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iEAS系统 >

我们都爱内涵图(数学也可以这么美,15张图走进不一样的数学)

导读 我们都爱内涵图文章列表:1、数学也可以这么美,15张图走进不一样的数学2、史上最美北京星轨图合集:星空摄影师讲述拍摄秘籍3、二十大报告里看未来|中国式现代化会为世界发

我们都爱内涵图文章列表:

我们都爱内涵图(数学也可以这么美,15张图走进不一样的数学)

数学也可以这么美,15张图走进不一样的数学

作为自然科学的基础、工程技术的先导、国民经济的工具,“数学”曾经被伽利略称为“书写宇宙的语言”,其所用的文字是三角形、圆和其他几何图形。

亚里士多德则认为,数学能促进人们对美的特性————数值、比例、秩序等的认识。

德国数学家库默尔直言:“一种特别的美统治着数学王国,这种美与艺术美的相似性不如与自然美的相似性那么大,它反映了具有抽象能力的思想,它也会得到人们的欣赏,这一点很像自然中的美。”

古往今来,数学美一直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话题。数学的简洁性、抽象性、和谐性、奇异性等诸方面均展现着自身的美,数学也正是在不断追求完美的过程中孕育、创造并发展的。

荷兰画家梵高的后期作品里,可以发现一些漩涡式的团。据《泰晤士报》报道,墨西哥物理学家乔斯·阿拉贡经过研究发现,这些漩涡与科学家用来描述湍流现象的数学公式不谋而合。

吴振奎教授也一直在思考数学之美到底美在哪里,并留意“数学美”的文字与资料,最终撰成《美妙的数学》一书,该书以数学实例揭示数学潜在的规律,同时探索用美学原理指导数学创造和发现的途径,集中展现数学中的趣、秘、异、美和它的古老、严谨、实用。

古老的数学,有说不完的故事,也有解不开的难题。今天就让小北带大家从图片走进不一样的数学之美吧!

01 “黄金数”是几何学中的瑰宝

巴特农神庙,神庙的长与高之比约为0.618

0.618被达·芬奇称为“黄金数”,而“黄金分割”则被天文学家开普勒赞为几何学中的“两大瑰宝之一”(另一件瑰宝“勾股定理”)。

顾名思义,黄金数被赋予黄金一样的熠熠光彩和不菲价值,受到了人们广泛的欢迎。

事实上,黄金比值一直统治着古代中东地区和中世纪时期的西方建筑艺术,无论是古埃及的金字塔,还是古雅典的巴特农神庙;无论是印度的泰姬陵,还是巴黎的埃菲尔铁塔,这些世人瞩目的建筑都是运用黄金分割比例原理创作的伟大艺术品。

—些珍贵的名画佳作、艺术珍品也处处体现了黄金分割——它们的主题大都在作品的黄金分割点处(对于绘画、雕塑、建筑等艺术来讲,主题中的0.618有时表现在横向,有时表现在纵向。只要你肯仔细寻觅,便不难发现这个事实)。

在米勒的名画《拾穗者》中,人们发现其构图中运用了黄金分割。

对于某些音乐、电影、文学作品,其中乐章、故事、情节的高潮往往在全曲、全剧、全书的0.618前后。

更有趣的是,人体中有着许多黄金分割的例子,比如:人的肚脐是人体全长的黄金分割点,而膝盖又是人体肚脐以下部分体长的黄金分割点,甚至有人竟以此标准去衡量一个人的体形是否标准或健美。

达·芬奇在《维特鲁威人》这幅画中,把人体与几何中最完美而又简单的图形(圆和正方形)联系到了一起,图中还蕴涵着黄金分割(比)。

达·芬奇《维特鲁威人》,人的身高是按0.618画的,其他部位也按特定比例标准绘制,比如双手展开的宽度等于身高。

02 美和“对称”紧密相连

“对称”概念最初源于几何,如今它的含义已远远超出几何范畴。对称也是一种和谐美,毕达哥拉斯、柏拉图所认为的宇宙结构最简单的基元——正多面体是对称的;他们喜欢的图案五角星也是对称的;圆是最简单的封闭曲线,也是一种最完美的对称图形。

德国著名数学家魏尔斯特拉斯说“美和对称紧密相连”,从建筑物外形到日常生活用品,从动植物外貌到生物有机体的构造,从化合物的组成到分子晶体的排布……其中皆有对称。

北京天坛的建筑呈现对称结构

古希腊人十分留意各种“对称”现象,以致他们竟创立一种学说,认为世界一切的规律都是从对称来的。他们觉得最对称的东西是圆,所以他们把天文学中的天体运动轨道画成圆的,后来圆上加圆,这一来就发展成为希腊后来的天文学。

开普勒研究天体运行时,再一次用上对称观点。他同时发现,用圆上加圆对天体运行规律解释时并不可行,但是将圆换成椭圆就可以了——他是受到希腊人想要把一切东西视为极端对称思想的影响。

倒影看上去是一种最生动的对称

“对称”的概念是极为重要。20世纪的研究发现:对称的重要性在与日俱增,这从某个方面也说明了希腊人想法的合理性。

比如在动力学问题中,按照对称观点来考虑可以得到许多重要结论。例如一个氢原子中,一个电子圆形轨道是原子核作用在电子上的库仑力的对称结果和证据。这里“对称”意味着在所有方向上力的大小都一样。

在中国,对联是一种国粹,雅称“楹联”,其文字简洁,意义深邃,对仗工整、平仄协调,堪称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从文字个数和寓意上看,对联也是一种对称。

03 “圆”是最美的图形

诗人但丁曾赞美道:“圆是最美的图形”。从古至今,人们对圆有着特殊亲切的情感。古钱币、徽章、某些图案设计中,皆可找到圆。这在某种程度上是基于圆的完美与简洁,其实圆也是一个最完美的对称(轴对称和中心对称)图形。

蜘蛛网上的水滴

数学中人们对于简洁的追求永无止境。正如牛顿所说:“数学家不但更容易接受漂亮的结果,不喜欢丑陋的结论,而且他们也非常推崇优美与雅致的证明,不喜欢笨拙与繁复的推理。”

与圆有关的图形还有很多,比如圆锥、圆柱、球……与圆有关的数学命题,更是不胜枚举。

古希腊学者阿基米德死于进攻西西里岛的罗马士兵之手。人们为纪念他,便在其墓碑上刻上“球内切于圆柱”的图形,以纪念他发现“球的体积和表面积均为其外切圆柱体积和表面积的三分之二”这一定理。

传说阿基米德正在全神贯注地画几何图,一名罗马士兵闯了进来,阿基米德疾声喝道“别动我的圆!”士兵用利剑刺杀了阿基米德。

把一些重要或知名的数字写成一个圆的螺线形(且由大到小螺旋式顺时针描绘),这种图形常会是令人赏心悦目的。

1994年由一些破译密码志愿者组成的小组成功破译了一个有128位数字的密码,密码破译后译为:"The magic words are squeamish ossifrage"(意为“魔术的语言是易受惊吓的髭兀鹰”)。

人们把这个数写成—个似乎圆形的螺线形状,且数字字体从大渐次变小排列,新颖且极富动感。

04 分形——怪异曲线的数学分支

微积分发明之后,数学家们为了某种目的而臆造的曲线,长期以来一直视为数学中的“怪胎”(从和谐与否角度看),如构造连续但不可微函数、周长无穷所围面积为零的曲线等。

然而这一切却被慧眼识金的数学家视为珍宝,从某些角度考虑它们又真的被看成数学中的“美”。人们将它们经过加工、提炼、抽象、概括而创立了一门新的数学分支——分形。

分形几何是美籍法国数学家芒德布罗在20世纪70年代创立的一门数学新分支,它研究的是广泛存在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一类没有特征尺度却有着相似结构的复杂形状和现象。

它与欧氏几何不同,欧氏几何是关于直觉空间形体关系分析的一门学科,它研究的是直线、圆、正方体等规则的几何形体,这些形体都是人为的。但是,“云彩不是球体、山岭不是锥体、海岸线不是圆周”。

分形图示例

20世纪60年代英国《科学》杂志刊载芒徳布罗的文章《英国海岸线有多长?》。这个看似不是问题的问题,仔细回味后却会令人大吃一惊:试想,除了能给岀如何估算的方法性描述外却无肯定的答案——海岸线长会随着度量标度(或步长)的变化而变化。

因为人们在测量海岸线长时(注意它是一条不规则曲线),总是先假定一个标度,然后用它沿海岸线步测一周得到一个多边形,其周长可视为海岸线的近似值:显然由于标度选取的不同,海岸线长的数值不一,且标度越细密,海岸线数值越大。

确切地讲,当标度趋向于0时,海岸线长并不趋向于某个确定的值而会变得无穷大(无穷不是数,而是一个极限过程)。

海岸线测量示意图

许多相关的分形会产生漂亮的令人感兴趣的图形,美国著名物理学家惠勒说:“可以相信,明天谁不熟悉分形,谁就不能被认为是科学上的文化人!”

05 用“彭罗斯瓷砖”填满无限

数学中“用有限来填满无限”是一个有趣的话题。20世纪70年代,英国物理学家(也是有时把数学作为娱乐消遣的数学家)彭罗斯开始有兴趣研究在同一张平面上用不同的瓷砖铺设的问题。

1974年,当他发表结果时,人们都大吃一惊。文中他确定了三类这种瓷砖(下称彭罗斯瓷砖),第一类两种分别为风筝形和镖形,它们是由同一个菱形剪出的;第二类是由边长相同、胖瘦不一的两种菱形组成的(有趣的是它们的面积比恰为0.618);第三类则由正五边形、菱形、五角星形、黄冠形四种图形组成。

这种瓷砖的奇妙之处在于:用它们中的每一类皆可无重叠又无缝隙地铺满平面,同时铺设结构不具“平移对称性”,也就是说,从整体上看图形不重复。

更为奇妙的是,利用彭罗斯瓷砖进行铺砌时,还可从铺砌的图形中找出上述瓷砖自身的放大“克隆”。

06 莫比乌斯带

一张纸,一块布,你可以根据它们的形状区分它的正面和反面,可现实生活中是否存在没有正反面的曲面?

把一条长的矩形纸带扭转180°后,再把两端粘起来,这就成了一个仅有一个侧面的曲面(无正反面),它被人们称为莫比乌斯带,由德国数学、天文学家莫比乌斯在1858年发现。

莫比乌斯带的形成图示:矩形带扭转180°,两端粘起来,得到莫比乌斯带。

莫比乌斯带的出现,使人们对于正、反面概念有了新的认识。从另外的角度看,这种曲面是一条永远走不到尽头的(有限)曲面。

一支笔沿莫比乌斯带表面移动(不离开曲面),不久它又回到起点。

模仿莫比乌斯带而设计的儿童游戏设施

一只蚂蚁可以爬过莫比乌斯带的整个曲面而不必跨越它的边缘,这是拓扑学中的一个著名问题。

数学中1 2 3 …是一种无穷(无穷大),它没有上界,当然这种永远不到头显然体现一种无穷。难怪有人认为,数学符号∞(无穷大)正是莫比乌斯带在平面上的投影。

你在生活中注意到了哪些数学之美?

在留言区谈谈你的感受

2位幸运读者将获赠新书一本

《美妙的数学》

作者:吴振奎

古老的数学,有说不完的故事,也有解不开的难题。

-End-

观点资料来源:《美妙的数学》

转载及合作请发邮件:scb01@pup.cn

舒德干院士:《物种起源》对我们今天有什么意义?

如何像社会学家一样看世界?13本书让你大开眼界

不能跨越,也不能归零,一本等了十年的好书

史上最美北京星轨图合集:星空摄影师讲述拍摄秘籍

9月15日,在中共中央宣传部举行的“中国这十年”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上,生态环境部部长黄润秋晒出了一张以故宫午门为背景的星轨图。

“这是一张以故宫午门为背景的星轨图。” “大家可以看到,夜空中繁星闪烁,在天空中划出一道道明亮的迹线,叫‘星轨’……要拍出这样的照片,一定要空气质量非常好、透明度非常高。所以,这张图是北京这些年空气质量改善的一个真实写照。”

9月15日,在中共中央宣传部举行的“中国这十年”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上,生态环境部部长黄润秋晒出了一张以故宫午门为背景的星轨图。(图 / 生态环境部官方公众号)

根据2022年5月由北京市生态环境局发布的《2021年北京市生态环境状况公报》,2021年,全市空气质量持续改善,空气质量达标(优和良)天数为288天,达标天占比78.9%,比2013年增加112天。一级优天数为114天,比2013年增加73天。空气重污染天数为8天,发生率为2.2%,比2013年减少50天。

(图 / 北京市生态环境局发布的《2021年北京市生态环境状况公报》)

故宫午门与星轨的结合,不仅展现出北京城的磅礴大气与绚烂多彩,也是北京这些年空气质量改善的一个真实写照。本期拍者君邀约“故宫午门星轨图”的拍摄者于汝文,请他讲述拍摄星空的8年间,北京空气质量的变化,展示北京深厚的文化地标与星空结合的别样魅力。

于汝文

军旅摄影家、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视觉中国签约摄影师。擅长风光摄影,有星空作品“望”系列、“新北京看中轴”等作品。

拍者:你拍摄星轨图时,需要提前做什么样的准备?

于汝文:分四个方面,首先,要了解什么是星轨,通俗来说就是星星划过的轨迹。第二个是摄影相关器材的准备。

南海子公园。

第三个就是天气的选择,因为我们在北半球,一般夏、秋两季是拍摄星轨的最佳时间。镜头不容易起雾,天气也比较凉爽,特别是选择无云的夜晚,最好是雨过天晴、大风过后天气通透,拍出来的片子会绚丽璀璨。

“月明星稀”,月亮太亮的时候,星星就不明显了,所以具体的时间一般是在农历二十三至下个月初八。

2020年6月13日,门头沟,永定楼。

但拍摄的时间并不是绝对的,10月份以后也不是绝对不行。11月下旬北京故宫午门拍星轨的仍然排成长队。只要避开农历十五前后太强的月光,星星比较多而且比较亮就行。

现在晚上星星是非常亮的,肉眼完全可以看到。观星软件中有观星的指标——观星指数,如果观星指数达到80%以上完全可以拍摄星轨,如果低于60%或者50%,也可以拍,但是拍出来的星星会比较少。

第四个是前景的选择。如果只拍星星没有前景,那只是一个素材罢了,缺失了它的文化底蕴内涵与外延。所以一张片子要有内涵和意境,前景是非常重要的。这是我的前期准备。

2020年7月6日,天安门,创意摄影。

拍者:你拍摄星轨的装备是什么?

于汝文:我常用的是1DX和5D4,镜头常用的是11-24mm。拍摄星轨时,建议使用广角镜头,视野越宽,容纳的天空就越多,星星也就越多。

常听人说专业摄影师用多么高端的设备,其实机身镜头并没有限制,适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

拍摄所需配件:头灯、充电宝、假电池(本身没有电,通过外接充电宝供电)、反向渐变镜(城市有害光严重时进行反压)。

拍者:拍摄现场需要注意什么?采用什么方式拍摄?

于汝文:必定要用到的是三脚架,手持是拍不了星空的。三角架的稳定是非常重要的,一是保持拍摄的稳定,多张照片可以保持统一,便于后期编辑。二是拍摄星轨很可能会登高,如果风大或不小心将三脚架碰倒,很容易伤到人。一定要固定好三脚架。

2019年10月26日,金山岭。

之前一次在内蒙古草原,想以蒙古包当前景拍摄星轨,蚊虫叮咬的满身是包,奇痒难忍,自拍开始后就跑到蒙古包里躲蚊虫去了,天快亮时出来一看,相机让狗给碰倒了,不仅片子没拍成,还把镜片给划伤了。

在城市中,夜晚的光源较多,在现场要注意避免强光。选择间隔拍摄、快门在20-30秒、ISO设置在100-200,这是我多年拍摄总结下来比较适合城市星轨拍摄的参数。

2022年2月19日,钟楼。

在现场,“找北”很重要,别看是一件小事,很多人到了现场之后找不到北,找不到北极星,就找不到拍摄的方向和角度。地球是自西向东自转的,地球的轴心对准北极星,从地球上看北极星的位置是不变的。当地球转动时,感觉满天的繁星都绕着北极星转动,只有镜头正对北极星,拍出来的星轨才是圆形。

在现场拍摄足够数量的照片后,进行后期堆栈处理,获得一张星轨图。

2019年11月7日,门头沟,永定塔。

拍者:拍摄星轨有遇到什么困难吗?

于汝文:京城著名古建很多,但适合拍星轨的也就那么几处。主管部门和安保人员让进去、并允许夜晚拍摄,几乎成了难以逾越的鸿沟。这就需要动用十足的力气去办,用周到的语言去说,去协调。好在我有一个信念,遇事别犯难,办法总比困难多。要想拍出好作品,那就不遗余力去协调。

2022年3月5日,正阳门,箭楼。

要说拍摄星轨之苦,苦就苦在拍摄过程中的等待。拍摄一张完美星轨没有三四个小时甚至通宵达旦是不行的。这期间,瞌睡都“不叫事”。冬天要经受严寒冷冻,夏天要经得住蚊虫叮咬。比如2015年12月9日拍摄古观象台星轨,晚上走出办公室一看,星星不少,适合拍摄,没顾上拿羽绒服就直奔而去。爬上去才知道,高台之上,寒风刺骨,气温低至零下十几摄氏度,手脚冻得根本不听使唤。上来一趟不容易,怎能轻易放弃,几个小时下来,鼻子都快冻掉了。

2015年12月9日,古观象台。

拍者:在9月份的“中国这十年”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上,生态环境部部长黄润秋手拿的照片是你什么时间拍摄的?什么情况下拍摄的?

于汝文:因为这个场景的星轨,我拍摄过很多次。我对照了一下,是2020年4月19日拍的一张。那张片是拍了368张合成(后期堆栈)的。

那一天观星指数是不错的,我们一个晚上拍了三张片子,第一张片子在凌晨2点之前,是在故宫午门拍摄;凌晨2点以后,我们就到了角楼,拍了两个小时的角楼星轨;到了4点多钟,去拍了朝霞。

2020年4月19日,故宫午门。

拍者:你最喜欢哪一张北京的星轨图?

于汝文:我经常开玩笑说,人生第一次总是最难忘的。第一次拍星空是瞭望塔“大钉子”,这是在2015年夏天拍摄的。当时是雨过天晴,适合拍星空。但在拍摄过程中,天空突然飘来几片云朵,大家惊呼,片子废了!

因为我是第一次拍摄,也不知其中危害,心想是好是坏也要拍够时长,别人都收机器了,我仍然拍了一个多小时。片子堆栈合成后一看,虽然星星的轨迹短了些,但几朵云彩不仅没有损坏片子,反而增添了几分飘逸和情趣。也正是这张处女作,把我引上了星轨拍摄的“不归路”。

2015年9月11日,北京奥林匹克塔。

从那开始,我心里就有个想法,拍摄北京的星轨。北京什么出名?长安街出名,另外一个中轴线出名。我对北京(星轨的拍摄)是有我的期许和愿景的。美丽星空与著名古建相融合,形成天地合一、富有生命和灵性的画卷,是我拍摄星轨系列的初衷梦想和艺术追求。

实际上我已经拍了8年时间,东西长安街、南北中轴线。古代建筑符号与星轨融为一体,形成绚丽多彩的美丽画卷,探寻中华文化的渊源,体现古代文明的智慧,彰显北京的厚重魅力。

“南北中轴线,东西长安街”及沿长线系列作品制图。

除了古建,北京的现代建筑鳞次栉比,大剧院、观光塔、中信大厦等等标志符号,现代地标和星轨浑然天成,构成璀璨夺目的亮丽风景,见证中国发展奇迹。著名的地标文化符号与星轨融为一体,这才叫作品。

2020年7月14日,雁栖湖。

拍者:你拍北京的星空8年了,北京的天空有什么变化吗?如何体现出来的?

于汝文:我从2015年开始在北京拍,北京的天空变化太大了。

我是拍风光片的,也包括夜景,拍摄时需要天气通透。实际上那时候是很难的,一年中通透的夜晚并不常见。我印象非常深,到了2016年之后,就感觉天气越来越好,一年逐渐能够有一百多、两百多天都是好天气。

北京东西长安街和南北中轴线著名地标性建筑星轨,能凸显打赢首都蓝天保卫战的成果、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成效。

2020年9月19日,佛爷顶。

拍风光片时,中信大厦是北京重要拍摄地标之一。

我们会从定都阁拍摄中信大厦,两者距离三十多公里。之前去拍,看起来可能北京的天气比较通透,但是站在定都阁向东看,北京城像戴了一顶沙帽子一样。现在上去之后,能够比较清晰地看到中信大厦。

在首钢有一个黑山头,这个地方到中信大厦,距离是37公里,如果在这个地方能把中信大厦拍清楚了,就说明北京的天气非常通透了,非常好了。

2021年2月16日,中信大厦悬日。

现在这(北京的天气质量变好)是一个共识,大家都心知肚明,亲身感受到的。之前,可能很长时间能够遇到一次好天气,才会有人约一次拍摄。现在天气好的次数多了,每到天气晴朗的时候,都能接到10个、8个电话问:“老师,今天晚上我们去哪拍?”

星轨与古建

北京南北方向(包含中轴线)部分地标

(由北至南)

北京东西方向(包含长安街沿线)部分地标

(由西至东)

(以下内容请翻转屏幕观看)

图 于汝文(除署名外)

图片已取得作者授权

编辑 郑新洽 张湘涓

校对 杨许丽

二十大报告里看未来|中国式现代化会为世界发展带来什么?

党的二十大擘画了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新华网联合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国家高端智库、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 推出“思客讲堂·党校公开课(第四季)”《二十大报告里看未来|如何理解“中国式现代化”》, 五位党校青年教师通过五集理论短视频,带你探寻中国式现代化。本期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国际战略研究院讲师刘佳,讲述中国式现代化会为世界发展带来什么。

演讲全文:

大家好!我是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国际战略研究院的刘佳。

我先给大家分享一张图片。美国联邦最高法院大楼的门楣上,刻着三个人的雕像,其中有梭伦、摩西,还有另外一位是孔子。为什么这里会有孔子的雕像?设计者这样解释自己的创作初衷,他说:“法律是文明的一个要素,美国法律继承或派生于之前的文明之中。门楣上的孔子雕像,寓意对东方基本法律和戒律的借鉴。”

看到这,我不禁感慨传统中国对世界的巨大影响。在器物上,向世界提供了瓷器、丝绸这样美好的物件。在道路上,开创了当时连接东西方最长的商道,不仅推动沿线地区繁荣发展,还催生开放和自由贸易的理念。在文化上,向世界注入了东方文明。与此同时,传统中国还向世界传达了和平理念。正因所有的这一切,当近代中国因列强侵略而被终结昔日辉煌之时,世界上有很多人,像法国文豪雨果一样发出悲叹和抗议,其实那不仅是中华之殇,也是世界之殇。

幸而,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经过艰苦卓绝的斗争和艰辛探索,不仅实现国家独立、民族解放,还开辟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不可逆转的历史阶段。中国式现代化创造了并将继续创造人类发展史上的奇迹。这份奇迹,不仅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将给世界带来多方面的影响。

第一,中国式现代化彻底改写现代化的世界版图。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有7.7亿农村贫困人口摆脱贫困,占同期全球减贫人口70%以上。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实施了一系列扶贫计划。我们坚持精准扶贫,尽锐出战,打赢了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脱贫攻坚战,提前10年完成《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中的减贫目标,赢得国际社会广泛赞誉。中国式现代化将实现14亿人口整体迈入现代化社会,其规模超过现有发达国家的总和,这将彻底改写现代化的世界版图。

不仅如此,中国式现代化还为世界现代化版图赋予了共同富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和平发展的新底色。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例,自第二次工业革命以来,人类的生活水平和科技水平进入了一个迅猛的发展期,但是地球生态环境却面临一些新挑战,比如说海洋污染、气候变化、臭氧层破坏等等。如果任其恶化,人类生存将面临巨大的考验。美国航空航天局2019年公布的一组数据带来了一条好消息,进入21世纪以来,全世界的绿化面积不仅没有继续降低,反而还增长了5%,相当于地球上凭空又出现了一个亚马孙热带雨林。为什么会出现这个情况?在新增的绿化面积中,中国贡献居首位。卫星传回的图像资料显示,中国国土绿化面积在持续增加。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中国森林覆盖率仅有8.6%;而如今,中国的森林覆盖率,已经达到了24.02%。这说明,中国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过程中,不仅没有加剧工业革命以来世界所面临的环境问题,反而在扭转世界环境恶化的状况。

第二,中国式现代化为世界发展提供持续动力和全新机遇。

近10年来,中国经济平均增长率为6.6%,居世界主要经济体前列,远高于同期世界平均增速的2.6%和发展中经济体平均增速的3.7%。中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平均贡献率达到了38.6%,超过七国集团国家贡献率的总和。中国经济近期克服了超预期挑战,保持增长动能,这为世界经济发展贡献了稳定性和确定性。

与此同时,中国向高质量发展迈进,也给世界带来了更高质量的机遇。中老铁路建成以前,老挝仅有一段长约3.5公里的铁路连接泰国。这种极为不便的交通状况,多年来制约着老挝的发展。中老铁路建成以后,让曾经多山缺路的老挝直接跨入现代化运输时代,极大地推动了老挝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民生的改善。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经济学教授陈光炎,将中国称作“带动亚洲经济前进的火车头”,他说道“据世界银行数据显示,中国经济每多增长一个百分点,新加坡的GDP就多增长1.2%,马来西亚就多增长0.8%,印度尼西亚就多增长0.6%。”不仅在亚洲,中国发展对世界经济的带动效应也是显而易见的。麦肯锡全球研究院的研究报告认为,到2040年,通过中国和世界其他经济体的彼此融合,将有望创造22万亿至37万亿美元的经济价值,相当于全球经济总量的15%到26%。

第三,中国式现代化为世界发展提供新经验。

一提起现代化这个词,可能很多人头脑中第一幕浮现的是英美法那些西方发达国家。的确,在18世纪的英国工业革命和法国大革命之后,西方国家率先发展,他们的现代化要早于世界上很多国家。2017年的时候,我在纽约乘坐地铁时,感觉那个地铁特别有年代感。朋友跟我介绍说,纽约在1904年就开通地铁了,所以这些地铁看起来就比较有年代感。我当时非常惊讶,说“这么早”?没想到他说,英国更早,英国大都会地铁站是建于1863年的。我当时就很感慨,英国、美国开始修建地铁时,中国还在清朝封建时期。别说是地铁,就是自行车的零部件也是生产不出来的,上些岁数的人还将自行车称为“洋车子”呢。那么,面对近100年的发展差距,包括中国在内的这些后发国家,在不具备当时历史条件、发展环境,甚至有着与西方不同发展理念的情况下,该如何才能实现现代化呢?这成为摆在世界上很多发展中国家面前的一道必答题。

在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长期探索和实践基础上,经过十八大以来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创新突破,我们党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和中国创新,吸引了世界的关注。有一次,我跟一位在非洲工作的媒体朋友聊天。他说,以前非洲民众比较喜欢看中国有关武术类和神话故事类的节目,但是近几年,当地一些媒体和民众会给他们打电话,询问能不能多制作一些有关中国发展类的节目,多播放一些中国减贫、发家致富类的电视剧,他们想学一学。

国外还有一些人不远万里来到中国学习经验。2022年4月,浙江临安白牛村党委书记收到了一封信,这是墨西哥青年安德烈斯写来的。他在信中说:“我写信来谢谢你们,因为白牛村,我找到了一生挚爱的事业。”他所说的事业其实是电商。原来,2019年,安德烈斯参加了一个全球数字经济人才的项目组,当时来到了中国的“电商示范村”白牛村。数字经济赋予这个小山村的活力,让安德烈斯颇为震惊。之前村民们要背着上百斤的核桃,走上十几里的山路到城里去卖这些核桃。现在却变身成为包揽加工、包装、销售一条龙产业的电商大户。他亲眼看到了一个普普通通的中国农民,在数字经济的加持下,实现了致富梦想。安德烈斯活学活用,把中国农村电商经验带到了一万多公里之外的家乡,在墨西哥发起了数字乡村项目。三年来,漂洋过海的中国农村电商模式,在美洲大地上生根发芽,约1500家墨西哥微型企业走上了电商之路。

当前,有越来越多的人点赞中国式现代化的理念和倡议,呼吁其他国家借鉴和响应。比如,瓦加斯基金会巴西-中国研究中心主任埃万德罗?卡瓦略认为,中国制定的各项政策,始终以人民为中心,这点值得各国借鉴学习。巴基斯坦驻联合国大使阿克拉姆认为,中国追求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模式,特别值得学习。

其实,中国式现代化所积累的成功经验还有很多,这些经验不仅能够提供一些方法上的启迪,还能以经验丰富世界现代化理论,为人类实现现代化提供了新的选择。

第四,中国式现代化不断丰富和发展人类文明新形态。

历史证明,人类文明之所以繁盛,是因其多样,之所以进步,是源于文明间相互沟通、相互启迪。产生于印度的佛教在传入中国以后,与中国儒家文化和道家文化融合发展,最终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文化,对中国人的哲学观念、文学艺术、礼仪习俗等方方面面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而传统中国也向世界贡献了中华文明。埃及文物部前部长达马提说道:“阿拉伯有一句谚语‘求知,哪怕远到中国’。古丝绸之路见证了阿拉伯文明与中华文明在相互交融中实现共同繁荣的盛景。”

今天,人类文明要想更好地向前发展、进步,也同样需要各种文明彰显特色、贡献智慧。

中国式现代化一开始就是以自身独有的文明特质展现于世界的。它既蕴含马克思现代性思想逻辑,也体现中华文明历史悠久的思想观念、人文理念、价值追求。比如说,中国式现代化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强调在发展自身的同时造福世界,主张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其背后蕴含着的是中华传统文化中天下大同、协和万邦的文明意蕴。再比如,中国式现代化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其背后体现着马克思主义“人是自然的一部分”这一观点,也体现着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的理念。这些都对人类文明作出多方面的贡献。中国式现代化不仅丰富和发展了社会主义现代化理论和世界现代化理论,拓展了人类文明迈向现代化的途径,还丰富和发展了人类文明新形态。中国的快速发展已经成为人类文明进程中的一项重大成就,中国式现代化的成功经验将为更多国家和人民开辟通往美好未来的道路。

现在,我们能更深刻地理解开篇这句话——中国式现代化的奇迹,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中国对世界的影响,从未像今天这样全面、深刻、长远,而世界对中国的关注,也从未像今天这样广泛、深切、聚焦。中国是世界的中国,中国的发展与世界紧密相连,中国梦也与世界梦息息相通。未来之中国,将以更加开放包容的姿态拥抱世界,中国式现代化也必将与世界现代化交相辉映、相得益彰,共同创造更大的人类发展奇迹。

点击进入专题

讲好甲骨文的当代故事

图片从上至下依次为:中国文字博物馆、被誉为“一片甲骨惊天下”的小屯南地甲骨、甲骨文书屋、文创产品甲骨文魔方。

安阳市委宣传部供图

3000年前,殷商王室为占卜记事而在龟甲或兽骨上契刻的甲骨文,是汉字的源头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脉。

河南安阳,作为世界文化遗产殷墟所在地、世界记忆遗产甲骨文出土地,被誉为“文字之都”,正以全新的形式传承发展甲骨文文化,书写古老文字在中华大地焕发新机的鲜活故事。

传承甲骨文文化,守护文明根脉

乘坐高铁驶入安阳站那一刻,就进入了一座甲骨文之城。气势恢宏的殷商建筑风格、甲骨文和简化字双标展示、随处可见的甲骨文公益广告标识,让人迅速感受到文字之都的魅力。

“甲骨文已经融入这座城市的血液里,我们能在安阳文化体育中心装饰墙上触摸到甲骨文,在街头巷尾的公交站台看见甲骨文,这就是我们的城市名片。”10月31日,在中国文字博物馆的“甲骨学堂”上,跟随着老师的讲解,来自安阳各小学的学生牢牢记住了安阳独有的城市符号。

在中国文字博物馆,每个周末都有学生自发报名参与这里开设的公益课堂。孩子们化身“小小讲解员”,身着亲手制作的手绘甲骨文T恤,置身于甲骨文的海洋,一次次领略汉字之美。

“我们总说,来到中国文字博物馆就到了甲骨文、汉字的家。不仅如此,我们也把甲骨文文化带到学校、社区、偏远山区和革命老区。”中国文字博物馆副馆长魏文萃说,“多年来,‘甲骨学堂’先后举办文字文化教育活动1500余场,4.5万余个家庭参与其中。80多位国家级文字学、历史学等学科的知名专家学者来到‘文博大讲坛’传道授业,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广大群众传播最新的文字研究成果。中国文字博物馆已成为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让更多的青少年树立文化自信。”

守护中华文明根脉,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安阳一直在路上。

走进安阳林州市第二实验小学北校,一条依甲骨片造型打造的甲骨大道分外醒目,学生们不仅可以在学校阅读《有趣的甲骨文》读本,还可以找寻属于自己的甲骨文生肖,玩甲骨文点位游戏,书写甲骨文字,讲甲骨文故事等。“我们就是要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有趣的课堂学习和生动的娱乐活动,让孩子们了解、认识、热爱并传承甲骨文文化。”校长侯华丽说。

甲骨文走进校园并非个例。如今,安阳市已建成17所省级甲骨文教育特色学校、37所市级甲骨文教育特色学校,让孩子们从小接受甲骨文教育的熏陶,领略文字之美、树立文化自信。

如果说甲骨学堂、甲骨文特色学校等让甲骨文文化传播得更广,那么,遍布安阳城市街头的甲骨文书屋,则是浸润古都安阳的另一张文化名片。

家住文峰区东方名苑小区的北方工业大学研究生沈梦宇,整个暑假都泡在家门口的甲骨文书屋里备考,她每天第一个报到,一学就是一整天:“这里环境好,读书氛围浓,我在这里享受的是沉浸式阅读,学习效率很高。”

短短两年多,甲骨文书屋以其独特的文化内涵走进了社区、公园、工厂、学校、村庄,成为安阳百姓身边的诗和远方。

“我们的书屋建设还在继续,预计年底前总数将达到105座,成为书香安阳最亮丽的城市会客厅。”安阳市文广体旅局三级调研员姜红旭介绍。甲骨文正通过多种形式融入安阳人的生活,更多普通民众了解甲骨文、认识甲骨文、爱上甲骨文。

活化文化遗产,融入城市发展

“殷墟、甲骨文是中华文明探索的出发点和基点,世界公认。我们持续推进殷墟考古就是要让3000多年前的国家、城市、人鲜活起来。”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工作站副站长何毓灵说。

2020年11月,安阳市文物部门开启公众考古模式,面向全国公开招募考古志愿者,让公众走近考古、了解中华文明。

西南大学古文字学专业研究生韩曈曈第一时间报名,回忆起当时的情形,他至今仍记忆犹新:“作为一名安阳人,当听到家乡招募考古志愿者的消息时,我专门请假回来参加,能够近距离感受殷商文明,觉得非常自豪。”

让考古走进百姓,把产业融入生活。这是安阳在探索保护、利用文化遗产这笔宝贵财富时摸索出的特色之路。

近年,安阳市大力推动文旅融合,文旅产业厚积薄发。安阳市文旅集团全面运营殷墟景区,正逐步将文化资源转换为发展优势,投资建设的广益佰年文旅考古小镇,作为殷墟大遗址公园配套服务项目,正向建设世界级考古文化体验目的地不断迈进。

“我们联合相关单位开发的‘亚长牛尊’‘亚址方尊’和‘司母辛鼎’3款3D数字藏品,每份藏品一万份,5秒内全部售罄。”安阳殷墟景区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申威威说。

借助数字时代的东风,安阳市积极推进中国文字博物馆“玩转汉字”项目、殷墟景区数字化展示提升项目等,通过“科技 体验”,打造数字化驱动下的甲骨文活化应用新场景。推动甲骨文与区块链、元宇宙等现代科技融合应用,不断拓展甲骨文活化利用的新形式、新空间。

搭乘文旅融合的快车,安阳市组建文旅文创融合发展研究院,连续举办文化创意大赛、十佳“安阳礼物”评选等活动,甲骨文文创开发方兴未艾,甲骨文表情包、甲骨文盲盒、甲骨文雪糕等系列文创产品成为爆款。即将启动的2022年中国安阳“甲骨文之礼”国际文创设计大赛,将推动安阳文创产业与国际接轨。

随着大型歌舞剧《甲骨文》、网络电影《天命玄女》等艺术精品的涌现,“遇见最美安阳”短视频大赛吉祥物“牛娃娃”、中国文字博物馆IP新形象“小仓颉”的诞生,殷墟与甲骨文的IP重塑,一个新的安阳城市形象不断鲜活起来。

“我们要通过推动文旅文创融合发展,让博物馆里的甲骨文、青铜器活起来,把文旅资源用起来。努力将安阳打造成为一座‘来了不想走、走了还想来’的魅力之都。”安阳市文广体旅局局长薛文明说。

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

文脉绵延,生生不息。

在古城安阳的城市中轴线上,中国文字博物馆续建工程和汉字公园项目即将建成开放。届时,中国文字博物馆将增加“字里乾坤”“字书琼林”“汉字民俗”“书苑英华”4个专题展陈,汉字公园将建成“汉字之源”“汉字之变”“汉字之趣”“汉字之美”“汉字之韵”“汉字力量”6个汉字文化展示园地。甲骨文、中国文字的家将全面建成。

而在城市的另一边,与殷墟宫殿宗庙遗址隔洹河相望,殷墟遗址博物馆正在紧张有序地施工中,主体工程已封顶,初显大气磅礴的身姿。2023年建成后,这里将成为研究展示甲骨文和殷商文明的国际交流传播平台。

据安阳市文物局党组书记、局长李晓阳介绍,除殷墟遗址博物馆之外,殷墟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也正在加快推进,规划范围涵盖整个殷墟保护区,未来将建设成世界一流的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成为中国的文化地标和精神标识。

“我们正全力推进殷墟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服务好殷墟遗址博物馆、考古文旅小镇以及正在谋划的后冈遗址博物馆建设,力争把殷墟打造成具有全球视野、世界水准的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和中华文明标识工程,守好文化根脉,推进文化自信自强,不断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殷都区委书记、殷墟管理委员会主任雷鸣表示。

文字归巢闪耀3000年文明之光,文化传承展现新时代文明硕果。在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历史长河中,安阳正奋力契刻浓墨重彩的工笔画。(张俊军 李靖瑜)

来源: 人民日报海外版

加快建设农业强国认真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

加快建设农业强国

唐仁健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加快建设农业强国。这是党中央立足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着眼统筹“两个大局”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明确了新时代新征程农业农村现代化的主攻方向,提出了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大任务。我们要深刻领会其精神实质,准确把握其内涵要义,加快建设农业强国,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强有力支撑。

充分认识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的重大意义

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纵观世界强国发展史,一个国家要真正强大,必须有强大农业作支撑。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取得了长足发展,具备了由农业大国向农业强国迈进的基本条件,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正当其时、意义重大。

(一)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支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没有农业现代化,国家现代化是不完整、不全面、不牢固的。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农业不仅是基础、是支撑,更体现强国建设的速度、质量和成色。与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相比,农业现代化还是明显短板弱项。要把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摆在优先位置,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奠定坚实基础。

(二)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是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必然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城乡居民食物消费结构在不断升级,今后农产品保供,既要保数量,也要保多样、保质量。当前,我国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供给总体有保障,但粮食供求仍呈紧平衡,大豆油料自给率偏低,绿色优质农产品供给不足,稳产保供的基础还不牢固。要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把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更好满足人民群众丰富多样的食物消费需求。

(三)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战略任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农业农村现代化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总目标。要坚持农业现代化和农村现代化一体设计、一并推进,实现农业大国向农业强国跨越。这深刻阐释了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内在逻辑,也鲜明指出了建设农业强国的时代要求。要把加快建设农业强国作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大战略任务,推动农业全面升级,带动农村全面发展,促进农民全面进步。

(四)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是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的客观需要。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经过多年努力,我国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显著增强,粮食产量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农业现代化水平稳步提升。但农业生产基础不牢、大而不强、多而不优问题仍然突出。要加快建设农业强国,健全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打造具有更强创新性、更高附加值、更具竞争力的产业链供应链。

准确把握建设农业强国的基本内涵

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是农业发展方式的创新,也是农业发展进程的提速,既体现农业发展量的突破和质的跃升,又彰显打破常规的后发优势和赶超态势。要准确把握建设农业强国的内涵特征和基本要求,明确发展目标,找准突破重点,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

(一)供给保障安全可靠。这是建设农业强国的重要基础。世界上真正强大、没有软肋的国家,都有能力解决自己的吃饭问题。未来一个时期,随着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和城镇化推进,粮食等重要农产品需求仍呈刚性增长态势。特别是在新冠肺炎疫情冲击和地缘政治冲突加剧的背景下,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压力更大、任务更重。要始终坚持立足国内基本解决吃饭问题,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构建辅之以利、辅之以义机制保障,即确保种粮农民合理收益、全面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确保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同时,树立大食物观,构建粮经饲统筹、农牧渔结合、植物动物微生物并举的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实现各类食物供求平衡。健全粮食流通体系,增强储备调控能力。

(二)科技创新自立自强。这是建设农业强国的根本动力。在耕地和水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实现农业稳产增产根本靠科技。近年来,我国农业科技创新能力稳步提升,但核心种源、关键装备等领域还有不小差距。要抢抓新一轮科技革命有利时机,坚持农业科技自立自强,加快以种业为重点的农业科技创新,不断提高土地产出率、劳动生产率和资源利用率,走主要依靠科技进步支撑的内涵式发展之路。

(三)设施装备配套完善。这是建设农业强国的物质支撑。旱涝保收的农田水利设施,先进适用的农机农艺装备,智能高效的现代设施农业,能够显著提升资源利用率,增强农业产出稳定性。经过多年建设,我国农业基础设施明显改善,但高标准农田建设水平还不高,农业机械装备仍有短板,仓储冷链物流设施建设依然滞后。要注重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加强农田水利建设,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设施化、智能化,弥补水土资源先天不足。

(四)产业链条健全高端。这是建设农业强国的突出标志。农业产业延链、补链、壮链、强链,就是价值链向中高端迈进的过程。如果农业只停留在第一产业,就会一直处于整个产业链和价值链的底端。目前,我国农产品加工业产值与农业总产值之比为2.5∶1,低于发达国家的3∶1—4∶1,产业链条较短、综合效益不高。要立足农业农村特色资源优势,推动农业从种养环节向农产品加工流通等二三产业延伸,发挥三次产业融合发展的乘数效应,拓展农业增值增效空间,把农村资源优势转化为产品优势、产业优势。

(五)资源利用集约高效。这是建设农业强国的内在要求。农业发达国家大多经历了先污染后治理的过程,已有深刻教训,也积累了经验。近年来,我国农业绿色发展取得重要进展,但水土资源环境约束仍然趋紧。必须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推进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加快形成绿色低碳生产生活方式,走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六)国际竞争优势明显。这是建设农业强国的应有之义。产品在国际市场竞争优势明显,有较强的规则制定权、产品定价权、资源掌控权,是一个国家农业综合实力的直观体现。未来一个时期,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农业对外开放步伐将进一步加大。要统筹利用好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拓展优势农产品和农业技术装备市场,积极稳妥利用国外农业资源,深度参与全球粮农治理,加快培育农业国际竞争新优势。

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的重点任务

建设农业强国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历史任务,将伴随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过程。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以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为底线,以科技和机制创新为动力,以设施和装备升级为重点,推动农业发展由追求速度规模向注重质量效益竞争力转变,由依靠传统要素驱动向注重科技创新和提高劳动者素质转变,由产业链相对单一向集聚融合发展转变,加快实现由农业大国向农业强国的跨越。

(一)推进耕地保护建设全方面加强。耕地是农业生产的命根子,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基。要坚持数量质量并重,加强建设、严格管护,确保耕地数量不减少、质量有提升。严格保护耕地数量。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牢牢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划实补足永久基本农田,足额带位置下达到地块、建档立卡,严格考核、终身追责,确保实至名归。规范耕地占补平衡,建立以产能为依据的补充耕地核算机制。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工程,逐步把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实现人均一亩高标准农田、人均占有粮食600公斤,使国家粮食安全基础更加牢固。加强中低产田改造,综合利用盐碱地,实施国家黑土地保护工程,提升耕地地力等级。强化耕地用途管控。严格落实耕地利用优先序,建立健全耕地用途管控法律、政策、技术体系,构建耕地种植用途管控“一张图”,确保耕地主要用于粮食和棉油糖、蔬菜等农产品及饲草饲料生产,永久基本农田重点用于粮食生产,高标准农田原则上全部用于粮食生产。

(二)推进农业科技装备全领域突破。以基础性、战略性、原创性重大农业科技突破带动整体创新能力跃升,推动农业科技由跟跑、并跑向领跑跨越,强化农业科技和装备支撑。加快以种业为重点的科技创新。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加强农业种质资源保护利用,建设种业领域国家重大创新平台,有序推进生物育种产业化应用,培育一批航母型种业领军企业,实现种业科技自立自强、种源自主可控。加强农业战略科技力量建设,推进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在基因编辑、生物工厂、人工智能等领域实现突围突破。构建多元互补、高效协同农技推广体系,促进产学研用深度融合。推进先进农机创制应用。实施农机装备补短板行动,强化农机装备工程化协同攻关,创制推广一批大型大马力机械、丘陵山区适用小型机械和高效智能农机,整体提升种养加、农牧渔等各环节机械化水平。大力发展现代设施农业。加快现代寒旱农业、戈壁生态农业发展,探索发展植物工厂、垂直农场和立体养殖,建设海洋牧场,推进空间立体利用,拓展农业生产可能性边界。加快发展智慧农业,建设数字田园和智慧农场。

(三)推进农业绿色发展全过程转型。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相结合,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农业发展新格局。加强农业资源保护。强化退化耕地治理,提高农业用水效率,保护农业生物资源,降低农业资源利用强度。治理农业面源污染。推进化肥农药减量增效,促进畜禽粪污、秸秆、废旧农膜资源化利用,净化产地环境。保护修复农业生态系统。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实施好长江十年禁渔,推进长江经济带、黄河流域等重点区域生态环境保护。构建农业绿色低碳循环产业体系。深入推进农业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和标准化生产,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提升农村生态系统碳汇能力。

(四)推进农业社会化服务全环节覆盖。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促进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培育服务主体。突出抓好家庭农场和农民合作社两类主体,引导家庭农场组建农民合作社,推动农民合作社兴办企业发展农产品加工,建立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引领、农民合作社和家庭农场跟进、广大小农户参与的农业产业化联合体,为小农户提供多种形式的农业社会化服务。创新服务方式。培育农业专业化社会化服务组织,支持农业服务公司、村集体经济组织等各类主体大力发展单环节、多环节、全过程托管等服务,开展代耕代种、代管代收等社会化服务,带动小农户节本增效、提质增效。

(五)推进农业产业全链条升级。以拓展农业多种功能、发掘乡村多元价值为方向,融合农文旅、贯通产加销,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发展乡村特色产业。立足乡村特有的物质和非物质文化资源,开发具有鲜明地域特点、民族特色、乡土特征的产品产业,发掘传统工艺,培育乡村工匠,创响“土字号”乡村特色品牌。壮大农产品加工流通业。引导企业到产地建设原料基地、布局加工产能,发展农产品初加工和精深加工。加强农产品产地仓储保鲜冷链物流设施建设,加快农村电子商务发展。健全联农带农机制,把产业增值收益和就业岗位更多留在农村、留给农民。做优乡村休闲旅游业。依托田园风光、乡土文化、民俗风情等资源优势,推动农业与旅游、教育、康养等产业融合,发展田园养生、研学科普、民宿康养等休闲农业新业态。加快产业融合发展。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园、农业产业强镇、优势特色产业集群等园区,推进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创建,促进产镇融合、产村融合,形成“一县一业、一镇一特、一村一品”发展格局。

(六)推进农业对外合作全方位展开。坚持在开放中合作、在合作中共赢,加快构建新型农业对外合作关系,实现更高水平农业对外开放。推动农业国际贸易高质量发展。优化农产品贸易布局,实施农产品进口多元化战略,促进优势特色农产品出口,创新发展农业服务贸易。培育国际大粮商和跨国农业企业集团,推进生产、加工、仓储物流等全产业链协同布局。深化农业对外交流合作。加强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多双边农业合作,稳步提升对外农业贸易投资水平。围绕粮食安全、气候变化、绿色发展等领域,加强全球农业科技合作。积极参与全球粮农治理,共同制定国际标准规则,增强我国农业国际影响力。

来源:人民日报

免责声明: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