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iEAS系统 >

疫情致入睡时间延迟 视频(科学没有软件能真正衡量你睡得怎么样)

导读 疫情致入睡时间延迟文章列表:1、科学没有软件能真正衡量你睡得怎么样2、抗疫也要抗抑 这份睡眠问题自助指南请收好3、疫情过后,你还好吗?4、消除新冠恐惧刻不容缓!5、郑州

疫情致入睡时间延迟文章列表:

疫情致入睡时间延迟 视频(科学没有软件能真正衡量你睡得怎么样)

科学没有软件能真正衡量你睡得怎么样

蓝字关注“中国小康网”

最近,受疫情的影响,人们居家时间变多,而整体入睡时间却延迟了2~3小时,对睡眠问题的搜索量增长了43%。诸如打鼾、失眠等睡眠问题开始困扰许多人。

最新睡眠调查报告显示,有4亿人存在睡眠障碍。带着这些问题,《小康》杂志、中国小康网记者采访了亚洲睡眠学会主席、世界睡眠学会秘书长;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呼吸内科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韩芳。

亚洲睡眠学会主席、世界睡眠学会秘书长韩芳表示,规律良好的睡眠不仅是健康的保障,也影响未来。

作为我国睡眠医学领域的学科带头人, 韩芳一般晚上10点半入睡,早上6点起来。但有时候,晚上的国际会议、学术讨论、写标书等事情也会占用他的睡眠时间。

有句玩笑话,治疗睡眠的人肯定自己睡不好,这是为什么呢?

“整个睡眠中心夜里是最忙的。我们做睡眠监测,给病人诊断治疗都是一晚上不睡的。同时为了保证工作人员的生活质量,睡眠中心技术员一周不会上超过两个夜班。我们从长远着手,努力关注着睡眠健康。希望人人都有这个意识,别把睡眠不当回事儿。”

褪黑素不是安眠药

在工作过程中,韩芳发现,褪黑素的滥用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使用褪黑素已经成为一个社会现象了。青年人会自己在网上买褪黑素来吃。大家要注意,第一,褪黑素不是安眠药。它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调整你的节律,此外别的都不管用。第二,吃的时间对不对?假如我们想要11点睡,那么晚上7点就得吃,这样才能起到最佳效果。但现在我们很多人都是睡前吃。第三,它是有副作用的,加之不适合作为药物长期服用,特别是网络上买的进口产品,你无法确定对于个体而言的剂量,因为每个人对药物的敏感性和吸收程度完全不同;第四,对于很多人而言,它起到的很有可能只是心理安慰剂的作用。”

没有一个软件能够真正衡量你睡得怎么样

现在,很多年轻人睡觉的时候会使用睡眠监测软件,查看自己的睡眠长度和质量。韩芳指出,这是一种错误的方法:“到目前为止没有一个软件能够真正衡量你睡得怎么样。其实,监测睡眠有着固定的科学工具,现阶段我还没看到哪种技术(包括手腕手表、各类App)是能够精准监测睡眠质量的。使用这些,反而成为一种心理负担。因为睡眠是很自然的事情,你自我感觉良好很重要,如果感觉不好,可以医疗干预或咨询。如果你感觉自己睡得挺好,没必要纠结。”

韩芳对于睡眠习惯养成提出了10个建议:

1 养成确定的睡觉时间和起床时间。

2 午休时间不要超过45分钟。

3 睡前4小时避免过量饮酒,不要吸烟。

4 睡前6小时避免咖啡因,包括咖啡、茶叶、可乐、巧克力和各种苏打水。茶和咖啡,午餐之前喝是没有问题的,但是也要适度。可乐,建议不要喝。

5 睡前4小时避免吃重口味、辛辣或含糖的食物。

6 平日有规律地锻炼,但不要在睡前剧烈锻炼。

7 使用舒适干燥的被褥。

8 为睡觉设置一个较为舒适的温度,保持房间通风良好。

9 排除所有的干扰噪音,并尽可能消除光污染。

10 床只能用来睡觉,不要用作工作或娱乐,在床上看电脑、手机、平板是坏习惯。

END

作者:苏枫

编辑:赵狄娜

审校:龚紫陌

视觉:龙昊

关注“科学强国”是你今天做出的最棒决定!

点分享

点收藏

抗疫也要抗抑 这份睡眠问题自助指南请收好

睡~眠

问题指南

改善睡眠问题的六步法

疫情之下,似乎大家的睡眠问题更突出了,睡觉也成了一件难事,让很多人苦不堪言,那么今天就为大家介绍改善睡眠问题的六步法。

初步判断是否是睡眠问题

是否是睡眠问题不应以睡眠时长作为标准,我们应该以醒来后是否常常精神不振或感到疲惫来判断。偶尔出现一两次次睡眠节律的改变,不应视为睡眠问题。

准备“睡眠日记模板”(附文后)

将“睡眠日记模板”复印若干份,每天填写。坚持写两周睡眠日记,准确了解自己的睡眠模式,明确睡眠问题是入睡困难还是早醒,抑或是夜间觉醒或者睡的太久。

针对具体睡眠问题

选择适宜的应对策略

假如你没有固定的睡觉和起床时间,学习如何养成规律的作息习惯会很有帮助;如果你晚上难以入睡,你可以学习更快入睡的方法,包括:养成一套睡前习惯来增加你的睡意,减少白天的睡眠时间,学会应对那些可能会让你难以入睡的担忧。

以下应对策略可供选择,也可以自己摸索适合自己的策略。

1

养成每天在同一时间起床的习惯。

设定闹钟会很有效,但前提是闹铃叫了之后要立即起床,不能按掉闹铃之后继续躺回去。

2

把床或卧室与睡眠联系在一起。

避免在白天使用卧室或躺在床上,除非非常困倦,不然不要太早上床睡觉(比如9:40)。

3

上床后马上把灯关掉。

如果你在上床后20分钟内还没有睡着,就去另一个房间或椅子沙发上,坐下来放松或阅读,直到再次感到困倦。半夜醒来也可以如法炮制。

4

如果睡得太多,就减少晚上的睡眠时间。

坚持更早起或更晚睡,即使你感觉很累,也不要通过晚起或早睡来补觉。

5

改善睡眠卫生。

“睡眠卫生”指的是可能对睡眠有益或有害的生活方式和环境因素。

锻炼:下午晚些时候锻炼可以加深夜晚的睡眠。但是睡前3小时内不要做剧烈运动,因为这可能会让你睡前很清醒。

晒太阳:白天尽量到户外去,因为白天照射自然光、晚上待在黑暗中有助于维持健康的睡眠—清醒周期。

饮食习惯:睡前吃点零食可能会促进睡眠,但睡前吃太多可能会干扰你的睡眠。睡前1—2小时内应限制液体的摄入,以减少夜间上厕所的次数。睡前4——6小时内和晚上醒来之后应该避免喝含有咖啡因的饮料,比如咖啡、茶、热巧克力和可乐。睡前和夜间醒来后应避免吸烟。如果你喝酒,那么尽量只喝1——2杯,并且睡前3小时最好不要喝。睡前喝1杯牛奶可以帮助你进入困倦的状态,并让你夜间不会醒来。

环境:你的床、床垫和枕头应该是舒适的。在睡觉期间,把室内光线调到最暗、噪音降到最低。如果有必要,可以给卧室安装百叶窗。不要让卧室太热,卧室温度应该控制在18℃左右,必要时可以用风扇或暖气来调控温度。如果你住在一个吵到让人无法适应的地方,那么睡觉时可以塞一对耳塞。

6

形成一套睡前程序

例如:把门锁好、洗脸刷牙、关灯,这会向你的身体发出一个信号——你要准备睡觉了,这可能会增加你的睡意。

7

减少夜间忧虑

在傍晚的时候留出15——20分钟时间。在这段时间里写下你在白天没有时间处理或未解决的问题,对每一件令你担忧的事情,都要写下可以采取的第一个或下一个积极的行动步骤,以及你将采取行动的时间。

3

减少应对因无法入睡而产生的沮丧感

如果你因为无法入睡而感到沮丧并担心第二天可能出现的负面后果,你很可能会更努力地入睡,进而抑制你的睡眠。所以:不要太努力地入睡。告诉自己“想睡的时候自然就会睡着”,而且“放松地躺在床上几乎和睡觉有着一样的效果”。

将策略设成具体目标

制作目标任务分解表,每个目标可以细化成几个步骤。比如策略1“养成每天在同一时间起床的习惯”,我们可以设定具体目标为“每天早上7点起床”,细化为4个步骤来完成:

1、选择一个喜欢的手机铃声,设定早起时间为7:00;

2、闹铃响了之后先睁开眼,然后坐起来;

3、下床、穿衣服,关闹铃;

4、洗漱。

每天记录目标完成情况

看看每个步骤是否完成了。继续写睡眠日记,比较变化情况。

这个方法最关键的是坚持,

通过2周左右的坚持,

一个健康的睡眠模式就会形成。

如果自我调适不奏效,

那就需要求助专业人员了。

睡眠日记模板

来源:甘肃省疾病预防与控制中心

疫情过后,你还好吗?

这几天国内疫情防控政策的变化,完全可以用“猝不及防”来形容,相信大家跟我有一样的感觉。就说作者生活的城市呼和浩特,12月2日解除封控,到12月7日不再全民核酸、全市复工复产,短短5天时间发生的一切,像梦一场,很多人有想到政策会变,但终究没想到会变得如此迅速和果断,以致大脑仍处于疫情封控的状态,一时不适。冷静下来之后,不免觉得唏嘘。

三年抗疫时光,历历在目

2020年1月爆发疫情,我在呼和浩特,1月26日(大年初二)—3月2日(正式复工),封控36天,第一次知道新冠疫情,第一次知道口罩有不同种类,第一次过年没有回老家,这一年科比离开了。

2021年全年口罩出行,我在呼和浩特,只有零星病例以及时常关闭的贸易口岸,全年和核酸证明打交道,手机必备绿码和行程码,第一次国庆没有回老家,这一年姥姥离开了。

2022年2月爆发疫情,我在呼和浩特,2月16日(正月十六)—3月7日,封控21天;2022年8月成为密接人群,8月31日—9月11日酒店隔离,隔离11天;2022年10月全城静默,10月1日—12月5日,封控65天,全年共计98天。

三年时光一恍惚,感觉失去了很多,又好像什么都没失去。

疫情过后,你还好吗?

过去我们总在过节后提起一个词“假期综合症”,那么,疫情过后,你是不是也患上了“疫情综合症”。诸如,习惯了白天睡觉晚上熬夜,不到凌晨1点无法入睡;习惯了出行口罩消毒液,不戴口罩好似裸奔;习惯了抱着手机刷新闻娱乐,离开手机像丢了魂;习惯了家里多备物资药品,只怕少不怕多;习惯了每天按时按点做饭,打开外卖竟然不知道吃什么。疫情过后,大家最渴望也是最一致的上班!

我相信每个人在疫情之后,都有些许变化,或是生活方式,或是行为习惯,亦或是思想观念。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随着生活恢复常态化,可能会慢慢调整过来,但心理状态和思想观念一定会发生一些根本性的变化。首先,我认为当前政府以及社会大众在欢欣鼓舞的同时,似乎更应该关注到疫情之后身边人的心理状况,三年来的压抑和憋屈需要得到安抚和引导。

疫情过后,给我们带来很多思考:

1、年轻人开始学习理财,不再执着于提前消费

2、更多人开始关注身体健康,会加强锻炼意识

3、对比企业、个体,更多人会选择公务员、事业编等铁饭碗

4、年轻人开始练就厨艺

5、有些人选择留在城市,有些人选择逃离城市

~~~~~~~~

对于思想观念的转变,联想到大V胡锡进的一篇文章,其当时写作环境是人口达到80亿,人类扎堆城市。而我认为在经历三年疫情之后,也许大家的发展逻辑和价值建构会出现一些些拐弯,原因可能是疫情封控下,人们对城市的厌恶和逃离,对故土的难离和记挂,或是疫情之后,复工延迟,生意难做等等,诸多因素促使人们开始放弃城市生活,回农村发展,接受安逸和平静。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风雨过后,是阳光明媚,思考过后,是有所感悟。三年疫情给人们带来了一些共识:

1、时间是治愈一切的良药

2、想到就去做,不做计划,不留遗憾

3、不在意他人眼光,自己开心才重要

4、福祸相依,否极泰来

感谢您的关注和支持!我是墨托洛夫斯基,来自内蒙古的汉子 ,17年骑行青藏线,21年珠峰大本营,22年居家4个月,开始记录和分享生活!

消除新冠恐惧刻不容缓!

当下,消除新冠恐惧刻不容缓!

你看看,各种自媒体上的新冠用药图、新冠感染路径周期表、新冠病毒死亡时刻表等等满天飞!其实,新冠病毒就是一个普通感冒。就看看我们近处的香港和远处卡塔尔正如火如荼的世界杯,心中自然就不恐慌了。

再看看12月10日,京东集团董事局主席刘强东分享了自己感染新冠的经历和感受:多喝水,白开水每天3-5升,保持好心态,保持好的休息。“根据我个人感受来讲,真的是比感冒还要轻微!”

目前正是各地解封后的复课时期,重庆市教委就下发通知,中心城区高三、初三年级12月12日前恢复线下教学,其他年级19日前恢复。在一些中小学、幼儿园家长群里,老师开始征询家长意见:是否愿意让孩子返校?不少家长就犯了难:学校比家里危险多了,临近寒假,不如呆在家里,直接给孩子提前放假更安全!

还有更多人担忧:走出家门,外面看不见的空气中可能到处都是病毒,感染了怎么办?而医院则是感染的“重灾区”,生病了宁愿扛着也不要去医院!

专家:80%-90%的人都会经历感染,但没必要恐慌!

接下来的12月和1月,适逢圣诞节、元旦和春节,节庆活动聚集、人员流动频繁,可能会产生新一波的新冠病毒感染高峰。很多人担心会出现大量无症状感染者在人群中流动,这大大增加了普通民众感染的可能。

国家新冠病毒肺炎联防联控机制专家组成员冯子健指出:不论政策以什么样的形式进行调整,我们多数人都难免遭遇一次感染。“最终我们可能80%-90%的人都会经历感染。”

但我们完全没必要恐慌。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指出:现在病毒传染性极强,但是致病率大大减弱。“感染不可怕,99%可在7-10天完全恢复。”

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兰娟认为:虽然无症状感染者有传染性,但无症状感染者不是病人,大家无需恐慌。

广州医科大学党委书记,国家感染病临床重点专科负责人唐小平认为,“现在新冠病毒的毒力已经进化到季节性流感的水平,有些甚至比季节性流感毒力还低,所以大家真的是不用恐慌。”

12月8日,“华山感染”微信公众号发布张文宏团队的文章特别指出:应对新冠,99.5%的人可能不需要去医院。

抗原检测,非必要不用做!

最近,网上很多信息反馈,抗原检测出现假阳性和假阴性,很多人疑惑,抗原检测还做吗?

有媒体报道,国家卫生健康委临床检验中心副主任李金明曾在发布会上说:如果说我们拿敏感性在85%、特异性在97%的试剂盒在千万人口的城市去做筛查的话,会得到30万个阳性,但这30万个阳性里面只有9个是真的。所以说抗原检测应该用在高风险、高流行率的、相对聚集性感染的人群检测。我们一般人群不要随意做抗原检测。

黄埔方舱医院医疗队队员、中山三院感染科医生庞毅华表示:居民所居住的区或县没有高风险区,是不需要做抗原测试的。身体没有感到不适也没必要自测抗原。对于已确诊患者,在住院期间或恢复期通过抗原自测观察病情也没有必要。小孩和老人也不建议抗原自测,他们需要在家人或懂得规范操作的人员指导下进行检测。

如果需要做抗原快筛,操作一定要规范。另外,抗原筛查试剂保存要得当,如果破坏了试剂稳定性,很有可能出现假阳性。

做好日常防护,无需屯药!

中国工程院张伯礼院士给出的日常防新冠建议有以下四点:第一,少聚集,少外出。因为冬季寒冷,适合病毒生存,熬过了冬末春初这两三个月,疫情形势基本就会好转。第二,坚持戴口罩,勤洗手,勤通风。第三,一定不要熬夜,子午觉要睡好。第四,保持咽喉部的湿润,喝些清咽的茶,例如用菊花、金桔、陈皮泡茶,经常喝一点,保持口腔湿润。

12月8日,国务院应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联防联控机制综合组发布《新冠病毒感染者居家治疗指南》,列出了新冠病毒感染者居家治疗的七大类常用药:比如针对发热,可以选用对乙酰氨基酚、布洛芬、金花清感颗粒、连花清瘟颗粒(胶囊)等;针对恶心、呕吐等,则可以选用藿香正气类制剂。大家根据《指南》配备适量常用药就可以了。

国家卫生健康委医疗应急司司长郭燕红提醒,没有必要去囤积和抢购药物。

不能病急乱投医,更不能防病乱吃药。要知道,是药三分毒!而且药都是会过期的。在没有生病的情况下乱吃药或者是一不小心吃了过期的药,很可能不能治病反而致病。

多喝水、提高自身免疫力成共识!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感染科主任张文宏在疫情第一年就指出:免疫力是对抗病毒最好的药物。防新冠,要做到:“多喝水,多睡觉,多吃鸡蛋,不要瞎混”。

中国工程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院长宁光提醒,对于感冒及新冠的预防还应以增强自身免疫力为主,多喝水。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药学部赵志刚教授和药师张珞妃表示,多喝水,还能够增加尿量,尿液可以帮助人体带走体内的毒素、病毒和细菌。

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应对可能到来的新冠病毒感染高峰,最硬核的抗新冠方法,就是提升你的免疫力。最简单的方法就是接种疫苗,多锻炼,多休息,多喝水。

记者:沈静

编排:夏冰冰

郑州疫情中,被困黄河滩上的22天

11月2日,驾车驶离黄河滩的那天,看到路口的杨树叶已经从翠绿变成一地枯黄,时间才在刘琦(化名)的心中有了实感——他已经困在黄河滩22天。

10月12日,刘琦和四位朋友一起来到黄河边露营,本是一次轻松的户外之旅,却因郑州疫情的暴发而充满了不确定性。据河南省卫健委发布的信息,10月12日至14日,也就是刘琦五人在户外的三天里,郑州市新增本土确诊病例24例。14日,他们返程时,才发现来时的村道已经被封,所持的核酸证明也已经过期。虽然离家只有不到一个小时车程,但他们无路可循,几乎陷入了一座孤岛,只能重新扎上帐篷,等待解封。

22天的时间里,他们挖地坑取暖、采豆子充饥。静谧荒凉的黄河滩,见证着他们苦中作乐的“荒野生活”。

以下是刘琦的讲述:

被困黄河滩

我是一名户外爱好者,平日里最大的爱好就是和朋友们一起旅行。我们曾在昆仑山大峡谷中驱车涉水,也曾在乌兰布和的沙漠里扎寨露营。新冠疫情暴发以来,很多地方出现了新冠确诊病例,出行不再像以前那么容易,我们逐渐停下了户外旅行的脚步。

对于户外爱好者来说,我们最向往的就是野外和自由的生活,躺在家的时候,我总是自己翻看以前在外面拍的视频。也总在群里和朋友们聊天,和他们诉诉苦,回忆回忆到处旅行、露营的日子。

我在郑州荥阳的一家兽药公司上班,做销售,需要经常出差见客户。十月初的时候,郑州出现了新冠确诊病例,我几乎没有办法再出差,工作也就闲了下来,有了很多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人一闲下来,就更想往出走,正好平时总和我一起出去玩的四个朋友都是个体工商户,疫情下生意不忙,我们就想着既然远的地方去不了,能不能在家门口露次营。就这样我们开始计划这次的旅行,目的地是郑州荥阳的黄河滩,车程不到一个小时,不用出郑州市,我们想着这样应该比较安全,不会受疫情影响。

10月12号,那天郑州公布的确诊病例是13例,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指挥部没有公布太多封控措施,只是建议“非必要不离郑”。我们五个人开了四辆越野车,还带了一条流浪狗,从荥阳上省道,驶出省道后穿过两个村子,走过一段土路,就到了黄河滩。滩地紧邻黄河,南北有三四公里宽,都是无人的荒地,长满了野草、野树,景色很好,有种远离城市的原生态美。我们在黄河岸边扎起帐篷,黄河河面有将近一公里宽,望过去非常开阔。

刘琦一行人被困的黄河滩区。受访者供图

最开始的两天我们过得很潇洒,吃烤肉,喝啤酒,晚上就在黄河边上围在一起聊天、打扑克。时间非常快就过去了,五个人玩得忘乎所以,中间也没太关注疫情。直到14号那天打算离开的时候,我们才知道这两天郑州疫情防控升级了(12-13日新增19例确诊病例),有很多村道、乡道都实施了封闭管控。

14号上午,我们开车驶出滩地,正要上村道,发现村道的入口处被铁皮挡住了,那条路是我们知道的唯一一条可以从黄河滩返回的路。当时围挡处没有人,我们没办法和村子里的防疫人员取得联系,考虑到当时疫情的紧张形势,我们暂时没有向上反映问题,怕给村子和郑州市的防疫工作添麻烦。

因为此前郑州也有过几次封控,都是没几天就解封了,所以最开始我们也没太当回事,想着几个人工作都不太忙,带的物资又还充足,就索性把露营延长几天,等道路解封之后再回家。我们五个人回到黄河边上,重新扎好了帐篷,继续露营生活。

这期间我们不是没有想过早点回去,每次闲下来我都会去关注郑州疫情的动态。我们发现疫情形势愈发严峻,多个区县都开始静默,小区群里每天都通知说小区实行“不进不出”的封控措施,我还看到小区里有人尝试翻出小区结果被带到派出所。当时各地也都要求24小时核酸,我们没有核酸,哪怕设法通过村道也担心回不去小区,会有更多意外情况发生,所以只好等待解封后再返回,期间也没有跟官方沟通联系过。

我们的车上有一块500瓦的太阳能电池板,能保证五个人用手机的需求,随时可以和家里人沟通。车上有睡袋,有简易的工具,有燃气炉和剩下的很多食材,所以最开始的几天里,过得也还算舒服,但很快,各种问题开始接连出现。

最先出现的问题是食物短缺,我们带的肉很快就吃完了,到了第三四天的时候,每天吃的都是老四样:红薯、土豆、玉米、洋葱。等到了第七天左右,带的油用完了,我们从原来一天三顿改到一天两顿,每天用水煮点儿土豆、洋葱,用盐拌着吃,物资最匮乏的时候,我们每个人每餐只能分到一个土豆或者红薯,但很快 “老四样”也快吃没了。

被困第五天,刘琦煮土豆和鸡蛋做早餐。受访者供图

那时我们带的水也不够了,我们想过用黄河水过滤后烧来喝,但黄河水泥沙实在太大,过滤器都用坏了好几个,我们只能打来黄河水,静置几个小时,等泥沙沉淀几个小时以后用来洗手、洗脸。

食物开始出现短缺的那几天,天气也冷了起来。12号出发的时候天还比较暖和,我们每个人只穿了卫衣和一件外套。20号左右一刮风下雨,温度就降得特别明显,到了晚上只有六七摄氏度。那几天一到晚上八点左右,我们就都钻进了睡袋。后来冷得实在受不了,睡觉前还把水烧热,倒进暖水瓶,揣进睡袋,冻得不想动也不想说话。

我之前最长的一次在户外待过五天,从来没有过时间这么长的户外经历。按我的经验来看,那几天黄河滩的气候环境需要带上温标更高的睡袋,还有生火的炉子和可以烧火的金字塔帐篷,但我们当时什么都没有,睡袋的温标都是10℃左右,到了晚上很不舒服。

我还记得黄河滩下第一场雨的时候,一个朋友的帐篷被雨打湿,里面灌了水,冷得不行。当时他情绪有点儿崩溃,吵着要走,我们安慰了好久才平复下来。那几天里,看着食物一点点变少,天气一点点变冷,最初朋友相聚的兴奋感被冲淡,明显感觉到所有人都开始为生存问题焦虑了,而村道还迟迟没有解封。我们商量不能再继续等了,得动起来去想办法解决食物和取暖的问题。

“荒野”生存

我们留一个人在营地守着,另外四个人去滩地探索,寻找食物和饮用水。那几天我们在沟边找到了几个野南瓜,在河滩的水泡里找到了四条搁浅的鱼。后来我们又在堤坝附近找到了一块农民开的荒地,里面种着黄豆、玉米,食物实在匮乏,我们只能先“借”来一点儿,想着等以后有机会再把钱还给村民。

比较幸运的是我们还找到一处石榴地,石榴地旁边有灌溉用的水管,就在地里放着,我们就用桶接水提回来烧着喝,暂时解决了饮水的问题。

天气越来越冷,我们拿着车上的工具,在滩地上寻找枯死的野树,砍来生火烧柴。但河滩风很大,又偶尔下雨,生火还是抵不住寒冷。我之前去过新疆旅游,看到过当地人挖地坑取暖避寒,我们就商量着挖一个地坑,搭一个遮风避雨的棚子,几个人聚在一起烧火取暖。

地坑很快就挖好了,但遮雨棚的材料并不好找,我们把滩地走了个遍,找到一处垃圾堆,里面有几块破木板,我们就用木板搭起雨棚,再找来不少树枝、树叶盖在上面,建成了一个小避风港。

刘琦一行人建的土坑和雨棚。受访者供图

那几天其实很苦,每天都要干很多活。早上一起来就得去找枯树,有时候要走两三公里,找到枯树后,我们再一点点把树锯断,拉回来,砍掉树枝,劈柴烧火,两三个小时都弄不完。等到了中午,还得去找吃的,做饭,洗碗刷锅,一套流程下来又要花两三个小时。

我们每天百分之八十以上的时间是被劳动占满的,但说实话我并不讨厌这样的生活,以前在家里总觉得闷,感觉时间过得慢,到了野外每天忙了起来,倒觉得很充实,一天天过得很快。

有时闲下来几个小时,我会去黄河边散散步,观察河面和两岸的变化,也偶尔飞起无人机,跟拍一下河边的飞鸟,睡不着的时候往天上看一看,能看到很多星星。我把野外的生活拍下来发到短视频平台上,有不少人看了之后甚至觉得很羡慕,他们给我留言说宁愿过你们这种生活也不愿意憋在家里。

回家

这样熬了15天以后,我们终于看到了其他人的面孔。10月底的时候,我们正在营地休息,一位大哥走了过来,说他是来看看我们的,我说你是谁呀,他说你们摘的就是我家的豆子。我们这才反应过来,赶快跟人家道歉,想把豆子的钱还给他,大哥人非常好,坚持不要我们的钱。

大哥是王村的村民,在河滩开荒种了豆子、玉米,刷短视频的时候看到我们被困在黄河滩,去他家的地里摘豆子吃,所以趁着下地收豆子过来看看我们,问问我们需不需要什么帮助。大哥和我们说,现在疫情,大家出门在外都会遇到有困难不容易的时候,能帮一把就帮一把。

我们后来才知道,他家里种了18亩石榴,秋天收了两万斤,因为疫情物流停运全都滞销了,所以他能理解我们遇到的困难。后来又陆陆续续来了两三个居民,都很热情地帮我们带东西,给我们自家的米面。感觉好像疫情时期,大家都更能理解别人的困难,都更愿意去帮别人一把,我们心里很温暖也很感动,后来我们还花钱买了大哥滞销的石榴,也力所能及地帮他一把。

刘琦的一位朋友正在砍柴。受访者供图

和村民联系上之后,食物的问题解决了,我们需要什么菜就和村民说,他们和村子报备,第二天拿到菜后再给我们送过来。期间我们还改善了一顿伙食,托村民买了五斤肉过来,遗憾的是肉没看住,最后被狗偷吃了三斤多。

时间一天天的过去,我们苦中作乐。我的心态一直是凑合凑合,马上就回家了,结果凑合了22天也没能回去。22天没洗澡,身上穿的衣服从白到黄再到黑,脸也晒得黝黑。每天被风吹,我手上裂了很多小口,头发也长得不像样。我体重倒是没有太大的变化,只瘦了一斤,但听说同行的一个朋友瘦了快十斤。

11月2号那天,我们上网看到很多媒体都说郑州逐步解封了,收拾好东西,打扫了留下的垃圾后,我们打算尝试开车返回。当时心情还挺复杂的,一方面困了这么久终于能回家了,很激动。但另一方面也有点儿舍不得这个住了22天的地方,走的时候我在地窝坑里刻了字“建于2022年10月”,希望能给自己留下一些回忆。

要走的时候才发现,我们挖的土坑里已经长出了小草,出去的土路旁有一棵杨树,来的时候还是翠绿的,回去的时候叶子都枯黄掉落了,那个时候才感觉到原来我们已经在这儿困了这么久了。现在回想起来,我们算是不幸中比较幸运的一群人,很难想象如果一个没有户外经验,装备也不齐全的人面对我们这种情况能怎样做,肯定会很崩溃吧。

村道入口的围挡拆除了,一路回家都还顺利,回到小区的时候现场采集了核酸,在车上过了一夜,第二天就回到了家里。和家人报了平安后,第一件事是洗了个澡,第二件事是躺在床上。风餐露宿了二十多天,才意识到家里原来这么舒服。

可在家待了几天,我又开始想念黄河滩边的那个土坑。我老婆在异地上班,疫情期间见不到面,几个好友都在郑州的其他区,因为疫情无法跨区,也没法相聚,一个人每天待在家里,感觉时间又过得很漫长,心里很闷,有点儿理解了为什么网友都留言说羡慕我们在黄河滩边的生活。

前两天,确认了村道、乡道不再封控,返程不会有阻碍后,我又自己开车回到了黄河滩,在黄河滩住了两天。每天早上听着鸟叫起床,晚上看着星星入睡,终于不再为食物和回家焦虑,我想好好在这儿休息一下,再回到家一点点让生活回归正轨。

新京报记者 史航 马毅菲

编辑 杨海 校对 赵琳

免责声明: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