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鼎记猛将加点(TVB武侠剧|1998版鹿鼎记陈氏小宝独具一格真情有义气)
鹿鼎记猛将加点文章列表:
- 1、TVB武侠剧|1998版鹿鼎记陈氏小宝独具一格真情有义气
- 2、从哪一部小说开始,梁羽生再也无法追上金庸,分水岭正是这部书
- 3、无线五虎的恩怨始末
- 4、做美甲从唐朝就开始了!为了美,古人们可以不要命!
- 5、有甜有咸还有辣:粽子到底哪里的最好吃?
TVB武侠剧|1998版鹿鼎记陈氏小宝独具一格真情有义气
“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在金庸十几部作品中,《鹿鼎记》作为收山之作,其意义非同一般,较之其他作品有明显的不同。
从《书剑恩仇录》的陈家洛到《射雕英雄传》的郭靖,代表的是儒家之侠,从《神雕侠侣》的杨过到《倚天屠龙记》的张无忌,诠释的是道家之侠,从《天龙八部》的乔峰、段誉、虚竹到《侠客行》的石破天,则表现的是佛家之侠,由此可见,金庸前期作品的主人公代表的立场和寓意一直在不断变化,直到最后《鹿鼎记》韦小宝的出现,却成了一种“反侠”,也使得这部《鹿鼎记》被视为金庸创作的最高峰、最顶点。
在众多影视改编版本中,出演韦小宝的不乏娱乐圈重量级影星,梁朝伟、周星驰、陈小春、张卫健、黄晓明、韩栋等先后演绎过这一角色,但说到令观众印象最深刻的电视剧版本还是陈小春扮演的韦小宝。
1998年6月1日,香港TVB根据金庸名著《鹿鼎记》拍摄的同名古装武侠剧《鹿鼎记》播出,该剧同样由李添胜监制,陈小春、马浚伟、梁小冰、陈少霞、刘玉翠、冯晓文、邝文珣、徐濠萦、陈安琪等主演。
《鹿鼎记》这部小说的名字和《天龙八部》一样都是寓意深刻,“鹿”是“逐鹿中原”的“鹿”,“鼎”是“问鼎”的“鼎”,因此,从名字上看,《鹿鼎记》就和政治、权力斗争是紧密相连的。可见,金庸在这部小说中仍然深深地关心着政治。
《鹿鼎记》把时代背景设置在明末清初,讲述了从小在扬州妓院长大的韦小宝,以不会任何武功之姿态闯江湖各大帮会,周旋于皇帝朝臣之间并奉旨远征云南、俄罗斯的故事,塑造了一个与传统侠客完全不同的小人物形象,并借这个形象讽刺了一些道貌岸然的伪君子和迂腐顽固的思想。
98版《鹿鼎记》可以说是香港TVB剧成熟期类型化、批量化的产物,它身上带有的快餐商品的属性,使之成为最“好看”的电视剧,也是所有电视版本中最为经典的一部。陈小春对“韦小宝”的性格刻画已到达了一个顶峰,超自然的演出使得陈氏“韦小宝”成了一个不可超越的品牌形象。
说到韦小宝,不得不说他的七个老婆。金庸在之前的小说中也有过多女爱一男的例子,比如杨过,小龙女、郭襄、郭芙、程英、陆无双、公孙绿萼等众多优秀女子都对其倾心,虽然杨过放荡不羁,风流倜傥,但金庸还是让他只选择了一个小龙女。再有张无忌,赵敏、周芷若、小昭、殷离等四个姑娘对他也是全心全意,张无忌也曾幻想四个姑娘要是都在他身边多好,但金庸还是让他的“梦想”落空。最后到了《鹿鼎记》,到了韦小宝这个人物,金庸一反常态,刻画了一个小人物流氓形象,却得到七个如花似玉的老婆!
阿珂是韦小宝七个老婆中最漂亮的,美如天仙,容光照人,如花似玉艳丽中又透着几分清丽,清丽中又透着几分女子与生俱来的秀美,皮肤粉腻如雪,冰肌玉骨,仿佛是画中才有的粉雕玉琢的脸蛋儿。该剧中饰演阿珂的梁小冰虽然不如饰演小龙女的演员那样绝代姿容,但好在韦小宝其他六个老婆在容貌上并未胜过她。
阿珂一直倾心于郑克塽,对韦小宝态度冷淡,并多次险些伤害韦小宝性命。后来逐渐发现郑克塽本性,遭到郑克爽的迫害和辱骂时,才想起韦小宝当初对她的轻薄和“誓言”,才发现那个愿意发誓誓死都要娶她的人,那个一度轻薄她而又对她的打骂甚至杀念都不在乎的人,那个一度破坏她和郑克爽的“姻缘”而死缠不休的人,那个一而再再而三的寻找她为她苦闷担心她放心不下她的人,才是真正在乎她爱她的人!她与韦小宝的感情可以说是细水长流型,后来下嫁于小宝,并生下韦小宝的大儿子韦虎头。
虽然韦小宝对阿珂采用了 “迷奸”的卑劣手段,而且还“强奸”他人老婆(神龙教教主夫人),可是,试问为什么每个女子到最后都愿意跟他?愿意不在意他的“三心二意”的爱情?愿意和其他六个女子一同分享这个男人?那是因为这个男人虽然贪生怕死,虽然贪图小利,虽然油嘴滑舌,虽然没有上层的武功,但是,他运用了他的聪明伶俐的头脑借助自己的“权力”一而再再而三的保护自己的老婆,他无论对皇帝还是天地会,都算得上“好兄弟,讲义气”。所以,七个女子知道他的为人,知道他的忠义之心,仁义之气,都愿意和睦相处跟他一辈子。
神龙教教主夫人——荃姐姐,剧里不足之一,就是结尾那几集过于仓促,对于荃姐姐对韦小宝的感情变化,没有再加点戏份来刻画,以至于从陆高轩和胖头陀拿大喇嘛桑结和蒙古王子换回苏荃之后,到洪教主与其他人大打出手时苏荃却要跟着韦小宝走,让我对这中间连一点过渡都没有的感情产生了丝丝怀疑,不过,冯晓文的苏荃既有美艳又有气势,还是挺符合神龙岛大姐大身份的。
方怡,我对这个女人不满的地方是,她三番四次的害小宝,我知道站在她的立场来说,小宝是不够关心她,明明有四十二章经却不拿去换她和沐剑屏,害她们在神龙岛上受苦,可是一次两次也罢,虽然她可能不是自愿的。但是,我们的韦小宝同学,却很能忍受她的不是并且还报有一颗仁爱的心,不计前嫌原谅了方怡。可见,小宝是重情重义之人。
双儿对韦小宝来说是最了解他最细心最“宽宏大量”的人。她不仅帮韦小宝找他的“俏老婆”,而且,还为了知道小宝的下落而冒险进入深宫来寻找小宝,这份情意,连看守的亲兵和多隆大哥都为之感动,问其有无姐妹,好娶这样重情重义的女子为妻。
曾柔和沐剑屏算是此剧中一直都很乖巧的两个老婆了,曾柔戏份不算多,但也可以见出她一直收藏着那三颗筛子对小宝的心意。沐剑屏在整部剧中都是很乖巧的一个女孩,虽然韦小宝觉得她是个“傻丫头”,但是也是好女孩,多次在方怡面前为小宝说情,害羞可爱的样子,惹人怜爱。
最后还有建宁公主,这个建宁公主曾出演过阿紫这种阴辣狠毒的角色,所以演起刁蛮任性的角色自然也不在话下。对于公主的脾性我不是很能接受,但是她对韦小宝也算是情到深处为其死也愿意的地步,虽然,他们两个简直就是一对活宝,又气又搞笑。最经典之一是,韦小宝带七个老婆跪在陈近南的坟前,希望师傅早点投胎,入其夫人之腹成其子。建宁公主却说,那我宁愿不生儿子。小宝很是经典来了一句:“生儿子有赏,生女儿自己养!”公主呜呜的哭了。。。
TVB的编导功力圆熟,叙述直截了当,节奏明快,不像内地许多武侠剧那么死板疲缓。陈小春版《鹿鼎记》的编剧在尊重原著框架的前提下,增加了许多原创桥段,增强关键人物之间的联系,如双儿提前出场增进男女主人公感情羁绊,茅十八约会对象改成吴六奇,韦小宝茅十八路上偶遇的沐王府人士改为沐剑屏、方怡等人并增加了互动。一些小说的纰漏,也都一一作了修整,几个老婆与韦小宝之间的情感基础,也尽可能去完善。全剧保留原著荒诞嬉闹的意味,弱化阴暗的色彩,沿袭了TVB剧一贯的暖色调。
陈版《鹿鼎记》编剧对原著的每一处改编皆有深意,他是在准确判断观众喜恶的基础之上的改编,使这部通俗文学作品中的经典之作更加贴合现今观众的口味。陈版《鹿鼎记》是金庸的,同时也是大众的。这里所说的大众化并不是指影视作品表层的故事本体,而是指影视作品故事的内涵,应该是具有人性深度的、符合大众审美心理和审美需求的、与大众情感同频共振,并且能对大众情感世界产生强大召唤力量的深度模式。欲了解这一模式,首先可从该剧的角色塑造分析起。
陈小春出演韦小宝时已过而立之年,和原著中韦小宝的年龄差异之大导致众多观众一时难以接受,认为此版小宝太“老”。但从另一个角度审视,正是由于生活的历练,陈小春虽是极尽滑头之能事,但一颦一笑间已然流露沧桑感,使得该剧中的小宝从一开始就以成熟态出场。金庸原著中刻画的小宝,聪明伶俐滑头自始自终未变,但在生活污水的浸染中,小宝那流氓无产阶级的习性,已逐渐变本加厉,他的人情练达,世事洞明,已更多地有讽刺意义。
陈小春版小宝,出场便是一组大快人心的镜头:他眼见恶人欺负孩子,心中不平,和朋友合计作弄恶人,自己又狠赚一笔。这一人物形象以此定下聪明机智、利人又利己的基调,并贯穿该剧小宝一生。他不再是原著中慢慢成长起来的孩子,而是一出场就熟谙世故人情的个中高手,他告知双儿 “此时得教一教你做人的道理”正是此点最好的体现。正是由于该剧中小宝以成熟态出场,之后的性格较易保持统一。他之后的官场权术不过是自然而然地举一反三,并未对其人生观造成根本性转变,于是他出场时表现出的“嫉恶扬善”的性格,也就顺理成章地延续下来。他的经历不再是一则由天真孩童成长为世故成人的令人喟叹的寓言故事,他自始自终保持世故与本真的完美统一;他不再是原著中说好不好、说坏也不坏的小滑头、小无赖,而是以聪明才智“利人利己”的“好人”,只是比其他任何好人都要懂得生活。
为了塑造这一矛盾的“好人”形象,TVB编剧大大削弱了原著中的讽刺辛辣效果。由于影视作品中的对话语言不可太过粗俗之故,该剧保留了大量原著中展示小宝聪明才智的对话,而大大削减了脏话、贫舌之言,在尽量不损伤小宝油嘴滑舌的本性的前提上,使这一人物的言语不再如原著中这般恶毒。言语恶毒,绝非原著中小宝惹人喜爱之处,反令人生厌,这一处理,无疑大大增强了小宝的可爱感。以受众心理来看,虽然大多数人会喜欢小人物,但是没有人真正愿意去喜欢一个流氓无赖;每个人都欣赏聪明机灵、逢凶化吉之人,但是没有人甘愿爱上一个口舌恶毒的小人。所以很多人无法接受原著中小宝的形象,但却对陈小春的小宝始终恨不起来。编剧这一改动,无疑巧妙地抓住了受众的心理。
但这一改动的代价,就是原著中讽刺意味的削弱,而这讽刺所在,正是原著最深刻的内涵。原著中历来为人评说的“中国人,向来这样”,轻描淡写一句,却给了中国人一记响亮的耳光,剧中已然不见;神龙教的造神运动与阿谀奉承对现实的影射亦是点到为止;澄观墨守陈规、死搬教条的深刻教训被嘻嘻哈哈一带而过。原著的讽刺之处皆数淡化,甚至基本不见,于是对大多数观众来说,《鹿鼎记》成了彻底快乐的故事,不需承载太多思想理念与深刻内涵。所以陈版《鹿鼎记》从思想价值上来说,远不如原著。
但是,该剧绝非毫无思想内涵的庸俗之作,它的思想价值在于时常被观众忽略的“真情”二字。
该剧虽然也是描绘世间百态、人情冷暖,却更多把真情刻画作为主线,世态炎凉一词,断然用不上。原著中的情,是利益层层交叠之下沉淀的真情,而该剧是真情与利益始终交织,同时浮上水面。而达到这一改编效果的基本方法是使原著中浓重政治色彩的淡化。这就必须谈到《鹿鼎记》中另一位男主角——康熙形象的塑造。
正如陈小春的小宝已不再是原著中的小宝,而马浚伟的康熙也不再是原著中的康熙。小宝以利人利己的形象出场,康熙一出场便慨叹“自古称为君难,苍生为重”,一位为国为民、呕心沥血的明君形象呈现荧屏,于是与小宝一样,第一幕便定下了该剧中康熙的基调,亦贯穿始终。
该剧中的康熙尽量尊重历史和原著,在事业上不可谓不成功,建立万世不拔之基;但在感情上,却成了一位令人感怀的悲情人物。而迈出真情的第一步,就是把康熙拉下神坛,成为彻彻底底的人。该剧中的康熙少了原著中的冷静自持,多了一份属于人类的胆小无措,被刺客吓到爬桌子,实在大大有损皇帝形象。可以说,这一康熙在远离金庸原著的同时亦远离了历史,他不再是历史上叱咤风云的圣祖皇帝,而只是一个英明的仁君。圣君与明君,其实相差远矣。不过受众大多喜欢明君远胜于圣君,因为前者更贴近真实,更亲切可感。然而,该剧在淡化康熙个人胆识城府的同时,丝毫不减其作为皇帝的英明神武,用实写的手法讲述原著中所没有的力保汤若望、狱探苏克萨哈、夜闯鳌拜府等桥段,使康熙这一形象在剧情伊始就与政治紧密联系,删除大篇幅的道德教化,一切以实际行动来证明。
康熙的人性化,在与韦小宝的友情中最得以淋漓尽致地体现,编剧亦是大力刻画。原著中康熙的确喜欢小宝,而且识人,他“知道小宝虽然是天不怕地不怕的疏懒无赖,其实有举足轻重的本事”,但视为弄臣之心始终存在。在康熙心目中,一直颇为瞧不起这个不学无术的小丑;他用他,但又坚信他永远不如自己;虽然他深知朋友君臣之间不可侮辱,但若存轻视之心,与侮辱又有和差别?而这版康熙,对小宝的喜欢是建立在相互尊重的基础之上的。当然,前提是该剧抬高了小宝的形象,降低了康熙的形象,于是使两者间距离拉近,使平等对话成为了可能。剧中小宝逃脱鳌拜魔爪之后,康熙笑道“小桂子你真厉害”,这是发自内心的最高肯定,在他眼中,小宝的胡言乱语是高超的应变能力,他不但没有鄙视,反视作值得学习嘉奖的谋生手段。也就是说,康熙从未否定过小宝的生存方式,是建立在欣赏基础之上的尊重与认同,他虽是时常撮着小宝的额头催他念书,也是朋友间的亲昵言行。比较一个细节,小宝从罗刹国归来之后,原著中康熙真情流露道:“咱们君臣两个有恩有义,有始有终”,而剧中却是“有情有义,有始有终”,一“恩”,一“情”,相差远矣。
不仅是主角,该剧在配角的塑造上亦是大大强调了“真情”。
比如原著中韦小宝初见陈近南,见他“目光如电,直射过来,不由得吃了一惊,双膝一曲,便即拜倒”,不怒自威的领袖形象跃然纸上,而且他多次严厉向小宝道出自己对他为人“实在并不喜欢”,一股凛然之气迎面袭来。而在剧中,陈近南的威严降低到最低点,他更像一名和蔼可亲的长辈而非天地会的总舵主,他对小宝的态度也远比原著中来得亲切,更有坦城相对的真挚。这一改编在大大弱化陈近南作为领袖形象的同时,也使小宝对陈近南的亲近之情更加顺理成章。他不再是折服于陈近南的领袖威严,而是在潜移默化中被其作为长辈的关怀深深打动,他们之间的师徒之情,亦不掺杂任何政治色彩,皆是真情所致。
天地会不再如原著中人物众多、声势浩大,剧中多次露面的只有徐天川、玄贞道人、风际中、钱老本、高彦超五人,而其中着重刻画的只有徐天川一人。原著中戏份不多的老人在剧中被塑造成脑筋不灵、傻气十足的喜剧角色,他死搬教条,一腔热血却空有口号,他完全不解韦小宝诸多心机所在,于是被小宝一次次玩弄于股掌而只有大叹“韦香主你真是深不可测”。这一形象,正是该剧中天地会的缩影,他们善良正直却又毫无作为,胸怀大志却又愚钝鲁莽,他们被韦小宝信任却又被他玩弄,他们对韦小宝无奈却又深深敬重。正是他们的笨凸显了小宝的绝世智慧;亦是他们的笨,使天地会众人淡化了原著中强烈的政治反讽意味,单纯如一个个可爱的长辈。
天地会的表现手法亦运用在其他角色上,王公大臣莫不如此。由于皇宫戏远比天地会戏份重得多,皇宫中人的形象也远比天地会众人具体、有个性。索额图的察言观色,康亲王的老奸巨猾,明珠的吹嘘拍马,多隆的正直憨厚,无一不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加之御前侍卫张康年、赵齐贤的插科打诨,使他们既具备官场中人的弊端与丑陋,却又在更大程度上强调了他们可爱滑稽之处。于是原著中对官场虚伪奸诈的无情揭露在剧中成了无关痛痒的笑料,所有原本具备社会批判性的人物在剧中成为可爱可笑、有缺点但无伤大雅的漫画式人物。讽刺色彩淡化在一片欢笑之下。
陈版《鹿鼎记》是由一群好看的人物推动的好看的剧情,它缺失的是人性及社会的批判性。但是它并非毫无内涵可言,它的思想沉淀在轻松搞笑的外包装之下。与原著大相径庭的是,它的中心思想是“真情”,这是与强烈的人性和社会批判全然不同的另一种深度。
其实,金庸先生的《鹿鼎记》所达到的艺术高度与思想高度是任何一版影视作品都难以望其项背的,但是1998年陈小春版《鹿鼎记》之所以成功,是因为它拥有了属于自己的灵魂。该剧没有不自量力胆敢在思想深度上与原著一较高下,所以它另辟蹊径,它表达宣扬的是爱,最后发挥到极至的也是爱。这是人类永远的话题之一,所以它在受众心中留下的荡气回肠并不比原著逊色多少。这是一种最普通平凡的经典,却亦是永久的经典。
98版《鹿鼎记》的片头曲《叱咤红人》由陈小春演唱,歌词幽默,唱风搞笑,很符合韦小宝的个性。而片尾曲《头顶一片天》也非常好,此歌由马浚伟演唱,再一次体现了康熙对小宝的友情。
头顶一片天
无限快意到目前
微笑看看今朝天也从人愿
年轻的野心
尝试战胜自然
随意试试身手
接受挑战
但跃上了顶峰
心境已渐变
从前无愁是我
不似今年
独惜今天
难觅你再对面前
赢尽了世界一切
你却不见
谁为我再献真心不断
从哪一部小说开始,梁羽生再也无法追上金庸,分水岭正是这部书
如果我跟你说,梁羽生和金庸同时代开始创作,两人你追我赶,互有胜负,而且梁羽生和金庸几乎胜率五五开,你相信吗?
肯定不相信,那么,我们现在来给金梁PK做一个总结(从同一时代创作开始,不考虑梁羽生最初的两部清末小说):
1、书剑恩仇录PK塞外奇侠传。
金庸胜。
2、碧血剑PK七剑下天山。
梁羽生胜。
3、射雕英雄传PK白发魔女传
金庸胜。
4、雪山飞狐PK萍踪侠影录
梁羽生胜。
5、神雕侠侣PK冰川天女传
金庸胜。
6、飞狐外传PK散花女侠
梁羽生胜
7、倚天屠龙记PK云海玉弓缘
这一点有争议,倚天屠龙记更为出名,但不是金庸最好的作品,云海玉弓缘是梁羽生最好的作品,这一局还是算梁羽生胜
8、鸳鸯刀PK还剑奇情录
都是短篇,鸳鸯刀写得尤其差,梁羽生胜
9、白马啸西风PK冰魄寒光剑
都是短篇,梁羽生胜
10、天龙八部PK狂侠天骄魔女
金庸胜
11、连城诀PK风雷震九州
金庸胜
12、侠客行PK大唐游侠传
梁羽生胜
13、笑傲江湖PK侠骨丹心
金庸胜
14、越女剑PK飞凤潜龙
都是短篇,金庸胜
15、鹿鼎记PK游剑江湖
金庸胜
此后,梁羽生还有游剑三部曲,还有广陵剑,还有武当一剑,但是金庸已经封笔,不玩了。
我们来统计下,金庸和梁羽生的15次比拼,现在我们都知道,金庸是武侠小说第一名,梁羽生肯定比不过他。
但是金庸小说有很明显的七上八下,长篇小说要比短篇小说要好。
看这15次PK,金庸胜利了8次,梁羽生胜利了7次,相差也不是很多。
我们震惊的是,梁羽生居然还可以在和金庸PK的时候,胜利了7次之多。
回顾下,不是不可能,《七剑下天山》比《碧血剑》好、《萍踪侠影录》比》《雪山飞狐》好、《散花女侠》比《飞狐外传》好、《云海玉弓缘》比《倚天屠龙记》好(这一点存疑)、《还剑奇情录》比《鸳鸯刀》好、《冰魄寒光剑》比《白马啸西风》好、《大唐游侠传》比《侠客行》好,大家同意吗?
那么,既然如此,金庸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把梁羽生甩在身后的呢?
梁羽生是新派武侠的开山祖师,在他开始创作武侠小说一年后,金庸才开始写作武侠小说,可是今天,金庸俨然成为了全球华人的文化符号,梁羽生却只是一个普通的武侠作家而已,排名有时甚至不如古龙、温瑞安、黄易等,这是为何呢?为何梁羽生的小说不如金庸的好?金庸从哪一部作品开始超过了其他武侠作家?
这个问题有不少人讨论过,有人说,梁羽生个性比较拘谨,写的人物比较呆板,情节比较寡淡。也有人说,梁羽生写的人物大多千篇一律,可是金庸塑造的主角却是性格各异的。还有人说,梁羽生受到旧式小说的影响较大,正邪观比较正统,金庸写的却一直有比较丰富的正邪观,魔教也可以是好人,正派也有伪君子。诸如此类。
事实上,1966年,曾经有一个叫做“佟硕之”的人写过一篇《金庸梁羽生合论》,一直以来,大家觉得这人是他们两人的主编罗孚,直到后来,才知道这个居然就是梁羽生自己写的,在这篇文章中,梁羽生也反省了自己文章的诸多不足,同时,也承认金庸比自己写得好。
那么,金庸到底是从哪一部作品开始封神的,彻底超过了梁羽生,直到现在,他们两人无论是名气还是作品销量,都一个天上一个地下?
甚至到了今天,金庸已经被神话到了二十世纪小说家第四名,仅次于鲁迅、沈从文和巴金,而梁羽生只是一个普通的武侠小说家而已,是什么造就两人如此巨大的差异?
我在看到金庸和梁羽生的创作年表后,突然萌发了比较他们创作年表的冲动,比较后,得出了一个新的结论。
大家看,这是金庸和梁羽生的创作年表,再加上古龙的。
梁羽生自己在文中把自己的小说创作分为三个时期,从处女作《龙虎斗京华》到《江湖三女侠》,这是早期。从《白发魔女传》到《还剑奇情录》,这是中期,后面的是后期,不过写作这篇文章的时候才是1966年,我认为应该从《狂侠天骄魔女》开始,才是后期。
比较之后,我们可以看出,梁羽生创作了两部小说后,金庸看到武侠小说大有可为,同时被《新晚报》主编罗孚说服,开始写作《书剑恩仇录》,金庸的处女座显然比梁羽生的好,但是如果与同时的《塞外奇侠传》相比,似乎也相差无几。
金庸的第二部小说是《碧血剑》,同时梁羽生正在创作的小说是《七剑下天山》,这是梁羽生的代表作,也是他地域比较广大、情节比较复杂好看的一部了,《碧血剑》显然比不过《七剑下天山》,连金庸自己都说,《碧血剑》他一直在做修改,改的最累,也是写的最不好的一部。
也就是说,到1957年,虽然金庸写作了2年,他还是比不过梁羽生的。
但是到了《射雕英雄传》就不一样了,前两部小说,无论是金庸还是梁羽生,都创作了一年多,射雕英雄传却创作了两年多,29个月,正是这部小说奠定了他武林盟主的地位。
然而,令人吃惊的是,金庸和梁羽生的差距并不是此时拉开的,同时的梁羽生创作了奇谲瑰丽的《白发魔女传》,这部小说创作了一年,但是从知名度来看,并不弱于金庸,而且这部小说更是武侠小说中第一部女性觉醒的小说,女性作为主角,而不是男主角的附庸而存在,练霓裳算是第一个有独立人格的女侠。
金庸此后求新求变,参考《罗生门》写了《雪山飞狐》,这算是一个小品,质量也是不错的,但是金庸自己也说过,自己的长处在于长篇小说,情节的丰富多变,这种小品是显示不出其功力的。
如果梁羽生此时在于金庸较劲的话,那么梁羽生要略胜一筹了,此时的梁羽生创作了他的另一座高峰——《萍踪侠影录》,以明朝的土木堡作为真实背景,金庸有靖康之变,梁羽生有土木堡,此时应该扯平了,然而,《萍踪侠影录》并未创作很长的时间,一年便收尾。
1959年,金庸办起了《明报》,创作了名著《神雕侠侣》,喜欢的人认为这是奠定金庸小说基调的一本书,“侠之大者为国为民”这句话正是出自这里,不喜欢的人则觉得情爱太多了。同时的梁羽生似乎在于金庸较劲,创作了《冰川天女传》,同样描写了一个不食人间烟火的天女。这个时候,金庸和梁羽生的差距并不大。
金庸的《神雕侠侣》毋庸置疑是成功的,随后他创作了《雪山飞狐》的续集《飞狐外传》,这部小说质量上佳,但今天也并非其代表作,同时的梁羽生几部作品都一般。
1961年,金庸开始创作《倚天屠龙记》,一开始的连载名字叫做《天剑龙刀》,一个很非主流的名字,同时代的梁羽生创作了《女帝奇英传》,这是武侠小说创作的重要时代,在此之前,武侠小说全部都是以清朝和明朝作为背景的,金庸第一次以宋朝作为背景,此番的背景则是更为冷门的元朝,而梁羽生则第一次以唐朝作为背景,似乎要和梁羽生较劲,有意不拾人牙慧,又似乎唐传奇太深入人心,金庸一辈子也没有写过以唐朝作为背景的小说,最后在《三十三剑客图》中甚至抄录了《虬髯客》的原文,觉得“崔颢题诗在上头”。
随后,1962年是金庸最为黯淡的一年,金庸创作了《鸳鸯刀》,现在看来,这简直是一部闹剧,评价并不高,创作的《白马啸西风》也草草收场,这两部似乎本来就是作为短篇存在的,金庸这一年内外交困,不过大陆的逃港潮最终帮助明报走出困境。
同一年,梁羽生创作了一生中评价最高的代表作《云海玉弓缘》,论情节性和主角塑造,都是梁著第一,这部作品在那一年是压过金庸的,女主角厉胜男十分光彩,甚至逼着金庸作出了改变,把《倚天屠龙记》的女反派赵敏强行变成了女一号,而原来的女一号周芷若强行变成了女反派,赵敏身上似乎还有着厉胜男的影子,但是金庸写作技巧明显更高超,完结后的《倚天屠龙记》也成为其代表作之一,但因为女主角变化的突兀,一直以来进不了金庸作品前四名。
也就是说,一直到1963年,虽然《射雕英雄传》让金庸奠定了武林盟主的地位,但要让他真的脱离武侠小说的范畴而登堂入室,还不至于。他和梁羽生,甚至和司马翎、诸葛青云、卧龙生、古龙的差距也不是很大。
1963年,是金庸发生质变的一年,他开始创作《天龙八部》,同时梁羽生开始创作《大唐游侠传》,《大唐游侠传》也是一部很好看的小说,以安史之乱的真实历史背景演绎,酷爱金庸小说的张纪中翻拍的唯一一部梁羽生小说就是《大唐游侠传》。
但是《天龙八部》达到的高峰注定是巨大的,《天龙八部》一直创作了32个月,同时期的梁羽生创作了四部作品,但是这四部加起来也比不上《天龙八部》,如果说,梁羽生能用创作4部的时间好好写下《大唐游侠传》,或许是另一个样子吧。
金庸的挚友倪匡尤其喜爱金庸,他对《天龙八部》的评价是:
《天龙八部》是千百个掀天巨浪,而读者就浮在汪洋大海的一叶扁舟上。一个巨浪打过来,可以令读者沉下数十百丈,再一个巨浪掀起,又可以将读者抬高数十百丈在看《天龙八部》的时候,全然身不由主,随着书中的人物、情节而起伏。金庸的作品,到了《天龙八部》,又是一个新的巅峰。一个接着一个的巅峰,这是金庸创作力无穷无尽的证明,每一部小说,都有不同的风格,都带给读者新的感受。到了《天龙八部》,以为以后,总不能再有了,但是还有更新的巅峰。《天龙八部》的想象力,比《倚天屠龙记》又进了一步。更不受拘束,更放得开,浪漫激情更甚,堪称是世界小说的杰作。
可以说,这个评价并不过分,梁羽生写的《金庸梁羽生合论》中评价了金庸的几个缺点,比如金庸在爱情故事上惯用的题材是一男多女、并不专一,比如金庸小说在诗词、对联等方面经常闹笑话,例如黄蓉唱元曲等等,评价《天龙八部》时,梁羽生说这部小说的神怪色彩太多了,他说:
金庸初期的小说(在《射雕英雄传》之前),大体上也还是正常武技的描写,笔下的英雄尽管招数神妙,内功深厚,也还不能算是离谱。到《射雕》之后,则越来越是神怪,其神怪的程度,远远超过了梁羽生。《射雕》中的西毒欧阳锋用头来走路,手下蛇奴驱赶蛇群从西域来到中原;《神雕侠侣》中的寿木长生功,九阴神功,九阳神功;以至现在《天龙八部》中的什么天上地下唯我独尊功等都出来了,真是洋洋大观,就差没有“白光一道”了。但其中的六脉神剑,能用剑气杀人,也近乎放飞剑了。
但其实,武功只是手段,侠义才是目的,在这个方面,梁羽生虽然说过宁可无武,不可无侠,终究是拘泥了,没人在乎萧峰出场是不是背一个音响放背景音乐,制作激光特效,在乎的是精神内涵。
从此之后,在精神内核的广度和深度方面,梁羽生是彻底比不上金庸了。
似乎是《天龙八部》耗尽了金庸的才情,此后金庸接连两部作品都折戟沉沙了,而且和本来就作为短篇的《鸳鸯刀》和《白马啸西风》不一样,这两部作品金庸是寄予厚望的,甚至本来小说提纲应该是作为长篇小说来写的,那就是《连城诀》和《侠客行》,现在公认是金庸的二流作品,两部作品很奇特,一个是现实得令人窒息,一个是玄幻得令人吃惊,似乎应该中和下,都没有美感,这两部现在评价的人都不高。
同时代的梁羽生更差,创作了《狂侠天骄魔女》、《鸣镝风云录?》、《慧剑心魔》等小说,质量比起其代表作,更差了。
其实梁羽生本来还可以翻盘,无奈,1967年,金庸创作了《笑傲江湖》,如果说,《天龙八部》是以佛教思想的深邃贯穿其中,那么《笑傲江湖》就是以道家思想的浩渺注入的,这部作品的潇洒前无古人,况且金庸首次尝试了不写明历史背景。
这部小说连载了三年,这三年是金庸正式成神的三年了,梁羽生的《飞凤潜龙》、《侠骨丹心》和《瀚海雄风》都很一般,甚至炒起了金庸曾经炒过的冷饭了。
倪匡对《笑傲江湖》也是赞不绝口,他说道:
《笑傲江湖》没有任何历史背景,纯叙江湖上事。金庸特意舍弃了他最擅长的历史和虚构相揉合的创作方法,表现了他创作上多方面的才能。在一连串的曲折、奸谋之中,逐渐暴露伪君子的面目,解决了正、邪的真正意义,这是一部写尽人性的小说。
在写完《金庸梁羽生合论》合论的三年之后,《笑傲江湖》的横空出世,让梁羽生的小说彻底赶不上金庸的了。
随后,金庸雄心勃勃地想把《三十三剑客图》都写成小说,但只创作了一部《越女剑》而作罢,随后,金庸用了35个月的时间创作了《鹿鼎记》,自己开始了反武侠的写作,倪匡说,《鹿鼎记》不是武侠小说,而是一部反武侠小说,却是最好的金庸作品,实至名归。
同时代的梁羽生继续创作了《游剑江湖》、《风云雷电》、《牧野流星》,其中游剑三部曲是上等之作,但是这一时期其他作品太差。甚至梁羽生已经堕入了原教旨主义了,正邪分的泾渭分明,反派一概武功不堪、头脑不堪,正派全部脸谱化,《武林三绝》尤其差,只是为了连接宋系列和明系列,最后梁羽生也觉得太差了,是他唯一一部没能出版的作品。梁羽生知道自己的缺陷,结果为了所谓的创新,又写了一本以反派作为主角的《风雷震九州》,创下了奇闻,唯一一部反派是主角的武侠小说。梁羽生的作品不仅崩坏了,而且连取书名都不会了,取的一些中二书名,要知道,他可是十年前写出白发魔女的潇洒之人啊。
就在梁羽生准备放大招和金庸比的时候,出其不意的是,金庸封笔了,这个江湖不玩了。
梁羽生肯定也受到了打击,他说过,武侠小说,过了50岁就得封笔,写不动了,晚年的梁羽生创作的小说都长达40-50个月,三四年的时间,显然十分吃力了,写作最后两部的梁羽生甚至学起了古龙体,好像一个垂垂老矣的歌唱家只能在抖音直播的感觉,令人叹息
因此,我们现在来给金梁PK做一个总结(从同一时代创作开始,不考虑梁羽生最初的两部清末小说):
1、书剑恩仇录PK塞外奇侠传。
金庸胜。
2、碧血剑PK七剑下天山。
梁羽生胜。
3、射雕英雄传PK白发魔女传
金庸胜。
4、雪山飞狐PK萍踪侠影录
梁羽生胜。
5、神雕侠侣PK冰川天女传
金庸胜。
6、飞狐外传PK散花女侠
梁羽生胜
7、倚天屠龙记PK云海玉弓缘
这一点有争议,倚天屠龙记更为出名,但不是金庸最好的作品,云海玉弓缘是梁羽生最好的作品,这一局还是算梁羽生胜
8、鸳鸯刀PK还剑奇情录
都是短篇,鸳鸯刀写得尤其差,梁羽生胜
9、白马啸西风PK冰魄寒光剑
都是短篇,梁羽生胜
10、天龙八部PK狂侠天骄魔女
金庸胜
11、连城诀PK风雷震九州
金庸胜
12、侠客行PK大唐游侠传
梁羽生胜
13、笑傲江湖PK侠骨丹心
金庸胜
14、越女剑PK飞凤潜龙
都是短篇,金庸胜
15、鹿鼎记PK游剑江湖
金庸胜
此后,梁羽生还有游剑三部曲,还有广陵剑,还有武当一剑,但是金庸已经封笔,不玩了。
我们来统计下,金庸和梁羽生的15次比拼,现在我们都知道,金庸是武侠小说第一名,梁羽生肯定比不过他。
但是金庸小说有很明显的七上八下,长篇小说要比短篇小说要好。
看这15次PK,金庸胜利了8次,梁羽生胜利了7次,相差也不是很多。
但是从《天龙八部》开始,金庸就远远把梁羽生甩在了身后,通过《天龙八部》《笑傲江湖》《鹿鼎记》三大名著奠定了江湖地位。
此图可以看出,金庸确实适合长篇小说,重要的几部长篇小说,写作时间都长达2-3年,同时期的梁羽生已经写作了2-3部,可见与其写作2、3部小说,不如把一本小说好好写好。
此后的武林,便是古龙的天下了,经过早期的11部烂作之后,古龙越写越好,要深究古龙的创作时间是比较难的,只能精确到年份,他写作一般很快,很少有超过一年的,很多系列小说也分多年写完,但是四大系列小说:风云第一刀、七种武器、陆小凤和楚留香都很不错。在之后,就是温瑞安的四大名捕、黄易的寻秦记了,时至今日,几乎没有武侠了。
在金庸早就开始了武侠的改革,思索了佛教化的《天龙八部》、道教化的《笑傲江湖》、反武侠的《鹿鼎记》之后,梁羽生还在坚持着老的武侠道路,直到和金庸越拉越远,最终金庸封神,而今天的梁羽生几乎无人问津了,令人唏嘘不已。
因此,金庸真正和梁羽生,以及其他所有武侠作家拉开差距的小说并非《射雕英雄传》,而是晚期的三部小说:《天龙八部》、《笑傲江湖》与《鹿鼎记》,这也是最值得研究的三部金庸小说,刘焕读金庸便从这四部作品着手解读,这便是原因。
哪一部小说开始梁羽生开始落后?
如果现在有几本武侠小说,你之前完全没听说过,请问你会选择哪一本阅读?
《飞燕惊龙》、《江湖夜雨十年灯》、《关洛风云录》、《狂侠天骄魔女》。
可能会看书名会选择更秀气的 《飞燕惊龙》,更有江湖味的《江湖夜雨十年灯》,更有历史气息的《关洛风云录》,可是《狂侠天骄魔女》看这个书名一般人并没有欲望去阅读,看着像一个三流小说的书名。
如果再告诉你,这部《狂侠天骄魔女》当年可是选择和《天龙八部》对垒的,你一定更惊讶。
是的,金庸自从开启武林生涯以来,遭遇两次大战,第一次是连载《射雕英雄传》的时候,张梦还在连载《沉剑飞龙记》,当时这两部书各有一派粉丝,号称“龙雕大战”,如今,不管《沉剑飞龙记》还是张梦还,都无人问津。
另一次大战则是《狂侠天骄魔女》和《天龙八部》,金庸和梁羽生当时都已经创作了几个代表作,金庸有射雕三部曲,梁羽生则有天山系列,两个人的竞争白热化,到了1964年,同时开始连载这两部小说,而且都历时4年之久,字数基本上都是金庸和梁羽生最多的。
金庸小说字数排行:天龙八部154.09万字、鹿鼎记149.98万字、倚天屠龙记108.52万字、射雕英雄传93.72万字、神雕侠侣92.9万字、笑傲江湖92.8万字、碧血剑48.2万字、书剑恩仇录45.38万字、飞狐外传30.12万字、侠客行21.03万字、连城诀18.25万字、雪山飞狐8.57万字、白马啸西风5.43万字、鸳鸯刀3.21万字、越女剑3.1万字
梁羽生小说的字数排行:狂侠天骄魔女144.25万字、鸣镝风云录126.35万字、游剑江湖85.98万字、牧野流星84.57万字、风云雷电80.31万字、广陵剑80.29万字、冰河洗剑录67.1万字、风雷震九州66.38万字、瀚海雄风64.43万字、云海玉弓缘62.7万字、剑网尘丝62.69万字、江湖三女侠62.47万字、龙凤宝钗缘60.4万字、侠骨丹心60.29万字、武当一剑60.16万字、慧剑心魔55.07万字、弹指惊雷50.88万字、冰川天女传50.4万字、联剑风云录49.1万字、大唐游侠传47.58万字、散花女侠46.41万字、白发魔女传41.58万字、萍踪侠影录41.4万字、七剑下天山40.41万字、女帝奇英传39.93万字、绝塞传烽录39.48万字、幻剑灵旗36.16万字、武林天骄33.63万字、武林三绝30.65万字、龙虎斗京华21.26万字、草莽龙蛇传18.62万字、还剑奇情录12.74万字、冰魄寒光剑11.75万字、塞外奇侠传9.64万字、飞凤潜龙6.33万字。
可以看出,这两部作品都是金梁字数最多的作品,对他们的重要性可想而知,这部作品成功了,便可以封神,这部作品败下阵来,可能就要永远成为手下败将了,所以他们对这部作品极为重视。
看创作时间,这两部作品都创作了四年,但是那四年金庸只写了《天龙八部》这一部作品,而梁羽生则在扎戏,同时创作了《冰河洗剑录》和《龙凤宝钗缘》这两部作品,可以说集中力量写一部的话效果更好。
今天说起《天龙八部》可以说是家喻户晓,可是说起《狂侠天骄魔女》却无人知晓,其实我最早读过的一本武侠小说正是《狂侠天骄魔女》,8岁的时候偶尔读过,只有一本,似乎是到了故事中间了,后来再也没看过,只是隐约记得里面描写了一个很美丽的姐姐,但一直找不到是什么书。后来重新阅读后,才发现,众里寻他千百度,当年看过的书正是这一本《狂侠天骄魔女》。
但是时至今天,这本《狂侠天骄魔女》永远无法与《天龙八部》相比了,《天龙八部》的影视剧已经有了十几部了,《狂侠天骄魔女》只有1988年的一个影视剧,再也无人问津,武侠迷几乎没有没看过《天龙八部》的,但看过这本《狂侠天骄魔女》的人寥寥无几。
这一本有着许多的问题,正是这些问题,导致这本书不如《天龙八部》,也导致梁羽生无法与金庸相提并论。
大家都学过语文,但并不是每个人都是作家,这是因为初中语文教科书注重的是作文教育,而不是文学教育,这两者差多了,作文永远要求不走题,最好写议论文,四平八稳,而文学却讲究技巧,特别是叙述的文字。
小说的三要素是人物、情节、环境,最重要的并非情节,而是人物,很多网络小说,动辄几百万字,但是一个引人入胜的人物也没有,全是机械式的闯关游戏,这种小说自然没有人记得。
在人物塑造上,金庸堪称高手,他笔下的男主角,性格各异,有外向、灵活到极致的韦小宝,也有驽钝执着木讷的郭靖,还有优柔寡断却富有同情心的张无忌,也有嫉恶如仇敢爱敢恨的杨过,金庸的小说之所以好,大部分因为这些性格各异的男主角。
但金庸在女主角塑造上却不如男主角那么出彩,这方面梁羽生善于塑造女主角,笔下的女主角不是男主的附庸,各有各的性格,不管是叛逆似火的白发魔女,还是倔强的厉胜男,也各有特色。
可是梁羽生的男主角就没有那么精彩了,很多人物脸谱化严重,看上去就像一个完美的剑客,面目却模糊不清,缺乏自己的特色。
比如这本书,书名《狂侠天骄魔女》看着像三流小说的,在台湾出版时改名《挑灯看剑录》,符合小说的南宋背景,而且词《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的作者辛弃疾也在小说中出现。
可是这本书的连载书名真的就叫《狂侠天骄魔女》,这个书名还是比较贴切的,写了三个人,即狂侠华谷涵、天骄檀羽冲和魔女柳清瑶三个人的故事,还是很贴切。
首先,狂侠的塑造很失败,这个人物看上去太脸谱化了,第一次出场在第七回:
据刘伯伯说,狂侠华谷涵出现江湖,也不过是这几年间的事情。
他到处打抱不平,有如神龙之见首不见尾,知道他的姓名的人极少。刘伯伯也是听得一位老前辈说的,这位老前辈和他有点交情,但亦是只知道他的姓名,不知道他的来历。”
这就是蓬莱魔女第一次听到华谷涵这个名字的经过。想不到就是这个华谷涵,现在给她送来了这三样古怪的礼物!这段往事在她心头掠过,她不禁又看着这三样礼物发呆了!正是:
芳心早幻檀郎相,亦狂亦侠亦温文。
这个人物后来自然是一位大侠,也做了不少好事,可是这个人物怎么看性格都不是很突出,而且描写矫揉做作,这个人物的塑造上很失败,而且名字也没有辨识度,不容易流行。
此人并不出彩不要紧,问题是他还是小说书名中的“狂侠”,这个人的狂看上去只是表面的狂,并没有“东邪”那种狂放的气质,这个男主角无疑不出彩。跟三主角的《天龙八部》比,这个人没有段誉可爱,没有他性格好。
另一个男主角武林天骄檀羽冲,倒是很出彩,这个人是女真人,文武双全,还精通音律,武功高强,江湖人称“武林天骄”,或许太完美了,这人性格上很忧郁,喜欢吟诵李商隐的诗歌《风雨》:
凄凉宝剑篇,羁泊欲穷年。
黄叶仍风雨,青楼自管弦。
新知遭薄俗,旧好隔良缘。
心断新丰酒,销愁斗几千。
他生在金国,却同情着金国汉人的反金斗争,和女主角自然有一番纠葛,这个人物很像同时期《天龙八部》中的萧峰,但是没有萧峰那样更为强烈的身世冲突,所以虽然不少读者喜爱他,感觉戏剧冲突还是差点,因为他身上没有那种极其强烈的冲突感,萧峰先是面临着身世的冲突,丐帮帮主突然被人发现是契丹人,随后又被人误会为杀害恩师的凶手,又失手打死自己所爱的人,这一系列强烈的戏剧冲突让人目不暇接,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反复的拉扯中人们对这个人的感情自然是十分强烈的。
然而,这个檀羽冲却并没有,小说中檀羽冲和柳清瑶还是比较暧昧的,可是他们注定不可能在一起,因为檀羽冲是金人,而柳清瑶却是反金的盟主,以一个女子的身份当上了北五省的武林盟主。柳清瑶的父亲柳元宗也支持华谷涵,因为华谷涵是汉人,对于柳清瑶来说,理智上她偏向华谷涵,感情上偏向檀羽冲,最终她选择了理智,嫁给了华谷涵。檀羽冲的性格描写也很奇怪,他很多次看到女主角和人斗得狼狈不堪的时候也没有第一时间相救,到了不得已的时候才出手相助,让人感觉到男主对于女主并没有任何的感情,这一点也是描写十分奇怪的。而且他自卑,从来没有为爱主动过,可以说这一对的感情比较憋屈。女主角为了理智选择华谷涵可以说大为损害男女主角的形象了,如果感情都是这么选择“经济适用男”,那么所谓成年人童话的武侠小说还有什么造梦美感可言,不等于一出庸俗的情感剧。
再联想金庸小说中,如果也是这样选择理智的伴侣,那么杨过应该选择郭大侠的女儿郭芙,这样衣食无忧,可他偏要倔强,偏要乖张,偏要选择自己的姑姑,偏要和全天下的礼法礼教作斗争,这样的杨过,多光彩照人。那样的檀羽冲,不用说跟萧峰比了,就跟杨过比,似乎也算不上什么天骄吧,而所谓的狂侠华谷涵如果是这样一个经济适用男,为了所谓前途也和柳清瑶在一起,似乎形象也不是很高。
想要这个故事增加张力,那么应该增加檀羽冲在宋金混血中的身份纠结,增加一些被人误解的桥段,通过这些展现小人物被大历史洪流裹挟着的无力和脆弱,那么,这个人一定会更加出彩,整部小说也将更加出彩。
后来梁羽生觉得有必要给他加点故事,发挥了一贯的特长——续书,给他写了一个《武林天骄》,为了不和《狂侠天骄魔女》冲突,后来出书的时候删掉了《武林天骄》一半的内容。里面说他的母亲是岳飞的外孙女,他是宋金混血,这种身份的纠葛让他踟躇徘徊彷徨,最终江南女子钟灵秀为了他而死。这样一补充,这个人更立体了,不过梁羽生喜欢为一个故事写几本书,如果这两本书能融合在一起,或许更好。
但总的来说,这个人物还是不如萧峰精彩,主角的失败影响了整部小说的成败。
如果再回到小说本身来看,这个故事比较精彩的,一如梁羽生擅长塑造的,是女主角——柳清瑶,即小说标题所说的魔女。
正如梁羽生善于写女人,尤其是有性情的女人,柳清瑶是梁书中最著名的女性角色之一,她有一个响亮的外号“蓬莱魔女”,但她并不是什么大魔头,这只是一个吓唬人的外号,小说第三回她出场了,和一开始的人物耿照有了照面:
这晚正是十五,月亮又大又圆,只见一队少女,前面四人手持山玉拂尘,后面四人提着碧纱灯笼,前呼后拥,左右分列,拥着一位美若天仙的少女,缓步走出树林。这少女披着一袭白纱轻罗,气韵淡雅,体态轻盈,目如秋水,长眉入鬓,缓缀而来,俨如洛水仙姬,微步凌波,降临尘世。连清波本来也长得十分美貌,但在这少女容光映照之下,竟显得似是庸脂俗粉了。
耿照明知这少女定然就是那心狠手辣的什么“蓬莱魔女”,但在这刹那之间,也不禁目眩神摇,自惭形秽,暗暗赞了一句:“好一个天仙化人!”
在这一回,本书重要的三姐妹赫连姐妹中的赫连清波也已经出场,第二回描写她的长相是“杏黄衫儿,红绸束腰,凤髻镇发,长眉入鬓体态轻盈,竟是一个美艳非凡的少女”,她亦正亦邪,可能本来小说的魔女是以她为设计的,但最终还是设定柳清瑶为魔女,而赫连清波的妹妹赫连清云虽然是赫连清波的妹妹,却性情温和,爱檀羽冲爱的卑微,甘愿做他背后的女人,最终檀羽冲选择了赫连清云,更损害了这位天骄的形象,似乎是被柳清瑶拒绝后的次要选择一样。
柳清瑶在这部书中太过于理性和承担,按照占星学,应该是天秤座的吧,少了不少可爱,比如选择伴侣选择最适宜的狂侠华谷涵,又比如她总是帮助他人,解救耿照、秦弄玉。而且她还组织义军抗金,可以说这样一个人活得太辛苦,而且写这部书的时候正值文鞷时期,柳清瑶不像江湖人物,倒像革命女战士,经常革命口号般大义凛然,这些也给这个人物减分不少。
小说第二十九回写道:
蓬莱魔女精神陡振,打消了自杀的念头,心道:“人言南宋积弱,兵疲将寡,不堪一战,但看这队水师,军容之盛,却也不弱于金虏!”蓬莱魔女不懂战术,但看这队战船已对金国的水师采取了包围态势,两翼包抄,越迫越近,金国的船只队形已乱。
蓬莱魔女心头沉重,暗自寻思:“朝廷到了这样紧急的关头,还不思振作,反而对精忠报国的前敌将领诸多掣肘,当真是可叹可恨!好在小朝廷虽然腐败,百姓们却都是好样的。保家卫国,也只有靠老百姓自己的力量了。”
看上去她是一个“侠之大者为国为民”的大侠女,还忧国忧民,后面她果然做了一系列大事。
第五十八回写道:
武林大骄知道蓬莱魔女已经脱离险地,心上放下了一块石头,遂纵声笑道:“完颜亮,你连一个女子都奈何不得,还做什么吞并江南,统一天下的春秋大梦?你要杀我,我让你杀好了。我是金国的大好男儿,恨的只是暴君,我决不与本国弟兄拼命。嘿,嘿,你杀了我,我也不过在黄泉路上先走一步而已,只伯你将来的下场,比我还更不如!”说罢,哈哈一笑,停止抵抗,柬手就擒。
完颜亮怒极气极,说道:“你求速死,朕偏不如你心愿!你敢小看我,好呀,我就留着你谩慢折磨,叫你亲眼看到朕‘立马吴山第一峰’之后,再挖掉你的眼珠,叫你求生不得,求死不能,今生今世,永远做个贱奴!”
蓬莱魔女已经翻过了这座山头,但武林天骄的话语,随风吹送,她还是隐约可闻,不禁心中痛如刀割。柳元宗知道女儿的心情,低声劝慰她道:“瑶儿,你要记住你肩负的重担!只有打赢了这一场仗,彻底击败了完颜亮,这才是救了宋国的百姓,也救了金国的百姓。也只有这样,才是报答了檀羽冲救命之恩。”
蓬莱魔女吞下了眼泪,说道:“孩儿理会的。”但她虽然懂得这个道理,悲痛仍是不易消除,心中想道:“檀羽冲舍身救我,我却不能救他。今生今世,只怕是永远不能报答他了。”
她因距离太远,完颜亮后来说的那段话,她没有听见,只道武林天骄落在完颜亮的手中,已是必死无疑。
背后忽地传来一阵呐喊声,原来是有一班武士,兀自想擒住蓬莱魔女领功,紧紧追来。
可是这里的蓬莱魔女,还只是想报答檀羽冲的恩情,但之前小说中明明就说她已经对其动了心,这里只有恩情,却没有感情,这人未免冷血且平面化了。这样一个人物有点假大空了。
说到底还是这个人太正了,她扶危助难、行侠仗义、领导抗金、乐于助人、平易近人、善解人意,但唯独没有写她的彷徨、脆弱、徘徊,这样一个人又落入样板戏的窠臼了,并不真实。看着不像一个江湖女子,可能受了当时工农兵至上的影响,故意往鲁直塑造,像一个文鞷时期的女战士般大义凛然。
而且对于她的感情也很突兀,缺少一些有效的过渡,柳清瑶根本没有见过华谷涵,华谷涵仅仅因为认识柳的师傅和父亲,就对她有爱慕之心。柳清瑶才见过一次檀羽冲,就开始脑补自己在华谷涵和檀羽冲之间要怎么选择了,足可见非常的自恋,这又和之前大义凛然的革命形象相矛盾,总的来说,这个本应该光彩照人的女主角没有写好。
难怪有人说,柳清瑶这个人并不讨喜,因为她太完美太能干了,作为一个女强人,近乎一个完人,让人爱不起来,只有山洞的缝隙才能透进阳光,只有一个人的脆弱才能显出她的可爱,这点她没有。
同样,这部小说的反派人物公孙奇虽然也是坏得可以,但是坏得简单脸谱化,没有层次,也是少了些魅力。
因此,这部小说的第一个问题就在于人物塑造上,可惜了这几个本来可以更出彩的人物。
这部小说的第二个问题就在于情节,说情节之前,我先举一个例子,中国电影《上甘岭》当时要播放一个插曲,反映保家卫国的精神,当时的作词者乔羽并没有去写战争的惨烈和宏大,而是选择了侧面描写,写了那首著名的《一条大河》:
一条大河波浪宽,风吹稻花香两岸,我家就在岸上住,听惯了艄公的号子,看惯了船上的白帆,姑娘好像花儿一样,小伙儿心胸多宽广,为了开辟新天地,唤醒了沉睡的高山,让那河流改变了模样。
这正是一种侧面描写和具象化,正如古代描写美女罗敷的《陌上桑》中写的:
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着帩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
可是这部小说中的侧面描写并不是很多,更多的都是一些正面的描写,梁羽生一直被人诟病的是情节平淡,这部书也开始为了离奇的情节而离奇,柳清瑶的金鸡岭寨子、桑家堡奇遇、柳清瑶探寻身世、赫连姐妹的串场与好坏莫辩这些都很离奇,可是梁羽生恰恰没有花更多笔墨去写南宋。为何金国要抗金,如果金国很好,或者金国和南宋一样,金国的人为何要去抗金呢?可是这部小说并没有花太多笔墨去描写南宋生活的富庶,都说海陵王完颜亮读了柳永的“三秋桂子十里荷花”萌发了侵宋之心,可是这部小说光描写海陵王了,应该多花点笔墨描写三秋桂子十里荷花。
情节上,这本书的时间背景选择在了著名的采石矶之战,这是一个非常好的选择,也是一场著名的战争,但是到了小说中段的时候,这场战役就结束了,体现出了梁羽生驾驭不了这种百万字超长篇的能力。这样的安排不好,而且浪费了檀羽冲的人设,像《天龙八部》中萧峰为了祖籍辽朝侵宋而自杀,迸发出了小说最高潮一样,笔者斗胆一改,想这部小说如果这么设计,更好:
檀羽冲和柳清瑶相遇,檀羽冲虽然是金人,却有一半汉人血统,更加同情柳清瑶领导的抗金山寨,柳清瑶最终和华谷涵一起领导了抗金战役,而檀羽冲却被海陵王派去镇压他们,檀羽冲几次放走了他们,最终海陵王设计征缴了北方抗金力量,他们转战江南,最终在采石矶之战中,北方抗金力量参加了南宋军队的抵抗,发现金人的统帅正是被胁迫的檀羽冲,昔日恋人如今阵中对垒...
如果把采石矶之战这个高潮留到最后的话,可能整部小说会更加迸发出震慑人心的力量,国家、民族、爱人、人性,都将爆发激烈的冲突,这个人物更光彩,而且未必需要最终的大团圆结局,萧峰那样的悲剧结果更震撼。
所以,梁羽生后来还要找补,又给檀羽冲写了一本《武林天骄》,却因为和《狂侠天骄魔女》情节冲突被删除了一大半,可以说是悲惨。
况且小说可以没有主题思想,但是一定要有一个立意,正如我之前说的,小说的情节可以决定一部作品的下限,那么立意决定了一部作品的上限。《笑傲江湖》中体现出了道家的思想,《天龙八部》中则处处可见佛家悲天悯人、众生皆苦的思想,这些因为融入了丰富的思想成为至今被人讨论的名著。这部《狂侠天骄魔女》则浅了点,没有融入这些思想性的东西,也是给小说打了一个折扣,不得不说是一个遗憾。
因此,这部小说当时败下阵来,比不过《天龙八部》就不足为奇了。
正是从《天龙八部》开始,金庸远远甩开了梁羽生,梁羽生再也追不上金庸了,可惜。
但即便如此,我还是推荐这部书,当然这本书本可以更好,成为梁羽生比肩金庸、地位更上一层楼的巅峰之作,一味想着与金庸一争长短的梁羽生却从这部作品开始走了下坡路,想到这里,不由得叫人更为叹息。
无线五虎的恩怨始末
之前,鲁豫曾采访过刘德华,问他说好演员有两类,一是好人型演员,一是天才型演员,你觉得自己是哪一类演员,他一开口就回答说而周润发和梁朝伟是天赋型演员,一听到梁朝伟出演了哪部戏,他就觉得这部剧的看头就有了,而自己则谦虚的表示自己只是个好人型演员。有一次,刘嘉玲和刘德华一起做颁奖典礼的时候,刘德华也是调侃说想当他老公,那就能成为像梁朝伟那样的影帝收割机了。
梁朝伟真的是个牛人,也确实无愧于影帝收割机这个称号,无论是香港电影金像奖,还是台湾电影金马奖,梁朝伟都是获得影帝最多的男演员。5届金像奖影帝,3届金马奖影帝,1届戛纳影展影帝,这些辉煌足以让他可以傲视群雄。可以说,梁朝伟是华语影坛演技派的代表人物。但是在他开出道不久后,他和''五虎将''的恩怨情仇让他受到了不少人的指责,他甚至被骂了35年。
梁朝伟,1962年6月27日出生于中国香港,从小他的家庭条件并不怎么好,但是他也依然过得很自由肆意,每天都想着自己能够和小伙伴们嘻嘻玩闹,所以小时候的他就是那种混世小魔王。但是就在他十岁那年,因为父亲抛弃了家庭,他的性格从此改变了,他变得沉默,他也患上了自闭症,很自卑,不在与他人有更深的交流,他好像也沉浸在属于他自己的世界。所以就像刘嘉玲所说的那样吧,他有着自己的世界,有着很无邪的一面,但是他也不怎么喜欢和别人交谈,看起来是个不食人间烟火的仙人。
在学校因为性格问题,他被人孤立,受尽了欺辱,而且因为学习成绩平平,他也丧失了对学习的兴趣,所以他逃学了。而且因为家里情况太差,身为家里的老大的他,看到母亲那么艰苦,也早早出来打工,帮助母亲减轻负担。小小年纪的他当过报童,当过搬运工,因为性格孤僻,他也受尽了歧视和白眼,尝遍了世态炎凉。
在偶然的机会下,他遇上了怪咖周星驰,两人倒还是能谈到一起去。在周星驰20岁的时候,他怂恿梁朝伟一起去参加TVB的无线艺员训练班,梁朝伟看到进入训练班后能够每个月领到十块钱的补贴,于是他不顾母亲的发对,就毅然和周星驰一起参加了面试。最后,经过严苛的选拔,18岁的梁朝伟顺利进入第11期无线艺员训练班,而周星驰却没有进入,当时吴镇宇,周润发都是他的同班同学。
1983年,黄日华主演的《射雕英雄传》收视率居高不下,其中两个男主人公在当时也是火的一塌糊涂,他们就是饰演了憨厚老实的傻小子“郭靖”的黄日华,和饰演了心术不正的“杨康”的苗侨伟。在当时同样是金庸老先生的作品《神雕侠侣》也是火遍大江南北,其中刘德华饰演了“杨过”,汤镇业饰演了“霍都''也是倍受人们的喜欢。刚刚20出头的小鲜肉梁朝伟才刚刚成为TVB的艺人不久,主持了一档儿童节目,是个前途无限的新人。
而当时的TVB也想到了一个四大天王前身的点子,为了制造更多的亮亮点,让更多人关注无线电视台,于是他们决定打造一个“五虎将”的''男团''。经过层层筛选,五虎的的成员就落在了汤镇业和苗侨伟,刘德华,黄日华和梁朝伟的身上,实质上“五虎“,说白了就是五个“年度优秀员工“的组合。
为了让“五虎将”提高知名度,无线电视台想让她们在台庆的节目中大显身手,展示一段超高难度的杂技表演,来吸引观众们的注意。为了捧红他们,无线也是花了很多心思的,给她们找很好的资源,增加曝光率。刚出道不久的梁朝伟就得到了拍摄《鹿鼎记》的好资源,在里面饰演古灵精怪的韦小宝,刘德华则饰演“康熙皇帝”。这也让他们获得了很大的关注度。
之后''五虎将''的五个人,越来越火,戏约不断,但是令他们不满的是,他们所付出的多了,回报却没有增加,因为无线电视台只在乎在他们身上榨取利益,无线管控着他们所有的片约和活动,这是把他们当成工作机器。根本不在乎他们能获得多少工资,也不不管他们的抱怨。
因为房贷问题,黄日华向无线提要求涨几千块钱工资的问题,直接就被领导拒绝了。这也让其中的成员心生更大的不满。当时的刘德华可是很多经纪公司争相抢的香饽饽,所以这也是坚定了刘德华想要跳槽的心思,还说会带着兄弟们一起签约电影公司,这也让他们组成了跳槽同盟。
在刘德华开始和嘉禾公司谈判时,无线也知道他们想要跳槽的心思了,于是挨个找他们谈话,逐个击破。最后他们找了个家庭条件很不好的梁朝伟,梁朝伟是家里的支柱,而且他还刚出道没多久,积蓄、经验都没有其他人多,于是他给梁朝伟加薪还说给他找好的资源,这让梁朝伟心动了,然后直接答应了,联盟破裂。
最后刘德华还因这件事TVB封杀了400天。为了还款黄日华也答应了继续续约,汤镇业和苗侨伟没有再续约,好像是看淡了娱乐圈的是是非非,慢慢消失在影视圈了。梁朝伟也背上了''叛徒''的骂名。最后刘德华想将''五虎将''聚在一起拍电影,但是唯独梁朝伟没来。
但是每个人有每个人的选择,虽然是组合,但每个人还是各拍各的剧,不仅没交情还是竞争关系,一起谈续约,无非是加点谈判筹码,有人愿当钉子户,有人愿拆迁,都是为自己的利益。而且除了五虎这事,其他合作对象对梁朝伟的评价都很好,不是跟多数人都处不好的那种,人应该不坏,只是情商不高,关系处理不到位。
做美甲从唐朝就开始了!为了美,古人们可以不要命!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但你能想象吗?做美甲这件事,从唐朝就已经开始了,那时的人们用什么做美甲?为了美,古人们可是连命都不要了。这其中的细节,还请听我慢慢跟您讲。
小时候,学校花坛里种一种海娜花,其实就是凤仙。《南方草木状》里叫散沫。桃的叶,腋下生或红或紫或白的兔唇花。
男孩喜欢追逐着过去,前边一个猛一拍花枝,后边一个就可能遇上一阵暴雨梨花弹。姑娘家则喜欢围着转,悄声说话。
隔天,指甲便变得艳红。让人骂,妖精。越骂越胸脯抬得高高的。若不是学校说,谁染开除谁。估计会传染一大片。
前些日,姑娘幼儿园活动。要化妆。女人去借了口红、眉笔和指甲油。回头,独爱涂指甲,成天自个儿瞎抹,不厌其烦,谁说都不听。打小如此,长大了咋办?也难怪,街上那么多美甲美趾的店。
年后某女同学来,相邀一聚,席间说起往事,个个唏嘘。又提及近况,却又惊愕一片。某某男副班,颇老实一人,居然搞起了文身美甲这行当,且装扮怪异,愣把四十多岁折腾进了二十,多超前啊。
其实,也怨不得许多人喜欢。用凤仙染甲,就连杨贵妃都爱干。美甲本是唐时遗风,记载在《吴郡岁华纪丽》里。
“俗染纤纤红指甲,金盆夜捣凤仙花”。捣了红花,捣绿叶。加点明矾,然后拿棉花蘸甲。
不能染指头上,有毒。当然,所有美丽的事物本就“剧毒”。
染指甲原是七巧的俗,西南许多省份,旧时,小姑娘都在这天染。纤指蔻丹,熠熠动人。
指甲本是有情物。《红楼梦》里,晴雯病重。大红縤幔深垂,伸出一只手,指甲足有三寸长,尚有金凤花染得通红的痕迹。金凤花也是海娜花。
其时,宝玉去探望,俏丫头便把这染红的长指甲咬断,送宝玉留念。有些类似旧时送青丝什么的。
侯方域说,身体发肤,不敢毁伤,是圣人训。指甲、青丝,在那时人看来,似乎都是很珍贵的事物。当然现在人不再这么干,少了以往那种浓浓的情,把爱情看得寡淡。连身体都不珍视,还稀罕个指甲。
除了染,古人还喜留长指甲。看电视,《鹿鼎记》,毛东珠老太后居然有加长的指甲。平素没啥,可真遇个武功高超的刺客,立时变成了暗器,可以弹射而出,取人性命。
加长指甲这事,不光女人喜欢,就连男人都不免俗。过去的达官贵显也很爱,没啥,显尊贵。长不长就装个金属的,堂而皇之地弄虚,装模作样。
现代人中,杨丽萍的指甲可谓长,不过,却是为了舞蹈。生活中若都那么长指甲,还怎么切菜,怎么捉刀。一握,先伤着自个儿。当然,长指甲不失为一种武器,小时候,女生打架,旁的不干,单挠脸。
不过,并不是所有古人都喜欢长指甲,《遵生八笺》里有种“游具”,专供出游时携带。里边放着五花八门,其中有一样东西——途利文具匣,“内藏裁刀、锥子、挖耳、挑牙、消息肉叉、修指甲刀锉……”。可见修指甲至少在明代已是常事。
胡聊不胡说,胡言不胡闹,胡聊人文隶属红橙学院MCN矩阵签约自媒体,垂直人文领域,欢迎在评论区留言。
有甜有咸还有辣:粽子到底哪里的最好吃?
青春之海
获取青春资讯,掌握青春潮流
转眼就是端午节,你们都包粽子、买粽子了嘛?甜的、咸的、辣的、豆沙的、栗子的、五花肉的......吃粽子就是过节的仪式感,只不过南北方在粽子口味上从没一致过!那今天就来看看中国到底哪里的粽子最好吃?
粽子养成记
芒种刚过,人们的嘴也跟着忙碌起来。左啖一颗酸甜的杨梅,右啃一口甘爽的西瓜,这有滋有味的初夏“食”节缓解了酷暑带来的焦灼。但贪心不足的吃货们,正翘首期盼着另一种食物的到来——粽子。
我们今天所称的粽子,古人谓之“角黍”。作为五谷之一的黍,被食用的历史可追溯至新石器时代,《诗经·国风·黍离》中也有“彼黍离离,彼稷之苗”的诗句。
黍
然而,根据历史学家的考证,角黍最初并非人所食,而因形似牛角为古人祭祀所用。
《诗经·周颂·良耜》中记载:“杀时犉牡,有救其角。以似以续,续古之人。”这里的“犉牡”即为长有大长角的黄牛。在农耕社会,牛是人们劳作时的得力助手,杀牛祭祀未免有些太过奢侈,角黍作为牛角的替代品出现,也就顺理成章了。
“角黍”一词,虽最早见西晋周处的《风土记》:“仲夏端午,烹鹜角黍”,但它最初被用于祭祀的时间应大大早于西晋。毕竟,以黍祭祀的传统,可追溯至公元前5世纪的战国时期。
千百年来,端午食粽已是国人的传统,这种便于携带的美食,还曾作为行军食品出现。
公元500年左右,统一岭南的冼太夫人在行军打仗期间,会为军队配备一种冬叶包裹糯米蒸煮的即食粮食,人称“古粽”。如今,它依然是粤西著名的风味小吃。看来,粽子被学者考证为世界上最早的“软罐头”并非毫无根据。
中国到底哪里的粽子最好吃?
现在,粽子早已从节庆食品变身为百姓日常的方便美味。在盛产糯米的西南地区,壮、彝、苗、侗等少数民族都有自己的糯食文化。粽子,也是当地人的日常主食之一。
虽然常见,但粽子的品种变化万千。从粽叶到馅料,再到包裹的形状,每个地区都有不同的选择和做法,中国到底哪里的粽子最好吃?
江南地区
闻一多先生在《端午考——龙的节日》一文中指出,在所有关于端午起源的传说之中,大部分传说发生的地方在吴越,也就是今天的江南地区。那么,这里的粽子长啥样?
嘉兴粽丨常年霸占长三角高速公路服务区
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里的嘉兴粽
作为中国传统的稻米产区,江南的富饶也成就了该地区粽子的多样性。印象最深的,大概要数霸占长三角高速公路服务区的嘉兴粽了。
嘉兴所处的太湖流域是我国稻作最早的起源地之一,素有“天下粮仓”之称。根据清嘉兴府知府许瑶光在《嘉兴府志》中的记载,19世纪中叶时,嘉兴府地区所产的糯米品种就有30几个品种。
制作嘉兴粽所用的粽叶多为干箬叶。每到端午时节,家家户户都要制作自家肉粽,浸洗粽叶、腌制大肉、包裹粽子,在嘉兴人这里不过是手到擒来的技能。
被白酒、老抽、白糖和油润的肥肉汁包裹的圆糯米,经过水煮之后散发着江南粽典型的酱色,咬上一口,肥而不腻的油香充满口腔。
湖州长条粽丨金庸对它独偏爱
在与嘉兴山水相依的湖州,三角“角黍”并不是主流,四四方方的长条粽才是湖州人的最爱。
说起湖州粽,它的影响范围虽不如嘉兴粽来得广泛,但也并不是一颗“没有故事”的粽子。《鹿鼎记》里就有这样一段描述:
韦小宝闻到到一阵肉香和糖香。双儿双手端了木盘,用手臂撩开帐子。韦小宝见碟子中放着四只剥开的粽子,心中大喜,提起筷子便吃,入口甘美,无与伦比。韦小宝当时两口吃了半只,就问双儿:“双儿,这倒像是湖州粽子一般,味道真好。
出生于嘉兴的金庸偏偏爱的是湖州粽,不可谓不有趣!文中的“肉香和糖香”说明湖州也出产甜咸两种不同口味的粽子,猪肉豆沙的甜粽、浓油赤酱的咸粽,均是湖州人的盘中餐。
除了常见的箬叶,湖州安吉人还喜欢就地取材,选用安吉大竹林中破落的笋壳作为粽叶,成就了湖州粽的另一种风味。
灰汤粽丨更讲究内在美
除了嘉兴粽和湖州粽,苏州的猪油夹沙粽,金华的火腿粽,以及江南地区广泛流行的灰汤粽,都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其中,又属灰汤粽(贵州地区的灰粽与江南的灰汤粽大相径庭)最为特别。将上好的稻草烧制成灰,放入盛水的容器中溶解,滤除杂质后将粽子投入其中煮制,煮出来的粽子颜色泛黄,带有奇特的香味。这种有些特别的粽子就是碱水粽的前身,它体现了农耕时代的古老智慧。
西晋周处曾编撰《风土记》:“用菰叶裹黍米,以淳浓灰汁煮之,令其烂熟”
北方地区
国人常说的“北咸南甜”,在粽子的这种食物上并不适用。与江南地区广泛流行咸味肉粽所不同的是,北方人反倒偏好甜粽。这究竟是为什么呢?
明清时期,福建广东一带成为中国的制糖中心,与明清之前北方人食糖较多有所不同,南方人依托地理优势变成了糖类消耗大户,江南食甜的传统也因此而起。据资料记载,清中期,福建地区的糖价比北方地区便宜三分之一,而北方人民因为经济的衰退和糖价的高企开始逐渐转为食盐为主。
对于中国人来说,过节总要吃点好的,在北方逐渐变得“轻奢”起来的糖自然成为了节假日打牙祭的首选,而南方人三餐不离甜味,到了节假日自然要加点真材实料,肉馅、蛋黄馅、火腿馅一应俱全的粽子才能满足他们对端午食物的期望。
与南方食材变幻万千的粽子相比,北方粽则显得朴素许多:多以红枣、豆沙作为馅料,粽叶则选取苇叶。我至今仍记孙犁在《荷花淀》一文中写到:
要问白洋淀有多少苇地?不知道。每年出多少苇子?不知道。只晓得,每年芦花飘飞苇叶黄的时候,全淀的芦苇收割,垛起垛来,在白洋淀周围的广场上,就成了一条苇子的长城。
除了粽叶有所不同,北方人做粽子还喜好用黄米或者江米。
黄米,就是黍。由此可见,要单单从粽子的“正宗”来探究,北方的黄米粽确实继承了角黍最初的风味。
黍是古代黄河流域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作为五谷之一,黍在中国的栽种历史可以追溯至万年以前。现已出土的黍的遗存以山西万荣荆村和甘肃秦安大地湾遗址最早,距今已有六七千年。而北方人口中的江米其实就是糯米品种之中的籼糯米,它外形细长,与南方人做粽爱用的圆糯米(粳糯米)相比,“身材”更为修长。
北京糯米粽丨单纯又可爱
北方粽子的代表,要数北京粽。
红枣、豆沙都是常见的馅料,有的还辅以果脯。以江米为主料的粽子多包为斜四角形或者三角形,嗜甜之人往往还佐以白糖食用。
黄米粽丨淳朴而简单
相较于糯米粽,黄米粽显得有些小众。但它在北方地区、特别是黄土高原地区仍相当盛行。
小巧一只,一片马兰叶里只包裹黄米和红枣两种原料,粘韧而清香,像极了黄土高原人民的淳朴与简单。
西安蜂蜜凉粽丨白白净净的小清新
北方粽的另一代表当属西安蜂蜜凉粽。
唐朝诗人元稹曾在《表夏十首》中书:“彩缕碧筠粽,香粳白玉团。”可见,西安的凉粽自古以来便是这般白白净净,虽没有江南粽的肉香酱色,品的却是食材最本真的味道。
夏日时节,用丝线或竹刀将粽子割成小片,放在碟子里,淋上关中秦岭山脉中所产的地道好蜜或桂花糖浆,粽子化身为甜丝丝软糯糯的消暑佳品,也算是难得的清新派。
广东地区
谈到吃,广东从来都不缺少关注度。
作为南方粽子系的又一杰出代表,广东粽子的食材可谓乱花渐欲迷人眼:鲜肉、蛋黄、鸡肉、鸭肉、叉烧、冬菇、绿豆、瑶柱、板栗……大概三天三夜也数不过来。
潮汕双烹粽丨半甜半咸好朋友
在广东,粽子的甜咸之争不复存在,一半甜一半咸的潮汕粽完美地化解了这一绵延千年的纷争。
潮汕粽以糯米为主料,常用配料有虾米、干贝等海产,以及广东粽常见的蛋黄、香菇、板栗。用竹叶包裹粽身,再用咸草将其包扎成六角球形。而潮汕独有的甜咸双烹粽,则是两分咸一分甜,各自霸占粽子两头。广州人的甜品里多见猪网油的使用,上好的双烹粽也离不开这种为食物锦上添花的食材。
咬一口冒着热气的甜咸粽,肉类菇类的鲜香和猪油豆沙带来的油润在口腔里绵延缠绕,它们不争上风,反倒是互相成就。这背后,体现的是广东人在食材运用上的丰富想象力。
东莞道滘粽丨“老饕”蔡澜赞不绝口
除了潮汕双烹粽,广东还有一种极其美味的粽子,在美食大家蔡澜的笔下,它是“此物只因天上有,人间难得几回得”的上品:
从广东地区开始,我喜欢的是东莞的道滘粽,它的原料很简单,咸蛋黄、黄豆等,但不同的是包着一块肥肉,而那块肥豬肉,是浸过糖水,用糯米包了,蒸熟之后,整块肥猪肉溶化在糯米之中,那种好吃法,只有你亲自试过才知道。
读到这里,不禁感叹,这小小的粽子竟完美诠释了广东人的会吃、懂吃。他们不局限于某一种特定的口味,在看似对立的味道背后,寻求的是一种丰富而立体的平衡。毕竟,敢于尝试的饕餮之士才会遇见世间难得的珍馐。
广西地区
广西人吃起糯米来花样繁多,这里的粽子自然也是五花八门。常见的桂南驼背粽、桂北背包粽,以及遍布广西的三角粽。从体量上看,自南向北、从东到西,广西的粽子呈现一种由大到小的趋势。
除了个头,粽子的内馅也南北大不同。北海靠海,人们自然喜好将海鲜放入粽子里,而隔壁爱吃猪手的灵山人则干脆将整只猪手裹入粽子里,让人大开眼界!
横县大粽丨粽子界的“巨无霸”
在有着“无粽不成年”之说的横县,被誉为“横县三大”之一的大粽个头惊人,这和横县人使用的特殊粽叶——冬叶有关。
清代屈大均在《广东新语》里曰:“有冬叶者,状如芭蕉叶,湿时以裹角黍,干以包苴物,封缸口。”这大如芭蕉叶的冬叶是各种粽叶中个头最大的,包出来的粽子自然也在体量上完胜由菰叶、箬叶、苇叶包裹的小叶粽。
横县大粽选取当地特有的细糯米制作,绿豆和猪肉是必不可少的馅料,这个头巨大的粽子煮起来也很是费时,少则四五小时,多则十个小时,相当考验裹粽人的手艺。
横县人吃粽子,最地道的吃法是,沿着最长截面切开分食,馅料和糯米层次分明。一家人围坐一桌分食大粽,也因此成为了横县人难以忘怀的美食记忆。
宜州粽丨大粽小粽油炸粽,样样精通
虽有横县大粽在前,宜州的枕头粽并不愿甘拜下风。没有冬叶?那就用个头一样巨大的芭蕉叶作为粽叶,个头巨大形似枕头的粽子颇有一副“欲与横县试比大”的气势。
不过,宜州粽也有秀气的一面。在宜州,选用竹叶包裹的小粽也很常见。用五香粉腌制的猪肉块是最简单的馅料,竹叶的清香配上猪肉的馥郁滋味,一颗小粽里也包裹着大大的幸福感。
除此之外,喜欢热吃粽子的宜州人还爱包裹米浆后炸制的无馅“油炸粽”,酥脆的表面颠覆了人们对粽子软糯口感的印象。
博白假蒌肉粽丨粽子家族的一朵“奇葩”
假蒌,又名假蒟、蛤蒌,产于广东、广西、福建、西藏等省区,是湛江人非常热爱的调味品。在广西博白,人们也将假蒌作为粽叶使用,制成香气奇异的假蒌肉粽。
不过,它浓郁妖娆的独特气味并不被所有人所喜爱。一方水土养育一方口味,博白人痴迷的假蒌肉粽是否勾起了你旺盛的好奇心?
粽子界的各种特别款
在粽子界,绵延千年的甜咸之争从未停息,但有些地区的人们并未参与到这场唇枪舌剑之中,他们有更为独特的喜好。
除了咸口和甜口,四川人民表示食物上不加点辣椒能入口?于是辣味粽子横空出世了。吃的时候来点地道的四川辣椒粉,一边默默抹汗一边大快朵颐。
栀粽
在盛产美食的潮汕地区,除了美味的双烹粽,还有一种被称为栀粽的食物。这种在糯米粉里渗入栀子汁、食碱液、茶水,再用纱布包裹装入竹箕蒸熟的另类粽子,走的是苦味路线。吃的时候切成小片蘸粉糖使用,还有健胃祛湿的功效。
酸甜苦辣咸,怎能独独漏了一味酸呢?在衢州江山,人们爱用农家酸菜配上自家腌制的腊肉做成粽子的内馅料。蒸熟的酸味粽混合着粽叶的清香,想必味道也不会差。
有着两千多年历史的“角黍”已经跳脱了原料和形态的桎梏,丽水遂昌的长粽,广西仫佬山一只重达五六斤的枕头粽,广东清远的黑糯米驼背粽,用柊叶和水草裹制的肇庆裹蒸棕,加入咸鱼的海南那大粽,咬上一口便难忘的泉州烧肉粽,将糯米磨成粉后蒸制的中国台湾粿粽……中国大地上到底有多少种粽子,显然数不清。
粽子,这种落地生根、就地取材的平民美食理应有它不同的做法和形态,与其花时间争辩到底哪里的粽子最好吃,不如敞开心扉,用博爱胸怀去品尝大江南北不同“角黍”的万千风味。
也许,那颗在你饥饿难耐时,温暖过你脾胃的粽子,就是你心中不容争辩的天下第一美味。
往期推荐
来 源 | 地道风物 本文图片来自视觉中国、网络
监 制 | 苏羊本
责 编 | 应富臣
编 辑 | 乔文丽
———— e n d ————
欢迎青团们在下方留言 点赞 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