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iEAS系统 >

八卦是谁创造的(春秋古易:伏羲八卦起源于云南?)

导读 八卦是谁创造的文章列表:1、春秋古易:伏羲八卦起源于云南?2、伏羲真的创立了八卦吗?3、让我们聊聊:传说伏羲教人用火烹饪,固定男女婚配,创造八卦九针4、诸葛亮的军事发

八卦是谁创造的文章列表:

八卦是谁创造的(春秋古易:伏羲八卦起源于云南?)

春秋古易:伏羲八卦起源于云南?

彝族是古羌族的后裔,有一本古历法《天文历法史》。

据此书记载 :远古的彝族首领、圣人戈施蛮住在黙啍伯山(今云南昆明东川白马山)中妮伯勒山头的一个名为默戈的山洞内,创立十个 月的纪时制度,并记载在他的书中。

戈施蛮教会了四个徒弟,名叫朔维帕、玉布妮主、促萨额陆、兀沮施维。四个徒弟分别在默哼伯山、亥罗伯山(今云南禄劝轿子山)、妮耶伯山、 赛勒伯山从事天文观测,其中玉布妮擅长观测北斗星座的斗柄指向定季节,促萨额陆善于观测太阳出没方位定季节,兀沮施维则以观察植物的生长情况定季节,朔维帕更是兼而有之,是四人中最为杰出的代表。

从这段传说中可以解读出的信息:

一、伏羲八卦的发源地可能在云南。《淮南子·地形训》云:“建木在都广,众帝所自上下。日中无景,呼而无响,盖天地之中也。”。昆明离墨江245公里,北回归线穿越墨江,夏至日中午在北回归线立竿,真正的“无影”,正是“日中无影”之地。

伏羲一画开天辟地,说的就是立竿测影后,人类有了时间概念,意识从混沌中觉醒,开始了文明时代。

二,伏羲八卦又称“连山易”,云贵多山,日出日落皆在山中,以大山标记日出日落方位,山山相连,正是“连山易”。

三,以北斗指向定季节,正是在中原一直使用的斗建建月呀。

四,据彝族史书记载,戈施蛮距今248代,若以25年为一代,则戈施蛮创立太阳历,大概在6千年前,正是古羌族活跃于青藏高原东麓至祁连山一带的时间,与伏羲的时代和活动区域相一致。

而5千至7千年前,北方进入暖湿周期,古羌族进四川盆地,入关中平原,伏羲八卦的传播脉络很清晰了。

伏羲真的创立了八卦吗?

伏羲,姓风氏。传说中,他为人民做了许多有意义的事情。

他指导臣民制造工具,结网打鱼,投矛狩猎,开创了人类历史上通过劳动主动获取食物的新纪元。他带领人们用兽皮缝制衣服,抵御寒冷,而狩猎活动的展开又使得动物类食物日益增加,很大程度上增强了当时的人们适应自然环境的能力。

更重要的是,人们对于动物类药物的认识也从此开始了。他带领着人们围着篝火跳舞,以驱寒取暖,强健身体,却发现通过这种运动,可以祛除身体的一些病痛,这边是传统体育活动及导引术的雏形。

他还观天文、察地理,通晓日月阴阳的道理,创世了八卦,成为后世中医学的理论、哲学思想的主要文化根源之一。

如此丰富的文化成就当然不能只凭一人之力而成,这些传说代表了那一个历史时期的发明创造。相对稳定的生活和充足的食物,是产生古代文化和医学雏形的物质基础。

让我们聊聊:传说伏羲教人用火烹饪,固定男女婚配,创造八卦九针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所遇到的这类事情和各种物品乃至高科技,都是以人为主导所发生的,今天张三家孩子考了第一名:“哦,是哪个孩子啊,确实挺好的,上学积极性格也开朗,不像我家孩子天天就知道玩”。

可能明天突然出现了个新科技:“哈哈哈,以后再也不用愁给车加油,徐峥发明了油霸”。诸如此类事务都是以人为主题引导的。

徐峥发明“油霸”

自古以来,人们认为万事万物都会有一位伟人创造的。任何重大事物的发生、发展及其变化,总是有其必须的酝酿和渐成的过程,而这个发展的过程又会有由大智者来深化、提高和总结。

爱迪生发明灯泡

接下来,我们来看看伏羲氏,传说他教导男女固定婚配,并制作发明了八卦和九针。

火的使用

我们小时候就知道吃肉要吃熟的,生得不能吃,可能存有大量寄生虫,而且平常做饭时生肉和熟肉也是分刀切。

美食

据一些科学家发现,在原始人类时期大约170万年前就开始学会用火了,火在人类进化史上占据了非常重要的地位。

试想一下,在一个偶尔的时候,天空一道闪电劈在了一颗粗壮的树上,引发了火灾,这时一个原始人类捡到一只被烧死的猪,可能出去好奇也可能因为饥饿,也许是烤熟的肉香诱惑,他吃了一口猪肉。发现比之前吃生肉美味多了,然后把这个发现告诉了别人传播开来。以后人类就丢掉了吃生肉的习惯改成了吃熟食。

饮食的改变,让食物内的营养充分发挥了出来,使人类的体质和大脑得到了巨大的提高。火的使用不仅仅这样,它还给人们带来了温暖驱赶寒冷,并且还可以驱赶猛禽,免受伤害。

婚配的改变

在原始人进化的过程中,婚配体系占据了重要位置。刚开始,原始人的婚姻同样处于朦胧意识,同黑猩猩似的没有约束和禁忌的群居杂交。

这一时期是直立人向早期智人过渡的阶段,也就是伏羲和女娲生活的时代。后来,婚配制度发展成为血缘家族,也就是禁止了不同辈分之间的性交,也不许亲兄弟姐妹之间婚配。婚配制度的改变不可能是伏羲或者某个伟大的人规定的,因为在原始人类并不缺乏这样的理由,在他们身边,有很多可供学习的动物榜样。率先这样做的群体得到了更好的遗传效果,那些没有任何禁忌的、杂交的群体,便逐渐被淘汰了。

八卦和九针

伏羲的发明或说创造,最后后天称颂的要算创立了八卦和九针。

相传在天水北道区渭南乡西部有一卦台山,这里就是伏羲画八卦和地方。远古时代人们对大自然了解非常少,每当天气恶劣,刮风下雨,电闪雷鸣时,人们既害怕又好奇。伏羲为了弄清这些现象,就每天站在卦台上,仰望星空,观看日月星辰的变化,俯瞰风景和周围的地形方位,观察飞禽走兽的脚印和身上的花纹。

天水卦台山

一天,在伏羲苦苦思索这些未解之谜时,突然一声巨大的奇怪吼声。他抬头一看,卦台山对面的山洞里跳出一只龙头马身的怪物,身上带走非常独特的花纹。然后怪物一跃就跳到了卦台山下渭水河中的一块大石头上,石头形如太极,再配合怪物身上独特的花纹,伏羲一看,顿时茅塞顿开,就画出了八卦图形。从此,用它来通晓万事万物变化的性质,分类归纳万事万物的形状。

伏羲氏

八卦到底是怎么解读宇宙洪荒的,人们至今还不能领悟,还在被世界各国的人探究,它的奥妙无穷,无法言传。

相比八卦伏羲发明的九针就实用多了,在远古时代因为没有炼金术,所以针多是石制或骨制。九针的形状各不相同,有圆头的,用来按压止痛;有尖头的,用来电刺或放血;还有带刃的,用来切割等等。这是一套完整的外科用具,在原始社会中,就已经被用于医疗中,这是让人非常吃惊的,不管是不是伏羲发明的,对于原始先民,九针也是一项人们与病魔抗争中伟大的进步,同时也是对自身身体构造更加了解的见证。

九针图谱

结语:在人类发展的这段艰辛漫长岁月中,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多的东西发明创造出来,为我们现在的生活带来了很大的便利,但现在地球各种?然资源数量迅速减少,要是在将来,?类再不珍惜资源,那地球终究会灭亡,?类将?处可去。所以我们要学会珍惜现在的生活,懂得保护我们的地球,厉行节约,节约是一种智慧。具体怎么做,大家也都是知道的,就看我们愿不愿意去做,让我们从每一粒农民伯伯辛勤劳动得到的粮食开始,就从现在做起,就从实际行动开始!

以上就是小编日常所学所悟,如有不足之处,还请多多指教~

#图片来源于网络 侵权联删#

诸葛亮的军事发明——八阵图

诸葛亮的军事发明——八阵图

“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很多人都知道八卦,熟悉三国和诸葛亮的人,也知道八阵图。 古代军事战阵中的八阵图,据说为孙膑所创,诸葛亮将其发扬光大并使用至极致。

关于八阵图的记载

据《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记载:“推演兵法,作八阵图,咸得其要云。” 唐代诗圣杜甫也曾作诗《八阵图》以赞孔明:“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江上阵图犹布列,蜀中相业有辉光。”

据记载,八阵图遗迹有三处,一是《水经·沔水注》有记:“钟士季征蜀,枉驾设祠茔东,即八阵图也。”说魏国大将钟会伐蜀至陕西沔县,屈驾前往诸葛亮墓拜祭,墓东即为八阵图;二是《太平御览》第167卷记载:“永安宫南一里渚下平碛上有诸葛孔明八阵图,聚细石为之,各高五丈,皆棋布相当,中间相去九尺,正中开南北巷,悉广五尺。或为人散乱,及为夏水所没,至冬水退,依然如故。”说在夔州南江边;三是《大明一统志·成都府志》说“八阵图在新都县北三十里牟弥镇”(即今成都市青白江区弥牟镇)。《杨升庵集》亦云:“诸葛武侯八阵图在蜀者二,一在夔州之永安宫,一在新都之弥牟镇。”

弥牟镇八阵图遗址(来源:华西都市报)

八阵图变化多端,很难攻破,可以说是战争中的大利器,罗贯中《三国演义》的问世,更是给八阵图披上了神秘面纱。相传诸葛亮以乱石堆成石阵,按遁甲分成生、伤、休、杜、景、死、惊、开等八门,不识阵者误入,会迷失方向,进退无门。但遗憾的是,诸葛亮八阵图已失传,后世无人能再次使用。

诸葛亮两次使用八阵图

在《三国演义》中,诸葛亮两次使用了八阵图。一次是在刘备率军入川之前,经过夔关时,诸葛亮预计到将来会与孙吴发生战事,为防备不测,在长江边布下八阵图。后来刘备讨伐孙权失败,兵败夷陵后,孙吴大将陆逊亲率大军追杀逃亡中的刘备,但追杀至此处时,迷失在诸葛亮布设的八阵图中,进退两难,最后得到守阵的黄承彦指引,才得以逃出。陆逊因此锐气大挫,对诸葛亮的先知先觉和高深莫测的兵法产生敬畏,以至于后来在与诸葛亮交战中处处谨慎,不敢与其正面冲突。

还有一次是与司马懿对阵时,诸葛亮邀请司马懿前来破阵。司马懿调兵遣将,并告诉属下,此阵看着威风,其实无多大威力。当司马懿派军杀入阵中后,不料八卦阵突然变成两仪太极阵,“八卦生两仪”,所有阵门都关闭了,进入阵中的兵士有去无回。诸葛亮随即放回三个兵士捎话给司马懿:“回家再读兵法,重习战策,三年后再来一战。”司马懿闻言大怒,下令全军压上,活捉诸葛亮,岂料此举正中诸葛亮计策,司马懿败阵而走。后来人们还将此事编成了一句谚语:司马懿破八阵图——不懂装懂。

使用八阵图的基本原则

八阵图可理解为主帅为方便行军作战而编制的八种队形,分别适用于进攻、包抄、防御、撤退、行军、驻扎、休整等不同军队任务,根据不同时间、地点、敌军以及任务需求等具体情况,确定不同队形。作战过程中,各队可根据战斗态势的变化,摆出不同或相同的队形相互配台,并随时根据主帅的指挥变换队形,以达到困敌、劳敌直至歼敌的效果。

八阵图的基本原则,是一兵多用、一箭多用,士兵劳逸结合,同时最大程度地节省人力物力。从诸葛亮使用的效果看,八阵图发挥了极大威力,魏兵根本不敢出来与其交战,战则必败。

八阵图发挥威力的关键方法

诸葛亮去世后,几乎无人再使用八阵图,究其缘由,并不在于八阵图的精髓失传,而是八阵图虽好布置,但其威力发挥主要依赖主帅灵活指挥和将士严格服从指令。

据唐太宗与李靖关于兵法问答的《唐李问对》记述,八阵图有八个独立的阵法,既可独立,又可合一。每阵八队,八阵共八八六十四队。八阵之外,另有少部分兵力为游军,即机动兵力,由主帅随机应变指挥;八阵中四阵为正兵,其余四阵为正兵之中的奇兵,且正兵、奇兵可以根据战斗形势不断变换。

此阵既然称八阵图,则肯定是“八阵”,即有八种战斗队形,而不是一个大阵里面有八种变化。在战斗中,很少有敌人主动进包围圈来打阵的情况,而且要布一座八面埋伏式的大阵,所需兵力不会少,指挥也不会方便,所以八阵图的难度在训练和使用上,几万甚至十万将士要熟练掌握队形变化技巧,并在战斗中能够听从命令认真执行,娴熟的训练、严格的纪律、高效的通讯,以及主帅随机应变的指挥,缺一不可。

由此,八阵图不是随便什么人就能使用的,能力平常的将军,即使会布阵,也难以取得好的战绩。如樊城之战,魏国大将曹仁生搬硬套摆下“八门金锁阵”,却没有主将可以指挥变阵,结果被徐庶识破,指挥赵云轻松破阵。

八阵图是诸葛亮的军事杰作,反映出他卓越的军事才能。此阵法的失传,让很多诗人感慨万千,“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任江流冲刷的八阵图石堆挺立如旧、岿然不动。杜工部借用神奇色彩,巧妙地概括了诸葛亮对蜀汉政权和统一大业的忠贞如磐石之不可动摇;同时,也感叹因先主刘备失策攻吴,破坏了诸葛亮联吴抗曹的根本策略,以致统一大业中途夭折,造成千古遗恨。

(参考:《三国志·蜀书》)

叽叽喳喳,喋喋不休,为啥人类总是热衷于八卦?

2018年,中国进入了“偶像元年”,不仅各种养成型综艺疯狂涌现,使得手机屏幕前的少男少女们过足眼瘾,更有中国爱豆进军世界,各家粉丝争相斗艳的盛景。进入2019年,中国粉圈的战斗愈加壮烈,无论是微博超话、音乐榜单还是影视剧播放量,粉丝似乎都在乐此不疲地为自家哥哥姐姐弟弟妹妹儿子女儿应援打call。娱乐圈的集体狂欢还让人沉醉在抱瓜看戏的目不暇接中,各种榜单、排名接踵而来,把本就拥挤的娱乐世界安排得满满当当。在这场年度盛典中,粉丝们拼尽全力要为自己的爱豆留下或大或小的历史注脚,他们在这场残酷却充满未知快感的战斗中越战越勇,乐此不疲。

消费时代的衍生品?No,追星现象古早有之

自偶像元年开始,本就暗涛汹涌的娱乐圈更加让人眼花缭乱,在这两年的发展中,中国fans群体彰显出其强大的生命力与活力,《偶像练习生》粉丝集资超两千万,决赛门票炒至1.8万元;《创造101》粉丝公开集资达4500万,仅孟美岐吴宣仪两人的粉丝公开集资就超过2000万元, 孟美岐更是打破单人集资纪录, 集资高达1200万元;蔡徐坤与周杰伦粉丝的超话榜首争夺战为新浪赢得了可观的流量与话题度……不得不说,粉丝群体已经成为推动中国市场繁荣发展的强大推手,追星文化从相对“中心”而言的边缘亚文化举旗大步前进,誓要与主流文化一决高下。

伴随着粉丝经济的蒸蒸日上,不免有人担心中国追星文化的发展会走向狂热与畸形,他们将疯狂追星的原罪归咎于消费时代群体理性的丧失与对象征价值的追求,将粉丝群体隐喻为有钱无脑、胸无大志的颓丧青年,拿着路遥先生“人们宁愿去关心一个蹩脚演员的吃喝拉撒和鸡毛蒜皮,而不愿了解一个普通人波涛汹涌的内心世界”去对整个“饭圈”进行批判。

追星文化真的这么一文不值吗?如果我们把目光放得长远一点,自然会发现这种孤立片面的消极者的言论根本站不住脚。

晚唐时期的诗人李洞是贾岛的头号迷弟,不仅搜集了贾岛的全套诗文,还将刻有贾岛的铜章戴在头巾上,更是亲自抄诗赠与友人并称“此无异于佛经,归焚香拜之”,可谓是粉丝界的开山鼻祖;再看著名诗人杜甫,他的经典诗篇中有一半都跟偶像李白有关,比如《赠李白》、《与李十二白同寻范十隐居》、《冬日有怀李白》、《春日忆李白》、《梦李白二首》等,其实这些诗名翻译过来大概为《李白我想你》、《与李白一起找老范玩》、《天冷了我开始想李白》、《春天回来了我又想李白了》、《我在梦中见到李白了》,回过头来看看当今粉丝为偶像写诗写歌甚至出书就不足为奇了;

一代大文豪苏轼,可以被看作正向追星的典范,他在《东坡志林》中不止一次地表示自己是韩愈的铁杆粉丝,甚至专门为韩愈写传,不仅抒发了自己对于偶像的敬爱更是凭其成为流传千古的“唐宋八大家”、“千古文章四大家”中一员;而追及近现代,林语堂先生的追星本领更是让粉丝群体自愧不如,林先生在《苏东坡传》中为自己爱豆写下了“绝世画工笔胜兰亭酒赛杜康再世营造巨匠忠贞坚忍孝义双全友悌博闻强识信手拈来大文豪不可救药乐天派伟大人道主义掌门人面如桃花心若菩提诙谐幽默风趣月夜漫步天真浪漫大诗人”的谥号,证明了粉丝没有点实力都不敢称自己是偶像的迷妹迷弟。

当然,在上述年代,粉丝还只是食物的一种,所谓的偶像崇拜也还只是停留在对前辈的崇敬与钦羡之层面。现代意义上的粉丝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粉丝及粉丝文化研究在西方的兴起,于是粉丝群体及追星现象成为媒介文化研究的焦点,同时也走进了大众的视野,美国文化学者詹金斯在《文本的盗猎者:电视粉丝与参与式文化》中对《星际迷航》系列科幻剧的粉丝(fans)的研究将“追星文化”带到中国人的面前。2005年《超级女声》创造了中国电视史上诸多奇迹,也使“粉丝”一词进入大众生活的方方面面,中国粉丝群体正式诞生。

粉丝的崛起——是什么推动我们追星

黑格尔曾言:“凡是合乎理性的东西都是现实的,凡是现实的东西都是合乎理性的。”这句话虽然看起来有失偏颇,但也让我们意识到,所有事物的存在都有其必然的道理,追星现象亦不例外。那到底是什么在推动着我们追星呢?

这个问题还得先从传播媒介说起,因为在明星制造的过程中,媒体起到了非常重要的助推作用,可以说,偶像就是媒体根据人们的心理需求而“制造”出的文化产物。1956年心理学家霍顿和沃尔曾提出“准社会交往”概念,用来描述媒介使用者与媒介人物的关系,即人们往往会对其喜爱的人物角色(名人、虚构人物等)产生某种依恋,并发展出一种想像的人际交往关系,由于其与真实社会交往有一定的相似性,所以霍顿和沃尔将其命名为“准社会交往”。而随着新媒体的发展,粉丝可以自由地获取有关偶像的大量信息,同时偶像也可以将自己以更具亲和力、更易接近的形象吸引更多的关注者。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媒介实现了对偶像的“造神”运动,而粉丝也在像是宗教狂热的追星仪式中得到了满足。

当然,粉丝的崛起有相当一部分原因可以归为内在的心理因素。首先是追求自我认同与归属感。社会的发展充满未知的不确定性,人们在其中很容易缺乏对现实生活中稳定的自我形象与意义的建构,而通过仰慕或迷恋某一对象,他们就会获得相对安全的归属感并实现自我认同。特别是互联网创造的虚拟社会,为青年亚文化群体建构理想身份提供了多种可能,每个人都可以按自己的想法选择和建构自己的新身份,并建立相应的人际关系,形成身份认同。

比如在《创造101》中走红的菊姐,就使得那些有意反抗传统审美的人组成迷群,找到归属。其次是追星可以弥补现实生活中(亲密)关系的缺失,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追星”行为的本质是一种“虚拟的关系与联结”,因此在现实中,亲密关系的缺失,或对亲密关系的不满和不安,也是使之形成的重要原因。

比如随着《亲爱的,热爱的》中“韩商言”一角走红的李现 ,不仅成为了2019年最热门的男明星,更是一举成为了万千少女心中的最佳“现男友”。因为偶像的“存在感”或说是“现实感”,我们很容易对其全身心的投入与“吸收”,即从知觉、想象到全部认知资源的投放与注意。这种关系是“虚拟的亲密关系”,被破坏的几率较现实关系更小,因此更加稳固,也在无形中被放大或强化,使得人们产生似乎与偶像形成了某种关系或联结的错觉,从而让人产生强烈的关系快乐。

除了上述原因,我们还必须要看到偶像本身的光环。不可置否,虽然“圈内人”是依靠人设树立自己的形象以吸引粉丝,但是我们不能激进地认为所有偶像都是标签化的个体,偶像之所以能称为偶像,一定是在某方面有过人之处。

混过韩圈的人肯定知道,韩国娱乐圈比国内圈子更加激烈,快速的新陈代谢下一个人或团体只有拥有不俗的实力、优秀的外貌形象和良好的大众口碑才能生存,这些软硬件才是吸引粉丝的最佳武器。我们不必将对偶像的追求想得太过复杂,追星的本心可能仅仅是出自于对爱豆某一方面的欣赏与赞叹,或许追星只是为了给自己树立起一个榜样,一个为之奋斗,为之努力的标杆,抑或是在偶像的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或者理想化的自己。

正如韩国偶像团体防弹少年团的粉丝在知乎问题“如何评价防弹少年团”中写道的那样:我喜欢他们是因为他们守护音乐的价值,他们选择用对音乐的热忱和不后悔的努力替所有成长中的青少年挡住四方的束缚和偏见。我愿意和他们一样,做一个永远真心赤诚,永远勇敢强悍,永远不放弃作为人的尊严的少年。

追星的是与非——是什么让追星变成娱乐时代的隐喻?

吴亦凡的粉丝刷榜事件最终被放大到国家颜面、民族认同与种族歧视的层面上,掀起了国内外对于刷榜乱象和“Chinese bots”的激烈争论。这一事件也使得多年来只被当作笑料与饭后谈资的娱乐圈乱象重新以严肃强势的姿态回归大众视线,把本就“臭名昭著”的粉丝文化推到了舆论的聚光灯下。面对粉丝“我们花钱为偶像打榜何错之有”的疑问,我们必须站在旁观者的位置,以冷静的态度做出应答,剥开追星现象中的层层迷雾。

“粉丝”这个词语,在精英文化主义中被视为乌合之众的集合。面对快速崛起的“粉丝帝国”,人们往往将“非理性”、“不可理喻”、“垮掉的一群人”等词语贴在这个看不见摸不着却又无处不在、无孔不入的群体形象上,将其隐喻为异类。而粉丝群体则觉得委屈兮兮,认为大众对其的认识是刻板化、偏激化和污名化的。从这种冲突中我们不难发现粉丝群体的形象被分成了两类,一种是异化、原子化的“大众人”,而一种是有着大众信仰的脆弱、无辜的受害者。究竟是什么使得粉丝的形象逐渐被刻画成现在的样子?这一切还得从追星中存在的问题入手。

1980年,打算带着《双重幻想》回归乐坛的约翰列侬倒在了狂热男歌迷的枪下;1999年,韩国艺人简美妍与文熙俊传出绯闻,粉丝竟手握刀片与她握手;

2007年,刘德华的疯狂粉丝杨丽娟因为想单独会面刘德华未果,其父杨勤冀在香港尖沙咀天星码头投海自尽,此前为了助女追星,全家卖房、举债,甚至卖肾;

2016年明星王嘉尔在乘车前往厦门机场的途中,遭遇疯狂粉丝跟车,引发交通事故导致其腰部受伤……种种此类的粉丝行为使得社会对于粉丝群体的评价往往是负面的。

随着网络的发达,偶像们的生活也变成了粉丝眼中24小时不间断的电视连续剧,狂热粉丝们为了能扮演一个出镜的角色或者维护他们心中近乎神的形象的偶像,无所不用其极,也为本就博大精深的汉语贡献了一个个饭圈专用词汇:

那些与偶像见面就激动地哭昏过去、为维护偶像不惜与好友家人绝交、生活中到处充满偶像元素、眼里耳里容不得一点他人对自己偶像的批评、甚至为了偶像自杀的粉丝们用生命在演绎狂热粉的完美定义;

那些喜欢跟踪、偷窥、偷拍明星的私生活的私生饭为了现实版的《危情十日》贡献了自己毕生的演技;

那些投入重金、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为偶像的专辑刷榜、为代言产品刷销量、为电影电视剧刷评分刷播放量的刷哥刷姐们生怕鲍德里亚在《消费社会》中提及的现象不能实现,纷纷慷慨赴义,为其提供了鲜活的实例……

正是这些疯狂追星的表现,不仅助推了娱乐圈生态的崩塌,更固化了人们对于粉丝群体的看法与印象。

虽然粉丝中总是会存在这样极端、固执、非理性的人,但社会对于粉丝群体的定义不能仅仅从这些个例中找答案,否则就会出现如同此时此刻大众对“粉丝”这个名词的理解与偏见,认为粉丝就是钱和时间多的没处花、不想着做正事、没有进取心的个体的集合。尼尔波兹曼曾在《娱乐至死》中提出“媒介即隐喻”,即媒介不只是信息,而恰恰是一种隐喻,用一种隐蔽但有力的暗示来定义现实世界,从追星现象来看,媒介为我们所营造的“粉丝”形象确实体现出媒介制造和传达隐喻的能力。类似的这种隐喻常常会给特定的群体带来巨大的心理与精神压力,也使得世人的眼光被框架框住,以至于听到特定的词汇就立马在脑中描绘出“本该这样”的场景与形象。

回到关于追星现象和粉丝群体的讨论上,每一个粉丝都有崇拜偶像的权利,只要是能够以一种理性的方式去表达自己的情感,更多关注偶像内在的意志与优秀品质,将其视为学习的目标,不把“爱”变成对自身和社会的伤害,偶像崇拜也会对自我发展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过度极端地崇拜则会适得其反,不仅会直接影响粉丝本身的心理健康,严重的还会带来很多消极的后果。因此社会对于追星现象和粉丝经济的批判、狂热粉丝的层出不穷,不仅要从粉丝内部找原因,也需要在外部加以引导。

理性追星——我们能为粉丝正名做什么

粉丝群体的崛起意味着这个整体会像其他影响因子一样对社会的发展起着或积极或消极的作用,而事实证明它的确有强大的作用力。

从积极方面看,粉丝群体能够促进文化的繁荣,例如应援文化对国内电影行业、艺术行业都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同时也有利于群体人际关系的发展;粉丝群体的发展催生了粉丝经济,尽管现如今有人批评粉丝经济存在盲目性、非理性等现象,但是不可否认粉丝经济的发展已经成为促进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粉丝文化培养了粉丝的团队精神,相比有人将粉丝归为“乌合之众”的看法,我更赞同粉丝是一群积极主动聚集的群体,他们有共同的追捧目标,并会为追捧目标无私地奉献个人的时间、精力甚至财力。

但是凡事有利亦有弊,虽然粉丝有组织有目的的行动值得赞扬,但过分的排外常常会使得群体极化,现在网络的匿名化、法不责众为他们提供了保护的外衣,粉丝群体的盲目性、排他性、敏感性等特点直接导致网络骂战的发生,粉丝群体有时为维护自家偶像不惜展开骂战,这种现象不利于文化和谐环境的发展。同时追星过程中常常伴随着盲目跟从的非理智行为,粉丝在攀比心理的怂恿下会为偶像盲目地刷礼物、买周边产品,甚至会花费超越自己经济范围内的费用,他们会以此为炫耀,在网络上形成一种非理智的、不健康的消费习惯。有些狂热粉丝偶像被爆丑闻后仍然迁就之、不顾后果地追捧偶像、为了引起偶像的注意而不择手段,这些不正确的偶像观会对个人三观甚至社会风气产生重大消极影响,导致悲剧发生。

人生在世,没有追求会空洞无趣,而追求太多又会觉得疲累不已。这句话,放在对追星现象的总结上最合适不过。现在,我们要做的就是问问自己:我们到底为了什么在追星?为了摆脱大众对于粉丝群体和追星现象异样的眼光,我们自身可以做出什么改变?

我们追星,无论是出于弥补情感的空洞、实现自我身份的认同还是追求理想化的自己抑或是单纯地被偶像的实力、气质或者个性所吸引,都必须要基于一个大前提,那就是自己所追的明星,一定要与自己的价值取向合得来,并且拥有符合社会主流价值观的行为准则,也就是说,我们不能单纯的因为TA吸引我们的眼球而陷入对其迷恋之中,偶像带给我们的更多应是心灵上的震撼与启示作用。其次,追星需要有理有度。我们都接受过马克思辩证法的教育,里面的质量互变规律应该给我们以启发,我们不应该为了追星而导致事业或者时间的过度消耗,甚至致使人生观价值观的病变。最后,如果我们所追的偶像能带给我们精神上的支持与动力,帮助我们在时间与经历中不断地完善自我,那么追星中最有意义、最有价值的内涵也将为我们所吸收。

安东尼曾在《尔本》中写过这样一段话:我喜欢的人不年轻了,我也是。但他不管干什么我都支持他。他出唱片我买来听,他拍电影我就跑去看。他有一天不想在大众面前了,过自己的生活我就祝他幸福。原本他不是属于我这个世界的人,但他给了我这么多,可能他永远都不记得我,但是那又怎样,我记得就好。

愿每个人都能带着这样轻松与理性的态度去追求自己心爱的偶像,即使没有为了让这个社会变得更好的宏大理想,至少在以后回忆起来时亦能感谢当年追星带给自己的成长与感动。

这里是偶尔安静,时时唠叨;偶尔高冷,时时搞怪;偶尔动脑,时时走心的小下巴,希望我的文字能够带给你一些思考,希望我们能一起进步。

免责声明: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