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iEAS系统 >

女王的皇冠2攻略完整(英女王头七都过了,既然如此,先吃饭吧)

导读 女王的皇冠2攻略文章列表:1、英女王头七都过了,既然如此,先吃饭吧2、英国女王逝世后,葬礼将如何举行?3、Netflix王冠第二季回归:讲述英国超长待机女王的成长史4、天坛原

女王的皇冠2攻略文章列表:

女王的皇冠2攻略完整(英女王头七都过了,既然如此,先吃饭吧)

英女王头七都过了,既然如此,先吃饭吧

酷玩实验室作品

首发于微信号 酷玩实验室

微信ID:coollabs

9月14日,英女王的灵柩被送往伦敦威斯敏斯特大教堂,停灵3天,以供民众瞻仰。将于19日正式下葬。

9月8日,英女王去世后,我本以为最悲痛欲绝的会是英国人。事实上,他们却冷静得让人叹服。很多英国人表示,会有一点伤心,但生活不会受影响,他们只是在等待接下来会发生什么。

而根据英国一家媒体的调查数据,有90%英国人对女王逝世的反应是,想得到一天的公休假期。还有人对一天的休假不太满意,表示:“才一天,她可是女王,我要求放一周的假期,愿逝者安息。”

然而,近日,在英驻港领事馆门前,一位“亚裔模样”的女子怀里抱着一本相册,竟跪在地上哭到崩溃。

当然,并不是所有人都为此而感到伤心,尤其是那些曾在英帝国威权下的“真正的臣民”。

在英女王死讯传出以前,就有一位卡内基梅隆大学的尼日利亚教授在推特上写下这样一段话:“我听说一个犯下强奸、盗窃、种族灭绝罪行的帝国的首席君主终于行将就木。愿她痛不欲生。”

这位教授和她的家人,曾亲身经历过英国殖民统治的血腥和杀戮。

在英国漫长的全球殖民历史中,尼日利亚的遭遇只是冰山一角。

在女王去世后的几个小时里,推特上上万条有关“光之山”钻石的帖子,被密集发布。

印度网友希望要回英国王室盗走的那本属于他们的国宝级钻石。这枚105克拉的钻石,如今被王室体面的包装,收藏于伦敦塔这座要塞里。

而世界上最大的钻石“非洲之星”,虽然镶嵌在女王的权杖和王冠上,它原本挖掘于南非普列米尔矿山。后来,“秘密”流入到英帝国。如今,南非数千人要求英国归还本属于他们的瑰宝。

归还,是不可能的。

这些钻石,是英国漫长殖民历史中的战利品,代表英国的荣耀,镶嵌在英女王的华服上,彰显着一位伟大的白人母亲爱护着殖民地不同人种的子民。

而有些受到过殖民统治的“臣民”,的确被这套殖民逻辑彻底洗脑。

甚至于,香港回归这么多年,个别人依然奴性未改,对帝国统治的忠心耿耿,甚至超过了90%的英国本地人。

英联邦国家25亿人,其中像她这么忠诚的“臣民”,还有多少呢?

在日不落帝国的鼎盛时期,有一则英国人共同的常识:

大洋洲有我们的牧场,阿根廷和北美的西部大草原有我们的牛群,秘鲁送来它的白银,南非和澳大利亚的黄金流向伦敦,印度人和中国人为我们种茶,而我们的咖啡、白糖和香料种植园遍布东印度群岛。

作为全球最传奇的国家,英国,入侵过现存的以及曾经闪烁于史书中的90%的国家。

而英国的“发迹”,则源自于伊丽莎白一世。她也是刚刚去世的英女王“伊丽莎白二世”的偶像。二世选择这个名字,也是为了延续一世的荣光。

1559年,伊丽莎白一世正式加冕英女王。

此时,是明嘉靖三十八年。也是西班牙国王卡洛斯一世退位后的第3年。

关于卡洛斯一世有一句著名的狠话:“在我的领土上,太阳永不落下。”他一生入侵意大利,焚掠过罗马,联合英国合攻法国,还试图歼灭“战争机器”奥斯曼帝国……生生打出世界上第一个“日不落帝国”。

伊丽莎白一世履新之前,早就耳闻目睹了西班牙国王卡洛斯一世的所作所为,也想过西班牙那样的生活。

然而,当时农耕为主、缩在海盗的英国,航海技术远不如西班牙,甚至不如海峡对岸的法国、荷兰。

但是,伊丽莎白一世做了两个影响英国后世的决定:

一是要出海,二是要扩张。

基于这两个决定,不论去打、去抢、去偷、去绑架,还是去屠杀,只要能获利,可以不用理会任何国家的法律和道德底线。

这也是电影《加勒比海盗》的故事背景,只要你够狠敢杀、敢抢,英国就可以给你发“私掠证”。

由于“皇家海盗”无所不用其极地贯彻“使命是扩展、归宿是海洋”的国策。1603年,伊丽莎白一世去世之后,英国已经成从一个每天跟法国打仗的傻乎乎宗教狂热分子,摇身一变成立了欧洲最大的海权国家。

直到1858年,英国迎来了新的身份。

这一年,维多利亚女王加冕印度女皇,继承了莫卧儿王朝的法统,正式称帝。英国极盛的名称——大英帝国(British Empire)也是从那时正式确定的。

在这之前,英国名义上一直是王国,并非帝国。因为在欧洲要称帝国需要得到其它国家的认可,比如承袭罗马帝国,或者跟罗马帝国沾亲带故,但当时的英国什么都没有。

印度为英国献上了“皇冠”,它自己则被称为英帝国“皇冠上的明珠”。

帝国统治中的“聪慧”还体现在对不同殖民地的区别对待上。

对美洲的殖民,因为要抢占那里的土地,所以他们就对原住民赶尽杀绝,让本国国民迁居过去,对大洋洲的殖民同样如此,屠杀,然后迁入。

对印度的殖民,他们的目的不是为了土地,而是图财,况且当时印度的人口也确实太多了,所以他们就占据商业枢纽,扶持英国化的印度人上位,控制当地经济,而自己却和普通的印度人用种族制度隔离开。

非洲的优势是当地大量的黄金,英国殖民者的相应策略,就是把非洲人当牲畜一样使唤,帮自己掘金,并给他们武器,让他们对付帝国的敌军。

第一次鸦片战争,中国香港被英国占领。

而香港最突出的是东亚中心港口的区位优势,对英国人来说,殖民方式的最优解,就是把香港作为向东亚进行殖民统治和资本输出的一个重要跳板。

在血染的炮火下,英国同步输出的,是一套为罪行开脱的诡辩话术:他们为殖民地带去了文明和先进的科技,他们就像是父母,而殖民地就是他们的孩子。

就是这种君主的淫威下,一些殖民地不得不去庆祝“帝国日”,在游行中,还要高唱《天佑女王》。

英国作家吉卜林还为此写下一首让人作呕的诗歌,叫《白人的负担》,诗中称,殖民是给第三世界带去文明和发展,白人在当地占用土地、开工厂、做买卖、传教,是为了给殖民地带去文明,让被殖民者从愚昧中走出来,其中承担责任的是殖民者,也就是白人。所以这首诗的题目叫做《白人的负担》。

为了保住女王的纯洁,英国的保皇派不遗余力地为女王辩护,称她仅仅是宪法意义上的象征性君主,她与那些帝国的罪行没有任何瓜葛,不承担一切责任,即便很多暴力行径是在女王任期发生。

女王堂而皇之地使用和佩戴着那些从印度、非洲掠夺来的珠宝,很多前殖民地的货币上,印着她的形象,让人不得不“喜欢”。

这些不同的殖民形式,造成了英帝国对“孩子们”的穷养和富养两种区别对待,这也导致在伊丽莎白二世去世时,被当奴隶使唤的非洲和印度站出来破口诅咒,索要被掠夺的财富;而在中国香港,像前文提到的那位哭得欲罢不能的女子,就是被富养给彻底蛊惑了心智。

英国也不愧是出现过莎士比亚的国家,对编造和扮演“爹妈”角色的功力,简直神乎其神。

伊丽莎白二世,简直是无可挑剔的、童话般的主角。

1926年4月21日凌晨,伊丽莎白二世降生,虽然没有天降祥瑞。不过,丘吉尔后来回忆说,伊丽莎白二世在两岁的时候就表现出“罕见的权威感和反思能力”。

她六岁开始接受治世之道的教育,流利地掌握法语、德语、西语,她对苏格兰乡村舞蹈也兴致勃勃。

1940年,14岁的伊丽莎白二世,用稚嫩的声音在电台广播中为英国民众加油打气:“我们正在努力帮助勇敢的海军水手、陆军士兵和飞行员,我们也正努力与你们分担战争带来的危险和悲伤。我们知道,到最后,一切都会好起来的。”

在5年后,战争胜利那天,她获得父母同意,和当地群众一起庆祝世界大战的结束,体现着自己亲民的一面。在女王的回忆中,她曾经说过,那是她生命力最难忘的一夜。

再加上她和远方表亲一见钟情的爱情,如果“刨去事实不谈”,伊丽莎白二世本身的闪光点,胜过一万本《白人的负担》。

甚至她的登基都充满了浪漫色彩。

英国皇家传记作家罗伯特·哈德曼这样描述:“1952年2月6日早上,伊丽莎白爬上了肯尼亚一棵巨大的无花果树,上去的时候还是公主,下来的时候就成了女王。”

看着这样一个青春、活力、充满童话般浪漫色彩的女王,深陷于漫长苦难中的殖民地人民,很难不被治愈。也很难将自身的苦难与眼前的女王联系到一起。

伊丽莎白二世虽然没有“掠夺”出伊丽莎白一世那样的军事成果,但是,她对英帝国殖民体系的民众心智的“掠夺”,不亚于伊丽莎白一世。

从这个角度来说,伊丽莎白二世,对得起她的名字。

然而,帝国的陨落已经悄然进行,二战的爆发成为世界格局的转折点,这种转折,同样在英帝国和女王身上发挥着重要的意义。

1945年,在克里米亚半岛的雅尔塔皇宫里,丘吉尔已经意识到大英帝国的衰落,他坐在罗斯福、苏大林的中间。

在丘吉尔后来的回忆录中,他这样描述当时的情形:“我的一边坐着巨大的俄国熊,另一边坐着巨大的北美野牛。中间坐着的是一头可怜的英国小毛驴。”

这次雅尔塔会议对战后世界秩序的安排,被成为雅尔塔体系,对战后世界影响巨大。而在新的世界体系中,英帝国的历史开始走入崩塌。丘吉尔和他的国王,以及在未来即将登基的伊丽莎白二世,都将失去主宰全球的话语权。

世界朝着美苏两极发展,而英国的各殖民地,开始展开风起云涌的独立运动,丘吉尔尝试过说服民众和内阁去镇压独立运动,但彼时的英国国力,已经无法维持3000万平方公里的势力范围。

新西兰、巴基斯坦、约旦、印度、缅甸、斯里兰卡等帝国殖民地,陆陆续续宣布独立。同时,随着埃及解放运动的发展,当地政府宣布要将苏伊士运河公司纳入国有。

苏伊士运河是英国实行帝国统治的重要航路,为了控制运河,英军联合法国和以色列,在1956年正式发动对埃及的军事行动。然而,苏联的一封信顿时让英军瑟瑟发抖。

信中说:如果拥有各种现代化毁灭性武器的更强大的国家向英国和法国进攻的话,那么英法两国会处于何种境地呢?

苏联的核武威胁,让英国开始寻求美国帮助。然而,时任总统埃森豪威尔也不给英国面子,直接致电施压,要求英国必须在12小时内停火。

此时的英国,在美苏两个超级大国面前,已经没有了任何日不落帝国的傲慢。

认怂,成了当时这个昔日帝国的唯一生存之道。

而通过此役,全球也看清了一个事实,英国已经没有了主导权,接踵而来的,就是更多殖民地开始宣布独立。

此时的伊丽莎白二世,成为了英国安抚殖民地情绪的一个重要棋子。

1952年,伊丽莎白二世访问肯尼亚,就是在这里,她得知了父亲去世的消息,而自己将成为继任者。

此时,她并不是一脸萌态去爬无花果树。而是在这个贫瘠的非洲国家,用自己已经熟练的技巧,发表着对当地人民关爱的演讲,她称自己在非洲感受到了人民的爱戴。

在今年BBC播出的视频中,当时的历史过程被镜头还原了出来,非洲的小朋友们在她面前跪下,并献上鲜花。BBC配文称“我们来回顾一下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与非洲的长期关系。”

然而,视频的评论中,大量的非洲人民,开始愤怒地揭穿BBC的谎言。

“她在肯尼亚访问时(1952年)继位为女王,而非洲人在自己的土地上被种族隔离、奴役、折磨和杀害。这就是BBC所认为的长期关系。”

“我们和伊丽莎白从来没有关系,这是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也就是说我们是被迫接受的。(这是)殖民关系。”

非洲人民说出了70年前的历史真相。

然而,在70年前,整个世界蒙在鼓里。那时的伊丽莎白二世,正忙着用自身充满梦幻色彩的魅力,游走于那些已经宣布独立,以及将要独立的殖民地。

尽管伊丽莎白二世主张皇室只是国家象征,不干预政治。实际上,她的每一次行动,都事关政治。

如今,尽管英联邦的官网中记载着,英联邦国家涵盖56个国家,25亿人民。看这规模,并不亚于当年帝国的繁荣。

然而,英联邦王国和英联邦国家,是两个概念。

英联邦王国成员,是包括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在内的15个以英国君王为国家元首的君主立宪制的主权国家。

英联邦,则是类似东盟十国、金砖五国这样的国际组织。

即便如此,在英联邦王国中,类似澳大利亚这样的国家的元首,也只是表示“不会再自己任期脱离君主立宪”,其实早已经筹备“走向共和”。

更可怕的是,作为英伦三岛内部的北爱尔兰、苏格兰,也在等待着伊丽莎白二世“任期”的结束。

苏格兰首席大臣苏格兰民族党党魁妮古拉·斯特金表示,苏格兰将于2023年10月19日进行独立公投。

原因也不难理解,英格兰人是昂撒人,苏格兰、爱尔兰人则属于早期被昂撒人殖民的凯尔特人。

可以这么说,不论是英联邦王国还是英联邦组织,原本就是一盘散落的念珠,过去靠英国强悍的武力维持,后来靠伊丽莎白二世这根线穿着。

现在,这根线断了。

此前一直有人问,伊丽莎白二世如此高龄,为什么不退下来,眼看着自己儿子成为人类史上超长待机的王储。她真的能退吗?

要知道,她登基时,和她搭手的英国首相,是陪着英国人度过《至暗时刻》的丘吉尔,好歹是一号人物,也算幼年登基的女王的半个政治老师。此后,女王又见证十几位首相。

但是,伊丽莎白二世并没有把英国交到“靠谱”的首相手中。

尤其是去世前几天才任命的新一任首相特拉斯,虽然此人也想做一个“铁娘子”,甚至穿衣作风模仿撒切尔夫人。

但是,国内外国际关系的学者对此人的评价并不高。她甚至不如因丑闻被逼宫下台的前任英首相鲍里斯·约翰逊。

虽然约翰逊在职期间,表面上与美国走得很近,但是他还是保持了英国特色“智慧”,试图避免与中国的直接对抗。他的内阁中,也从来没有将中国定义为“威胁”,并记录下来。

约翰逊内阁只把中国称为“竞争国”,是对英国和国际体系“构成系统性挑战”的国家。

原因也不难理解,在成为日不落帝国之后,曾经的英国和曾经的美国一样,把越来越多的中低端制造都甩了出去,重点保留了金融,用钱来赚钱。

如今,金融业务占到英国GDP的大约3/4。尽管,英国航空、化工等少数产业,在全球仍出于领先地位,但是工业产值占比不足1/10。

金融业,我们可以粗浅的理解为,是买卖有价值的资产,可以零售,可以批发。这些资产,不论是AI、互联网、还是制造业,都必然是实体产业。

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中英之间有着这样一份默契,中国拥有大量的优质资产,而英国拥有全球数一数二的交易中心。国内甚至有媒体将英国描述为全球最大的人民币离岸结算中心。

1975年就准备脱欧的英国,终于在2020年实现了“硬脱欧”。脱欧之后,英国就开始像过去一样搅动世界格局。

约翰逊很明白,不论英国怎么闹,都是跟中国撕破脸的时候。

然而,新任英国首相特拉斯,不仅没有政治建树,甚至没有政治经验。选举前,她宣称中俄对英国构成“威胁”,极力鼓吹增加国防预算,甚至声称按下核按钮“是首相重要职责”。

从目前来看,特拉斯拥有鼓动民众情绪的“政治审美”,却没有体现出自己的政治理念。

当然,特拉斯真正落地的政治理念,也可能与自己选举口号截然相反。毕竟,在特拉斯年轻时一直认为“君主制是可耻的”。但是,在女王给自己“加冕”时,她也欣然接受。

不仅新任的英国首相让自己不太放心,新上位的英王,也让自己担忧。

新英王查尔斯在民间的支持度,远远不如自己的母亲伊丽莎白二,甚至不如自己的儿子儿媳。究其原因,除了查尔斯此前并不光彩婚内出轨,还有与英国首相“干预政治”的书信往来被实锤。或许还有一个原因,查尔斯太老了,太过于暮气沉沉。

而且,近期印度公布的数据,其GDP超过了英国。

英国,真的老了。

特拉斯,急了。

事实上,中国对英国的态度,是具有极强的连贯性的。1986年访华之后,伊丽莎白二世应该也意识到这一点。

70年执政,伊丽莎白二世极其善于平衡。她应该已经意识到想让英国再度崛起,绝非一朝一夕。别人想整垮英国,也绝非一朝一夕。尤其是,如果英国能长期处理好与中国的关系。毕竟,当下的中国需要一个有实力的盟友,而不是一盘散沙。

伊丽莎白二世之所以迟迟没有交出王冠,或许是她觉得73岁的查尔斯还太年轻,还不是一个合格的平衡大师。而与查尔斯搭手的特拉斯,更年轻。

殉职,或许是伊丽莎白二世最对得起这个帝国名号的方式。

伊丽莎白二世和戈尔巴乔夫一样,虽然最近才去世。但是,他们更多的是扮演一个旧的历史符号。他们的肉身,只是过去历史的余热。

古人说,非其鬼而祭之,谄也。

“事已至此,先吃饭吧。”

酷玩实验室整理编辑

首发于微信公众号:酷玩实验室(ID:coollabs)

如需转载,请后台留言。

分享给朋友或朋友圈请随意

英国女王逝世后,葬礼将如何举行?

中新网9月9日电 综合英媒消息,当地时间8日,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在巴尔莫勒尔堡逝世,享年96岁。作为君主,英女王将自动获得由公众资助的“国葬”资格。英国媒体对女王去世后的大型仪式活动进行了梳理。

停放仪式:公众与女王做最后告别

据报道,女王的预计葬礼将在她逝世后10日左右举行。在此之前,女王的灵柩将被从白金汉宫运到威斯敏斯特大厅,进行为期五天的停放仪式。

这一大厅是威斯敏斯特宫最古老的部分,位于英国政府的中心。据据英国广播公司(BBC)报道,上一次在此处举行王室成员的停放仪式是在2002年。当时,超过20万人前来与女王的母亲伊丽莎白王太后告别。

在阅兵和王室成员的陪伴下,女王的灵柩将被从白金汉宫缓缓运送到威斯敏斯特大厅。人们可以观看这一队伍穿过街道,伦敦皇家公园可能会对活动进行转播。

被送入威斯敏斯特大厅后,女王的灵柩将被覆上王旗、权杖、王冠等。

停放期间,灵柩将由王室卫兵守卫,每天对外开放23个小时,公众可进行悼念。这将是公众向女王致敬的最后机会。

葬礼何时举行?

白金汉宫尚未宣布葬礼的具体日期,“国葬”将在威斯敏斯特教堂举行。预计各国政要和王室成员会前往出席,英国高级官员和前首相也将出席。

葬礼当日,女王的灵柩将被从威斯敏斯特大厅运到威斯敏斯特教堂,包括英国新国王在内的高级王室成员可能会随行。

威斯敏斯特教堂是英国历代君主加冕的地方,伊丽莎白二世就曾在这里加冕。1947年,她与菲利普亲王的婚礼也在这里举行。

葬礼上,坎特伯雷大主教将进行布道。英国全国将进行2分钟的默哀。当日下午,仪仗队将伴随灵柩前往海德公园,之后前往温莎。

灵柩将被送往温莎城堡内的圣乔治礼拜堂。通常,英国王室在这里举行婚礼、洗礼和葬礼,女王丈夫菲利普亲王的葬礼也曾在这里举行。

最终,女王将被安葬在位于圣乔治礼拜堂内的乔治六世国王纪念礼拜堂。

来源: 中国新闻网

Netflix王冠第二季回归:讲述英国超长待机女王的成长史

最近,由Netflix出品的《王冠》第二季重磅回归,这部剧带你窥探一个真实的英国王室,主人公就是当今的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

我们都知道女王伊丽莎白二世的超强待机能力,她登基至今已有65年,是英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君主。

据说这部剧已经预定了六季,每季十集。每一季的故事时间跨度大概为10年,六季正好对应了女王在位的六十多年时光。

伊丽莎白女王和丈夫菲利普·蒙巴顿也将由青年、中年和老年三位演员出演(每人分别出演两季),所以第一季女王的扮演者克莱尔·芙伊依然出演第二季,曾主演《神秘博士》的演员马特·史密斯依然在本季饰演伊丽莎白女王的丈夫菲利普·蒙巴顿。

该剧制作精良,第一季就投资一亿多美元,它尊重历史、讲究细节,从服装、表演、摄影、剪辑、音乐等各个方面堪称完美,这部几乎将每一集都当成电影来拍的优质剧集也收获了一致好评,获得金球奖最佳电视剧集、最佳女主角、艾美奖最佳男配角等大大小小若干奖项。

首先先回顾一下第一季的剧情,第一季主要讲述二战以后,25岁登基的伊丽莎白二世与她的第一任首相丘吉尔重振英国,在人性和王权之间挣扎、成长的故事。

历史事件人物的真实再现

第一季故事开篇设定在1947年,那个时候在位的是女王的父亲乔治六世,不幸的是他已经身患肺癌,这是为了克服口吃,多年来疯狂抽烟的结果。

他就是《国王的演讲》中的主角原型,在哥哥爱德华八世退位后承担重任,带领王室度过危机,也引领英国在二战中获得胜利。本没有做国王的天赋和意愿,却被推上了历史的舞台,这其中的艰辛可想而知。

“他心里有所有人,却唯独没有想过他自己。”乔治六世的母亲玛丽王太后这样评价自己的儿子。他有着一个国王应具备的优良品质,深受王室、政府和人民的爱戴和赞扬。

让人感动的是,他是一位伟大的君主,也是一位平凡的父亲。

“伊丽莎白是我的骄傲,而玛格丽特则是我的开心果。”他用小骄傲和开心果这两个词表达着一个父亲对女儿的爱,更是在登基之前让女儿们许下誓言,教育她们手足之情大于一切。

“你要明白,头衔、公爵的爵位并不是你的工作,她才是你的职责所在。爱她,保护她,当然你会怀念你的事业,你就当是为她,为了我,没什么比这更爱国了。”

这是一位父亲得知自己身患癌症命不久矣时,对女婿的嘱托。对于岳父的这段话,菲利普用了一生的时间和陪伴才明白其中的内涵。

“爱美人不要江山”的爱德华八世是乔治六世的哥哥,伊丽莎白的伯父,当年执意要娶离异两次的辛普森夫人为妻,违反国教教义和宪政精神,引发英国的宪政危机,遭到王室、政府和教会的一致反对,最后为爱退位。

第一季有这样一处情节让人印象深刻:

在伊丽莎白二世举行加冕典礼时,远在巴黎的温莎公爵对着电视机上的直播,向在场所有人讲解英国王室的礼节,他说他为了更伟大的东西(爱情)拒绝了成为上帝的机会。然而曲终人散后,他却独自一人身穿苏格兰裙子,眼含热泪的在庭院里吹着风笛。

当年还没举办加冕典礼的他宣布退位,现在的他心里羡慕的同时也有一种悔恨吧。所以当伊丽莎白因为妹妹玛格丽特和皮特·汤森的爱情陷于两难之境,他才会说王权是生命中另一不能舍弃之重,提出保护王权的建议。

尽管菲利普是希腊王室的王子,但是他的家庭背景却极其复杂,从小就过着颠沛流离、寄人篱下的生活。他花费巨大精力去翻修伊丽莎白未登基前的住所克拉伦斯宫,因为那是他有生以来第一个体面的家。

这是一段不被人看好、无人支持的婚事,女王却力排众议,坚持和菲利普完婚。

菲利普有着不羁的灵魂,他口无遮拦,可以说是英国王室另类的存在。

值得称赞的是演员对首相丘吉尔的精彩演绎,比如这段就职演说,在屏幕外都能感受到他强大的气势。

在女王婚礼现场,他成功抢了风头,居然敢把皇室婚礼当成他的竞选活动。

除了那些著名人物,本剧也神还原了女王身边万年不变的那三只小柯基。

第一季提到伦敦1952年的雾霾事件,造成重大人员伤亡,也差点让丘吉尔下台。这个事件有着现实意义,值得我们深思。

欲戴王冠,必承其重

和所有夫妻一样,女王和丈夫婚后经历了甜蜜的蜜月期。

首次代替父亲访问,她紧张的发表演讲,而他则站在身后,微笑的看着她。这是他们结婚后的第五年。

她更想去马耳他做一名相夫教子的普通农妇,甚至在外访问期间给父亲写了一封信,表达自己这一想法。

然而父亲的突然离世,让她不得不扛起重担,戴上沉重的王冠。

女王登基后,她和丈夫的矛盾开始显现。菲利普不得不放弃他的军人生涯,而且要处处遵循王室规矩,失去了自由。

他的两个愿望:一个是孩子随他姓,一个是不搬去白金汉宫、继续住在克拉伦斯宫,都落空了。

他无法适应身份的转变,妻子成了至高无上的女王,而自己只能站在妻子身后,活在女王的阴影之下,没有存在感。

王室光鲜亮丽的背后也是一种无奈。

菲利普怀疑女王和青梅竹马的马官波尔契有私情,两人发生激烈的争吵。

上一秒女王还在生气的对丈夫发出警告,下一秒她就平静镇定的坐在丘吉尔旁边,对首相卸任发表演讲,就好像什么事情都没发生一样。

女王一次次的在人性与王性之间碰撞挣扎,时常面临私情与制度之间的两难抉择。每一次她都选择站在王权这边,做出牺牲和妥协。

为了实现丈夫的愿望,刚刚上位、毫无资历的女王不惜和强势的首相丘吉尔据理力争:

“ 我是女王,但我同时也是一个女人、一个妻子。我希望能有段美满的婚姻。我认为我的家庭安定与国家利益密切相关。 ”

由于英国教会不允许王室成员与离婚人士结婚,面对妹妹玛格丽特公主的爱情,女王尽管内心很想成全妹妹,但她不得不以大局为重,站在王权和制度这一边。

女王一直谨遵玛丽王太后对她的教诲:王权必须胜利,必须永远胜利(The Crown must win,must always win.)。

“王位是上帝的神圣旨意,是为了普度众生,是激励普通民众奋斗的精神象征,是高贵的典范,并且肩负拯救民众于水火之中的使命。”

尽管英国王室是荣誉、高贵和纯洁的象征,但是却始终受到教会、人民的约束。王冠也承载着一种权威和希望。

《王冠》这部剧向我们展现了一个真实的伊丽莎白二世:她不顾众人反对、一意孤行的嫁给自己所爱之人,甚至要求在结婚誓言中加上“服从”二字;她也曾怀疑自己接受的教育,因为自己掌握有限的知识而自卑;她更羡慕妹妹的无拘无束,嫉妒妹妹得到了更多人的欢迎,乃至父亲的宠爱。

女王的一生做出过无数次的牺牲和妥协:在子女的姓氏上妥协、在妹妹的爱情上妥协。女王的伟大正是在于这种自我牺牲精神,她最大限度的用自己的力量维护了社会稳定,也稳固了王室权威。

第二季:双重考验

第二季的故事则是从1957年开始,女王和菲利普亲王被传出现婚姻危机,这一重磅传闻引发全国的摄影记者出动。

五个月前,女王在丈夫的包里发现著名巴黎舞者的照片,丈夫疑似出轨。

女王还是无奈的给丈夫留了信件,上面写着:“别忘了,你还有个家。”

“他是唯一一个将女王看作是普通人的人,女王很珍惜。”女王对菲利普的爱很纯粹,只有在菲利普眼中,她才是一个普通人。

很多人都羡慕这段长达七十年的爱情故事,然而再完美的爱情也难免会经历磕磕绊绊,即便是高高在上的女王也不例外,也要经历寻常夫妻所要经历的甜蜜和风波。

除了婚姻危机,第二季的女王还要面对严峻的国际形势以及新时代的冲击。

埃及的纳赛尔总统突袭苏伊士运河公司,掌握了苏伊士运河的控制权,向苏联阵营示好。

英国首相罗伯特·安东尼·艾登在女王毫不知情的情况下,和法国、以色列签署赛夫勒协议,联合进攻埃及,爆发了苏伊士运河危机,也就是第二次中东战争。

随着时代前进的步伐,第二季的女王面对的是新观念对旧制度的冲击。在殖民地纷纷宣告独立、革命遍地开花的时代背景下,她需要抗衡多方压力,进行革新,确保英国君主制能够在艰难的环境下继续生存下去。

这一季也有新角色的加入,比如美国著名的肯尼迪夫妇。本季也许会为我们展现那些名人不为人知的往事。

另外,玛格丽特公主似乎有了新欢,她的感情生活又将何去何从?

总之,《王冠》这部剧既满足了我们对于英国王室的好奇心,同时也让我们了解了英国的历史,如此优质的剧集非常值得一看。

(说明:这是一篇FIX字幕侠的约稿,作者是我本人)

天坛原总工徐志长回忆天坛往事:英国女王来访,没看够祈年殿

新京报快讯(记者 张璐)徐志长23岁来到天坛,在绿化班养过月季,写过天坛申遗报告,也作为副园长为国内外数十位政要贵宾当过“导游”。作为天坛的“推销员”,这位老天坛人孜孜不倦地把天坛故事讲给世界听。

今年是天坛建坛600周年,新京报记者专访了年过八旬的天坛原总工程师徐志长,听他讲述自己和天坛一起经历的“往事”。

徐志长在天坛公园留影(翻拍)。受访者提供

回忆往事:从遍地果树到保护文物

新京报:你23岁来天坛工作,当时天坛是什么样的?

徐志长:1962年,我从北京林学院毕业后分配到了天坛,当时天坛就像农场一样。天坛主要面积有4000亩,天坛管着的2000多亩地中有1000亩是果园,果园下边有很多农田,种着高粱、白薯和黄豆等农作物。

因为当时刚刚过了三年困难时期,咱们国家当时执行的是园林绿化结合生产的政策,天坛也迫切希望尽快实现自负盈亏。那会儿果树虽多,但大多是上世纪50年代末栽种的,还没进入结果期。当时不时兴旅游,一张门票只有5分钱,公园门票收入也很少,职工收入也少。

在小果树行间耕地准备种粮食蔬菜。天坛公园供图

果树间实行套种,圜丘西南果树间作草莓畦。天坛公园供图

新京报:你来天坛从事的第一份工作是什么?

徐志长:天坛有很多古树,但在当时的环境下,古树养护排在后头,大家首要任务是管理果树。除了管理果树,我还配合“月季夫人”蒋恩钿建了月季园。

蒋恩钿和钱钟书在清华读书时是朋友,她是留美回国的。当时,国际上普遍认为月季是欧洲传来的,她通过研究国内外的大量资料,考证出近现代月季几乎都是中国月季与欧洲月季杂交的后代,中国月季是世界近代月季之母。

后来,蒋恩钿受聘成为天坛的月季顾问,解决了月季在北方露地过冬的问题。有一次她跟我商量,说公园要做个月季园,你能不能帮助设计?我就是学这个的,一听也挺高兴,因为这将是中国第一个月季园。

蒋恩钿和我说了一些畅想,比如今后月季可以爬花架,可以做成拱门。我按照她的需求,给月季园设计了花坛、花台和花架,整体形状按照天坛“天圆地方”的原貌进行设计,南部还融入了八卦的图案。那时候和现在找个工程队施工不同,连园长都亲自来参与月季园的建设。

1963年5月,天坛月季园开放,这在当时可是大新闻,登报没两天花就开盛了,朱德、陈毅、郭沫若等国家领导和文化名人全都来赏花,还有的人来帮忙养花。当时三年自然灾害刚过去,突然间可以赏花了,市民们也非常激动,觉得苦日子能过去,每天有上万名游客来观赏。

1965年,我刨了葡萄园的几亩地,按颜色和编号栽种了几百种月季,每种栽两棵,并画出图印成册子,建立了月季品种谱。后来“文革”期间,很多盆花都被砸了,但地里的月季被保留下来,“文革”后期,月季按照品种谱得以继续推广发展。

1959年绿化结合生产在斋宫南平整土地种果树。天坛公园供图

广利门开办饲养场,养殖鸡羊等家禽牲畜。天坛公园供图

新京报:天坛的文保工作是何时得到重视的?

徐志长: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文物保护工作日渐受到重视。北京也提出要恢复古都风貌,上世纪80年代初,规划部门的文件提出,天坛坛域的占地单位要逐步撤出、恢复为绿地。

那时候我已经是天坛公园副园长了,我说种果树咱们看不到希望,天坛是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咱们得好好保护“国宝”。但天坛也面临着新的问题,当时很多人在天坛南区摆摊经营,耍把式的、卖西瓜的,一些商场还来天坛搞展销,有人半夜排队买限量电子表,天坛一片嘈杂,跟天桥一样。

我们正好借机提出,天坛不是天桥,公园不是公社,天坛要恢复庄严肃穆的环境。80年代起,我们砍掉了万棵果树,栽种起常绿林。1985年,邓小平来到天坛一号地区参加植树。接待首长时,我说,绿化祖国,您老人家是率先垂范。他说,植树造林一代一代地栽下去要靠大家。此后的1986年、1987年,邓小平都来到天坛栽树,推动了天坛的绿化进展。

那些年,我们陆续撤掉坛内百十个商铺,共约一万平方米的违建。天坛的生产氛围不复存在了,斋宫、皇穹宇、祈年殿的陈列也逐步得以恢复。80年代末,百姓生活水平提高了,有了旅游的要求,天坛的门票收入达到了一年四五百万,这也为文物保护提供了能力。90年代开始,天坛复建坛墙,这部分资金我们没有向上级申请,是“以文物养文物。”

天坛提高了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带动了旅游这个经济效益,旅游收入又反哺了文物保护,三个效益良性滚动循环。新世纪开始,天坛陆续收回被占用地,离“完整天坛”越来越近。

申遗趣事:下回再来,我是“朝圣者”

新京报:天坛是何时考虑申遗的?

徐志长:1987年,故宫,长城,周口店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当时我们想,为了天坛得到更好地保护,它也得争取列为世界文化遗产。此时,天坛的果树已经基本伐除。过去北京挖防空洞形成的渣土也曾运到天坛,在丹陛桥西侧堆起了渣土山,我们趁机把渣土山也清走了。

随着商铺清理和复建坛墙,天坛逐步恢复了历史原貌。1997年得知天坛可以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时,我们起草了申遗报告,用凝练的语言介绍了天坛的价值。

新京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官员来考察时,你们是如何“准备”的?

徐志长:1998年春节时,联合国古迹遗址保护委员会主席兰德?席尔瓦来考察,我带着他参观,介绍了天坛的历史价值、科学价值、艺术价值。来天坛考察,肯定是要看真实的场景。之前有人建议说别提天坛不完整,我觉得还是要实事求是。我说,我们正在不断把天坛被占用的地方收回来。

参观那天特别冷,我们还为考察人员准备了羽绒服。在祈年殿附近的休息室里,席尔瓦双手捧着热茶,说这屋有点凉吧。我说天坛都是木结构的建筑,防火最重要,所以我们不能在这里加火炉。

新京报:当时还和考察官员做了哪些交流和探讨?

徐志长:当时天坛人气已经很旺,参观游览的游客多,但是也有人担心,怕大家以为我们要挣门票钱所以发展旅游。我们问席尔瓦,文物保护跟旅游是什么关系?席尔瓦说,文物不让人看,保护就没有意义。文物最好能维持原貌,供今人借鉴参观。另外,旅游者为文物保护提供了资金,是很好的伙伴。

考察结束后,席尔瓦没有透露考察的结果,但说了两句话。一句是,天坛是世界遗产皇冠上被遗忘的钻石。另外一句是,下回再来天坛,我是“朝圣者”。他说这话,我们心里就有底了。

1998年12月,在日本召开的世界遗产保护委员会全委会上,天坛以全票通过,被接纳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新京报:天坛申遗后,逐步收回被占用的土地,这些工作有一定难度,为此你做了哪些努力?

徐志长:天坛申遗后,进入了新世纪。1999年时,我退休了,但我又在天坛留了三年。

世界遗产要求保持原真性和完整性,由于历史原因,天坛坛域大面积被占,占地经营产权单位共有43家。恢复完整坛域,让天坛呈现原有魅力,是几代人的梦想,也是申报世界遗产时的庄严承诺。

本世纪初开始,市园林系统从自身做起,将本系统涉及坛域占用问题一一解决,位于西北外坛、东北外坛的中山花圃、园林学校、花木公司等陆续实现搬迁腾退,腾退面积近20公顷。为落实对联合国的承诺,也为了进一步保护天坛,北京市政府做了大量工作,这些年一些单位也陆续迁出天坛,但天坛居民腾退这件事儿并不容易。

北京电视台有一个节目《向前一步》,在和天坛居民沟通时,我也到了现场。其中一个姓李的居民说对天坛有感情,孩子也在这里上学,执意不搬走。轮到我发言时,我说李大哥,天坛是世界文化遗产,全世界都希望它能恢复原貌,得到更好的保护。大家搬走后,我们将恢复绿化,还世界一个完整的天坛,这离不开老街坊们的牺牲和贡献。今后您什么时候想它了,给我打电话,我陪您回来看。后来过了半个多小时,这位居民签字同意搬走了。

国宾“导游”:借用名人效应推荐天坛

新京报:你曾经接待过多少政要?其中有何趣事?

徐志长:我接待过五六十位国内外政要贵宾,被称为国宾“导游”。1986年10月,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和她的丈夫爱丁堡公爵来天坛参观。女王参观完祈年殿,已经走到祈年门了,表示还没看够这个“美丽的大圆殿”,又要折返回去。这段故事后来我也讲给其他国家的政要听,女王说没看够,这就是“名人效应”。

1986年10月13日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天坛公园供图

展览展出天坛祈年殿模型。新京报记者 侯少卿 摄

英国女王人很和善,她问我中国古代皇帝到天坛祈求风调雨顺,欧洲人也求过雨,为何中国也求风?我说人们的主食都是禾本科植物,要靠风媒传粉,如果它们抽穗开花时没有风,就不能长得饱满结实,未来可能就要减产。女王说,东方的文化了不起,在欧洲只求雨,而中国追求更加综合和完善的环境气候系统。就这样,女王被天坛圈了粉。

女王又问我祭天的时间,我怕翻译翻不出冬至,便回答说是北半球白天最短的一天,大概是12月21号或者22号。结果女王笑着说,你说的不就是冬至吗。原来她知道中国的二十四节气!

新京报:如何用中西贯通的方式,向外宾介绍天坛所传递出来的文化?

徐志长:天坛传递的文化也包括天与地的和谐,人和自然的和谐。比如风调雨顺,祈求的就是有好的气候和生态环境。

1993年的世界环境日活动在北京举行,天坛举行了游园会。时任联合国环境署执行主任的伊丽莎白·多德斯维尔参加了活动。走上圜丘的“天心石”时,她说,徐先生,我感觉在这个空旷的环境下说话,就像上帝能听到似的。我说,圜丘是皇帝举行冬至祭天大典的场所,皇帝就在这里和上天“对话”。

这时她把高跟鞋脱掉,跪在天心石上,祈求上帝保佑人类和地球大自然环境。我说,上帝清清楚楚听见了一位虔诚女士的的愿望,但是地球环境问题有一部分是人类自己造成的,上帝没有义务完全帮人类恢复,所以他可能只是帮个“小忙”。

后来参观结束临别时,多德斯维尔大声对大家说,人类的环境问题要靠自己解决,联合国环境署会带领大家推进这项工作。

新京报:还有哪次外宾到访给你留下了深刻印象?

徐志长:美国前总统里根的夫人南希也曾经到访天坛,她个子高高的,人也漂亮。她一进祈谷坛的大院,就被好几十外国记者团团围住。问完了对北京的印象,记者话题一转,问在一些国际事务上,美国总统要负什么样的责任?此时,工作人员前来疏导,请她先进行参观。我在祈年殿为她讲解天坛的历史功能和祭天文化。

参观结束后,外国记者仍然举着照相机,等在祈年殿台阶下方。此时南希非常从容地说,回答你们问题以前,我先问问徐先生,中国古代皇帝在这里祭天后,天气一定会好吗?我说天气好的时候多,但偶尔还会有灾年,有洪涝和干旱。

她问遇上这种情况,皇帝应该负什么责任?我说,他已经把祈求和愿望跟上天交流了,他的责任已经完成了。此时南希告诉记者们,美国总统也类似,他表达了美好的愿望,但这愿望能不能实现,恐怕不能由他决定,大家不妨去问问上帝。

后来,南希来了一封信,感谢我在北京的帮助。

新京报:你理解的天坛文化是什么?天坛人要如何保护好这个文化遗产?

徐志长:天坛代表了中国人的宇宙观。古人把“天”看得很重要,敬它顺它,比如不能做坏事叫“不能伤天害理”、“天网恢恢,疏而不漏”;结婚是好事叫“天生一对”、“天作之合”。“天文化”本身不是迷信,它是让人有所敬畏,行为才有所止。

首次展出的历史老照片。新京报记者 侯少卿 摄

天坛世界遗产标志碑落成。天坛公园供图

天是大自然的规律,要按照大自然的规律办事儿。楚图南先生曾为天坛题词 “神坛气韵传千古,天人协和理万邦”。天坛也体现着“和”文化。在天坛,人和自然和谐相处。天坛古树依靠大自然原有的秩序控制虫害,用鸟和益虫来消灭害虫,尽量不使用化学农药。天坛有很多野生的地被植物,天坛对其进行园林化管理,野趣横生,有更好的生态效应。由于环境清新,这里每天吸引了三四万市民来园晨练。

新京报记者 张璐 摄影记者 侯少卿

编辑 樊一婧 校对 赵琳

安妮公主:结婚时女王送她钻石王冠,女王去世时她陪伴最后24小时

在女王的庇佑下,从不给卡米拉行礼,安妮公主的感情史比哥哥更甚——引言。

9月29日,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的死因公布,因为年迈器官衰竭而死亡。而在她离世的最后二十四小时中,安妮公主一直陪在她身旁。当她的死亡原因确认时,也是安妮公主在死亡证明上签字。

英国女王于2022年9月9日离世,查尔斯王子顺理成章的继承了她的王位,而英国女王享年96岁,算得上是寿终正寝。

大家都知道,英国女王是英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女王,她见证了世界历史,同时她的离开也标志着一个时代的落幕。

英国女王和菲利普亲王一共生育了四个孩子,而安妮公主是他们唯一的女儿,因此格外宠爱。菲利普亲王曾对英国女王感叹道,“我们生的儿子像女儿,女儿像儿子”。

有网友评论道,“想必安妮公主在死亡证明上签字那一刻十分悲伤吧!”每一个人对于至亲的离去的悲伤都感同身受,安妮公主也不例外。

2022年9月10日,所有王室成员护送女王的灵柩回爱丁堡,一向穿着精致的安妮公主,换上了朴素的黑色风衣。当女王的灵柩经过安妮公主时,安妮公主行了一个标准的屈膝礼,这是对女王无声的告别,她的脸上难掩悲伤神情。

在1950年,伊丽莎白唯一的女儿安妮公主诞生,夫妻俩为女儿的降生感到十分高兴,特地为她在白金汉宫的音乐室洗礼,当天海德公园里奏响21发礼炮,英国民众就知道他们国家诞生了一位公主。

1952年,伊丽莎白二世继承了父亲的王位,安妮公主也顺位成为第二继承人,因为她前面还有一个哥哥查尔斯。

英国王室的成员一般都是在家中接受教育,但从伊丽莎白二世开始改变,她的四个孩子都可以在学校接受教育。

然而安妮公主一直到高中都成绩平平,到了18岁后她就不再上学,开始担任王室事务,经常代表王室出访外国。

1973年,安妮公主下嫁给一个卫龙骑兵马克 ·菲利普斯,这场盛大的婚礼在英国引起百万人观看,英国女王在婚礼上为女儿准备了一件珍贵的礼物,一件镶满了2800颗钻石的王冠。安妮公主就在众人的注视下,身着华丽的婚纱,完成了自己的婚礼。

然而这一年,结婚前的安妮公主还在和安德鲁帕克·鲍尔斯交往。鲍尔斯长得英俊潇洒,但同时也十分滥情,在和安妮公主交往时还和其他女人有来往,只是他也对安妮公主示好也来者不拒。

可惜鲍尔斯只是平民,而且信仰天主教,当时王室曾经有一条规定,王室成员不能和天主教徒结婚,因此英国女王并不同意他们在一起,鲍尔斯也无法进入王室。

但一直玩世不恭的鲍尔斯也并不想成为驸马,毕竟当驸马面临的压力不小,于是他很快和情人卡米拉结婚了。

至于卡米拉与查尔斯王子以及黛安娜王妃的事,就是众所周知的事了。然而后来卡米拉又嫁给了查尔斯王子,如今查尔斯王子继承了王位,卡米拉也就成为了新的王后。

英国女王未离世时,在母亲的庇佑下,安妮公主不需要向曾经的情敌行礼,但英国女王离世后,即使她是尊贵的长公主,也要向王后行礼,当然这都是后话。

在安妮公主和鲍尔斯分手后,她火速嫁给了菲利普斯。菲利普斯老实、听话的性格,卑微的官职一直不被英国王室接纳,他在公主强势的性格下,只能选择亦步亦趋地跟在她身后,这样的婚姻注定不会长久了。

之后,媒体曝光一个侍卫写给公主的露骨情诗,关于公主和侍卫蒂姆·劳伦斯的私情就在英国传开,后来安妮公主也不避讳这段感情,开始带着劳伦斯出席各种活动。

1992年,安妮公主和菲利普斯离婚,同年下嫁给蒂姆·劳伦斯。十五年后,两人的婚姻又出现了裂痕,英国女王一开始并不同意女儿离婚,因此劝阻过她,但最终安妮公主还是选择了结束。

在安妮公主72年王室成员生涯中,她为英国女王分担了很多工作,曾在一年内出访了392个国家,甚至比查尔斯王子都多了两个。她也曾经担任过英国皇家海军女兵总司令,最高军衔是空军元帅。

同时安妮公主爱好马术比赛,她曾在1976年代替王室参加了蒙特利尔奥运会,是英国王室中第一个参加奥运会的成员,至今依旧担任英国奥委会的主席。

在英国女王最后一段时光中,安妮公主不管工作再忙也会抽时间回去陪伴母亲,因为她知道母亲的时间已经不多了。

9月16日,在英国女王的国葬葬礼上,安妮公主表达了对母亲最后的思念,她非常荣幸能陪伴母亲人生最后一段时光,这是她一生中最珍贵的回忆。

本文作者:西洲

责编:蔡蔡

免责声明: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