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iEAS系统 >

普通高等男朋友招生考试(2017普通高等男朋友招生考试,来测试一下你能考几分吧!)

导读 普通高等男朋友招生考试文章列表:1、2017普通高等男朋友招生考试,来测试一下你能考几分吧!2、符合这五条标准,才是女孩子真正想找的男朋友3、观察|教大学生如何去爱:当

普通高等男朋友招生考试文章列表:

普通高等男朋友招生考试(2017普通高等男朋友招生考试,来测试一下你能考几分吧!)

2017普通高等男朋友招生考试,来测试一下你能考几分吧!

大家好,我是真心恋爱学的小编尘默,今天给大家带来了一份考卷,来测试一下你的恋爱知识是否学的靠谱。当然不仅只有普通男朋友考卷,小编这里还有一份普通女朋友考卷,也让她们感受一下,这女票做的是有多么不及格。
欢迎大家踊跃给出答案,我们下期会公布最佳答案哟。我是真心恋爱学的尘墨,我们下期不见不散。

符合这五条标准,才是女孩子真正想找的男朋友

女孩子找什么样的男朋友好,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要求,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答案。

综合绝大多数人的想法和过来人的经验,我认为女孩子应该找这样的男朋友为好:

一、受过高等教育

虽然说文凭并不一定代表水平,但是受过高等教育的男孩子,一般智商情商都比较高,看问题比较全面、深入,而且有自己独特的见解。

当你遇到难题的时候,可以帮你答疑解惑;当你即将身处险境的时候,能给你提前预警。

受过高等教育的男孩子,文化底蕴比较深厚,视野比较开阔,头脑清晰思维敏捷,重要的是优秀的基因可以传给下一代。

女孩子找这样的男孩子做朋友,既能当你的良师,也能当你的益友。

在人生的道路上,他就像一座灯塔一样,始终牵引着你前进的方向。

二、良好的家风

单从字面来理解,良好的家风是一个家族代代相传沿袭下来的体现家族成员精神风貌、道德品质、审美格调和整体气质的家族文化风格。

良好的家风对一个家族优秀文化的传承以及家族成员三观的确立,都起到了很重要的影响。

在这样家庭里成长的孩子,一般情况下知书达理、尊老爱幼、心地善良。

女孩子找这样的男朋友,既能得到应有的尊重,又能从他身上学到很多优良的家风,使自己也能变得越来越完美。

三、丰富的人生经历

有着丰富人生经历的男孩子,既有过失败的痛苦也有过成功的喜悦,积累了很多的人生经验和智慧。

懂得如何在岗位发展,懂得如何在社会生存。

丰富的人生经历是人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财富。

女孩子找这样的男朋友,在人生的道路上能够少遇到一些挫折,少经历一些磨难,可以有更多的精力和时间体会人生的快乐与幸福。

四、充足的发展后劲

主要是指男孩子自身能力比较强,有着充足、强劲的发展后劲。

这样的男孩子才众多女孩子“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的潜力股、优质股的男朋友,才是女孩子最想找的男朋友。

与这样的男朋友在一起,始终是满满的积极向上的正能量,始终对生活充满激情,始终是对未来充满希望。

女孩子找这样的男朋友,就等于找到了人生前进道路上的加油站,就等于找到了人生的希望和梦想。

五、可心的阳光大暖男

阳光大暖男,是指那些心里阳光、积极向上、体贴入微、爱心满满的男孩子。

现实生活中,这样的阳光大暖男,不但是女孩子的最爱,也是父母家人的最爱。

老人把爱女托付给这样的男孩子放心、省心;女孩子找到这样的男孩子可心、顺心。

这样的阳光大暖男,不但是心里阳光积极向上,而且想事全面、办事细致,时时想着女孩子,事事惦记着女孩子。

饿的时候他能主动给你做饭,渴的时候他能及时给你送水;累的时候他能想着给你按摩,烦的时候他能讲笑话逗你开心。

从一定意义上来讲,女孩子找到这样的男孩子,等于找到了一个全天候的护花使者。

女孩子找男朋友可能还有很多的标准和要求,但这五条是最为重要的。

现实生活中,如果女孩子真的发现或者看到符合以上条件且与自己有缘的男孩子,就紧紧地抓住不要松手,因为一松手他可能就会消失在滚滚人流、茫茫人海中。

但愿女孩子都能够找到这样的男朋友,都能够找到这样心仪的白马王子,与其终生牵手共度美好幸福的人生。

我是情感领域创作者天马行空WD,欢迎关注留言。

观察|教大学生如何去爱:当恋爱课程走进高校

大二时,陈瑞怀着对爱情的憧憬选修了武汉科技大学的“爱情心理学”课程。

今年20岁的陈瑞高中曾暗恋过一名男生,但从未表露心思,只是在心里默默表达欣赏和爱意。

来到大学,陈瑞看到校园里成双成对的情侣总是结伴出行,有时楼下宿舍很多男生带着早餐等女朋友一起去上课,这样的场景会触动她,在她眼里,大学如果能谈一场恋爱,感觉会很甜蜜。

2020年,武汉科技大学正式面向在校大学生开设“爱情心理学”(love psychology)课程,经历了一年的课程学习,陈瑞意识到自己可能存在的问题。“太被动了,总是相信有命中注定的爱情,不主动表露自己的心意。”

不少当下年轻人面对亲密关系时有着和陈瑞相似的疑惑:如何去开启一段理想的亲密关系?

近年来,亲密关系、爱情心理学课程在高校中变得流行起来。2013年,华东师范大学就开设了“婚姻与爱情”的课程;武汉科技大学陆续开设了婚姻家庭法、爱情心理学、恋爱婚姻经济学等3门婚恋教育课……

今年10月,教育部在答复全国人大代表提出的“关于在高等学校开设家庭家教家风必修课的建议”时表示,鼓励高校加强恋爱心理教育。

当恋爱课程走进高校,学生们也怀揣着不同的期待开始学习“如何去爱”。

“爱情心理学”

中国青年报曾于2022年7月发起一项问卷调查,有283所高校的学生参与。其中,近九成受访大学生支持学校开设恋爱课,36.03%的在校大学生表示从未有过恋爱经历,另有54.97%表示随缘、遇到合适的人再考虑。报道称,中国矿业大学教授段鑫星认为,“不迁就、不将就、不妥协是这一代人婚恋的重要特征。”

武汉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张勇今年50岁,2019年,他向学校申请开设一门《爱情心理学》课程,这门课程第二年正式面向大二以上的学生开课。

张勇上课时的情形 。本文图片均由受访者提供

开设这门课程最初的构想来源于张勇与女儿的一次谈话。他说,女儿上大二时在校园里遇到了令自己心动的男生,在女儿的描述里,这位男生“外表帅气、英俊,很了解我,简直就像另一个翻版的我!”

张勇认为女儿对于爱情的理解太过理想化、过于懵懂。“这有点极端了,每个人都是非常独立的个体,在实际相处中性格方面会有些偏差的。”张勇说,女儿这段恋情持续了一年,到了大三下学期,因为实习、未来发展方向不一致,两人最终以分手告终。

通过旁观女儿的这段恋情,张勇意识到,当下年轻人的恋爱观需要好的引导,亲密关系是一门学问,除了最初的心动、荷尔蒙的吸引,感情还需要理性对待,“在相处过程中,怎样站到对方的角度互相包容、互相谅解和互相接纳,需要学习”。

张勇想结合人的心理发展来设计课程大纲,他观察到当下社交舆论场上充斥着不少关于“恋爱技巧”、“情感操纵术”的内容,他曾想过要不要从吸引人眼球的角度来把课程设置成“恋爱心理学”,但认真思考后,他意识到,“恋爱”和“爱情”两者之间的概念有着本质的区别。

在张勇看来,“恋爱”强调技巧性,即怎么去建立一种恋爱关系,两个人怎么凸显各自的魅力、拉近距离。而“爱情”不是这样。

“爱情是伴随一生的,是在寻找一个能在生命当中能够荣辱与共、共度一生的生命共同体。”张勇认为。

张勇教授的爱情心理学课程介绍。

张勇开设的《爱情心理学》刚上线,受到学生的广泛关注。限制人数在150人左右,一周两次课程,每次上课人都是满的。“很多人跟我说抢不到。”张勇感慨,“看来大家对于感情真的有很多困惑。”

2019年,龚利在华东师范大学开设《爱情心理学》课程,这原本是一门本科生的选修课,最初预估有50人会选,没想到一时间很火爆,最后龚利需要把课程上限人数加到200人。

龚利在华东师范大学上课时总结的关于“脱单”的误区。

提升学生的“爱商”是龚利的课程目标之一。“大学不脱单,大四变高三。”龚利直截了当地告诉学生们,大学四年是提升“爱商”最好的时期,等到进入社会后,“你的恋爱心智不能跟高三一个样子,我们需要成长。”

“爱情的困惑”

在华东师范大学念大三的易豪(化名)对于爱情困惑很久了,他自称是“母胎单身”。去年,他在校园里碰到了自己crush(迷恋)的女生,瞬间对她“一厢情愿地倾注了太多美好积极的幻想”。

在易豪的幻想里,这位女生“很乖,不喜欢社交喧哗的场景”。在上爱情心理学课程前,易豪对于爱情的理解更多来源于社交媒体,并且他看到电影里的爱情就是电光石火间的一见倾心,然后到天荒地老。他期待能够和crush对象展开一段浪漫的恋爱。

然而,易豪所有美好的期待很快幻灭了。易豪的朋友告诉他,在一个酒吧里看见了他喜欢的女生,“瞬间我觉得完美的形象崩塌了、想象幻灭了”。

由于缺乏线下真实的互动和更多的接触,易豪这段crush感情还没开始就草草结束。

课堂上,易豪羞于表达自己这段无疾而终的情感经历,他在课下私下向老师请教,到底怎么谈恋爱?一开始要不要有美好的想象?如果没有这些美好的想象,那爱情怎么发生呢?

老师没有给她一个唯一的答案,而是启发他,应该大胆地踏出主动接触的那一步,了解自己内心真正想要的是什么。此外,不要试图改变、控制对方,不要把对方塑造成想象中的样子。

后来跟crush对象沟通后,易豪认识到,也许她并不适合自己,现在的他更期望找到能够彼此共情的伴侣。

在爱情心理学课程上,时常能碰到像易豪这样从未谈过恋爱,但对感情有着浪漫幻想的同学。

为了破解同学们对于爱情过于浪漫化的迷思,张勇将课程第一章命名为“爱情本质”,他希望能教学生正确认识爱情。

张勇课件中的“爱情本质”。

张勇在课堂上提到了斯腾伯格爱情三角形理论:完美的爱情是由亲密、激情和承诺构成的。如果没有承诺,只有激情之爱,不过是一时迷恋。张勇认为,当下很多学生知道喜欢别人是一种怎样的感觉,但并不太会维系爱情。

“坠入爱河不是一些虚构的童话,是坚持不懈的努力。是相互接受,关乎彼此的忠诚。”张勇在课件中写道。

除了“母胎单身”,还有正在亲密关系中的情侣来听张勇的课。

安澜和男朋友感情稳定,两人相处时基本不吵架,但因为临近毕业期,他们即将面临异地分隔。“我既舍不得让对方委屈,又不愿意让自己妥协。”面对毕业后的现实,她和男友都感觉非常无力,不知道该如何去解决。

在亲密关系中,安澜善于思考,她一直在琢磨亲密关系的本质到底是什么。带着这些疑惑,她走进了张勇的课程。

让安澜印象深刻的是,在课堂上,张勇援引弗洛姆在《爱的艺术》中一段话:“爱不仅仅是狭隘的男女爱情,也并非是磨练增进技巧即可获得。爱是人格整体的展现,要发展爱的能力,就需要努力发展自己的人格,并朝着有益的目标迈进。”

弗洛姆的观点启发了安澜,她认为不管她和男友最终感情的走向如何,最关键的是,他们在相处的过程中,慢慢发现自己、认识自己、更加了解自己。

“打破爱情耻感”

开设“爱情心理学”这门课程没多久,张勇发现,很多学生都羞于表达自己的情感。

他在部分学生身上看到了一种拧巴的心态。“他们内心其实非常渴望、喜欢别人,但同时又不自信,觉得配不上别人,很矛盾又很痛苦。”张勇说。

曾有学生在课下拦住张勇,急切地询问,为什么总是追不到自己喜欢的人?为什么总是会被对方以“性格不合”为由拒绝。

张勇理解学生们这种行为,在他眼中,学生们担心如果在课堂上公开表达自己感情中的失意,会被别人“小看”,或者被认为是不是自己道德上存在一些问题。

为了保护学生的隐私,也为了打破学生们在感情中的羞耻感,张勇想到让学生们以不记名的形式把自己的困惑写到纸条上,他来集中回复。

不记名的纸条上,记录了年轻男女们内心暗涌的情愫。有人感慨主动表达感情实在太困难,有人疑惑心动对象总是忽冷忽热,搞不清对方到底是认真还只是玩玩,有人在纸条中对爱情持有悲观的态度:“为什么就一定要谈恋爱呢?”

张勇意识到,这些看法很多时候与传统文化中根深蒂固的羞耻感有关。他想起自己年轻时,一提到要谈恋爱就觉得浑身不自在,看到别人谈恋爱会产生出一种厌恶的情绪,后来,张勇开始自学发展心理学和变态心理学,他意识到这是自己情感压抑太久的缘故。

他试图告诉学生,在激情、亲密和承诺的基础上,还少不了两人心灵上和精神上的高度融合,而这个过程则需要通过不断的沟通和磨合来实现。

探讨亲密关系的过程中,张勇从两性思维的差异自然而然地过渡到对性与爱的讨论。

张勇观察到,面对性,男女同学之间会有截然不同的态度。女性会考虑到男性只想要性还是真心喜欢她?如果发生了性关系,关系能否长久?在课程中,张勇明确地告诉学生,“性并不等于爱。”

男生喻晗听完这个章节后,开始反思过往他在面对亲密关系时的问题。他认为,自己有欲望并不是一件值得羞耻的事,但要对女友有更多的理解和尊重。他意识到,现在谈恋爱并不急于一时,如果没有遇到有感觉的异性,可以再等等。

在喻晗的成长经历中,从未有人跟他公开谈论过“爱”这件事,没有人告诉他如何跟异性相处,大学之前的教育,只谈如何好好学习。他曾一度苦恼,为什么在读书时期,父母认为谈恋爱是一件耽误学习的事,但是到了大学,身边人开始急切地希望他谈恋爱呢?

他希望能够在张勇的爱情心理学课程上寻求一个答案。以前他对爱情的理解很简单,两个人在一起结伴就好,而在张勇的课上,喻晗对爱情有了新的理解。他认为,爱是两个人能够互相支持,愿意了解对方,两人一起成为更好的自己。

“爱情不是数学题”

教了爱情课后,张勇感受到当下年轻人的情感观正发生的变化。

当下的社交平台、婚恋市场,推崇精准匹配、效率优先等偏向功利的情感价值观。比如社交平台soul曾宣称通过完成30秒的灵魂测试,就能找到心灵相通的小伙伴;约会软件tinder宣称,每天发生大约十六亿次滑动,已经达成550亿个配对;社交软件“她说”宣称每天能够通过AI算法为用户推荐21位合适的新朋友。

这种新型的交友互动模式在年轻人群体里已产生普遍影响。在张勇看来,这种互动模式瓦解了男女之间过往需要通过长期互动、交流才能建立信任感的过程,“(在技术驱动下)他们忽略了很多对人性真善美的渴望和追求”。

张勇说他对于感情依然有老派的坚持和追求。在课堂上,他试图告诉学生,尽管网络上可能聊得热切,但人与人之间有奇妙的能量场,网络聊天无法捕捉对方真切的情绪,不管怎么样,还是需要两人面对面交流。

龚利也意识到,当下互联网和社交媒体构建的恋爱价值观让年轻人的爱情观“处于流动的过程中”。他鼓励学生,恋爱是一个不断试错的过程,不断试错才会知道最终合适自己的到底是怎样的感情。

易豪也在思考,爱情究竟能否通过教育得到,他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爱情观:“爱情毕竟不是数学题,亲密关系是和具体的人互动而来。”

“仅谈人生经验是不够的”

随着爱情课在高校内逐渐走红,争议随之而来。

新西兰奥克兰性别与教育研究博士生崔乐告诉澎湃新闻,审视当下部分恋爱课程录像以及授课教师接受的媒体采访,不难发现这些课程有许多性别刻板印象。

比如有人在讲授性别差异时称,“男女之间最大的差异是女性是感性的,男性是理性的”“女生经常会口是心非,说的话和行为相反,女生说的气话的思维特点是逆向思维,是反逻辑的”等等。

崔乐认为,在这些关于性别心理的教学中,男女两性的心理被夸大为相反的两极,看不到同一性别的内部差异,也看不到多元的性别身份。此外,当“脱单”被视为一种能力或“成功”的标志、以及获得幸福的唯一途径,那些享受单身状态、或无意进入亲密关系的学生会被污名化。

如何开设合理的恋爱课程呢?

崔乐认为,“仅仅谈人生经验是不够的,因为可能传达的是错误的理念。”

张勇认为,在高校开设恋爱课程的老师本身要有正确的爱情观。其次,任课教师必须具备与婚恋相关的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学科知识,如果授课教师自身不具备从多学科、多视角,客观看待、分析爱情心理问题的能力,就会在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的爱情观上,出现理论与认识上的偏差。

“当然,授课教师的个人情感问题如果都没有能力处理好,或是夫妻关系不融洽,那么如何去教别人学会爱呢?”张勇说。

中国教科院研究员储朝晖曾在接受北京日报采访时表示,对于那些情绪情感未能得到正常发育的学生,仅靠一两所学校开设恋爱课是远远不够的,而是需要所有高校看到这个问题存在的普遍性和复杂性,重视这类问题的解决。

储朝晖认为,高校不可能仅靠一门课程就完成对青春期学生“爱的启蒙和修炼”的引导,青年人需要在与他人相处中才能逐渐懂得自律、自我珍重、明辨是非、保护自己、尊重他人,明白爱的方法、原则和艺术。

嫁一个,才能娶一个?被高昂彩礼绑架的女性

彩礼习俗沿袭至今,正越来越被推上风口浪尖。“因婚致贫”事件时有发生,高昂彩礼对家庭造成的经济负担和精神压力令人瞩目。这些年,男青年受困于高昂彩礼的报道屡见不鲜,其实,不少女性在高昂彩礼的绑架裹挟之下,同样有着许多委屈与辛酸。

1

身背彩礼之名,却难享彩礼之实

今年42岁的王女士是高昂彩礼的出资人。“前年我大儿子结婚,彩礼花了十九万八,还盖了一栋5层的新房,拢共花了70多万元,还不包括买首饰、办酒席的钱。其中不少钱是跟亲戚朋友借的。”王女士说,原本自家经济条件还不错,但因为交彩礼和修房子,十几年辛苦积攒的家底已经被掏空。

几万到十几万,甚至上百万,部分地区的彩礼相较于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堪称“天价”。然而,在一个个扎眼的数字背后,一些女方家庭并未从中获益多少,有的却差点造成家人反目。

半月谈记者曾在中部某省经历一桩家庭闹剧。女孩经自由恋爱与现任男友交往,双方感情真挚并已约定婚事。但女孩的家长因之前长子结婚留下亏空,在女孩与其男友订婚前夜突然索要数万彩礼。女孩一气之下威胁与家人断绝关系,声称与男友私奔,方才让家长断了念头。

有从农村走出的年轻职场女性表示,家乡的相亲更像是一场买卖,女孩常难以反对,只要两家大人相中了,接下来直接由双方家族的当家人出面谈彩礼定亲。要不要彩礼、要多少彩礼、彩礼收回来陪嫁多少嫁妆,通通不由女孩自己说了算。

2

彩礼加价陷入恶性循环

今年28岁的小丽,大年初三“逃离”了农村老家。她心有余悸地说,再不走,就要被“卖”了。“刚回家我爸就安排了相亲,我才远远见了对方一面,没说两句话,家里就准备和男方谈彩礼定亲了。”小丽说。

小丽有一个弟弟,小丽父亲事先对小丽说,要将给她的彩礼先拿去给弟弟定亲,“等弟媳过门后,再把彩礼还回来”。无法决定自己的彩礼归属,让受过大学教育的小丽难以接受。

实际上,面对高昂的嫁娶成本,“嫁一个娶一个”已成为一些家庭的选择,即用嫁女儿所得的彩礼来换取给儿子娶媳的聘金。有基层干部认为,二孩家庭“嫁一个娶一个”模式已成推高彩礼价格的重要因素。部分农村家庭为了保证家中男孩顺利娶妻,会在嫁出女孩时索要更高规格彩礼,这样的击鼓传花让彩礼加价陷入恶性循环。

江西省委党校社会学专家高莉娟指出,当前彩礼名目繁多、花费高昂,一是来自于女方家庭的补偿心理,即把女儿养大嫁出,要有物质补偿和精神补偿;二是源于面子心理,即礼金高说明男方有实力,舍得付出,婚姻受重视。而处于婚嫁中心的女性自身是否能获得幸福,则常常被忽视甚至漠视。

在无尽头的彩礼“军备竞赛”中,女性也已骑虎难下,即使并无多少受益,仍抱定“彩礼一定要收”的心态。在一些地区,彩礼的多少关乎娘家的脸面和男方对女方的重视程度。当地不要彩礼的姑娘反而会被婆家看不起。

3

高昂彩礼,绑架了男女双方

这些年,彩礼价码的水涨船高并没有让部分婚姻中的女性受益,反而给她们带来诸多隐性伤害,许多女性并未享受到彩礼的益处,却白白担上贪婪的骂名,遭遇变相剥削。

中部一些地区的婚俗认为“越年轻越值钱”,出现了接受高等教育的女孩因为年龄较大反而在谈彩礼时没有优势的窘境。这就导致部分家庭为了高彩礼而选择将女孩早早嫁出,甚至因此不支持家中女孩提高学历。部分女孩升学和谋求更好工作环境的愿望,在家庭中遭遇阻碍。

同时,负担高价彩礼的男方家庭往往要求女方做好“分内”的事情,甚至认为女方只有担起传宗接代、照顾老人的责任,才能对得起男方家出的彩礼。女性个人工作生活自由往往遭遇限制。已婚女性若有“个人规划”“个人想法”,则常受到婆家反对。

高价彩礼也一定程度上剥夺了女性离婚自主权。如果婚后夫妻感情不好,妻子迫于彩礼压力不敢提出离婚,强行提出离婚则会遭遇巨大舆论压力,背上“骗钱”的骂名。

如果确定离婚,双方家庭便要清算包括彩礼在内的一大笔结婚费用,但这笔彩礼大多掌握在娘家手中。对于这笔钱,部分女方家庭要么还不起,要么不愿还,只能让自家女儿在婚姻里忍一忍。

由此,部分女性被迫承担来自婆家和娘家的双重精神压力,难以脱离痛苦婚姻。男性则因结婚过程中巨大的沉没成本,即使面临不幸福的婚姻生活,也大多不会松口谈离婚。婚姻中,男方也可能因此“索取”更多,希望“找补”回来,进一步激化夫妻矛盾。

针对这些问题,基层干部建议,各地在整治高价彩礼过程中,要注意关照同样遭遇彩礼裹挟的青年女性的权益。之前,女方家长因为彩礼问题不允许女儿自由恋爱的事件常被认为是“家务事”,相关部门参与介入的积极性不强。未来则要充分发挥包括妇联在内的各方机构的作用,及时制止阻碍青年女性自由恋爱的家庭纠纷,保护适婚年龄女性权益。

来源:《半月谈》2021年第9期

半月谈记者:吴燕霞 姚子云

来源: 半月谈

在江西省公务员招录考试中作弊,这对情侣双双被判刑

每年的公务员招录考试都会引起大家的关注,通过自己的努力考上心仪的单位,是每个考生的目标

但是在今年的江西省公务员招录考试中,南昌竟有一对小情侣做了糊涂事!后果很严重!

一起来看 ↓↓

近日,南昌高新区人民法院审结了一场考试作弊案。被告人朱某犯非法提供试题罪,被判有期徒刑三年,缓刑三年,并处罚金人民币二万元;被告人王某犯非法提供答案罪,判处有期徒刑二年,缓刑三年,并处罚金人民币一万五千元。

经审理查明:2019年4月20日8时40分许,被告朱某违反考试纪律,携带手机进入南昌市高新区“江西省电子信息技师学院考点”87考场参加江西省公务员招录考试。

当监考老师将考卷分发下来时,朱某趁监考不备,偷偷用携带的手机将25道考题拍下来,并通过QQ发送给男友王某。

监考人员发现后将朱某带出考场,并报警。

当天9时29分至10时26分,被告人王某将该25道考题的答案通过QQ发送给朱某。

案发后,办案民警将朱某从学校带回公安机关调查。同日,王某经口头传唤后自行到公安机关接受调查。

法院审理认为,被告人朱某在法律规定的公务员录用考试中,通过互联网非法向他人提供考试试题,其行为已构成非法提供试题罪,属情节严重;被告人王某通过互联网非法向他人提供考试答案,其行为已构成非法提供答案罪,属情节严重。朱某在归案后能够如实供述自己的罪行,当庭自愿认罪,依法可以从轻处罚;王某经公安民警口头传唤后自动到案,并如实供述自己的罪行,构成自首,依法可以减轻处罚。

被告人表示认罪伏法,现判决已发生法律效力。

温馨提醒

在这些考试中千万别干“傻事”,否则出了考场就等着进牢房…

今年9月3日,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联合发布《关于办理组织考试作弊等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解释》当中明确了《刑法》中对在“法律规定的国家考试”中组织作弊的,最高“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的具体解释。

哪些属于“法律规定的国家考试”?

根据《刑法》规定,组织考试作弊罪、非法出售、提供试题、答案罪和代替考试罪的适用范围是“法律规定的国家考试”。

《解释》中明确高考等4类考试作弊属犯罪↓↓↓

(1)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研究生招生考试、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成人高等学校招生考试等国家教育考试;

(2)中央和地方公务员录用考试;

(3)国家统一法律职业资格考试、国家教师资格考试、注册会计师全国统一考试、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资产评估师资格考试、医师资格考试、执业药师职业资格考试、注册建筑师考试、建造师执业资格考试等专业技术资格考试;

(4)其他依照法律由中央或者地方主管部门以及行业组织的国家考试。

在此基础上,《解释》第一条第三款进一步规定前述规定的考试涉及的特殊类型招生、特殊技能测试、面试等考试,属于“法律规定的国家考试”。

哪些情形属于“情节严重”?

司法解释专门对“情节严重”的情形进行了明确。

情形一

高考、研考、公务员录考作弊

《解释》明确,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研究生招生考试、公务员录用考试社会关注度高、影响大、涉及面广。在这三类考试中组织作弊的直接规定为“情节严重”。

情形二

致考试推迟、取消或启用备用题

《解释》将因作弊导致考试推迟、取消或者启用备用试题的明确规定为“情节严重”。

最高法有关负责人介绍,有些考试作弊犯罪案件是考试工作人员作案,特别是在考前作弊案件中往往能见到“内鬼”参与的“影子”。行为人在考前通过贿买特定知悉人员等方式非法获取考试试题、答案,而后实施组织考试作弊。

情形三

多次组织及人数器材达标

《解释》将多次组织考试作弊,组织三十人次以上作弊,以及提供作弊器材五十件以上的规定为“情节严重”。

情形四

违法所得三十万元以上

基于严厉惩治组织考试作弊犯罪的考虑,《解释》将违法所得三十万元以上的规定为“情节严重”。

哪些器材属于“作弊器材”?

司法解释规定:“具有避开或者突破考场防范作弊的安全管理措施,获取、记录、传递、接收、存储考试试题、答案等功能的程序、工具,以及专门设计用于作弊的程序、工具,应当认定为刑法第二百八十四条之一第二款规定的‘作弊器材’。”

最高人民法院相关负责人对此解释, 凡是通过伪装以规避考场检查并可以发送、接收考试试题、答案的纽扣式数码相机等设备,均可以认定为“作弊器材”。

在此基础上,为统一作弊器材的认定程序,《解释》第三条第二款进一步规定:“对于是否属于刑法第二百八十四条之一第二款规定的‘作弊器材’难以确定的,依据省级以上公安机关或者考试主管部门出具的报告,结合其他证据作出认定;涉及专用间谍器材、窃听窃照专用器材、‘伪基站’等器材的,依照相关规定作出认定。”

开考前被查处是“既遂还是未遂”?

从实践来看,组织考试作弊的案件不少在考试开始之前即被查处,此种情形之下组织考试作弊的目的未能实现,究竟应当认定为犯罪既遂还是未遂?此次司法解释进行了明确。

组织考试作弊罪的构成要件行为是组织作弊以及为他人实施组织考试作弊犯罪提供作弊器材或者其他帮助,只要组织考试作弊的行为已经实际严重危害到考试秩序,即应当认定为犯罪既遂,作弊目的是否实现不应当影响犯罪既遂的成立。

关于考试开始前被查处的作弊如何认定的问题,《解释》第六条规定:“为实施考试作弊行为,向他人非法出售或者提供法律规定的国家考试的试题、答案,试题不完整或者答案与标准答案不完全一致的,不影响非法出售、提供试题、答案罪的认定。”

《解释》对非法出售、提供试题、答案罪也设有两档法定刑。其中,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此外,《解释》还明确了在法律规定的国家考试以外的其他考试中实施考试作弊犯罪的处理规则。

每年都有重要的考试,转发提醒,引以为戒!

来源:南昌晚报 央视新闻

免责声明: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