媒体网正式上线,线上线下相结合出售3C产品。市值8000多亿元的京东商城,也开始崭露头角。
同样在2004年,亚马逊也来中国寻找合作伙伴,其先后接触了当当和卓越。亚马逊本打算以1.5亿美元估值买下当当,占70%-90%股份。这一要求突破了李国庆夫妇双方最多占股25%的底线,于是亚马逊的收购被直接拒绝。而后当当虽然凭借图书运营在细分市场取得不错的成绩,但李国庆夫妇的分手却让当当错过了最好的扩张时机。
如果从1999年成立的8848算起,到2012年中国电商发展已经走过了14个年头,其间诞生了易趣、慧聪网、阿里巴巴、卓越、当当、淘宝网、京东、PPG、凡客等等,以及时尚电商唯品会、走秀网、寺库、乐蜂、聚美优品、梦芭莎等,2009年达到一个高潮,诸多线下零售商复制到线上,如中粮我买网、国美、苏宁、百丽等等,2010年又涌现了基于地理位置的千团大战,如美团、窝窝、Groupon、满座等等。
如今,无论是综合平台还是细分领域,国内电商格局已相对稳定,即便会涌现出社区团购等“新业态”,但其背后通常也是阿里、美团、京东、腾讯等巨头的暗战,从方便人们生活的电商购物的电子商务到移动支付,金融开始成为越来越多电子商务平台布局的重点。
06
小结:静待“软件定义”时代
软件是新一代信息技术的灵魂,更是数字经济发展的基础,“软件定义”是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新特征和新标志。
随着“软件定义”理念得到广泛实践,软件定义网络、软件定义制造等新业态、新模式已进入产业化推进阶段。工信部将大力支持开展“软件定义”及泛在操作系统平台相关理论和技术研究,构建“软件定义”核心技术体系。
同时,培育“软件定义”创新应用生态,提供面向高端装备、智能网联汽车、智慧城市等典型行业领域的“软件定义”解决方案,组织开展试点示范,探索“软件定义”生态发展与运营模式。
Bigger秒苹果!戴尔XPS 13无边框本评测
1看外观就知道是高级货回顶部
【PConline 单机评测】XPS是戴尔旗下顶级奢华笔记本系列,它以精湛做工,前卫大胆设计,不落俗等特色闻名于行业。XPS 13是戴尔该系列最新力作,采用超窄边框设计的它,将笔记本制作工艺推向顶峰,令11英寸机身可以容纳13英寸屏幕。如此设计看似会很容易,但实现起来其实相当的困难,也是由此目前大部分笔记本产品的屏幕边框都较宽。
戴尔 XPS 13(XPS13D-9343-1808T)图片系列评测论坛报价网购实价
如果说非触屏版XPS 13还能在它的屏幕周边看到一圈窄窄边框,那触屏版的XPS 13可以说是“真正”做到了消除边框,它将窄边框做到了极致,仅有的几毫米边框与触控屏融为一体,如不仔细观察很难将两者做出区分。超窄边框的优势不言而喻,除在产品规格与便携性上可带来一定优势外,超窄边框还可提升用户观看屏幕是的视觉感受,在看视频时还能增加临境感,仿佛置身其中。
本次来到PConline笔记本频道的XPS 13是高配版,此前笔者曾为大家介绍过低配版的戴尔XPS 13,两者间除核心硬件方面的不同外,就要数屏幕间的区别。
■ 戴尔XPS 13极致轻薄本:看外观就知道是高级货
从外观设计来谈,全新的戴尔XPS 13相对于上代来说并没有太大的改变,顶盖依旧是采用银灰色的阳极氧化铝的材质,很直观的可以给人一种“高级货”的感受,搭配它时尚不失内涵,硬朗又不失圆润的工业设计,让它尽显优雅与个性。
能实现如此美观的设计,要得益于它所采用的行业尖端制作工艺,它的顶盖是一个整块的铝合金,采用了激光切割和冲压机床等工艺将其内部掏空,所以一体成型的顶盖不仅有着极强的金属质感,而且抗压强度非常高。
接驳能力方面,由于机身厚度过度的薄,戴尔XPS 13的接口并不能算是“丰富”,只能说是“够用”,它仅有2个USB3.0接口,以及一个Mini DP接口,只能满足日常的使用,在应对多复杂环境时就需要转换或扩展外设。
戴尔XPS 13共有触控与非触控屏两个版本,由此也导致了两个版本重量的不同。通过实际测量,非触控屏版戴尔XPS 13整机重量为1.170Kg,旅行重量为1.419Kg;而触控屏版的重量较之都要更沉一些,触控屏版戴尔XPS 13整机重量为1.267Kg,旅行重量为1.517Kg。触控屏版相对于非触控屏版,整机重量方面增加了0.097Kg,我们可以将其大概理解为,触控屏比普通屏幕重量多出0.097Kg。
厚度方面笔者没有实际测量,只是与25mm的一元硬币进行了对比,官方数据显示,戴尔XPS 13机身厚度为15mm,最薄处仅9毫米。
2消除边框不再是戏言回顶部
■ 戴尔XPS 13极致轻薄本:消除边框不再是戏言
消除边框,这是戴尔全新XPS 13的宣传口号,得益于精湛的做工设计,戴尔XPS 13将屏幕边框做的极其的窄,按照戴尔官方的形容就是“微边框”,可以让11寸的机身融入13寸的屏幕。虽然上代戴尔XPS 13也是采用了“11寸机身装13寸屏幕”的宣传手段,但这次戴尔XPS 13确实是将屏幕边框做到非常的窄,相对于上代有明显的突破,即便说它“无边框”也不为过。
少了宽厚的黑框,可以令你在视觉体验感受方面增加舒适度,简而言之就是“看起来更加的舒服”。同时出于产品设计角度来说,消除边框也可以令它变得更加“美观时尚”,不再简简单单的是一台笔记本,带它出门时它可以成为提升你Bigger以及吸睛的利器!
沿着屏幕向上看,不知大家是否发现戴尔XPS 13屏幕边框上少了什么?没错,就是摄像头,由于边框过多的窄,令它已无空间安置摄像头,只能将它转移到屏幕的左下方,这个设计有点过于隐蔽,如不是仔细观看相信大部分朋友都会忽视掉,而且在使用摄像头时,还必须要将屏幕角度打开到120°以上,否则摄像头只能拍摄到键盘面。顺便说下,戴尔XPS 13屏幕开角目测在150°上下。
● 非触控版XPS 13点亮展示
非触控版戴尔XPS 13屏幕
● 屏幕点亮基础展示
触控版戴尔XPS 13屏幕
屏幕点亮基础展示,并不是一个色彩表现力的测试,而是为消费者展现笔记本屏幕点亮后的基本情况,仅供大家参考。
戴尔XPS 13屏幕分辨率共有两个版本,分别是1920×1080全高清与3200×1800超高清,图片中展示的就是具备超高分辨率的后者,可以看到在Windows系统100%显示项目大小时,桌面上的程序logo都非常的小。其实在笔者看来,全高清已经能够满足大家正常使用需求,像3200×1800这样超高的分辨率,仅建议那些对于分辨率有特殊需求的专业用户,或者影音爱好者选择。
3虽然薄,但键盘手感还可以回顶部
■ 戴尔XPS 13极致轻薄本:虽然薄,但键盘手感还可以
戴尔XPS 13机身部分也是由一整块铝切割出一个框架,形成足够强度的机身骨架。而它的键盘面还使用了碳纤维材质,这是一种有着极度舒适手感的材质,同时碳纤维还是一种可提供一流的轻便性和强度的材质,类似于一些高性能汽车和竞速自行车所用的材质。
背光效果展示
操控方面,戴尔XPS 13笔记本搭载了一块巧克力背光键盘,键帽表面也经过了类肤质涂层的处理,触摸手感极佳。不过这块键盘在使用时可以明显感觉出键程有些稍短,但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毕竟戴尔XPS 13机身厚度机器的薄,这也就是所谓的鱼与熊掌不可兼得。
戴尔XPS 13还革新了触摸板功能,降低了误触的可能性,尤其是当手掌误碰到触摸板时,会自动激活防御技术阻止误触的发生。同时触摸灵敏度也得到了提升,减少了光标跳跃或浮动的现象。
戴尔XPS 13底面板同样是采用阳极氧化铝材质,而上代产品则是采用碳纤维复合材质,虽然在材质属性方面上代略优于新品,但是从美观程度来说银白色的阳极氧化铝材质更时尚漂亮。
4续航比i5非触控版下降不少回顶部
■ 戴尔XPS 13极致轻薄本:续航比i5非触控版下降不少
● 极限散热测试
我们使用Furmark拷机软件对所有产品进行测试,Furmark会将整机的两大发热部件CPU与显卡全运转起来,运行30分钟后温度会上到一个极限的高度,为了让大家可以更加直观的看出每台机子在运行时的散热情况,我们还使用了FLUKE红外热成像仪,分别观察各个位置的温度升温情况。(温度跨幅28°C-50°C:低于温度下限会显示黑色;超过温度上限会显示白色)。
戴尔XPS 13散热出风口在转轴内侧,产生的热量会沿着屏幕向上排出,不会对用户造成任何的影响。通过30分钟的极限散热测试,可以看到在按键“R、T、Y”处温度较高,会对用户使用造成一些影响,但是有一点需要特殊说明的是,笔者的测试环境是最为苛刻的极限环境,一般用户根本不会达到满负载,在正常办公使用时绝对不会产生任何影响。
● MobileMark 2012续航测试(Office模式)
MobileMark 2012是Bapco推出的笔记本电池续航能力测试软件,与上一版本相比,MobileMark 2012进行了全面的更新,其中的应用程序列表全部更新到了最新的应用程序,全新的软件包更加符合当前用户的使用习惯,其测试结果对用户的参考价值更大,测试项目包括:办公、多媒体制作、DVD播放、纯阅读、无线上网等。
关于戴尔XPS 13的续航笔者要多说一句,i7触控版304分钟的续航表现算是中规中矩,不过相比i5非触控版的559分钟相差比较大,大家在选购时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需求。如果重视续航,就请选择i5非触控版本,如果更强调性能,建议选择i7触控版本。
● SYSMark 2012
SYSmark 2012是BAPCo推出的基准测试软件,它带来了全新的用户图形界面、单独测试的执行和强化的内置配置管理等多种特性,可真实反映如办公效率、数据分析、系统管理、媒体创建、3D建模和网页开发等系统性能,适合企业用户用作参考。
5第五代酷睿超级棒回顶部
■ 戴尔XPS 13极致轻薄本:第五代酷睿超级棒
● 产品配置及跑分数据表
鲁大师是PConline评测室全新引入的一款测试软件,这是考虑到跨平台以及非专业用户的需求,鲁大师的评测完全是“傻瓜式”,用户只需轻松一点即可知道自己PC性能所处等级,这对于电脑小白来说是最佳选择。
■ PConline评测室总结
在性能方面,戴尔XPS 13所搭载的第五代酷睿为笔者带来了不小的惊喜,尤其是i7-5500U处理器的CineBench R11.5成绩已经达到了3.21,这样的成绩已经可以媲美第四代酷睿标准电压处理器了,绝对可以胜任你常规使用需求;而且在核芯显卡方面,第五代酷睿大幅提升了核显性能,HD 5500核芯显卡3DMark 11成绩已经高达1230分,堪比一些入门级独显,甚至可以无压力运行一些主流网游,颇为强劲。
如果说之前笔者为大家介绍的非触屏版戴尔XPS 13已经让你赞叹不已,那么本次的触屏版则是将“无边框”带来的视觉震撼体现到极致。即便你不在乎屏幕边框对视觉体验的影响,但你却无法忽视超窄边框带来的便捷性。而且XPS 13的外观设计也是值得称道的,对于这样一款产品,无需太多赞美,各方面都能轻松超越苹果MacBook就值得你选择!
微软Office更名
微软时隔 30 多年,对 Office 品牌进行了一次大变革,改名为“365”。
更名是微软从 10 月 13 日开始进行的,以代表其不断增长的办公应用程序集合。Excel、Outlook、Word 和 PowerPoint 软件将保持不变,但现在将被描述为 Microsoft 365 应用程序套件的一部分。
微软过去几年一直在推动 365 品牌,比如在 2020 年将其 Office 365 订阅服务更改为 Microsoft 365。不过,新举措的影响要广泛得多。“在接下来的几个月里,Office.com 地址、Office 移动和桌面应用程序将成为 365,具有前所未有的图标、界面和功能,”该公司表示。
从 Office 更改为 Microsoft 365。
徽标和设计的首次更改将于 11 月出现在公司网站上,而 Windows、iOS 和 Android 上的应用程序将从 2023 年 1 月开始更改。
Microsoft 365 将成为 Words、Excel、PowerPoint、Outlook、Teams、Loops、Clipchamp、Stream 和 Designer 的中心。同时,Office品牌也不会立即消失。微软将维持在 Office 2021 之前的服务,向客户销售 Office 套餐,但新功能仅包含在 365 中,而不包含在 Office 中。
Microsoft Office 是比尔盖茨于 1988 年 8 月推出的办公套件,最初包括 Word、Excel 和 PowerPoint。随着时间的推移,Office 不断发展壮大,扩展了许多新功能,并在 2012 年 7 月达到了 10 亿用户。
无代码软件来了,这家创业公司想让你像搭乐高一样轻松管理数据
记者 | 娄晓晶
有数据要处理,你大概率会打开Excel,将数据输入。
对于少部分数据处理高手来说,诞生于1985年的Excel就像是一个巨大的游乐园,上手简单,后续的公式可以极尽复杂。但对于更多人而言,Excel并不能解决所有问题,且难以满足办公协同的需求。
出生于1999年的创业者Ricky何浚炫想要解决上述问题。在经历了一次数据库相关的创业后,他开发了无代码协同软件Treelab,并从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Berkeley)中断学业创业,希望以简单的软件和轻量的解决方案,创造一款全行业通用的“SaaS” “PaaS”协同工具。
在过去,许多“无代码”软件产品多是从企业管理者的角度去做管控流程,思维方式从上到下。但Ricky觉得,这样的产品推动和使用起来很复杂,且无法解决流程问题。
“Excel为什么在各行各业都可以变成一个这么强大的工具?是因为他让任何人在任何时间节点都能满足自己的需求。”Ricky说。
时至今日,不少企业提出了更多新需求,他们想要一个像Excel那样界面操作简单、生产能力灵活,同时具有数据结构化自动化以及调用数据能力三者统一的产品。
在美国读书期间,Ricky发现了Airtable这家线上数据库服务公司,即使是工厂也可以轻易地使用这款轻量的办公软件,从而革命性地改变了人们对数据管理的方式。 这启发Treelab保留了Excel的原始基因,让产品界面有如一个高协同性、高灵活性、可视化的Excel表格。
用户在Treelab工作台将数据输入后,可以按照不同的标签来标记数据,再通过“一键转化”将录入的信息转化为不同方式的“卡片看板”来解读:比如,录入项目的进度数据,就可以直接生成项目管理中常见的可视化甘特图——使用者不需要艰难学代码,也能实现高度可视化的关联和展示效果。
“就像是把一块块看起来很普通的乐高,按照一定的方式搭建,就能搭出星球大战的场景一样。”
而在底层,无论是企业的招聘、还是项目进度管理,或是销售数据、供应链等一切业务,都可以在轻量级的企业数据中台上打通、协同。
在Ricky看来,“无代码”就像编程语言的不断简化一样,把原本复杂的工具变成基础工具。
“树是很简单的,5岁小朋友也可以画一棵树,但是树的根你是看不到的。所以我们给公司起名叫Treelab,就是希望把复杂的东西通过技术(实验室lab)封装落地。”Ricky介绍道。
在他看来,如果说Office 1.0时代是将数据沉淀,Office 2.0是将办公在云上协同,那像Treelab一样的数据中台软件可能可以代表3.0的变化,即降低软件的使用门槛,让更多人可以充分利用数据。
Ricky计划将Treelab的商业模式分为2C和2B两部分。其中,2C的部分Treelab会协同各行业的从业者输出行业模板,然后将模板作为“消费品”直接面向C端用户销售,所得收益与模板开发者分成。
而在2B业务上,Treelab核心会做两个面向小B端的解决方案:电商、新零售的解决方案和中小互联网公司。这些企业有数字化痛点,同时其企业标准化程度高,易于提供平台化、标准化、实时性的服务。
在不熟悉、标准化程度低的分散行业,Treelab计划以行业合作的方式,帮助企业以低成本完成个性化的数字化转型。
Treelab目前服务的行业包括供应链、互联网、咨询、金融、设计、广告等领域,客户包含小米,绿地集团、雀巢,晨光,迪卡侬等企业。
2020年初,Treelab先后完成两轮融资,由GGV纪源资本领投Pre-A轮,五源资本领投明势资本跟投Pre-A 轮。
疫情推动了企业接受移动办公与远程办公的重要性,也让企业意识到市场的变化无法预测,过重的软件和流程可以无法适应市场的快速变化。“低代码、无代码的市场在最近两年快速发展起来,2020年可以说是无代码软件的元年。”
目前,Treelab团队现有30人,团队成员来自腾讯、阿里、Teambition 、特赞、石墨文档等企业,其中研发人员占半数。这家年轻的初创公司目前通过内部邀请制的推广方式获得了上千名C端种子用户。
在Ricky看来,Treelab面临的短期挑战是如何快速找到可以“规模化发展”的场景。无代码软件的想象空间固然很大,也依然需要找到一个“爆点”突破,寻找到一个可以最快得到市场认可的行业。
而从长远挑战来看,Treelab希望能够通过2C端的模板建设来营造一个跨行业的生态。
在美国,创立于2012年的Airtable早期被认为是小众产品,直到2018年才快速规模化,目前估值超过40亿美金,正在准备IPO。“中国绝大部分SaaS企业的创业年份都对应着它们的美国对标企业刚刚达到独角兽级别的时候,几乎都晚于美国对标公司7-8年。现在正是应该开始进入的时刻。”
在世界范围内,市场上存在Asana, Coda, Airtable 等诸多同类自定义SaaS软件,而中国国内还没有成功落地的无代码协同软件。而在中国企业快速数字化转型的进程中,对自定义协同软件的需求加大,年轻的Treelab希望抓住机会,成为其中一员。
先抛Windows、又弃Office,纳德拉如何再造微软
作者:DONG,头图来源:IC photo
3月30日,微软CEO纳德拉在自家的职场社交平台LinkedIn领英上发布了一条新动态,动态中说:
“鉴于目前我们很多人都在远程工作和学习,保持连接并时刻关注到最重要的事情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重要。”
而在这条动态的下面转发的是微软生产力软件Office 365的一个最新动向。
在这一新动向中,微软宣布,Office 365将在4月21 日正式更名为Microsoft 365。微软在官方博客文章中表示,新的Microsoft 365在功能上新增了人工智能(AI)模块以及丰富的内容模板等,不但可以让用户成为一个更好的作家、演讲者、设计师,关键是还可以加强与家人之间的联系。
在相关的功能模块推介中,微软也没有忘记强调这些工具在生活中的重要性。比如微软鼓励用户在Outlook中可以同时管理工作日历和生活日历;微软还把眼下最热的工作流协作应用Teams放进面向普通消费者的套件包中,而且很明确的提出,可以通过这个工具来跟朋友和家人在重要的事情上更深入地联系和协作。
在关于这一动态的报道文章中,很多人都只是把微软这一动作狭义的理解为一次“品牌更名行为”,但在湾区盒子看来,这一动态并非只是改名那么简单,微软将其最重要的生产力软件去掉“Office”标签,这既是企业应用消费化/工作场景泛在化趋势继续加强的一大体现,同时也是微软CEO纳德拉再造微软的战略延续。鉴于微软的行业地位,这两大发展脉络显然都值得业界认真探究。
消费化的数字化办公工具
站在今天、回望过去30年(1989年微软发布第一版Office),微软Office办公套件在现代办公领域的重要性,不仅在于其占据着全球生产力工具市场中八九成左右的市场份额,更关键的是在于,对于很多人来说,正是微软Office定义了什么是现代办公,它几乎是所有生产力软件和应用程序的DNA。
随着云计算(云)、移动宽带(管)、智能手机(端)等基础设施中计算能力和传输能力的迅速升级,随着新一代人的成长并逐渐成为社会的主流人群,人们对于工作方式和工作关系的定义认知、对于工具软件的体验选择、对于工作场所的界定等方面,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其中,在数字化办公工具方面,消费化的倾向尤其明显。具体体现在几个方面。
其一,最终用户体验成为产品在企业应用场景中成败与否的关键
这一在消费场景下看似天经地义的事情,其实企业场景中一直并非如此。原因很简单,买单的人和使用的人并非同一批人。
而现在,我们(一线用户)已经不再满意IT部门提供的设备和应用程序,我们希望从我们早已习惯使用的消费者应用程序中找到相同的简单用户界面,另外,我们也早已厌倦了基于经典Windows和Mac OS结构的标准文件目录。我们不希望再从IT部门那里被动的领取要使用的软件工具,我们信任的是朋友圈的口口相传,说白了,我们就是要将自己用顺手的工具带入企业使用环境中。
这种转变带来两个最大的影响。一是让企业重新回归根本——产品。让产品重新成为供应商在市场上获胜的最大关键。二是迫使相关供应商转变其销售模式。
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包括微软以及思科等在内的很多IT企业,都是利用与企业的现有关系建立业务,而现在,像Zoom这样专注于提供最优产品体验的公司横空出世,云计算 SaaS架构使得产品的分发变得如此简单。毫无疑问,企业软件仍然需要销售人员,但从那些已经发现并尝试过产品的客户开始,比以前的销售陌拜要容易多了。
换句话说,销售模式已经用bottom-up取代了过去的top-down。
其二,产品数量多了、交付更容易了、可以免费试用了、锁定成本低了
过去——尤其在微软一统天下的市场中——用户往往没得选,因为市场上的产品供给就很有限。但现在,几乎每一个细分领域都可以找到十几、甚至几十款同类工具供挑选。
谷歌的成功让很多人看到从微软的办公市场分一杯羹的可能,所以最近几年,市面上出现各种各样的写作工具、笔记应用、表格工具新产品。从这些供应商的愿景来说,估计都想复制一条类似谷歌的路径,先推出一款单品,然后在陆续扩充产品线,成为下一个G-suite,继续挑战微软。
以视频会议为例,过去必须通过内部部署的软件安装进行交付,而现在,注册Zoom只需要一封电子邮件地址; 付费计划只需要一张信用卡。这就是Zoom如此成功的原因之一。
几乎所有这些应用程序——包括现在的Microsoft 365——都提供免费套餐,用户很容易进行尝试——当然也如果觉得不好,也很容易放弃。
这一变化也迫使供应商的营销策略迎来另外两个变化:一是先做免费再转化付费;二是在企业场景中学会先落地再拓展(land and expand)。
其三,在具体的产品形态上,发生了最多的变化
举例讲,从过去文档为中心转变为现在的以协作为中心;从过去的基于PC端到现在Mobile First甚至是Mobile only;基于API经济,产品越来越开放,入口级平台正在把尽量多的操作保留在一个应用/窗口内完成;操作界面越发轻松简单、易于共享;人工智能和机器人让操作越来越自动化;如此等等。
Salesforce收购的Quip在一个窗口中混合了生产力应用程序和消息传递
这些创新型的数字化工作工具让人们可以在文档内实时讨论他们正在创建的内容,在每次有人进行更新时都得到同步消息。典型价值是减少创建和共享文档所需的步骤数。
不妨做个比较:在过去,创建文档并与团队共享文档的传统过程大概需要以下八个步骤。
1. 在Word或其他文字处理器中打开文档;
2. 浏览文件并将文档保存在文件夹中;
3. 编写和修改文档的内容;
4. 为文档设置操作权限;
5. 打开邮箱,添加附件到电子邮件中;
6. 在电子邮件中说明分享的内容及原因;
7. 在'to'和'cc'中输入收件人;
8. 写好标题并发送;
但即便如此,其实我们还没有最终完成一次送达,因为收到文档的每个人还必须再打开、编辑、评论。为了创建信息并获得反馈,我们大约需要十几个步骤。
而现在,像Notejoy和Quip这样的新生产力工具按项目和团队对文档进行分组,并允许每个参与者实时审阅和评论工作,在文档中聊天——而不是通过电子邮件——任何人有话要说的时候其他人都能获得类似文本的同步消息。这一类新的生产力应用程序还强调在单个应用程序中执行所有操作(而不是在表格、幻灯片和文档之间来回切换)。
Airtable强调基于文字而不是数字来创建数据库
这些新崛起的、基于SaaS云计算的文档创建工具都获得了长足的发展。除了Slack、Zoom以外,Airtable、Smartsheet也都已经上市。
Quip(2016年被Salesforce收购)的联合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KevinGibbs认为Quip是一个一体化的文档、电子表格、项目管理中心和通信中心,他说:“有太多的工具......正在挑战(微软)Office。他并没有真正改变,但我们周围的世界发生了很大变化。”
1991年Word for Windows 2.0的广告
微软的纳德拉时代
面对数字化办公工具的消费化和众多挑战者的崛起,微软并非没有变化——只是巨人的身形挪动起来并没有创业公司那么明显和迅速。微软的应对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是企业战略上的转变,其二是产品战略上的转变。
首先,在企业战略上。企业的战略转换主要通过CEO这一核心人物的更替得以实现
微软对消费市场并不陌生,或者说,微软的起家正是由于消费市场的崛起。
在PC开始进入美国家庭市场之前,微软的两位创始人就明智地预见了家庭计算机市场即将到来的爆炸式增长。只是后来,微软凭借其产品和商业模式率先在商用办公领域建立起了霸主地位并获得了最多的收益。
换句话说,微软借着个人(Personal)计算的东风起飞,却在办公场景(Office)中赚得最多。
1989年,微软发布了Office的第一版,这一产品基本奠定了微软作为北美主要商业软件公司的地位。
1995年,微软发布Windows95。后来的发展证明,那是微软迄今为止最重要的一次产品发布。微软公司由此在商用领域的统治地位得以确立,并构建了一条足够宽阔的护城河。
此后五年中,微软借助Office套件和Windows操作系统在商业办公领域大杀四方,公司营收一路飙升。
但到了2000年代初,随着盖茨离任、史蒂夫·鲍尔默(Steve Ballmer)接任首席执行官,这标志着微软开始进入问题时代。
微软的Office套件和Windows操作系统虽然还在给微软带来源源不断的收入,但从Windows Vista、Windows 7,到Bing搜索引擎、WindowsPhone,一系列产品的失败让人感觉到,微软对真正的消费者市场理解并不到位。微软一直以来似乎非常了解其买家。但问题在于,微软的理想买家一直是企业的经理,而不是最终用户。
直到2011年,微软意识到云计算已经势不可挡,再加上谷歌在生产力软件市场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正式推出Office 365。结果成为微软最近十年里最受欢迎的产品之一。
在这一产品之外,微软更大的转机还在于2014年,微软任命萨蒂亚·纳德拉(Satya Nadella)为首席执行官。纳德拉的上任让微软以某种方式度过了鲍尔默灾难性的任期,更关键的是,他带来了不同的企业战略。
一个非常有标志性的事件是,纳德拉到任后参与的第一个公开活动,是向市场推出Office for iPad。这标志着微软企业战略的一大转变:非Windows平台不再是Windows的竞争对手,而是也将成为微软合作和服务的目标。
同样是在那一周,微软还将其云服务从Windows Azure重命名为Microsoft Azure。
两件事情都在向外界宣告:Windows不再是微软的全部。为了让微软的云计算和生产力工具能出现在更多用户面前,可以不惜让Windows的位置往后退一步。
在外部关系上,微软也开始与一些前竞争对手建立合作关系。其中包括2014年Microsoft Azure与IBM之间的合作,2015年与Salesforce实现产品集成, 2016年Office365与新锐云存储工具Dropbox的产品集成等等。
在纳德拉心中,微软的核心战略是要在一个移动优先和云优先的世界中、成为一家生产力和平台公司。至于这种生产力是植根于Windows还是非Windows系统、存在于Office场景还是非Office场景,都不是关键。
著名科技博主Ben Thompson在其博客中表示,纳德拉时代的微软在三个关键点上有了足够客观的认知。
首先,微软承认其本质上是一家“横向公司”,而不是围绕Windows构建一个的“垂直公司”——微软过去是在以邻为壑构建一个“围墙花园”。
其次,微软开始拥抱一个多客户端的世界,其服务可以覆盖到iPhone、Android、Linux和Mac等生态中的用户。
第三,也是最重要的一点,纳德拉出色地驾驭了Windows的终结,让微软员工能够构建最终用户真正想要的产品,而不是微软需要的产品。
事实上,如果说纳德拉的“去Windows”做法是将微软从画地为牢的Windows世界解放出来的话,那么,如今通过Office 365更名为Microsoft 365实现“去Office”,则标志着微软正在重新审视一个正在无限扩大的消费化场景。为了同时满足更多用户在工作和生活两方面的需求,微软可以不惜去掉“Office”这一曾经对他来说最最重要的标签(之一)。
换句话说,不管是Windows还是Office,不管他们在微软历史上曾经多么重要,如今在纳德拉再造微软的路上,都不过是要扬弃的遗产。
其次,在企业战略体现到产品战略上
其一,针对已有产品组件的迭代,比如微软此前已经开始简化其繁复的Office产品界面。
其二,推出新产品。比如在硬件上推出Surface系列设备(2012年),然后推出了类似Slack的协作工具Teams,并迅速成为微软历史上增长最快的商业应用程序。
其三,通过收购补充产品线,消灭潜在的竞争对手。在Office 365推出后不久,微软就宣布以85亿美元的价格收购网络音视频服务Skype,这是微软迄今为止最大的一笔收购(可惜的是,就在同年Zoom诞生,如今Zoom已经成为音视频会议服务领域的老大)。
最近几年里,微软针对小型创业企业的收购步伐一直没有停下,包括Wunderlist、Yammer和Intentional Software等等,这些收购成为微软推出Whiteboard白板协作应用程序的基础。
总起来看,如今的微软在数字化工作/生产力工具领域依然具备压倒性优势,针对微软的“革命”早就在进行,只是一直没有出现堪称成功的里程碑事件。
在纳德拉的领导之下,微软在2019年成为第三家超过1万亿美元市值的科技公司(前两家是苹果、亚马逊),而Windows、Office等等这些最闪亮的标签都正在微软的商业画布中慢慢淡去。
微软曾经有过一系列产品的失败,但在关键产品上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有些公司可能拥有与微软一样的能力,但很少有公司能够承担与微软一样多的失误。
放眼未来,需要微软继续回答的是,当他们把新产品成功交付到老客户手中之后,他们该如何发现并赢得那些从未有过微软产品经验的新客户?创新公司通过创新体验激发出了一大批新客户,这正是Zoom、 Slack等这些新竞对们价值飞涨的根本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