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iEAS系统 >

qq水浒媚李立好一些还是红毛太公好一些(水浒传中的人物职业2)

导读 qq水浒媚李立文章列表:1、水浒传中的人物职业22、细思极恐,秦明和花荣妹妹入洞房的时候,发妻的头颅还挂在城门上3、水浒传中虽有108好汉,但真正能体现侠义精神的唯有此人

qq水浒媚李立文章列表:

qq水浒媚李立好一些还是红毛太公好一些(水浒传中的人物职业2)

水浒传中的人物职业2

21、走江湖卖艺的

旧社会打把势卖艺,多是由于生活所迫而流落江湖,以至街头卖艺、以养家糊口,功夫要么是祖传、要么是自学。大多在街头巷尾拉一根绳子或用白灰画一个圈就够了,不需要专门的场地。打把势卖艺者表演的是拳术、套路、器械。打把势卖艺者表演的功夫可能就是“三脚毛”、“四面斗”,虽然不怎么精彩,大家可能也看不懂,但也可以博得众人的铜钱,回去养活家用。

从书中看,高俅、李忠都打过把式卖过艺。

22、里正

里正是中国春秋战国时的一里之长,明代改名里长。春秋时期开始使用的一种基层官职,主要负责掌管户口和纳税。

《公羊传·宣公十五年》何休注:“一里八十户……其有辩护伉健者,为里正。”

23、医士

医生。

宋唐容《真仙岩题名》:“零陵唐容可大,以端平丙申,清明日携二子亮元,游真僊巖,同来者医士蒋劼。”

元关汉卿《鲁斋郎》楔子:“浑家李氏,是华州华阴县人氏,他是箇医士人家女儿。”

24、猎户

猎户,lièhù,以打猎为业的人家,也称猎人。环村居者皆猎户。—清·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

25、强人

犹强盗,用暴力抢劫他人财物,为非作歹的坏人

26、小喽啰

强盗率领的兵卒。

27、裁缝

裁缝是指裁剪、缝制衣服,后来指代以制作或拆改衣服为职业的人,是以人体为依据,通过测量制定服装号型规格,合理使用原辅料进行服装裁剪、缝制的人员。

28、县尉

县尉,是一种官名(相当于公安局局长),秦、汉制度,与县丞同为县令佐官,掌治安捕盗之事。

一般大县二人,小县一人。西汉长安与东汉洛阳,各有四尉。魏、晋、南北朝沿设。西晋洛阳与东晋南朝建康各有六部尉。隋改尉为正,后又置尉,分户曹、法曹。唐初再改为正,旋复为尉,县二或一人,掌分判诸司之事。宋县尉以阅羽弓手、禁止奸暴为职责。辽、金、元均沿设,明废。在当时是个很小的官。

29、都头

军职名。唐中期诸军统帅之称,后为一部军队为一都的长官之称。唐僖宗时,当权宦官募神策新军五十四都,各都长官称都将,亦称都头。宋各军指挥使下设此官,属低级军官。

水浒中,武松、朱仝、雷横、李云都做过都头。

30、土兵

地方兵。

《资治通鉴·后梁均王贞明三年》:“﹝ 渝关 ﹞旧置八防御军,募土兵守之……土兵皆自为田园,力战有功则赐勋加赏。”

《水浒传》第二四回:“ 武松 道:‘教嫂嫂生受, 武松 寝食不安;县里拨一个土兵来使唤。’”

明 朱国祯 《涌幢小品》卷十二:“选民丁之壮者编成什伍,号为土兵。”

清 魏源 《圣武记》卷十一:“而后知 明 人之徵土兵,亦犹本朝之募乡勇。”

31、茶博士

中国古代给皇帝备咨询的文官是“博士”,兼掌教育和学术。

“茶博士”是套用这一职衔称呼茶楼、茶馆内沏茶跑堂的堂倌。

“茶博士”一词始于唐代《封氏闻见录》:“茶罢,命奴子取钱三十文酬茶博士。”创立中茶技艺高超,还有许多绝活;加上他们接触社会各阶层,见闻广博,知识面广。茶客每每誉之为“茶博士”。

旧时的茶馆就是一个信息告示场,很多人有什么消息都会在这里谈论,掺茶师每天游走于各类茶客之中,自然而然学习了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家事国事天下事,黑白两道的江湖消息,寻人问路、都略知一二 所以茶客有什么问题都得向茶师询问。所以茶客见茶师见多识广都尊称为茶博士。

32、提辖

这是个在《水浒》中出现频率极高的职务。其意为“管领”,宋朝的官阶为正一品至从九品,而提辖官的官阶为从六品至正七品。应算是宋代的低级武官,相当于现在的营长或连长。一个州(路)提辖官的编制大约在30人上下,为“提辖兵甲盗贼公事”的简称。主管本区军队训练,督捕盗贼等职务。放在今天也就相当于“少尉排长” 至多或是“二级警司”。

宋代州郡一般都设“提辖”一职,专门统辖军队,辑捕训阅等务。《宋史·职官志七》(此书简直就是天书一部)中有载:崇宁中,复置提举兵马、提辖兵甲,皆守臣兼之。掌按练军旅,督捕盗贼,以清境内。

33、酒保

旧时指卖酒的人或酒家的侍者。

《三国演义·第一回》:「正饮间,见一大汉,推著一辆车子,到店门首歇了,入店坐下,便唤酒保。」

《初刻拍案惊奇·卷八》:「两人一同上酒楼来,陈大郎便问酒保打了几角酒。」

34、绰酒座唱的

挨着酒桌儿卖唱的

35、卖肉的郑屠

郑屠开着两间门面,两副肉案,悬挂着三五片猪肉。郑屠正在门前柜身内坐定,看那十来个刀手卖肉。

卖猪肉的,猪肉佬

36、店主人家

住宿的客店的老板

37、店小二

“店小二”是指古时候驿站、茶馆、酒肆、旅店等处负责侍应的人。意思是二老板,属于一种友好的尊称。

“店小二”来历:古代有一个服务员,叫王示,写名字时竖写,把示常常写脱节,写为二小,人们就亲切地称他为王二小,传来传去人们就说成小二了,后来人们就把旅馆酒店中的服务人员称为“小二”。

38、肉铺刀手

肉铺里杀猪宰羊,切肉分骨的

39、火家

犹伙计。

明·施耐庵《水浒传》第三回:“街坊邻舍,并 郑屠 的火家,谁敢向前来拦他。”

明·施耐庵《水浒传》第三十六回:李立连忙叫了火家,已都归来了,便把公人扛出前面客位里来,把解药灌将下去,救得两个公人起来,面面厮觑。

40、关西五路廉访使

“廉访使”全称是“廉访使者”,其最初的名字叫“走马承受”,一般来说都是内侍或者三班时辰担任。所谓内侍,就是服侍皇帝的人,就是太监。太监为什么能做官呢?在宋代,太监不但地位高,而且可以做官。水浒中的大奸臣童贯,北宋末年的“六贼”之一,他其实就是太监。不过这位大太监很猛,不但长了胡子,而且能带兵作战,历史上的方腊,童贯就曾挂帅征讨过。走马承受,诸路各一员,隶经略安抚总管司,无事岁一入奏,有边警则不时驰驿上闻。政和六年改为廉访使者。——《宋史职官志》

这里的路,是宋代的行政区,相当于明清时期的省。每路一个走马承受,按理说是个大官,但实际上,走马承受只是一个七品官。正是因为品级低,所以鲁智深调到渭州后,只能做个品级差不多的提辖。不过,尽管官位低,但是其权力却很大,平时没啥事的话,一年上一次朝汇报一下工作,边关有事的话就负责报告给皇上听。

是宋代的“廉访使者”则是每路只有一位,偶尔一路还有两位廉访使,所以就管理范围而言,廉访使不如巡按大。但不管怎么样,比起小小的押司、都头、禁军教头,廉访使的权力还是很大的。

细思极恐,秦明和花荣妹妹入洞房的时候,发妻的头颅还挂在城门上

梁山泊一百零八好汉,其实大部分都算不得英雄。当然,水浒传书中的好汉跟我们现在眼中的英雄好汉也不是一回事。在书里,只要敢杀人敢对抗官府的,不管杀的是好人还是坏人,不管是不是滥杀无辜,基本上都可以被称为好汉。

这也导致梁山好汉里有一大堆人渣,让现在读者很难完全认同他们的所作所为。其中最恶心的当然是梁山大头领宋江了,其余李逵孙二娘王英张横李立都是个中翘楚。今天,我们就来说说其中的一个极品人渣——秦明。

秦明的人渣和李逵他们不太一样,虽然他和李逵一样性如烈火,但是还真的没怎么滥杀无辜。他的渣,主要是渣在了对自己的家人上,全家老小被杀,他不思报仇,反而和仇人义结金兰,好像全然忘了这回事儿。

现在,请让我简单的讲一个故事。

晁盖等人智劫生辰纲,做下了泼天大案。官府捉拿,宋江冒着血海般的干系,放了他们。晁盖知恩图报,派刘唐送信表达自己的感激之情。宋江情人阎婆惜知道宋江勾结匪类,问宋江要一百两金子,不然就要告发他。宋江在和阎婆惜的争斗中误杀了阎婆惜。宋江开始亡命江湖。宋江逃到了清风山上,结识了燕顺王英等人,并偶然救下清风寨文知寨刘高的妻子。宋江接着又去了清风寨,刘高的妻子恩将仇报,诬陷宋江勾结匪类,宋江被抓。之后花荣大闹清风寨,救出了宋江,带着宋江逃到了清风山。再之后,本文主角霹雳火秦明就出场了,青州慕容知府派秦明前来剿平清风山的贼寇。

只可惜秦明有勇无谋,功夫虽好,被宋江略施小计就束手成擒了。这时候的秦明还是个有血性,让人佩服的汉子。他宁愿一死,也决计不肯投降匪人。

此时的宋江应该是有心上梁山的,如果不是后来石勇的一封家书,老父的话又让他在忠义之间起了挣扎,后面的江州劫法场之事就应该不存在了。

因为宋江已经打算上山,所以他就得提前为上山后的事儿做考虑,多拉点够分量的好汉上山增加自己的影响力。而秦明无疑是最佳人选。

为了拉拢秦明上山,宋江不惜用下绝户计,设计灌醉了秦明。然后派人穿上秦明特有的铠甲,骑着秦明的马,带着几百人假装去攻打青州城,还屠了城外一个数百人家的村子,害死男女老幼无数。就是宋江为了拉秦明上山造下的一笔孽债。

然而秦明对此一无所知,还以为宋江花荣等人真的是讲义气的好男子。非但没有丝毫为难自己,反而大喝一场后就放自己回去。只可惜,秦明再也回不去了。等他到达青州城的时候,城上悬挂着的是他妻子的首级。而青州慕容知府正对着秦明破口大骂,怒斥他反国背恩,杀害无辜良民。

秦明再蠢,也知道发生了什么。于是又被请上了清风山。秦明对宋江诉苦,宋江却说:“总管息怒,既然没了夫人,不妨,小人自当与总管做媒”。

秦明全家被杀,灭门的惨祸,在宋江眼里,却只是不妨。

宋江的表现不用多说,之后坑朱仝坑李应坑卢俊义都是这个路数,关键是号称霹雳火的秦明,居然因为寻死斗他们不过就放弃了灭门杀妻之仇。

后面的事情就更让人毛骨悚然了,第二天,秦明去清风寨劝降了自己的徒弟黄信。第三天,秦明就和花荣的妹妹成婚了,这个可怜的小姑娘,就这样被当做了礼物送给了秦明这个渣男。而秦明原配妻子的头颅,现在还很有可能在青州城门上挂着。

水浒传中虽有108好汉,但真正能体现侠义精神的唯有此人

《水浒》一书中塑造了众多形形色色的江湖人物。但是,在沧海横流的江湖中,真正能称得上“侠义”精神的唯有鲁智深。“侠义”是指那种具有强烈社会责任感,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维护公平正义,不计个人得失的精神。

虽然偌大的江湖中不乏声名远播、侠肝义胆之人,但是比起鲁智深的“侠义”境界还是有所差距。“及时雨”宋江以仗义疏财闻名,但是宋江的“义”在于收买人心,为己所用,是他在追求功名的道路上为自己树立的一块招牌。林冲是条公认的好汉,但是林冲做事囿于自己狭窄的格局中,更多是出于自我求生的本能,利及旁人的并不多。武松打虎、为兄报仇,虽然除恶锄奸,痛快淋漓,但是他后来在血溅鸳鸯楼中滥杀无辜,实不可恕。纵观《水浒》全书,鲁智深才是深得侠义精髓之人,难怪金圣叹将其列为“上上人物”。

清白做人,善恶两立

鲁智深步入江湖是因偶然事件促成,本人并非恶霸强人出身,不像江湖上那些为害一方,颠倒黑白正义的恶霸,如李俊、李立、穆弘、穆春、张横、张顺等。即使落草二龙山,也绝不像燕顺、王英、孔明、孔亮那种原本就是不干正事的恶人。

鲁智深本质善良,而且在鱼龙混杂的江湖中一直保持着自己的本色,不被环境所污染。他之前有正经工作,先是在老种经略相公帐下当差,工作能力受到上司赏识,特调到小种经略相公手下做提辖。以他一身的好本事,在北宋末年战事频发的机会中,立功升职的可能性很大。但是他淡薄名利,不像杨志一心想“在边庭上一刀一枪,博个封妻荫子。”更不像宋江,为了自己的功名利禄,不惜让兄弟们流血牺牲。

他生性中也有顽劣的一面,比如在五台山大撒酒疯,在相国寺倒拔垂杨柳。不过,高人智真长老对鲁智深很宽容,对他有“虽然时下凶顽,命中驳杂,久后却得清净,证果非凡”的前瞻性论断。

路见不平,拔刀相助

鲁智深对素昧平生的金家父女大伸援手,三拳打死恶霸镇关西,出于对弱者的同情,对正义的维护。

他在对弱势群体仗义施援时,并未考虑过个人得失。打死镇关西使他沦为杀人逃犯,失去了提辖官职,断送了前程。但他从未抱怨过只言片语,反倒是把日子过得随心所欲,真正开始了行侠仗义的生涯,“没有什么能够阻挡/你对自由的向往/天马行空的生涯/你的心了无牵挂……”。不像宋江,杀了人后唧唧歪歪,写一些乱七八糟给自己惹乱子给别人添麻烦的东西,什么“不幸刺文双颊,那堪配在江州。他年若得报冤雠,血染浔阳江口。”

鲁智深借宿刘太公家时,正遇桃花山小霸王周通当晚要与刘小姐强成亲,刘家十分忧愁。鲁智深向来眼里容不得沙子,再次仗义援助。他不但用拳头教训了抢亲的周通,更重要的是,他从中做了调解,为刘太公免除后患。鲁智深做事有头有尾,在情在理。“鲁智深道:‘周家兄弟,你来听俺说,刘太公这头亲事,你却不知他只有这个女儿,养老送终,承祀香火,都在他身上。你若娶了,教他老人家失所,他心里怕不情愿。你依着洒家,把来弃了,别选一个好的。原定的金子缎匹,将在这里。你心下如何?’周通道:‘并听大哥言语,兄弟再不敢登门。’智深道:‘大丈夫作事,却休要翻悔!’周通折箭为誓。刘太公拜谢了,纳还金子缎匹,自下山回庄去了。”

这点就与李逵有天壤之别。李逵曾借宿狄太公庄上,帮其捉鬼。结果将狄家小姐和男票残忍杀死,让狄太公苦不堪言。

待人真诚,重情重义

只要鲁智深认定的朋友,便是一生。

他与林冲缘于一次偶遇,当下结拜了兄弟,从此惺惺相惜。鲁智深对林冲是大哥一般的呵护。当林冲为家事烦恼时,智深屡次约请他喝酒谈心,宽慰他。“丈夫心事有亲朋,谈笑酣歌散郁蒸。”当林冲被奸人所陷,刺配沧州,鲁智深更是一路暗中护送,在关键时刻救了他的性命,送其安全抵达。相比之下,与林冲多年相交的好友陆谦却是见利忘义,屡次构陷朋友,“ 只要小衙内欢喜,却顾不得朋友交情”,做人高下与鲁智深有着云泥之别。

鲁智深和史进的交往也是缘于偶遇。从此无论史进身处怎样的困境,鲁智深必伸援手。他交朋友看重本事和真诚,没有功利心,只要认定,两肋插刀再所不辞。古人说的“得千金不如得季布一诺”,得千金不如得鲁智深这样的朋友。

对恩师智真长老,鲁智深亦是恭顺。征辽凯旋途中,鲁智深经过五台山,特去拜会恩师,并将自己积攒多年的金银彩缎全部献上。“弟子累经功赏,积聚之物,弟子无用,特地将来献纳本师,以充公用”。一日为师,终生铭记。

一生潇洒,快意恩仇

王维《少年行》一诗中所写的“相逢意气为君饮,系马高楼垂柳边”,读来让人心潮澎湃。“曾梦想仗剑走天涯,看一看世界的繁华,年少的心总有些轻狂……”无论古人还是今人,都会有“相逢痛饮”、“仗剑天涯”的梦想,这是成人世界里的“童话”。

自鲁智深拳打镇关西后,便正式走上天涯路。他一路上斩邪除恶,虽然“杀人放火”,但绝不滥杀无辜。他对是非心如明镜,所杀的都是十恶不赦之徒。不像李逵、石秀,性子上来就“杀人似砍瓜切菜”,让许多平民百姓白白送死。

鲁智深比梁山诸好汉还多了一层“佛性”。他能“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在听潮圆寂时他悟出了“今日方知我是我”的真谛。本色示人,不忘初心,从不被功名富贵蒙蔽心窍,这就是那个“我”!

金庸曾论及“侠义”精神,在他看来:“‘侠’是对不公道的事激烈反抗,尤其是指为了平反旁人所受的不公道而努力。”“真正侠义的行为,是自己没什么好处可得,也可能会牺牲自己的生命,如能为国为民,更是‘侠之大者’的风范。”鲁智深正是这样的“侠义”。

历史堂官方团队作品 文:刘樱姝

参考文献:《水浒传》

文字由历史堂团队创作,配图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水浒梁山头领的职业构成与落草原因大汇总,这才是真实的好汉

《水浒传》是中国四大名著之一,传统观念普遍把梁山聚义称之为农民起义,官逼民反是其起义的根本原因。纵观梁山109位头领(108将 晁盖)的职业构成与上山原因,真正的农民寥寥无几,绝大多数头领也并非逼上梁山。

一、梁山头领的职业构成

梁山头领的职业包括北宋公职人员、地主集团、平民阶层与土匪。

1、公职人员

这类人员的经济来源是国家的财政支出,换言之为宋朝体制内人员,分为军事系统、政法系统、行政系统,总人数33人,天罡18人,地煞15人。

军事系统有:关胜(蒲东巡检)、林冲(禁军枪棒教头)、秦明(青州指挥司统制)、呼延灼(汝宁州都统制)、花荣(清风寨副知寨)、鲁智深(渭州经略府提辖)、董平(东平府兵马都监)、张清(东昌府守将)、杨志(管军提辖使)、徐宁(禁军金枪班教师)、索超(大名府留守司正牌军)、黄信(青州兵马都监)、孙立(登州兵马都监)、宣赞(步司衙门防御使保义)、郝思文(弓马教习)、韩滔(陈州团练使)、彭玘(颖州团练使)、圣水将单廷圭(凌州团练使)、魏定国(凌州团练使)、凌振(炮手)、龚旺(副将)、丁得孙(副将)

司法系统有:朱仝(郓城县马兵都头)、武松(阳谷县都头)、戴宗(江州押牢节级)、雷横(郓城县步兵都头)、李逵(牢子)、杨雄(侩子手)、乐和(牢子)、李云(县衙都头)、蔡福(侩子手)、蔡庆(侩子手)

行政系统有:宋江(郓城小吏)、裴宣(六案孔目)

?

2、地主阶层

部分地主在梁山落草,掌握山寨财政,共12人,包括晁盖5天罡6地煞,分别是晁盖、卢俊义、柴进(前朝皇族后裔)、李应、史进、穆弘、扈三娘、孔明、孔亮、宋清、穆春、施恩(父亲是管营,官二代)

3、平民阶层

共计34人,天罡13人,地煞21人。吴用(私塾先生)、公孙胜(道士)、李俊(艄公、恶霸)、刘唐、朱富、白胜(闲汉)、阮氏三兄弟,张顺、张横(渔民)、石秀(屠夫)、解珍、解宝(猎户)、燕青、杜兴(家奴/管家)、萧让(书法家)、郭盛(贩卖水银)、安道全(医生)、杨林(绿林好汉)、皇甫端(兽医)、金大坚(石匠)、侯健(裁缝)、薛永(卖艺)、汤隆(铁匠)童威、童猛(私盐)、孙新、顾大嫂、王定六(开酒店)、焦挺(相扑手)、石勇(赌徒)、李立(恶霸)

?

4、土匪/盗贼

共30人,皆为地煞。二龙山的鲁智深、杨志、武松、施恩,白虎山的孔明、孔亮、少华山的史进、饮马川的裴宣计入公职人员和地主阶层。分别是少华山(朱武;陈达;杨春)、饮马川(孟康;邓飞)、清风寨(燕顺;王英;郑天寿)、黄门山(欧鹏;蒋敬;马麟;陶宗旺,原为农户)、对影山(吕方)、枯树山(鲍旭)、芒砀山(樊瑞、项充、李衮)、梁山元老(宋万、杜迁、朱贵)、桃花山(周通、李忠)、二龙山(张青、孙二娘、曹正)、登云山(邹渊、邹润)、强盗(郁保四)、盗贼(时迁、段景住)。

由此可见,公职人员(30.3%)、地主阶层(11%)、平民阶层(32.2%)、土匪强盗(27.5.7%)构成了梁山头领(109)的总和。按照中国传统的士农工商阶层划分,只有陶宗旺是农户出身,为地地道道的农民,如果把农业范围扩大,如从事渔业的阮家兄弟、张氏兄弟(共5人),以及地主阶层12人算上,共计18人,其比重为16.5%。因此,把这场运动概括为农民起义是不妥当的。

?

二、梁山头领落草原因

“逼上梁山”这一成语来自于水浒传,但是纵观诸多头领,鲜有因北宋政府的腐败而被迫落草为寇,落草原因如下:

1、主动触犯国家法令而落草者

包括两类人,一是落草为寇的土匪(部分被逼迫造反的除外),一部分是主动犯罪而投奔梁山者,总计53人。

(1)主动犯罪投奔梁山者:晁盖、吴用、公孙胜、三阮、刘唐、白胜(劫生辰纲)、雷横(打死白秀英)、石秀、杨雄、时迁(杨雄妻出轨,石秀与杨雄杀裴如海与妻)、戴宗、李逵、穆弘、李俊、张横、张顺、李立、童威、童猛、穆春、薛永、候健(江州劫法场,杀黄文炳)、朱富(为救李逵,麻翻师傅李云)、石勇(因赌博上打死人,逃在柴进庄上,送信给送宋江)、段景住(欲盗好马送给宋江作上山见面礼,因被劫了马而直接投奔)。共计27人。

(2)落草为寇后加入梁山:史进(少华山);孟康、邓飞(饮马川);燕顺、王英、郑天寿(清风寨);蒋敬、马麟、陶宗旺(黄门山);吕方(对影山);鲍旭(枯树山);樊瑞、项充、李衮(芒砀山);宋万、杜迁、朱贵(梁山);周通、李忠(桃花山);张青、孙二娘、曹正(二龙山);邹渊、邹润(登云山);孔明、孔亮(白虎山);共计26人。

?

2、兵败或是受梁山构陷被迫上山者

这类头领主观上不愿意落草为寇,分为两种类型:一是兵败无奈投降者,二是受到梁山陷害二被迫落草者,他们实际上是受害者。总计33人。

(1)兵败投诚及推荐者:呼延灼、韩滔、彭玘、凌振(连环马);关胜、索超、宣赞、郝思文、单廷圭、魏定国(两征大名府);董平、张清、皇甫端、龚旺、丁得孙(攻打东平府、东昌府,皇甫端被张清推荐上山)、扈三娘(三打祝家庄被林冲生擒上山);共16人。

(2)受到梁山构陷而被迫上山者:卢俊义、燕青、蔡福、蔡庆(宋江想请卢俊义上山,设计陷害,使卢俊义蒙冤入狱,引发大名府之战);秦明、黄信(宋江派小卒冒充秦明攻打青州,秦明一家老小被杀,只能落草);李应、杜兴(三打祝家庄时被梁山假冒关差,捉拿上山)、朱仝(被吴用、李逵设计杀了小衙内)、杨志(生辰纲被晁盖等劫)、徐宁(为破连环马,被汤隆设计赚上山)、萧让、金大坚(为救宋江,被戴宗赚上梁山)、安道全(被张顺杀死姘头并题“杀人者安道全也”,)、李云(押解李逵,被朱富陷害)、郁保四(曾头市人马,被胁迫上山)、孙立(被弟弟孙新、弟妹顾大嫂胁迫造反,救解珍、解宝);共17人,除了孙立外有16人被梁山陷害上山。

?

3、主动愿意上山者,或受牵连上山。

这类人并未犯下重大罪行,主动投奔梁山,分别是:杨林(戴宗推荐)、郭盛(遇到宋江)、宋清(受宋江连累)、汤隆(遇见李逵)、焦挺(遇见李逵)、王定六(遇见张顺),总计6人,皆为边缘人。

4、受到官府陷害被迫上山者

这类头领是真正意义上的被逼上梁山者,也分为两种类型,一是黑吃黑类型,自身行为不正,受到陷害后落草;二是行为无过错,被迫落草。总计17人。

(1)黑吃黑类型者有:宋江(私放晁盖,杀死阎婆惜,题反诗被黄文炳识破);花荣(勾结时为钦犯的宋江,与同僚决裂);柴进(与梁山勾结,一直窝藏钦犯,因李逵打死殷天锡被打入死囚牢);武松(杀死潘金莲后刺配孟州,为施恩作打手得罪了蒋门神等,被张都监诬陷刺配恩州,武松大闹飞云浦,血溅鸳鸯楼,武松醉打蒋门神实际是黑吃黑行为);施恩(因武松杀了张都监一家而受到牵连,施恩本来就是当地黑恶势力)。总计5人。

(2)真正被逼上梁山者:林冲(妻子被高衙内看上,设计陷害)、解珍、解宝(被毛太公诬陷)、乐和、顾大嫂、孙新(为救解氏兄弟)、朱武、陈达、杨春(累被官司逼迫,不得已上山落草)、裴宣(得罪长官)、欧鹏(恶了本官),总计11人。

(3)唯一的好汉:鲁智深。鲁智深为救金翠莲,误杀郑关西,逃至东京后又因救了林冲被迫落草二龙山,总计1人。

?

由此可见,在109人中有53人因自身犯下重大罪行落草为寇,比例高达48.6%,有33人是被胁迫落草为寇者,比例高达30.2%,主动上山者6人,占5.6%,有17是被逼上梁山,只占15.6%。

其中宋江、武松、花荣、柴进、施恩的上山有被他人陷害的因素,其自身行为已经明确触犯宋朝法令,其部分行为是非法。因此只有12位头领确实是被迫落草为寇的,典型者如林冲,比例只占11%。在12人中,唯有鲁智深1人是路见不平而被迫落草的,梁山称得上好汉的只有鲁智深1人。

把梁山头领称为好汉,或是把梁山起义归咎于北宋的腐败是不合理的,只有少数人是被逼上梁山的。

文:和风

参考文献:《水浒传》

文字由历史大学堂团队创作,配图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三国时代的催命判官和丧门神:吕布不是他们对手,汉献帝也不敢惹

文:岳麓残阳(作者原创授权)

东汉末年,“活阎罗”董卓带给了人间地狱酷刑与兵燹之祸。董卓最终被王允与吕布合力铲除。据《三国志》与《后汉书》等史籍的记载,董卓死后被老百姓点了天灯,而被董卓迫害的袁氏门生故吏又将其挫骨扬灰。

李傕、郭汜攻陷长安后将董卓剩余的骨骸收敛下葬(笔者按:如果《后汉书》记载属实,则董卓骸骨几乎无存,董卓墓葬或为衣冠冢),但天公却降下狂风骤雨,雷霆震碎了董卓的墓穴,雨水冲毁了董卓的棺椁,《三国演义》中的描写与史书基本一致,以此表现董卓的天怒人怨。这天降正义也算是对董卓盗掘汉代先帝陵寝,惊扰亡灵,以及将何苗开棺戮尸等恶行的惩戒与报应。

董卓虽死,但其余党仍在。此时本篇主角李傕、郭汜便要闪亮登场了。这里,笔者不妨参照《水浒》模式,给二人取下绰号——“催命判官”李傕与“丧门神”郭汜。李郭二人是汉末臭名昭著的恶棍型军阀,其凶狠残暴比起他们的领主董卓来,实乃有过之而无不及。

李傕、郭汜起初在董卓女婿牛辅帐下为校尉,董卓死前,李郭与张济一同被牛辅派往陈留、颍川等地劫掠。等到他们“凯旋而归”时,匪首董卓、牛辅等人却皆已败亡,西凉军群“狼”无首,沦为丧家之犬。但由于“两头蛇”贾诩的计谋,董卓的地狱军团死灰复燃,东山再起,李郭从王允、吕布手中重新夺回了长安与汉献帝。

昔日董卓把持朝政之时,尚知选贤任能为自己装点门面;而此时掌控权柄的李郭,却是一味滥发淫威,倒行逆施,荼毒生灵。

李郭二匪残害的对象与董卓一样,上至皇帝朝臣,下至黎民百姓。他们甚至为了争权夺利而反目成仇,自相残杀。

李傕、郭汜在反攻长安之前,因为诛杀董卓的主力王允(太原祁人)与吕布(五原郡九原县人)都是并州人,所以迁怒于并州人,将军中并州籍的数百男女尽皆戕害。

二匪杀入长安之后,首先做的就是杀害他们的死对头王允——毕竟他们是打着为董卓报仇的旗号集结起来的,而且当初也是王允的零容忍逼得他们走投无路。在小说情节中,杀王允是由李郭二人共同操刀;而根据史籍记载,此事的主导者应当是李傕。

除了诛杀董卓的主谋王允之外,死于此次兵燹的公卿还有:太常卿种拂、太仆鲁馗、大鸿胪周奂、城门校尉崔烈、越骑校尉王颀等。其中,种拂是桓帝朝司徒种暠的儿子;城门校尉崔烈出自博陵崔氏,汉灵帝卖官鬻爵时,崔烈曾耗资五百万钱捐得三公司徒之职,被儿子崔钧讽刺“满身铜臭”。董卓掌权时,崔烈就曾因崔钧联合袁绍起兵而被下狱(根据《新唐书》等资料记载,崔钧就是诸葛亮的好友崔州平,后来官拜曹魏河西太守,但这种说法有待进一步考证)。

后来侍中马宇、右中郎将刘范(益州牧刘焉之子)、前凉州刺史种劭(种拂之子)、中郎将杜禀等人联结马腾,欲为内应助其攻伐李郭。马腾兵败事泄后,这些人也无一幸免。这些事体与情节,在相关的史籍与文学作品中都有记述。

值得一题的是,《三国演义》为了衬托曹操乱臣贼子的奸邪形象,将马腾马超父子塑造成了忠臣孝子,然而事实并非如此,马腾与韩遂此行的目的也不是小说回目中所说的勤王。

马腾、韩遂二人早年曾在凉州参与叛乱,董卓掌权后,向同为西凉人的马腾、韩遂伸出了橄榄枝,而马腾韩遂也想要依靠董卓的权势。历史上的马腾既没有参与讨董联军,也没有参与后来的衣带诏事件,他此次来到长安是想朝见董卓的。

而马腾之所以攻伐李傕,《后汉书》给出的原因是:马腾有私事求李傕帮忙,但李傕没有答应,于是马腾心怀怨愤,联合了上文所举不满李傕暴行的众人,想要里应外合搞个大事件。笔者认为,《后汉书》这一记载,符合马腾、韩遂、李傕、郭汜等人好勇斗狠、反复无常的一贯作风,可信度较高。

身居高位的百官逃不过李郭的屠刀,身处底层的百姓命运自然更加悲惨。李傕、郭汜、樊稠分片管辖下的长安城,盗贼蜂起,白日掳掠;同时他们的手下的兵痞们又素有侵扰凌虐百姓的“优良传统”。《后汉书》在描述当时长安地区的情形时写道:是时谷一斛五十万,豆麦二十万,人相食啖,白骨委樍,臭秽满路。

献帝被迁往长安时,三辅地区尚有数十万户口,而在经过了李郭制造的浩劫之后,百姓中年轻力壮者大都背井离乡逃往外地,剩下的则在两年间“相啖食略尽”。天子东归之后,长安成了空城,曾经富庶的三辅区也化为人迹罕至的死亡地带,“白骨露於野,千里无鸡鸣”。

小说《三国演义》中,李傕郭汜在董卓迁都时就负责领兵驱赶、催促百姓前行,但凡有走得慢的,就被手执白刃的兵丁手起刀落,填于沟壑。而小说家为了突出李傕、郭汜的灭绝人性,在第十三回还设置了这样的情节:其时李傕、敦汜但到之处,劫掠百姓,老弱者杀之,强壮者充军;临敌则驱民兵在前,名曰:“敢死军”。这一段细读之下令人汗毛倒竖,出现得也较为突兀。笔者并未在史籍记述中找到李傕郭汜的这一“光辉事迹”,后来成吉思汗在建立蒙古帝国的征战过程中,倒是用过类似的手段。《三国演义》的成书时间大致在元末明初,所以这很有可能小说家采用了移花接木的手法,将蒙古军的行为移植到李傕、郭汜的身上,以便更加直观地塑造李郭二人浸染边鄙之气,凶狠暴戾的性格特点。

不仅是官员与百姓,即使贵为天子,在两个凶神恶煞的挟持下,也时刻生活在死亡的恐惧之中。李郭二人后来反目成仇,在长安地区大打出手,以致数以万计的官民死于非命。李傕认为天子是个重要的筹码,所以劫持了汉献帝,但提供给皇帝大臣的食物都不足以果腹,甚至是腐败变臭、无法食用的劣质食品。

郭汜带兵前来劫夺汉献帝时,射出的箭矢与汉献帝近在咫尺,他后来又将汉献帝派往劝和的群臣扣留作为人质。此时的汉献帝与群臣生活在饥馁与惶遽之中,境遇比董卓专权之时还要更加悲苦险恶。

《三国演义》中李傕、郭汜甚至数次想要杀害汉献帝。第九回攻下长安之后,李郭二人就寻思道:“既到这里,不杀天子谋大事,更待何时?”第十三回天子东归后,意欲劫驾的郭汜被杨奉、董承等人击败,害怕关东诸侯再来讨伐,性命难保,恰好在回师途中碰到李傕,李傕提出了“合兵一处,至弘农杀了汉君,平分天下”的建议。于是两人一拍即合,重新狼狈为奸,一路上烧杀抢掠,这才出现了上文提到的“敢死军”的情节。

行文至此,想必读者朋友们可以明白笔者为何称李傕为“催命判官”——在史籍与文学作品中,残虐、杀害皇帝、官员及百姓的主导者都是李傕。一催汉君之命、二催公卿之命、三催草民之命,甚至摧垮了整个东汉王朝气数,这个“催命判官”可谓名副其实。

李傕身上贴合“催命判官”名号的事迹还有一项——他主导了当时最著名的“鸿门宴”之一。《献帝纪》载,李傕因为猜忌樊稠,所以请樊稠赴宴,并让外甥胡封趁着樊稠酒醉将其杀死。而《九州春秋》则说李傕邀请樊稠参加会议,并在坐席间将其杀害。小说中结合了两种记载,并安排贾诩充当计谋的策划者,但历史上的实际策划者应是李傕无疑。至于樊稠被杀的原因,一来是因为其“果勇而得众心”,二来则是因为樊稠放跑了帮助马腾攻伐李傕的韩遂,所以才在李傕的猜忌之下招来了丧身之祸。

水浒中的催命判官李立虽然也是杀人越货,双手沾满鲜血的黑道刽子手,但与李傕相比,其凶残程度实属小巫见大巫。

至于郭汜“丧门神”的名号,一来因其凶残与李傕实属一丘之貉,故冠之以煞神绰号;二来“丧门神”指的是给人带来晦气的人,而碰到郭汜的人的确够倒霉,一般不会有什么好果子吃,上文提到李郭二贼大打出手时,劝和的百官就曾被郭汜劫持。郭汜不仅给他人带来灾祸,他自己也够晦气。他与李傕反目成仇的关键原因就是樊稠之死,以及妻子因猜疑妒忌而吹的枕边风让他怀疑李傕要谋害自己。后来郭汜疑心生暗鬼,到李傕那里饮酒归来后大醉,怀疑自己中了毒,被灌下“人中黄”后才吐了出来,可谓丑态毕露。

比较巧合的是,历史上郭汜的出身与水浒中的丧门神鲍旭可能也比较接近。郭汜还有个名字叫“郭多”,据说是西北盗贼、响马出身,李傕曾经就对郭汜表示过鄙夷:“郭多,盗马虏耳,何敢乃欲与吾等邪?”水浒中的丧门神鲍旭是山大王出身,一生只要杀人,后来是书中第一杀人机器李逵的副手;而汉末的郭汜则与同时代最凶狠的两个杀人魔王有着密切的联系:既做过“活阎罗”董卓的小弟,又做过“催命判官”李傕的副手。

小说中李郭二匪被曹操击败后,逃窜到了山中落草。而在演义蓝本《三国志平话》中,李傕、郭汜、张济、樊稠出场时的身份就是西凉黄巾军匪酋,被称为“四寇”,这一段故事就是董卓征四寇。四寇被打败后归附董卓,自此便成为了董卓的爪牙。可以说李郭二人从出场到结束,几乎一直都是强梁悍匪,落草对于他们来说是个不错的归宿,毕竟业务娴熟。

当然,恶贯满盈的李傕、郭汜最终也难逃覆灭的命运。郭汜最终死于其部将之手,李傕则在建安三年四月,被朝廷派遣裴茂率领关中诸将讨平,并被夷灭三族。其首级被传至许都,高悬示众。而在讨伐李傕的队伍中,就有贾诩曾经投奔过的西凉系将领段煨,可见李傕被全天下深恶痛绝,乃至其乡党都耻与为伍。

结语:《三国志》对于董卓的评价是:“董卓狼戾贼忍,暴虐不仁,自书契已来,殆未之有也。”相比之下,李傕郭汜二人可能更符合这条评价,他们不仅是那个时代最为凶狠残暴的恶棍,放之整个历史长河中也不多见。李傕郭汜是当时西凉系乃至边地人物人性之恶的典型代表,这些人物身上所有的野蛮特质,诸如吕布的好勇斗狠、见利忘义、反复无常、马超的强而无义、董卓的滥行杀伐等,几乎都能在李傕、郭汜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两人反攻长安之后的暴行,将董卓制造的灾祸推向了极点,给三辅之地的人民带来了空前的浩劫,也几乎成为了压垮东汉王朝这匹羸弱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参考资料来源:

1. 《后汉书·卷七十二·董卓列传第六十二》:(唐)李贤等注

2. 《后汉书·卷五十二·崔骃列传第四十二》:(唐)李贤等注

3. 《三国志·<魏书>六·董二袁刘传》:(南朝宋)裴松之注

4. 《三国志平话》

5. 毛宗岗评点本《三国演义》第六回、第九回、第十回、第十三回、第十七回

6. 《新唐书·卷七十二·表第十二·宰相世系二(崔氏)》、《崔氏谱》等

免责声明: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