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iEAS系统 >

腾讯qq2012手机版(视频号之争:微信反微信逻辑?)

导读 腾讯qq2012手机版文章列表:1、视频号之争:微信反微信逻辑?2、十年归来,米聊重启,要做中国版Clubhouse?3、接班的儿子与停滞的增长,留给老干妈的时间不多了4、腾讯QQ企

腾讯qq2012手机版文章列表:

腾讯qq2012手机版(视频号之争:微信反微信逻辑?)

视频号之争:微信反微信逻辑?

特别声明:本文为新华网客户端新媒体平台“新华号”账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新华号的立场及观点。新华号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本文作者:卢华磊(《商业江湖》创始人)、陆树燊(《慎思学社》创始人),题图来自:视觉中国

微信的一举一动似乎都能引发市场的一场骚动。疫情期间,微信开始进行视频号测试,这是继“看一看”之后,又一个比较大的功能更新。

对于视频号而言,抖音的存在似乎为这种关注加了一把火。资深媒体人、《商业江湖》创始人卢华磊的一篇文章《微信视频号,反产品逻辑的无奈应对》便直指微信视频号是一个防守型产品。他认为,为了对付抖音,张小龙不惜违背自己的产品逻辑。这一观点引发了行业的极大关注。

视频号是被抖音逼出来的?

卢华磊:视频号出来的时候,我第一反应,这是被逼出来一个产品。因为大家都知道,腾讯此前已经多次尝试过短视频产品了,比如微视、微信动态视频等。所以我的观点是,视频号是微信为防守而做的一个产品,并不是一个进攻性产品,防的是在短视频这个领域已经做得很强的抖音。

陆树燊:这个角度我不能说是错的,但我更想从微信的决策机制来谈谈这个问题。我对阿里和腾讯的公司文化有两个比喻,第一个,阿里和腾讯的区别是土匪和书生的区别;第二个两家是猎人和农夫的区别。我们重点说第二个,阿里看到新的方向,一旦战略确定,所有人往上冲,不管成败,就往死里冲,冲下来就拿下来了,拿不下来就算了。腾讯则是相反的,QQ就像一个老父亲,在社交通讯领域打好根基后,就开始不断的繁衍后代,每一个边界的拓展都相当于生了一个孩子,比如QQ音乐,QQ浏览器等等,而他们的职责主要还是去拱卫老父亲QQ的位置,同时业务的发展也深度捆绑在整个家族原来的资源上面,所以我们可以看到腾讯开支上也非常多,也引发了行业对它这种侵略性的这种认知。

到了微信时代其实也一样,这一点就是卢老师观察到的这种所谓防守特征。本质上腾讯并没有想去打别人,只是想防守自己,不是为了去抢抖音的基本盘。说他是被逼出来这点,我觉得更像是说,如果微信没有给用户提供视频产品,那么用户就会跑到别的地方去,从这个角度,我是同意“被逼”之说的。但从腾讯的战略决策逻辑来看,这点是不一样的。

卢华磊:短视频,腾讯这样一个巨头没有做出来的东西,反而被字节跳动这样一个初出茅庐的科技公司给做出来了,这对腾讯来说是一个巨大的威胁,这种威胁它会导致什么呢?就在于抖音抢占了很多用户时间,因为一个人每天的时间是有限的,你一旦在一个产品上面花了很多的时间,那么你其他的时间是必然会被挤掉,会被提走的。

陆树燊:如果你说的是腾讯,我是同意的,对于微信来讲我不完全认同。腾讯和微信是两回事,腾讯是一家上市公司,作为上市公司有战略上的诉求,需要向投资人解释市场上现在出来了一个新的东西。但是微信不一样,微信其实至始至终都有自己的产品哲学,更希望去做一个互联网的水和电,更希望去做一个基本的工具。所以从动机上来讲,我不完全认同说视频号是被逼出来。市场上出现了新的事物,不只是张小龙,包括我们所有做产品的人,都有一种天然的动机去了解、尝试,这是产品人对新事物的好奇心、敏感度。

视频号根本不是一个沟通工具?

卢华磊:视频号的前景不会特别乐观,这是我的一个判断。不仅是因为它是被逼出来的,更关键在于视频号似乎放弃了微信之前宣扬的一些产品逻辑。

张小龙曾阐述自己的产品逻辑,我是非常认同的,比如说他的佛系,他甚至用王阳明的一句话放到微信的开机页面上,来表现“你看到的即你心中所想”,并且不放广告。他把微信定位成用户最好的朋友,谁舍得给你自己朋友脸上贴张广告。当时他说这种话,很多人瞬间路转粉。就觉得他是一个很克制的产品经理,他对产品是有他自己的一些哲学在里边的,并不是一种歇斯底里或者说敲骨吸髓的那种来赚钱。所以用户感觉微信有温度、善良。

但是视频号在很多地方是违反了微信最初的产品逻辑。举一个例子,他把微信定位成一个沟通工具,我觉得这个应该没什么异议,最初的时候微信是这样定位的,但是视频号跟沟通的关系其实不是很大。我们看到视频号更多偏向于娱乐,传输的信息和此前的微信公众号也不太一样,它是更倾向于娱乐化的一个产品。

陆树燊:如果要去聊视频号已经展现出来的东西,那我们就需要了解一下视频号诞生的来龙去脉。张小龙在上一次的微信公开课,没有去现场,而是录了一个视频,说自己是故意不来的,之后他就说微信要做一个短内容的产品,这就是现在看到的视频号。那么微信内部为什么会有做短内容产品的动机呢?

微信本质上源于邮箱,是个邮件逻辑。在2011年底到2012年初的时候,微信请了很多名人开通微信号,最早一批比如王力宏、许嵩、杨幂等,粉丝都暴增。那个时候还没有公众平台,后来的公众平台其实是基于当时的这个平台衍生出来的,就是由微信号的形态,变成了一个群发工具。除了原来的对话能发语音和发文字,变成了一个能发文章的这样的一个渠道。这个时候其实微信还是个沟通工具,因为它其实是用了微信号这种形态提供一种对外广播的工具,一种品牌、媒体与个体的沟通工具。

我跟公众平台的产品经理聊过这个问题,其实他们都很头痛,说微信在做这个东西的时候,给创作人的限制还是太多,因为每天只能推一次文章,这个平台上现在读者这么多,能不能降低它的门槛?其实做公众号的同学就会发现,微信公众号其实在尝试这件事情,现在可以单独发一个视频出来,也可以单独发一张图片出来,而且还专门做了个订阅号App,可以在手机上去发文字、图片、视频。这是不断地在尝试降低创作者的门槛,所以视频号其实是沿着这个思路在往下做。

卢华磊:我觉得这个趋势和微信的初心是有矛盾的。张小龙他自己其实也说过,微信如果是一个沟通工具的话,应该沿袭一种高效及时快速沟通的属性。这种沟通属性就是你发了他一定能百分百收到,兼具效率和精确度。但是今天微信庞大的架构中其实有很多已经是沟通之外的属性了,无论是公众号,还是视频号,还有诸如支付功能这样的东西,我觉得有很多一样是被逼出来做的,这些产品越做越多,其实离沟通工具的初心越来越远。或者说他有一些地方是违背了当时的一些高效率准确性这样的原则。

陆树燊:如果从这个角度上去观察,我们永远不要忘了微信现在的首屏还是“聊天”,第二屏还是“通讯录”,它们都被放在最重要的地方。视频号只是放在朋友圈底下的位置而已。从某种角度上讲,视频号在微信内部被视为跟朋友圈是同等价值的,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也不要过高估计视频号在微信内部的价值。

我认为朋友圈是微信加好友之后一种连接沉淀好友的方式。添加好友之后,需要怎么样让大家建立一个弱连接?我们以前发短信,每到过年群发祝福短信,你知道没人理你,但依然孜孜不倦,就是想让朋友记得你。朋友圈就是把这种连接日常化,但又不能过度打扰。因此,这也是一种沟通,只是不仅指那种直接的高效的沟通,而是一种情感连接,情感沟通。

视频号也一样,它是朋友圈的一种升级,把它放在这个生态里面的一部分来看,可能会合适一些。

视频号一定会产生垃圾信息?

卢华磊:视频号与朋友圈不太一样的地方在于,朋友圈是一个熟人社交的圈子,大家已经是好友了,如果有一个人点赞,共同好友都能看到。但今天的视频号是破坏了这个朋友圈, 像微博一样,成为一种公开性的沟通,在一个大广场里面聊天,而不是一小群人的聊天了;第二,这个模式其实也改变了订阅号的基础。订阅号的基础是,我觉得这个内容好,就订阅,所以订阅与否的权利在于用户本身。那视频号呢,今天我们看到它其实有强制性,就是a和b,我可能都不喜欢,但他们都出现在我的视频号屏幕上面。这样的机制,是极有可能产生垃圾信息的,当然不见得是绝对的垃圾信息,但对我个人来说可能就是垃圾信息,因为我本来不怎么关注的人,他出现在我这儿了。

陆树燊:说到推荐逻辑,微信和头条系产品是不一样的。抖音用机器推荐,微信是社交推荐。用手机号注册一个抖音号,你不允许平台获取你的其他信息,那么平台智能推荐一些最火的视频,然后再根据你的点赞、评论的数据继续给你打标签,计算你的喜好,然后推荐内容。

而微信是用关注、订阅的逻辑,但订阅也需要源头,源头就来自于社交推荐。视频号也一直在调整,视频号里面会出现同城的视频,还有一些视频是好友点赞过的视频,多个好友看过的视频。

微信的推荐逻辑并不是今天才有的。我们可以看到,你的微信通讯录会推荐你的好友,让你去添加;现在打开公众号,会提示你多少好友关注;文章有多少个好友看过。其实公众号最近在测试一些功能,会根据你的好友关系推荐一些你可能喜欢的公众号,这就是一种社交推荐的逻辑。

卢华磊:我对微信的好感之一,就是他们把订阅的权利给用户,这个权利微信本来是可以自己拿走的,但选择了让用户自己来选择内容。头条系则是用算法强制性的给用户推荐内容。一个是人性,一个是算法。假如说我们把很多权利逐步让渡给算法,我会觉得人在这个信息传递的过程中的作用越来越小,这对于很多对内容有要求的人来说,其实是一个很遗憾的事情。讨好的人性的弱点,比如贪痴癫。我相信视频号不会像头条系的很多东西一样,全部相信AI,但是我觉得这种转变跟以前比起来,还是偏离了相信人性的这一块儿。

陆树燊:微信和头条都是典型的家长主义。头条的家长就是张一鸣,或者说其实就是头条背后那套算法,它是所有人的上帝,它认为你应该看什么你就应该看什么,它会猜你想看什么诱惑你去看,所有的决定权都是在它那里。

而微信是不是真的把决定权给大家呢?其实并不是。我的观点是微信的目标是还原真实世界,或是在还原你原来的朋友圈。举两个例子,微信“附近的人”推出之后,经常听到有些女生向朋友抱怨,哎呀好烦呐,附近一堆男人来骚扰我。 这很有意思,她自己主动打开附近的人,又抱怨被人骚扰。事情的本质是什么?她其实是在炫耀,炫耀一堆人对自己感兴趣。所以某种场景下,人是享受被骚扰的。第二个例子,你在朋友圈扔了个微信群的二维码,说要建一个群,马上满满的200人。但他们进来之后,第一步就是把群的免打扰打开。人天然有一种获取信息的欲望,然而又不想被打扰,这些都是人性本身,微信只是把这种人性给还原了。

视频号也一样,视频上你看到的东西并不是算法给你推的。微信只是把你的关系链背后的视频号阅读记录呈现出来,比如说你的多个好友看过了某些视频,你有一个朋友点赞了某个视频这样的信息放出来。然后因为你可能是交友不慎,看到了他点赞的一些你不喜欢的内容,所以这些内容会出现在你的消息列表里面。

本文作者:卢华磊(《商业江湖》创始人)、陆树燊(《慎思学社》创始人)

来源:新华号 虎嗅

十年归来,米聊重启,要做中国版Clubhouse?

“米聊”光速复活!2月26日,小米即时通讯App米聊在其官网发布公告,宣布重新出发。页面显示,新“米聊”是一个面向专业人士的语音聊天App,“目前新米聊处于小范围的邀请内测阶段,没收到邀请的用户可以先注册一个新的专属账号,米聊官方将为你保留该账号直到你收到邀请”。

2月19日,米聊正式关停,当时仍有不少粉丝喊话雷军,希望米聊复活。似乎是顺应粉丝要求,仅一周时间米聊就光速复活了。

新京报贝壳财经向官方问询新米聊事宜,小米方面没有正面回应,只说还在内测。此外,小米内部一位资深社区运营负责人也表示新米聊是“保密项目”,没能透露更多。但从米聊在官网的介绍看,被广泛认为是在对标Clubhouse。但能不能成为中国版的Clubhouse,还是这次“复活”仅是雷军对社交梦的心有不甘?

顺风口而起 用户量曾一度领先微信增至400万

2010年12月10日,米聊正式上线。在米聊上线40天后,也就是2011年1月21日,腾讯才发布了微信。从此两家公司开始了在这个领域的竞逐。其间,米聊还曾一度领先微信。在借鉴另一款香港应用新上线语音对讲等功能不久,它的用户量增长至400万,而微信彼时的用户还不及100万。

但此后,微信不断发力更新版本,添加各种功能,包括漂流瓶、摇一摇、查找附近的人等。之后更是重磅导入QQ关系链,在用户量资源上对米聊形成碾轧优势,得以彻底扭转战局,2012年3月,微信用户数突破了1亿大关。同年5月,雷军承认米聊“输给了微信”。在此后很长一段时间里,米聊归于沉寂,中间少有水花。

直到最近宣布关停,才让这款产品重新回到很多网友的视线。十年老将黯然离场,令人唏嘘。但短短几天,米聊又宣布重启,是否“壮士归来”尚不可知,但可以看出小米依然没有放弃对社交领域的幻想。一款应用内的关系链一旦构建起来,就有可能在竞争激烈的互联网市场中成为一方颇为稳固的存在,长期经营粉丝网络关系的小米必定深谙这一法理。

艾媒咨询CEO兼首席分析师张毅近日发表观点认为米聊退出市场在意料之中。他表示,社交软件或工具是个非常“烧钱”的产品,光靠它本身去盈利没有“时间表”,所以永远是一个资源性的产品或者入口级的产品。而对小米这样的上市公司而言,股东和股民更大的诉求是财务报表。对于小米来说,“烧不起”这样的产品,所以关闭是必然的。

此外,强大的竞争对手微信今天已经成为社交通讯领域当之无愧的霸主,地位颇稳。在今年的微信公开课上,微信公布了最新数据:微信的日活跃用户达到10.9亿;有7.8亿人每天翻看着朋友圈,其中的1.2亿人还会在朋友圈里发点什么;3.6亿人每天浏览公众号来获取对外界的认知。而回顾米聊的十年发展起伏历程,也不免让人唏嘘。米聊的诞生实际上早于微信,并且一度势头超过微信。

早在2010年,一款跨平台的免费即时通讯应用Kik Messager诞生于美国市场,上线15天就吸引了100万使用者,不啻于引发了一场新的移动互联网革命。在众多的中国互联网公司中,小米最先发现了这一新的市场机会,于是快速推出了类似Kik的国内第一款免费的跨平台即时通讯应用——米聊。雷军曾在一次访谈节目中公开谈到,米聊是继移动互联网风口,小米发现的第二个有千亿美元市场的机会。也因此,米聊、小米手机和MIUI系统是小米当时业务版图的“三驾马车”。

当然这个念头的重启也和另一个现象脱不了关系,那就是Clubhouse在全球的风靡以及由此带来的音频社交市场的重新火热。

要做中国版Clubhouse?分析:声音社交蕴藏着非常大的机会

大洋彼岸的Clubhouse在春节前一夜爆红。这很大一部分要归功于马斯克这位全球知名的科技企业家的“背书”。今年2月1日,特斯拉CEO马斯克首次在热门语音社交网络平台Clubhouse上创建聊天室,畅谈了关于火星计划、脑机接口技术进展、比特币、特斯拉汽车等热门话题。追逐钢铁侠“闲扯”的热情逐渐蔓延到各大网络平台,这款应用也在全球范围内爆红。

Clubhouse规定只有获得邀请码的人才能加入。凭借创始人和投资人的社交链,早期专注邀请知名艺人、政商名流、行业精英。从2020年5月截至今年2月份短短七八个月的时间,其用户数翻了1000倍,已拥有超过500万用户,估值约为10亿美元。截至2月16日,该应用的全球下载量为810万次,

这一蝴蝶翅膀在全球掀起风暴,国内外企业纷纷再次聚焦音频社交市场。

映客在春节前几天之内就赶出了“对话吧”,虽然很快“因为技术原因”被下线,但并没有要放弃的势头,36氪旗下鲸准在打磨面向创投圈的Capital Coffee,网易云音乐在最新版本中增加了全新对谈互动新模式 “侃侃”,阿里巴巴旗下类似产品Meet club在春节之前也已开始内测,此外,甚至比Clubhouse早8个月发布的递爪也重新引起行业人士的关注,而孙宇晨也宣布要投资TWO……

互联网行业好像很久没这么热闹了。新京报贝壳财经向官方问询新米聊事宜,小米方面没有正面回应,只说还在内测。此外,小米内部一位资深社区运营负责人也表示新米聊是“保密项目”,没能透露更多。但从米聊在官网的介绍“新米聊是一个面向专业人士的语音聊天App”,可以看出,这也的确是在对标Clubhouse。

艾媒张毅曾表示,大方向来看,Clubhouse目前整体“长”得还不够大,中国在社交、尤其是声音社交方面仍然有巨大的机会和空间。未来,不管是向微信、QQ等传统社交软件为母版进行模式转变,或者是在此基础上增加功能,还是向新型的音频软件(如荔枝、喜马拉雅等)、视频直播平台去转,声音社交的发展都不会终止。换言之,声音社交不管是以独立的承载形式,还是以附加的承载形式,它都会蕴藏着非常大的机会。

而在国外市场,Twitter Spaces社交语音聊天功能抢先登陆安卓平台,Facebook也被传出要推出类似产品……

沉寂多年,新米聊还能顺利复活吗?

“米聊时机把握的比较好,热度有了,接下来主要看能不能抓住运营的机会。”某社交平台的技术负责人周歌(化名)看好米聊重启的机会,他表示Clhubhouse这类产品没什么技术门槛,关键在于运营。因此他期待新米聊的正式开放。

除了知名大企业之外,许多创业公司也纷纷加入到打造中国版Clubhouse的行列,据悉,目前国内有超过100个团队都在布局,而原先主打音频的公司也在做产品改良或升级。与此同时,也有不少小公司是为了蹭热点、赚流量,或者借势捞快钱。

但也有更多人并不看好Clubhouse们的未来。“Clubhouse的路子在中国玩不起来,其本质就是语音房聊天,国内这样的没有一千也有八百。都是YY十年前玩剩下的了,火的原因主要还是营销手段,马斯克常驻聊天。如果雷军常驻米聊陪聊,我觉得也能火一阵。"业内一位负责社交App投放工作的于先生对贝壳财经如是说。

一位在大厂负责社交/社区领域用户增长的产品经理唐天哲也认为,Clubhouse会是一个现象级的产品,而不会变成一个长久的社交产品。他表示,Clubhouse在上线初期有两个产品调性,“高端人群(名人/某个领域的佼佼者)”,“邀请制”,这两个产品调性吸引了无数用户竞相加入。“但本质上这是个成功的营销,不代表产品具有杰出的创新能力。它并没有‘颠覆’ 社交,语音社交产品在市场上有太多太多。”此外,疫情导致的真实社交受限以及社交领域长期没有出现“异质社交产品”的沉寂也促成了这一火爆现象。

互联网分析师丁道师对于国内的模仿风潮也不看好。“国内出现了N多款类似的产品和服务,目前看来都没有创新,而都是有很强的模仿痕迹,这样做起来的可能性很小,因为这种语音聊天类的社交产品,在20年前的中国互联网行业就已经有了。”

但他同时也表示,对于小米来说,这是一笔没有什么风险的操作。“本身就是拿一款已经放弃关停的产品来做一些试验,如果成功了当然很好,即使失败了也无所谓。”

唐天哲认为,米聊的回归是小米不放弃社交领域的尝试。它在尝试“面向专业人士”,这与Clubhouse可能在定位上有本质差别,如果米聊的目标就是狭义的市场,用户基数较小,但产品需要力求高效。“如果是这样,我觉得可以尝试。至于复制Clubhouse,我想是没有意义的。”

他表示,高效的高端市场(专业人士)社交确实是个还没有被侵占的社交领域,有一定的机会。但难点在于,如何定义专业人士?如何界定被邀请的标准?以及如何实现语音高效?新的米聊更像是定位成“工具产品”,而非主流社交产品。

丁道师认为众多“Clubhouse们”的涌现,基本上也不会对目前的社交市场格局有大的影响。“因为第一是很难成功,第二,即便成功,它一定是一个小众的、行业性的特定场景,不会成为大众的社交服务产品。”他强调,国外也是这么长时间,只有这一款同类型产品火爆,也没有形成大的趋势和风口。

但他同时也肯定了这种探索精神。“不管结果怎样,企业这种不断探索、不断折腾的精神还是值得鼓励的。”

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 孙文轩 编辑 陈莉 校对 李铭

接班的儿子与停滞的增长,留给老干妈的时间不多了

老干妈被腾讯告了。腾讯称,此事系老干妈在腾讯投放了千万元市场合作,但无视合同长期拖欠未支付,腾讯被迫依法起诉,申请资产保全,法院裁定冻结对方企业账户。老干妈则称,从未与腾讯进行过任何商业合作。事实究竟如何?目前暂不能定论,但老干妈的发展已经陷入瓶颈。

▲图/视觉中国

一则民事裁定书,把久未露面的“国民女神老干妈”再一次带入了大众的视野,不过相比以往,这一次的“画风”略显不同。

6月29日,中国裁判文书网发布了广东省深圳市南山区人民法院的一则民事裁定书,同意原告腾讯请求查封、冻结被告老干妈公司名下价值人民币1624.06万元的财产。 

“此事系老干妈在腾讯投放了千万元市场合作,但无视合同长期拖欠未支付,腾讯被迫依法起诉,申请资产保全,法院裁定冻结对方企业账户。” 腾讯回应新京报记者称。

而6月30日晚间,老干妈发布声明称:我司从未与腾讯公司或授权他人与腾讯公司就“老干妈”品牌签署《联合市场推广合作协议》,且我司从未与腾讯公司进行过任何商业合作。

视频截图

新京报记者自公开报道获悉,“2019年4月26日,QQ飞车手游S联赛2019年春季赛正式开幕。在开幕现场,腾讯互动娱乐事业群QQ飞车手游运营总监赵斯鹏现场宣布了将与国民辣酱品牌老干妈展开合作的消息。老干妈将成为S联赛最新的行业年度合作伙伴,这是老干妈首次与电竞的跨界合作。”

QQ飞车手游S联赛官方微博的认证为腾讯科技(深圳)有限公司,该账号粉丝有37万,已经发布了6000多条微博,翻阅其微博可见,其发布过多条带有话题#老干妈漂移火辣辣#的微博。

这是否属于广告,又是否算老干妈与腾讯之间的合作呢?目前暂无定论。但不可否认的是,近年来,老干妈的发展已经陷入瓶颈。

在陶华碧的带领下,2016年,老干妈的营收已经突破45亿,成为可与茅台相提并论的贵州省知名品牌。但在陶华碧退居二线后,2017年、2018年,老干妈的营收连续两年下降。

上海至汇营销咨询有限公司首席顾问张戟曾向新京报记者表示,业绩增长放缓、品类单一、市场运作粗放、外部竞争加剧等因素均要求老干妈作出改变。

白手起家的“国民女神”

“‘老干妈’不是我自己取的,是人家全部喊我老干妈,80多岁的车队长也喊我老干妈。”

陶华碧白手起家的故事广为流传。其原名陶春梅,1947年出生于贵州遵义一个偏僻山村,受重男轻女思想影响,没有上过一天学。从小就给家人做饭,那时,她就喜欢辣椒,用各种作料来调味。

陶华碧20岁结婚,随后走出山村,先后来到崇江、贵阳,因丈夫早年离世,陶华碧一开始与两位儿子靠卖米豆腐、卖凉面艰难度日,后来通过去附近公安干校捡砖头搭建了一个棚子,就开始在棚子里做小生意。

陶华碧说:“热天的时候我可以挑起担子,背起背篼做生意,我背烂了20多个背篼,才到今天,一个背篼一背就是一百斤。”

1989年,陶华碧给棚子里的小生意起名“实惠小吃店”。为了让客人有佐餐的调料,她制作了辣椒酱,加上对学生、来往司机等都特别关照,“口味 感情”让她的辣椒酱广受欢迎,随后便开始专门制作辣椒酱。

1994年11月,“实惠饭店”更名为“贵阳南明陶氏风味食品店”,辣椒酱系列产品开始成为这家小店的主营产品;1996年在南明区长的支持下,陶华碧开办了陶氏风味食品厂,正式推出“老干妈”风味豆豉。1997年,陶华碧在贵州省贵阳市南明区龙洞堡见龙洞路138号成立贵阳南明老干妈风味食品有限责任公司,注册资本1000万元。

“我不坚强,就没得饭吃”,陶华碧在一次接受采访时说到。短短一句话,浓缩了她身上要强、踏实、实在的性格特点。

而除了“老干妈”,陶华碧还有另一个响当当的称呼,其传奇的人生经历,也被众人奉为“国民女神”。

媲美茅台的贵州第二“神酱” 

贵州当地有个说法:贵州有两瓶,一瓶茅台、一瓶老干妈辣椒酱。

踏实的经营加上绝密的配方,在陶华碧的带领下,老干妈的品牌越做越大。

从1998年产值4549万元到2016年逾45亿元,白手起家的陶华碧,将老干妈从辣椒酱小作坊打造成可以与茅台相提并论的贵州省知名品牌。

2015年和2016年,陶华碧也分别以70亿元和75亿元的个人财富,排在胡润百富榜的487位和473位。

做大后的老干妈逐渐引发资本市场关注。

2018年7月25日,深交所副总经理王红一行,联合贵州证监局、贵州省金融办,赴贵州货车帮科技有限公司、贵阳南明老干妈风味食品有限公司、贵州一树连锁药业有限公司调研。

其认为,贵州一些企业已成为资本市场明星企业,有的还未进入资本市场。深交所本次来黔,就是要为拟通过上市、发债等进入资本市场的企业服务。欢迎贵州企业去深交所上市、发债。

消息一出,立刻引发市场对老干妈上市的猜想,有人甚至觉得昔日的“不上市联盟”顺丰、娃哈哈、华为、老干妈,将只剩下华为一家“行单只影”。

但陶华碧却始终刻意保持着与资本市场的距离。

“不要贷款,不要参股,不融资,不上市,这样子好,我有多少钱就做多少。”陶华碧在采访中回应道。

事实上,这并非老干妈第一次对外界表明“不上市”的态度。

据时代周刊报道,老干妈曾多次拒绝地方政府的上市提议。贵阳市政府官员曾表示,“和她谈融资的事情比引进外资还要难,她心里拿不准的事谁也说不动。”对于意欲投资入股的机构同样如此,据老干妈内部人士回忆,这些年来受到老干妈接待的投资机构只有两家,这两家机构都是先赴当地,然后直接由政府部门的人引见,但老干妈均回绝了其洽谈的要求。

尽管如此,仍有券商“执着地”对其进行研究。

2016年,华泰证券出具了题为《“老干妈”的品牌塑造之路:注重产品质量,维护品牌形象》的研究报告。报告指出,公司每天卖出200万瓶辣椒酱,2014年销售收入接近40亿元,实现利润9亿元,而据多家媒体报道,老干妈2016年产值已达45亿元。

在外界看来,老干妈之所以能坚持不上市,得益于其充裕的现金流。

报告指出,老干妈采取“不欠账、不赊账”的现销模式,一方面公司应收账款周转期为0天,公司现金流充裕;另一方面,应付账款周转期亦为0天,而同行业主要公司应付账款周转期均在30天以上。虽然公司“不欠账、不赊账”的现销模式没有充分利用供应链资金,但“老干妈”不欠账的管理模式亦吸引了优秀的上游原材料供应商,公司较好的信誉赢了上游供应商信赖,在很大程度上稳定了上游供货渠道,保证了生产供应和产品质量的稳定。

接班的儿子与停滞的增长 

打下一片江山后,年纪渐长的陶华碧逐渐退居二线,两个儿子开始扛起大旗。

2014年6月,陶华碧退股保留董事长职位,二儿子李辉更名为李妙行,继续与大哥李贵山一同持有老干妈股权。李妙行和李贵山分别持有老干妈51%和49%的股权。在分工上,李贵山负责销售,李妙行负责生产。 

2017年开始,陶华碧不再出现在胡润百富榜上,取而代之的是两个儿子。2017年、2018年,李贵山和李妙行分别以财富37亿元和38亿元、40亿元和39亿元,排在1162位和1141位、1007位和1080位。到了2019年,二人均以45亿元的财富排在胡润百富榜的第912位。

然而,个人财富增长的背后,老干妈的营收却开始下滑。

据北京商报报道,2017年,老干妈出现收入下滑的情况,当年收入为44.47亿元,2018年收入再次下滑至43.89亿元。

与陶华碧相比,儿子们似乎不再那么专一。

企查查数据显示,李妙行和李贵山分别又各自拥有4家和11家公司。

李妙行所拥有的其余4家公司,全部与老干妈的业务相关。而哥哥李贵山则拥有不少其他领域的生意,例如其从2004年开始100%持有昆明锦泰大酒店有限公司,从2012年开始持有昆明贵山天阳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49%的股权,此外还认购了宁波厚扬方舟、宁波厚扬载德等多家有限合伙企业的份额,而这些合伙企业则投资了新三板挂牌企业云南维和药业、华龙证券等。

与腾讯的纠纷,同样发生在李贵山和李妙行掌权之后。

根据腾讯方面的解释,2019年3月,腾讯与老干妈公司签订了一份《联合市场推广合作协议》,腾讯侧投放资源用于老干妈油辣椒系列推广,腾讯已依约履行相关义务、但老干妈未按照合同约定付款。腾讯多次催办无果,因此不得不依法进行起诉。

然而,陶华碧掌舵时期的老干妈给外界留下过不打广告的印象,与腾讯的合作又是怎么回事呢?

新京报记者自公开报道获悉,“2019年4月26日,QQ飞车手游S联赛2019年春季赛正式开幕。在开幕现场,腾讯互动娱乐事业群QQ飞车手游运营总监赵斯鹏介绍了过去2018年里S联赛所取得的一系列成绩,并解读了2019年全新的赛制体系。除此之外现场还宣布了这个步入第二年的电竞赛事,将与国民辣酱品牌老干妈展开合作的消息。老干妈将成为S联赛最新的行业年度合作伙伴,这是老干妈首次与电竞的跨界合作。”

QQ飞车手游S联赛官方微博的认证为腾讯科技(深圳)有限公司,该账号粉丝有37万,已经发布了6000多条微博,翻阅其微博可见,其发布过多条带有话题#老干妈漂移火辣辣#的微博。

▲微博截图

这是否属于广告,又是否算老干妈与腾讯之间的合作呢?

留给老干妈的时间不多了

“老干妈从去年开始就‘复活’了!”

面对老干妈下滑的业绩,有报道称,已过7旬的陶华碧已于去年回到了“一线战场”。

据北京商报报道,2019年,老干妈完成销售收入50.23亿元,同比增长14.43%,再创历史新高。

尽管如此,此次与腾讯的纠纷,仍然引发了市场对老干妈的质疑。“疫情持续了这么久,老干妈或许遇到了困难,一时周转不开?”有网友表示。

事实上,老干妈并非无懈可击。

一方面,老干妈的产品品类过于单一。当前,老干妈的产品仍集中在辣椒酱、辣椒菜,价格大多为10元左右,且在包装和口味方面仍较多地沿袭其原有油辣椒的品类。

张戟表示,多年来老干妈的品类都比较单一,而消费者在追求更多样化的口感,长期来看一定会受到其他调味品企业的品类或品牌的侵蚀。

另一方面,辣酱的赛道正在变得愈发拥挤。近年来,如饭爷、虎邦辣酱等网红辣酱品牌层出不穷。

业内人士表示,随着众多网红辣酱的崛起,不断瓜分着辣酱市场的份额,对于传统的辣酱企业造成了一定冲击,比如老干妈、李锦记等。

此外,上市与否?仍然是老干妈不得不重新考虑的抉择。

在张戟看来,尽管老干妈依靠朴素的经营理念在一定时期内取得了成功,但现在市场竞争更加激烈,消费者也发生了变化,如果继续坚持此前的想法便会导致固步自封。而长期陷入在封闭的运营体系中吃老本儿的话,必然对自身发展不利。

其表示,坚持不上市代表了上一代人陶华碧本人的想法,年轻一代未必认可。

可以肯定的是,如何破解品类单一的瓶颈与是否上市的抉择,仍将会是未来很长一段时间里,老干妈无法回避的问题,而留给老干妈的时间,已经不多了。

值班编辑 一碗鱼 康嘻嘻

腾讯QQ企鹅是什么品种?官方首次回应:原来是它

1999年2月,腾讯OICQ正式诞生,次年更名为QQ。

20多年过去了,很多人疑问,为什么QQ的Logo是一只企鹅?这只企鹅到底是什么鹅?日前,腾讯官方发文,首次揭秘了这只企鹅的品种。

首先,我们用排除法,肯定不是这只暴躁大白鹅。

那到底是这只准备抢白眉鹰王饭碗的?

还是这只游过门前大桥下企图混进鸭群的?

或者是小蓝企鹅、冠毛企鹅、帝企鹅、王企鹅、巴布亚企鹅、洪堡企鹅、斑嘴环企鹅......等18种企鹅中的哪一种?

真相要追溯到本鹅的诞生史,在QQ还叫OICQ的时候。

给你三分钟欣赏鹅的英姿,你看这坚定的眼神,这威武霸气的站姿,像极了名字听起来就很酷的,皇帝企鹅有没有!

资料显示,皇帝企鹅也称为帝企鹅或皇企鹅,是企鹅家族中体型最大的属种,成年皇帝企鹅身高可达120厘米,体重可达46公斤。

皇帝企鹅的现存数量估计在15万至20万对左右,自2001年起,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中,皇帝企鹅的保护现状为近危。

据了解,最早OICQ的Logo是一只寻呼机。在OICQ发展了一段时间之后,有人建议,代表这款产品的形象是不是应该更有趣一点。

1999年OICQ的logo

在这样的提议下,公司的一位美工画出了鸽子、企鹅等几种小动物的草稿。不过,在当时,马化腾是一名“寻呼机情结”深重的男子,他与其他更倾向于企鹅图标的创始人的想法不同,原来的(寻呼机)图标能让用户一眼就知道OICQ是做什么用的。

经过一番激烈的争论后,马化腾表示:“要不这样,我们把两个图标挂到网上去,让用户们自己决定。”把品牌Logo的决定权交给用户,这在中国互联网企业还是第一次。

然而,一开始的投票结果不太明朗,寻呼机的民意似乎更高。好在腾讯美工又添加了几个有趣的动态企鹅图片,用户逐渐开始倒戈,用实际行动为这只又瘦又长的黑白企鹅打call。

随着互联网不断的变革与QQ飞速的发展,QQ一共经历了前前后后五次的形象大改造,一起回忆一下:

2000年QQ的Logo

2006年QQ的logo

2012年QQ的Logo

2013年QQ的Logo

2013年与2016年QQ的Logo对比

信用卡套现乱象调查:有的套现20万炒股有的买房

新京报

楼市调控升级,用信用卡加杠杆买房正被整肃。近日建行、农行、招行、兴业等多家银行密集发声,限制信用卡在房地产类商户刷卡。

这是信贷资金违规流入房地产市场被整治的冰山一角。仅从一线城市看,北京今年处罚42家金融机构,信贷资金违规流入房地产等被严查。而“信用卡持卡人使用信用卡支付购房款”等也成了被罚原由。

时间再向前拨一个半月,8月底,北京银保监局披露一则案例,一位持卡人月入3000元却透支百万。信用卡其他乱象也引发关注。

新京报记者调查发现,从开卡到用卡,问题不断浮现。有中介称可以协助办15万额度信用卡,手续费5%(申请到一张10万额度的信用卡,需要交5000元手续费),并称“黑户”也可尝试;还有自称银行职员的人在QQ上揽客,称办信用卡送POS机,初始额度10万,可稳定套现提额。不过随后相关银行称,疑为不法分子冒充银行员工。

一位研究人士给新京报记者算了一笔账,一般信用卡的免息期是55天左右,一年365天,只要用两张信用卡倒账,一年共套现八九次就够了,按千分之五手续费计算,年化利率相当于4%-4.5%,低于一些银行贷款利率。如果资金用于投资P2P等收益较高产品,还能赚取息差。这或是自身偿债能力不高,但又想办大额信用卡的消费者的心理。

乱象根源再受拷问。纵观过往案例,银行未遵守总授信额度管理制度、对申请人收入核定严重不审慎等也成了很多银行信用卡中心被罚的原因。

业内人士提醒,消费者不要抱着“额度即正义”的观念,消费时一定要量入为出,且信用透支仅能用于消费领域,用于生产经营、购房和投资等非消费领域均属于违规。

卡奴:

有的月入3000透支百万,有的拆东墙补西墙

有父亲替其儿子偿还信用卡五万欠款,儿子四张卡累计额度近十万,是月收入的8倍,用几张信用卡取现倒账

据北京银保监局披露的案例,大学刚毕业的小王在一座高级写字楼的物业前台工作,月实际收入3000多元,在某信用卡中介帮助下,她申请了好几家金融机构的信用卡,授信总额度高达80万元。透支百万余元后,她的资金链断裂,本人收入和家庭状况无法承担还款金额,严重影响了正常生活。

类似“卡奴”案例并不鲜见。“他办了4张信用卡,刷了近5万,自己还不上了。”北京的张先生近日特意请了两天假,带着儿子到银行还信用卡。

张先生告诉新京报记者,儿子今年26岁,工作三年半。上学时都是父母给生活费,工作后儿子先后办了几张银行信用卡,花多少钱他不再过问,直到前不久儿子说信用卡还不上了,他才知道儿子近半年一直用几张信用卡取现倒账的方式还款。

“他想再拖几个月等发了年终奖再还,但是每个月都要取现来回倒,手续费一次就上千,每天还计利息。”于是张先生带着儿子跑了四家银行网点还款,并注销卡片。

据张先生介绍,儿子刚毕业时申请的前两张信用卡额度只有1.5万左右。后来有其他银行信用卡中心的人给他打电话,称可以办额度更大的卡,刷卡活动也很多,儿子就办了,后两张卡的额度分别是3.5万和3万。四张卡累计额度近十万,是儿子月收入的8倍。

多位年轻消费者向新京报记者表示,刷信用卡消费往往感觉不到钱花在哪儿了,账单一出才吓一跳。28岁的李小姐称,有时候买个包、买点高档护肤品,那段时间都会特别减少其他支出,想这样挤出来额度,但平均每个月信用卡账单还是会占到工资7成以上。27岁的安先生称,自己开支大头主要是开车油费、请客等,偶尔还会买一些喜欢的球鞋球衣,为克制消费,他目前只留一张信用卡,其他都已注销。

套现者:

办多张信用卡循环套现,有的套现几十万炒股

专家:一年套现8次年化利率4%,存在无风险套利空间

也有一部分持卡人并不仅仅刷卡消费。37岁的文女士经营着一家15人规模的小公司,她手中的信用卡额度都在10万以上,最高达到30万。几乎都是经人推荐办的,给了一些好处费才申请下来高额度。

信用卡一度是她周转资金的工具。她称,曾借其他公司POS机把信用卡资金套现出来使用,快还款时再把一张信用卡的钱刷出来还款,以此滚动着操作了一段时间。但刷卡手续费很高,现在办了银行大额信用贷,不太用这种方式了。

在一所大学任行政职务的李先生也告诉新京报记者,自己曾在股市比较热的时候找银行朋友申请过大额信用卡,资金套现出来20万,好的时候放入股市,不到一个月就挣了三五万,收益率超过15%。如果赔了他也能承受。“都是赚点快钱。”李先生称。

一位受访人士透露,地方投资渠道也很多,有持卡人从信用卡或消费贷套现出来入股一家工厂,投资10万,到年底就能拿15万。

套现一年需要支付多少手续费?苏宁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黄大智为新京报记者算了一笔账。他介绍,以每次套现刷卡费率是千分之五计算,一般信用卡的免息期是55天左右,一年365天,大概套现8次就足够了,年化利率相当于4%,套现9次的话年化利率相当于4.5%。

“也就是说,假设一个人有两张信用卡,额度均为10万,先从一张卡套现10万,从第一天起算,50天之后用第二张卡套现还第一张卡,到第三个月的时候再从第一张卡套现还第二张卡,这样反复进行,一年八九次就可以。”黄大智称,目前通过线上信用卡付款方式套现手续费更低,有的在千分之三、千分之四;也有一些手续费在千分之六。当年用它去买P2P,年化收益率10%以上,如果都能刚兑,相当于中间有很高的无风险收益率。

对于北京银保监局所提案例中的透支百万,黄大智分析称,按这种养卡手段,如果有10或20张信用卡的话,套现额度是非常大的,套现百万并不是件难事。

他还提到,一般信用卡前期提额很快。假设信用卡刚办理的时候额度1万,一个月消费9000元,很快就能把额度提上去,半年达到5万都有可能,但之后5万或10万是个坎。

办卡中介:

办10万额度信用卡需交五千元手续费, 包装下额度能高一点

有中介称,申请15万以上额度对方帮忙填写资料,(银行)在后面操作一下,包装下材料,额度能高一点

谁在给不理性金融消费和违规使用资金行为提供杠杆?新京报记者日前加入了两个办信用卡的QQ群。在QQ群里,一位办卡中介的员工颇为活跃。他告诉新京报记者,通过该平台,大银行一般都可以申请,具体额度根据个人情况。

“为了保护个人信息安全,用户在银行线上申请平台直接填写资料,我们会跟银行打招呼把你的单子放入‘大额通道’,会保证额度在5万以上,最高七八万。超过5万将收5%的手续费。”该员工称。记者表示这个额度没达到预期,次日,该员工又联系记者,称可批到15万。他介绍,合作的银行可批15万额度,用户不能选银行,具体要据测评看哪家容易下卡。

15万元以下额度的信用卡,由申请人自己填写资料,但15万以上的就是对方帮忙填。“(银行)在后面操作一下,包装下材料,额度能高一点。”该员工介绍,需要提交身份证正反面照片、手机号、常用银行卡卡号。银行会根据卡号查流水,如果不放心,可以先把钱从银行卡转出后再提交银行卡号。

通过该平台申请信用卡也不需要工作证明。该员工称,“平台给你发这张卡,是你自己去还,且关系你的征信情况,而不是像贷款,是你把钱从银行借走。”

据他介绍,按规定,平台收5%办卡手续费,推介人拿1%。卡片激活后,平台会有显示,如果不交手续费,后台会采取停卡措施,影响个人征信,一年以内不能再申请该行信用卡。“人家能给你办这张卡,也有能力给你停掉。”按5%手续费计算,若通过该平台申请到一张10万额度的信用卡,需要交5000元手续费。

从审批时间看,这位员工称,提交材料当天就可以看到下卡额度。一周之内下达卡片,不满意额度可以再申请。如果是个人去银行申请,一个月内是不能在同一家银行申请两次的。

值得一提的是,当群里有网友问“一般黑户能办信用卡吗?”,很多人都直接回复“不能”“黑户别想了”时,这位员工称,“出来,加我,给你试试。”

一家线下贷款公司的员工也表示,该平台合作的一两家银行能将信用卡批到10万-30万额度,看工作单位、社保缴存情况,更多银行是以信用贷方式发放。而无论是申请大额信用卡所需材料还是信用贷资金用途证明材料(如买家电、名贵手表的发票等),其公司都可以帮忙提供。

有业内人士向新京报记者介绍,代办卡收5%手续费是行情价,不算高。这种情况一般是帮申请不下来大额信用卡的人,正常申请的话不会接触到。

自称银行员工人士:

办信用卡送POS机,套现查得不严,不跳码就行

银行回应“办卡送POS机的银行人员”疑为不法分子冒充

加杠杆后,谁在给持卡人提供套现便利?据了解,套现手法主要是利用POS机挂一个商户储蓄账户,拿信用卡虚假交易。信用卡业资深研究人士董峥向新京报记者介绍,比如假装刷5800元买一部手机,但是可以不用拿东西,银行把钱结算给商户的时候,钱就到手里了。

在QQ群里,有一名自称兴业银行员工的人主动来加好友。其发来的名片显示,他是兴业银行天津分行客户经理。他介绍,自己坐标天津,全国可办卡。白金卡1.5万起批,最高额度15万,年费900元,一年刷够15万(1块钱1积分,累计15万积分)可抵年费;还有一种额度在3万-50万,年费2600元,一年之内刷50万(累计50万积分)能抵消年费。卡片下发额度均以最终审批为准。

当记者表示想要额度15万以上信用卡,但每年刷卡50万要求有点高时,该“经理”称,初始额度可能不会超过10万,但可以送POS机,然后信用卡之间互倒,“大概一年多时间额度就能养上来,看你怎么用了。”POS机收取99元押金,刷够3万便返还。

该“银行经理”还称,套现查得不严,不跳码就行。正常办信用卡的都用POS机来回倒,不会被银行拉入黑名单,“我们每个月都倒好几万。”

所谓跳码,是指不同商户类型间切换。董峥称,如餐厅类商户刷卡费率比较高,有些商户就转到公益、医院、学校等费率低的行业,这样可省手续费。但跳码查得很严,发现可能就封机。

随后,该“经理”发来一个“秒批码”及兴业银行信用卡申领确认表和填写示范。他介绍,只要工作相对正式、稳定,工作时间一年以上“都应该好批”,没有其他要求。在确认记者没有网贷、逾期后,该“经理”称“你这资质挺好的”。

就上述自称兴业银行员工的人推销信用卡一事,兴业银行相关负责人回应新京报记者称:经我行天津分行排查核实,我行工作人员未从事上述办信用卡送POS机活动,疑为不法分子冒充我行工作人员营销POS机套现等行为,消费者需提高警惕。根据我行要求,信用卡营销人员在营销过程中应准确向申请人宣告产品功能、权益、市场活动等信息,不得从事非本行产品营销,不得直接或间接为客户提供“养卡”“套现”的工具、渠道。若我行营销人员发生此类违规行为,将严格按照相关管理制度处理,并进行责任追究。

兴业银行同时表示,特别提醒广大消费者在办卡时,应首先要求信用卡营销人员出示标有银行标识的工作证、工牌等可证明为银行员工身份的证件,然后通过客服热线核实并验证营销人员身份,谨防上当受骗。

记者又随机拨打了几家银行信用卡中心的电话。兴业银行信用卡中心客服人员表示,可在线申请,但额度无法判断,由系统审核。网络申请批卡最快5分钟最慢8个工作日会有结果,之后需要到网点做面签,进行身份确认。没有送POS机的活动。

非法套现是违法犯罪行为。记者注意到,曾有人通过POS机套现,非法获利7万余元,后因非法经营罪被判处有期徒刑6年,并处罚金9万元。类似的案例在裁判文书网上并不鲜见。

业内人士:

规范套现或网络销售POS机需多方合力治理

一位卡组织人士分析称,套现一直存在的原因,是其成本一直比银行贷款利率都低,或者比银行利率高一点但比私下借钱的利率低很多

新京报记者在网页上搜索发现,有不少平台打着与支付机构合作旗号销售POS机。

一位卡组织人士分析称,POS机违规兜售或代销屡禁难止,还是因为有商机存在和利益诉求。易观支付分析师王蓬博告诉新京报记者,套现一直存在的原因,是其成本一直比银行贷款利率都低,或者比银行利率高一点但比私下借钱的利率低很多。

黄大智提到,在万亿笔交易面前,有的不法分子是把某一笔套现交易夹杂在正常交易间,识别有难度,因此需要从监管方面开发监管科技来识别套现行为。

对于部分银行员工“顶风作案”,黄大智分析称,银行员工有信用卡业务量的考核,银行卡交易量也算员工绩效,和员工利益有相关性。董峥称,银行确实有私下揽黑活的员工,可能是派遣工。整体看,现在银行员工倒卖信息现象缓解了一些,客户信息在员工手里不会停留。他还提醒,不排除银行员工和中介内外勾结违规推销信用卡,但也要警惕一些行为本身就是欺诈,根本办不下来卡。

对于上述自称“银行员工”人士所说的办卡送POS机以及用POS机套现行为也早已被监管禁止。

2009年12月,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检察院发布《关于办理妨害信用卡管理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规定,使用销售终端机等方法,以虚构交易、虚开价格等方式向信用卡持卡人直接支付现金,情节严重的应当以非法经营罪定罪处罚。涉案金额在100万元以上的为情节严重;500万元以上的为情节特别严重,最高可面临15年有期徒刑,并处1到5倍罚金、没收财产。而后十年间,央行等部委多次严打POS机套现。

对于POS机的销售,在今年3·15后央行发过85号文,对网络销售POS机现象进行整治。

黄大智表示,这些手段也是变相提高购买POS机门槛的手段。在他看来,规范套现或网络销售POS机需要监管、银行和支付机构三方合力,银行和支付机构既要限制本身,也要限制外包服务商,规范第三方代理机构乱发POS机、随意售卖POS机的行为。

■ 监管

银行如何限制违规行为?

对房地产类商户交易实施限额管理

从信用卡资金用途来看,北京银保监局在8月下旬下发的《关于加强银行卡风险防控的监管意见》中明确,辖内商业银行应加强对信用卡大额透支和现金分期业务的资金流向监控,确保个人信用卡透支用于消费领域,不得用于生产经营、购房和投资等非消费领域。

个人信用卡不得用于购房、投资等已不是新规。监管早在2012年《中国银监会关于商业银行信用卡业务有关问题的通知》中就明确,商业银行个人信用卡不得用于生产经营、投资等非消费领域,也不能用于帮助他人或企业贷款等。

近年随着楼市调控的不断加码,很多银行已不支持本行信用卡在房地产类商户交易,还有一些银行明确交易限额。今年8月以来,已有建行、农行、兴业、招商、平安、光大等多家银行信用卡中心发布公告,明确对房地产类商户刷卡的限制,其中涉及购房、中介、租房、物业等多项业务。

多位受访的业内人士分析称,虽然5万、10万这样的资金量对标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房价是杯水车薪,但三四线或更小的城市就不一样了,可能一套两室一厅就几十万,首付10万、20万就够。

银行有哪些措施限制违规行为?董峥称,除了直接降低一些交易类型限额外,所有信用卡若套现,不能够采用最低还款方式,必须在一个账期内全额还款,这些都是从风控角度限制信用卡套现资金流出,加大使用成本。

免责声明: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