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注入了什么海(黄河穿沙而入 内蒙古筑起保卫黄河绿色屏障)
黄河注入了什么海文章列表:
黄河穿沙而入 内蒙古筑起保卫黄河绿色屏障
图为恩格贝沙漠中的湖景。 乌娅娜 摄
黄河从宁蒙界都思兔河口流入内蒙古自治区,穿行于库布其和乌兰布和两大沙漠之间,一路向北。经过几代人不懈地坚守和治理,内蒙古筑起“保卫黄河”的绿色屏障。
内蒙古黄河流域7个盟市荒漠化土地面积5.49亿亩,占内蒙古荒漠化土地面积的60.1%,也是中国荒漠化和沙化土地最为集中、危害最为严重的区域之一。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得怎么样,直接关系到内蒙古乃至中国的生态安全。
自上世纪50年代开始,巴彦淖尔市就持续开展对乌梁素海流域上游的乌兰布和沙漠的治理行动。先后实施了国家重点生态建设工程、天然林保护工程等,沙区生态环境全面好转。
2019年8月,当地邀请以色列考察组,随后,中国和以色列防沙治沙生态产业园迅速落地,中国—以色列(巴彦淖尔)现代农业产业园成为中国首个同步引进以色列防沙治沙集成技术和以色列现代农业的产业集群。
通过综合治理,在乌兰布和沙漠东缘更新重建了长154公里、平均宽50多米的大型防风固沙林带,有效遏制了乌兰布和沙漠的东侵。在紧临黄河的沙漠区域,以人工造林为主,营造黄河护岸防护林带。
行驶在沙漠腹地总长100余公里的穿沙公路上,公路两侧树木成林,建成了乔、灌相结合的阻沙防护林带,切断了沙漠向黄河及城乡周边输沙的通道。
图为库布其沙漠中的七星湖。 乌娅娜 摄
穿过乌兰布和沙漠,黄河蜿蜒向前,在“几字湾”的顶端,流入鄂尔多斯市。
金色的树叶倒映在清澈的湖水中,泛黄的草地在浇灌下依然生机勃勃,热带水果在温室大棚里结出硕果。虽置身于恩格贝沙漠中,却看不到一望无际的沙海。
恩格贝地处库布其沙漠中段北缘,北距黄河仅5公里,总面积200平方公里。学术界曾这样表述恩格贝:“属于净初生产量十分低下的干旱不毛之地,是人类应该放弃了的难以生存的地方。”
1977年,恩格贝建立治沙站,从此拉开防沙治沙、生态建设序幕。这也成为了库布其沙漠治理的第一个“根据地”。推沙筑坝拦截携泥而下的洪流,引其入沙丘低地,水渗入沙层形成浅层潜水改善沙地水分状况,泥沙沉降改变地表结构。第一代恩格贝人的探索与实践,为恩格贝绿洲的发展奠下基础。
恩格贝生态示范区管理委员会主任杨志忠介绍,上世纪90年代,恩格贝进入综合治理阶段,沙产业起步发展,在此期间,受到宋平、钱学森等老一辈领导人、科学家的关注和支持,也涌现出王明海、远山正瑛这样心怀梦想、默默奉献的治沙英雄。
党的十八大以来至今,恩格贝进入综合利用阶段,区域内植被覆盖率由5%提升到78%,森林覆盖率由3%提升到41%;沙漠农业从零起步,目前已引进300多个品种进行试验示范和成果推广;动植物种类由原来的20余种增加到600余种。
如今“绿色”的恩格贝只是库布其沙漠治理的一个缩影。
库布其沙漠总面积约1.86万平方公里,是中国第七大沙漠。在当地官方、治沙企业和农牧民的合力下,库布其沙漠得到有效治理。2017年,《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第十三次缔约方大会在鄂尔多斯市召开,提炼总结出的库布其治沙模式,为世界其他荒漠化地区提供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目前库布其沙漠已成为世界上唯一被整体治理的沙漠,并被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确定为全球沙漠生态经济示范区,其治理模式受到国际社会的高度认可,巴黎气候大会称之为“中国样本”。
全国劳动模范殷玉珍与风沙抗争了大半辈子。她曾卖掉家里全部财产,换回600多棵树苗种在沙地里。30多年来,殷玉珍在毛乌素沙地里种植了杨柳树、松柏树等几百万株植物,将6万多亩荒沙变成了生命绿洲。
在蒙古语中译为“坏水”的毛乌素沙地是中国四大沙地之一,主要分布在内蒙古鄂尔多斯市和陕西省榆林市北部之间,几十年来,毛乌素在中国版图上逐渐变绿。
资料图,图为毛乌素沙地中的“绿色卫士”沙地柏。 乌娅娜摄
沙地柏是一种天然生长在沙地中的灌木。位于鄂尔多斯市乌审旗境内、总面积46600公顷的沙地柏,是目前中国长势最好、面积最大、最为集中连片分布的,在毛乌素沙地发挥着显著的生态功效,被当地人称为“绿色卫士”。
毛乌素沙地柏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局长许永富介绍说:“这片天然植被还有强大的蓄水、集水和保水功能,补充和解决毛乌素沙地东南部人畜饮水和灌溉,并孕育了纳林河、海流图河、白河等水资源,每年还向黄河输水3.23亿立方米,也是黄河中上游重要的水源涵养地。”
内蒙古自治区政府官方数据显示,目前,乌兰布和沙漠西南缘建起长110公里、宽3—15公里的防风阻沙林带,林草覆盖度由2000年的5%提高到现在的50%,有效遏制了乌兰布和沙漠东移南进;库布其沙漠植被覆盖率达到53%;毛乌素沙地治理率达到70%。内蒙古“沿黄7盟市”森林覆盖率达16.28%,草原植被覆盖度达44.76%。(记者 乌娅娜陈海峰)
来源: 中国新闻网
受权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黄河保护法8 全文完
第一百零九条 违反本法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地方人民政府生态环境、自然资源等主管部门按照职责分工,责令停止违法行为,限期拆除或者恢复原状,处五十万元以上五百万元以下罚款,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处五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罚款;逾期不拆除或者不恢复原状的,强制拆除或者代为恢复原状,所需费用由违法者承担;情节严重的,报经有批准权的人民政府批准,责令关闭:
(一)在黄河干支流岸线管控范围内新建、扩建化工园区或者化工项目;
(二)在黄河干流岸线或者重要支流岸线的管控范围内新建、改建、扩建尾矿库;
(三)违反生态环境准入清单规定进行生产建设活动。
第一百一十条 违反本法规定,在黄河流域禁止开垦坡度以上陡坡地开垦种植农作物的,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或者黄河流域管理机构及其所属管理机构责令停止违法行为,采取退耕、恢复植被等补救措施;按照开垦面积,可以对单位处每平方米一百元以下罚款、对个人处每平方米二十元以下罚款。
违反本法规定,在黄河流域损坏、擅自占用淤地坝的,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或者黄河流域管理机构及其所属管理机构责令停止违法行为,限期治理或者采取补救措施,处十万元以上一百万元以下罚款;逾期不治理或者不采取补救措施的,代为治理或者采取补救措施,所需费用由违法者承担。
违反本法规定,在黄河流域从事生产建设活动造成水土流失未进行治理,或者治理不符合国家规定的相关标准的,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或者黄河流域管理机构及其所属管理机构责令限期治理,对单位处二万元以上二十万元以下罚款,对个人可以处二万元以下罚款;逾期不治理的,代为治理,所需费用由违法者承担。
第一百一十一条 违反本法规定,黄河干流、重要支流水工程未将生态用水调度纳入日常运行调度规程的,由有关主管部门按照职责分工,责令改正,给予警告,并处一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并处十万元以上五十万元以下罚款。
第一百一十二条 违反本法规定,禁渔期内在黄河流域重点水域从事天然渔业资源生产性捕捞的,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农业农村主管部门没收渔获物、违法所得以及用于违法活动的渔船、渔具和其他工具,并处一万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罚款;采用电鱼、毒鱼、炸鱼等方式捕捞,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并处五万元以上五十万元以下罚款。
违反本法规定,在黄河流域开放水域养殖、投放外来物种或者其他非本地物种种质资源的,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农业农村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捕回,处十万元以下罚款;造成严重后果的,处十万元以上一百万元以下罚款;逾期不捕回的,代为捕回或者采取降低负面影响的措施,所需费用由违法者承担。
违反本法规定,在三门峡、小浪底、故县、陆浑、河口村水库库区采用网箱、围网或者拦河拉网方式养殖,妨碍水沙调控和防洪的,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农业农村主管部门责令停止违法行为,拆除网箱、围网或者拦河拉网,处十万元以下罚款;造成严重后果的,处十万元以上一百万元以下罚款。
第一百一十三条 违反本法规定,未经批准擅自取水,或者未依照批准的取水许可规定条件取水的,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或者黄河流域管理机构及其所属管理机构责令停止违法行为,限期采取补救措施,处五万元以上五十万元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吊销取水许可证。
第一百一十四条 违反本法规定,黄河流域以及黄河流经省、自治区其他黄河供水区相关县级行政区域的用水单位用水超过强制性用水定额,未按照规定期限实施节水技术改造的,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或者黄河流域管理机构及其所属管理机构责令限期整改,可以处十万元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处十万元以上五十万元以下罚款,吊销取水许可证。
第一百一十五条 违反本法规定,黄河流域以及黄河流经省、自治区其他黄河供水区相关县级行政区域取水量达到取水规模以上的单位未安装在线计量设施的,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或者黄河流域管理机构及其所属管理机构责令限期安装,并按照日最大取水能力计算的取水量计征相关费用,处二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处十万元以上五十万元以下罚款,吊销取水许可证。
违反本法规定,在线计量设施不合格或者运行不正常的,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或者黄河流域管理机构及其所属管理机构责令限期更换或者修复;逾期不更换或者不修复的,按照日最大取水能力计算的取水量计征相关费用,处五万元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吊销取水许可证。
第一百一十六条 违反本法规定,黄河流域农业灌溉取用深层地下水的,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或者黄河流域管理机构及其所属管理机构责令限期整改,可以处十万元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处十万元以上五十万元以下罚款,吊销取水许可证。
第一百一十七条 违反本法规定,黄河流域水库管理单位不执行黄河流域管理机构的水沙调度指令的,由黄河流域管理机构及其所属管理机构责令改正,给予警告,并处二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并处十万元以上五十万元以下罚款;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
第一百一十八条 违反本法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或者黄河流域管理机构及其所属管理机构责令停止违法行为,限期拆除违法建筑物、构筑物或者恢复原状,处五万元以上五十万元以下罚款;逾期不拆除或者不恢复原状的,强制拆除或者代为恢复原状,所需费用由违法者承担:
(一)在河道、湖泊管理范围内建设妨碍行洪的建筑物、构筑物或者从事影响河势稳定、危害河岸堤防安全和其他妨碍河道行洪的活动;
(二)违法利用、占用黄河流域河道、湖泊水域和岸线;
(三)建设跨河、穿河、穿堤、临河的工程设施,降低行洪和调蓄能力或者缩小水域面积,未建设等效替代工程或者采取其他功能补救措施;
(四)侵占黄河备用入海流路。
第一百一十九条 违反本法规定,在黄河流域破坏自然资源和生态、污染环境、妨碍防洪安全、破坏文化遗产等造成他人损害的,侵权人应当依法承担侵权责任。
违反本法规定,造成黄河流域生态环境损害的,国家规定的机关或者法律规定的组织有权请求侵权人承担修复责任、赔偿损失和相关费用。
第一百二十条 违反本法规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十一章 附则
第一百二十一条 本法下列用语的含义:
(一)黄河干流,是指黄河源头至黄河河口,流经青海省、四川省、甘肃省、宁夏回族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山西省、陕西省、河南省、山东省的黄河主河段(含入海流路);
(二)黄河支流,是指直接或者间接流入黄河干流的河流,支流可以分为一级支流、二级支流等;
(三)黄河重要支流,是指湟水、洮河、祖厉河、清水河、大黑河、皇甫川、窟野河、无定河、汾河、渭河、伊洛河、沁河、大汶河等一级支流;
(四)黄河滩区,是指黄河流域河道管理范围内具有行洪、滞洪、沉沙功能,由于历史原因形成的有群众居住、耕种的滩地。
第一百二十二条 本法自2023年4月1日起施行。(完)
黄河历史上的九次大决堤和改道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黄河在我国民族文化上有着极其特殊的定义,因为华夏的起源在山西和陕西,都是依靠黄河灌溉而崛起的省份,所以,在通俗意义上,我们将黄河作为我国的母亲河,其文化图腾甚至要高于第一大河长江。
其实黄河虽然是我国第二长河,但是由于干流和主要供水支流基本都处于半干旱地区,所以径流量并不大,远逊于靠近热带的珠江,甚至不如远在东北的黑龙江。可是,虽然黄河水量并不多,其水患却是我国古代最严重的河流,没有之一。至于原因嘛,很大程度是因为,其流经半干旱地区,落差不小,水流也很急,所以河水中涵盖了大量的泥沙,而黄河下游,又是华北平原一马平川,水流速度下降,就会造成泥沙沉积。
黄河上游
长此以往,黄河河床就会填满,人们为了保险,就只能不断修高大堤,但是这个问题治标不治本,黄河总会瞅准时机冲垮一段而造成决口,进而实现改道入海。这也就是黄河下游在历史上频繁改道的原因,黄河出海口最北到海河流域,最南则夺淮入海数百年,也曾抢夺了济水的出海口,造成这条古老的河流不复存在。
而黄河每次改道都会造成大面积受灾,形成巨大的黄泛区,而在古代,生产力落后的情况下,黄河决口基本就动摇了一个统治王朝的根基,这样也就从另一个角度阐述了黄河在古代重要性。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其实我们可以联想到,很多相关的历史故事,以及我国历史上的几次大变革,其实都和黄河决堤相关。
据不完全统计,黄河从西周到民国之间的近三千年时间里,总共有近1500次决溢,较大的改道也达到了26次之多,每次黄河泛滥给当时百姓带来的苦难我们已经无从了解。但是如果往有意义的事情上看,这些决堤事件给我们冲积出了一个庞大且肥沃的华北平原。而其中特大型决口以及改道有九次,接下来我们就简单了解下,黄河历史上的九次大决堤或者改道。
黄河改道历史
1、周定王时期黄河改道
据记载黄河历史上第一次大改道是在春秋中期,《汉书·沟洫志》记载:“定王五年河徙”,据考察证明,黄河在这一时期决堤改道,在河南滑县和濮阳一带转而北上,然后横穿整个华北平原,从海河的支流卫河北上,经沧州一带,从天津静海区入渤海。史书没有记载这次泛滥给当时的百姓带来了多大的灾难,毕竟当时的华北还在白狄、赤狄和华夏的拉锯中。不过这次改道之后黄河基本稳定了四五百年,直到西汉初年,才又开始了泛滥。
魏郡改道
2、新莽魏郡改道
这次黄河改道,其实贯穿了整个西汉,从汉文帝时期开始,黄河便不安分,到西汉末年,灾情到了十分严重的地步,王莽立国三年之后,黄河在魏郡一带决口,也就是在今天的河北临漳附近。本来向东北的黄河改道东流和南下,在河南山东漫流数十年,主要水流在山东入海,因此形成了大面积的黄泛区,这也是阻碍王莽推行改革,导致王莽王朝迅速毁灭的重要因素。
王莽治河不力,后面又赶上了天下云卷云涌的农民起义,新莽帝国维系了十余年便覆灭了,刘秀收拾旧河山,重建汉王朝,并迅速统一了天下,在天下安稳,有了一定积蓄后,东汉王朝重新开始了治河之路。汉明帝刘庄在位时期,重用王景和王吴治理黄河,采用束水疏通的方法,将漫流四处的黄河固定在一条河道上,历时多年,最终实现了黄河治理,这条河道相当有成效,延续了长达六七百年的历史。
黄河历史
黄河现状
3、北宋“二股河”入海
黄河经过王景的治理,效果相当卓著。但是经历数百年后,黄河泥沙大的问题仍旧没有解决,中下游再度成为了地上悬河,一旦到了这个地步,那灾害自然是无法避免。而到了唐朝中后期,沉寂数百年的黄河,又开始了泛滥。在整个唐朝末期和五代,国家为了治理这条不安分的大河,可谓是消耗了无数人力和财力,就这么缝缝补补过了近百年,到了宋代,终于还是不行了。
北宋建国之后,便饱受黄河泛滥之苦,特别是宋仁宗时期,黄河在商胡埽,也就是今濮阳大决口,大部分河水再度转头北上,重走东周故道,经卫河入天津出海。十余年后,黄河再度在大名府一带决口,一条水道向东而去,形成了北宋中后期的黄河东北二股河入海的奇观。但是东河道在数十年的时间里渐渐淤积,直到北宋末年,黄河出海只有北上天津,彻底北流。
黄泛区
4、杜充掘黄河
在黄河渐渐趋于稳定五六十年后,天下局势却出现了较大的变动,女真人在灭掉大辽之后,屡次南下威胁着北宋的北方疆土,而北宋经历了数十年浮华之后,早已战备不修,被金国一顿毒打。1127年,金国南下,攻破了开封,而宋朝留在北方的残余势力也各显神通。
其中大名府守将杜充,就是个“很有想法”的高人,这位坐镇北宋陪都的大将,没能在疆场上和女真人取得实质上的战果,却想了无数的歪招。早年间说过“帅臣不得坐运帷幄,当以冒矢石为事”的杜充,面对所向披靡的金军,也没有了对垒的信心,但是不做事自然面子上又挂不住,于是想了个绝招。金国不是骑兵嘛,而且主力是铁浮屠重甲骑兵,骑兵最怕的是什么,当然是水,大名府附近就是黄河两条河道的分流地点啊。
所以,杜充冒天下之大不韪,不顾千万生灵,掘开了大名府附近的黄河大堤。而金军面对黄河决堤,选择了绕道,而附近的几十万百姓则被淹没在了泽国里,疾病灾荒再加上瘟疫吞噬了数十万人的生命。
黄河泛滥
5、金末蒙初黄河改道
而金国在夺取北宋江山之后,很快便重新治理了黄河,但是到了此时,黄河下游已经没有低矮的河道,供黄河奔流入海了,所以黄河又成了悬河,决堤又成了常态。1194年,黄河再度发生了重大改道事件,黄河在武阳决口,大河改道重新回到山东,而且流入了著名的梁山泊。
然后黄河在梁山泊一分为二,一部分流入泗水,从南下进入淮河,夺淮入海。另一部分则是继续东流,由北清河入海,和今天的黄河入海道路近似。而到了金末蒙初,蒙古人南下,在中原对金军展开了围攻,而为了攻破金国都城开封,蒙古掘开黄河口,水淹开封城,造成了城中以及附近的百万居民受难。黄河也因此发生了大改道,黄河主要水流从开封附近,夺汴水河道南下,再从涡水入淮河,黄河自此彻底夺淮入海,没有北方出海口。
黄河泛滥
6、元末黄河泛滥
莫道石人一只眼,挑动黄河天下反。元朝的灭亡,与治理黄河有着很大的关系,1344年,黄河溢,平地水二丈,决白茅堤、金堤,曹、濮、济、充等州皆受灾,水势北浸安山,沿入会通、运河,延伸至济南、河间一带。
可见元末,黄河泛滥之巨,决堤两处,造成了整个淮北和华北受难,运河也因此被淤塞,因此淮北遍地是黄泛区,百姓蒙受大难,朱元璋老家就是受灾极为严重的地方。而朝廷在脱脱的主持下,开始治理黄河,但是朝廷拨下的资金被贪官全部腐败掉,百姓修河不光没有工资,而且连饭都没得吃,最终爆发了大起义,元朝因此灭亡。
7、弘治改河
明朝中期,经过明初治理的黄河再度出现了泛滥的现象,黄河下游经常出现几条河流并存入海的局面,给河北山东的农作物生产带来了巨大的不便,于是明朝决定治理黄河。刘大夏开始在黄河下游修筑大堤,在黄河北岸修筑了内外两道防护大堤,主要位置就在铜瓦厢,修筑大堤就是截断黄河东出的道路,保证黄河沿着开封附近南下,从汴水入淮河出海。自此之后三百余年,黄河都是沿着这条道路,夺淮入海,在明末清初相对稳定。
清代黄河决口
8、清朝铜瓦厢决口
自金、元、明数代,黄河从淮河入海已经有五六百年,江淮地区承载了大量黄河的泥沙,而淮北很多河道也被泥沙淤积,河床升高,再加上南方河网密布,黄河泛滥又开始了,造成了淮北大面积土地成了黄泛区。
而明代修的铜瓦厢经过了三百年的岁月侵蚀,最终还是在1855年,清咸丰年间出现了大决口,铜瓦厢决口后,肆意的黄河水折向东北,至长垣分而为三,一由赵王河东注,一经东明之北,一经东明县之南,三河至张秋穿过了运河,流入了山东境内的大清河。整个华北和山东北部都成了黄泛区,而清朝忙于南方太平军作战,就暂时放弃了治理黄河,黄河自此野蛮生长,基本奠定了现在黄河的流向。
花园口决堤
9、花园口决堤
1938年,中日两军双方在河南等地拉锯,时逢河南大旱,难以为继。蒋鼎文为了延迟日本的进攻,决定效仿当年的杜充,炸开了花园口河堤,造成了黄河之水淹没了整个淮北地区,数百万人受难,数十万人死于灾难中,给历史留下了很大的创伤。不过正是这次黄河决堤造成的大面积黄泛区,在淮海战役时期,限制了国军的机械化精锐部队的行动,最终自食恶果。
?
兰大科研团队:黄河水系125万年前开始形成
九曲黄河,奔腾不息,哺育中华民族,孕育中华文明。
这条形似巨龙的中国第二长河被赋予太多象征含义,但她完整的面貌及形成反而被掩藏。黄河如何形成“几”字形河道?黄河水系形成于什么时期?黄河形成演化的驱动机理是什么?蕴含其中的泥沙又从何而来?
兰州大学地貌演化与新生代环境研究团队很早前就开始从事黄河的形成发育研究。近日团队在《科学通报》又发表相关研究结果,提出现代黄河水系在125万年前开始形成,基本摸清了现代黄河水系的形成时代。
除了黄河的形成发育,一批兰大学者还围绕黄河上游水源涵养区生态保护和发展、黄土高原水土保持、沿黄地区历史与考古等书写“黄河答卷”,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提供着科技和智力支撑。
九曲黄河的身世
关于黄河的形成演化过程学术界一直存在较大争议。
“确定黄河拐弯处形成的时间是研究黄河形成历史的一个重要任务。”地貌演化与新生代环境研究团队聂军胜教授说,“几”字湾的形成和三门峡贯通东流入海是现代黄河水系形成的重要标志。
黄河流经兰州后受山地、高原地形的阻挡向东北方改道,因此兰州盆地作为黄河自青藏高原流入黄土高原的转折点,其对黄河水系的演化研究也有承上启下的意义。
“要知道黄河出现的时间,首先要找到‘河流阶地’。”团队负责人潘保田教授介绍,河流阶地是过去的古河漫滩,是河流形成演化最直接的证据。通过对兰州盆地内7级阶地的研究,团队发现黄河最高级阶地年代逐渐年轻化,揭示现代黄河上游水系格局的形成是黄河自兰州盆地不断溯源侵蚀,逐渐贯通上游内流盆地的结果。
2020年,团队历时10余年通过对黄河中上游沿程多达9个盆地以及17个关键河段的河流阶地、夷平面等地貌记录的系统研究。
研究发现,黄河的形成经历了四个阶段:在大约370-180万年,伴随青藏高原东北缘平坦地形(主夷平面)抬升和解体,地势出现强烈反差,为河湖水系袭夺重组注入强大能量,兰州至河套段黄河最先出现。而在120万年前,黄土高原南部和崤山东麓的局地河流也开始分别向北和向西溯源,这些河湖水系最终形成串联,连接河套盆地、汾渭盆地和华北平原的现代黄河东流水系格局形成。120万年以后,黄河进一步向青藏高原内部延伸,袭夺了高原东北部系列河湖系统,黄河中上游水系格局逐渐形成。1万多年前,若尔盖以上河段被纳入黄河水系,这才基本形成了现今看到的黄河全貌。
2022年8月,团队王鑫教授等与合作者获取了黄河贯通三门峡历史完整的岩芯档案,明确了岩芯108米处河道沉积物的首次出现是黄河在三门峡地区留下的最老印迹。
“黄河的历史写在岩芯里面,钻取岩芯正是用于研究黄河的历史。”王鑫说,研究表明自125万年前开始,三门峡盆地河流沉积物开始大规模发育、上游鄂尔多斯地体的碎屑物质开始大量涌入。团队因此进一步印证了现代黄河水系在125万年前开始形成的观点,为研究世界大江大河的形成演化历史和水系发育模式提供了新的关键证据。
“总的来说,我们目前的认识是370万年前黄河可能不存在,370万年-180万年前兰州至河套段贯通形成‘几’字湾的‘一边’;125万年前黄河贯通整个中游并东流入海。”聂军胜介绍,黄河的形成演化驱动力除了构造运动,还有当时变湿的气候环境。“我们有很多假设,一种是第四纪冰期开始后干湿交替频繁,湿润的时候降水比较多,冲刷能力很强,干季土壤没有植被保护,侵蚀速度很快,黄河就一点一点侵蚀,逐渐串连起来。”在构造-气候耦合作用下,当大大小小的峡谷湖盆被串连贯通时,一条万溪汇聚、奔腾浩荡的泱泱巨川便演变而成。
在高寒草地上“种草”
在甘南州玛曲县和合作市境内的甘肃甘南草原生态系统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里,兰州大学高寒草地生态学研究团队的师生们即将完成实验周期内的工作,并准备返程。
从3月起,他们陆续赶往实验站进行课题实验的初期布置,4月中旬开始长期留在实验站,半年就完成了高寒草甸、沼泽湿地的种子雨收集、种子鉴定;种子采样、种子库幼苗萌发、物种鉴定;观测高寒植物从返青、显蕾、开花,到枯黄一整个过程中群落组分植物物种的关键物候事件的变化规律。
甘南草原是黄河上游重要的水源补给区和生态功能区。“甘南境内的高寒草地对黄河的水源补给能力占区域内黄河总径流量的48%-50%,这里拥有亚洲最优质的天然草地,使得甘南草原成为整个青藏高原上拥有初级生产力、物种多样性最高的高寒草甸生态系统。”兰州大学高寒草地生态学研究团队杜国祯教授说。
杜国祯团队一直致力于构建适用于青藏高原生态系统植被修复的创新性技术体系和保护利用模式。“甘南草地放牧后退化严重,烈性毒杂草肆虐,但我不赞成用除草剂。我们研究发现毒杂草对光非常敏感,植物盖度在40%-60%时极其容易生长,但通过把植物盖度提升至80%—90%,就可以自然抑制,通过改变植物群落的方式来改变毒杂草的生存条件,进而控制其生长,让优良牧草得以繁殖。”
他们界定了高寒草地适宜载畜量,构建了以植被盖度为基础的草畜平衡模型,确定了玛曲草地过牧的黄色和红色预警系统。
他们根据高寒沼泽湿地植物群落结构及主要组分种的特性,以退化湿地植物群落关键指示种的繁殖物候为标志,首次提出了以植物物候特征为关键指标的、适用于高寒湿地的中长期预警技术。
……
系列成果示范推广后,草地综合生产力可增加30%以上,示范区内平均每公顷可增加鲜草产量1400公斤,每年可增收900多万元。通过建植人工草地,906亩实验区每年可增收近50万元。次生裸地采用植被重建、补播等措施治理后,可使牧草鲜草产量提高52.6%,并培育山生柳苗木30万株,次生裸地示范区每年直接经济效益近500万元。
评估黄土高原的“逐绿”效应
“黄土高原长期以来缺乏植被保护,生态环境脆弱,土质疏松,暴雨冲刷强烈,致使该区水土流失严重。”兰州大学黄河流域绿色发展研究院研究员田磊说,黄土高原水土保持是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容。
2019年,兰州大学揭牌成立了黄河流域绿色发展研究院,致力于黄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深度参与黄河中游水土保持和污染治理。
田磊介绍,为改善黄土高原植被覆盖状况,治理水土流失,国家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实施退耕还林(草)工程。该工程实施二十多年以来,大量坡耕地被转化为草地和林地,区域植被覆盖水平明显提高,入黄泥沙大幅降低,“我们通过遥感数据发现区域内林地面积增加了约16.0%,草地面积增加了约8.0%,裸地与荒漠面积减少了29.0%,入黄泥沙从最初的16亿吨减少到目前不到3亿吨”。
依托兰州大学超级计算平台提供的充足计算资源,团队开展了黄土高原区域水文气候数值模拟研究,定量评估大规模植被建设对区域气温、降水、水汽传输以及水汽-降水转化的影响。
团队评估了大规模推动退耕还林(草)工程实施以后对降水产生的影响。田磊说:“植被建设对黄土高原在年尺度上表现为增温效应,大规模植被建设显著增加了区域蒸散发,使得近地表大气更加湿润,最终使得植被建设对黄土高原降水量增加具有积极作用。”
团队模拟结果显示,大规模植被恢复对研究区降水量增加速率的贡献约为37.4%,考虑植被恢复情景比不考虑植被恢复情景下的黄土高原年均降水量高12.4%。
文丨奔流新闻通讯员王耀辉 曹洁 记者武永明
图丨兰大提供
绿色作底 古老黄河展新颜
古老的黄河,越来越青春焕发。她穿行5494公里的距离,一路向东,奔向大海。沿河的一座座水利枢纽和堤防工程,守护着它的澎湃。
而几十年前,这些水利工程还是立于峡谷、平原的新事物。1971年,国内一个摄制团队拍下了黄河下游的“水上长城”(黄河大堤),当时“一望无际,全是大树”,时任导演的姜云川评价其是“绿色长城,是人心组成的人力长城”。
不同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起青年一代对黄河开创性修复的“人定胜天”,如今对于黄河的生态保护与治理更强调“人水和谐”。综合治理、系统治理等词汇见诸于多个黄河治理的规划文件之中。2019年,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更是上升为国家战略。
而关乎黄河生态保护与治理的“新人新事”里,总有青年的身影。2014年来到山东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工作的赵亚杰就参与并见证了保护区内动态感知网络的建立。几年来的巡护监测,赵亚杰和同事发现,保护区的鸟类由建区时的187种增加到371种。发起“乌梁素海清源行动”的金海亮也开始与童年印象里的母亲河“重逢”,他说,生态环境的提升,少不了他们的力量。
世界变绿在中国,中国变绿在黄河。为着这份绿,一代代人接力创新,人们关乎美丽中国的畅想正在变成现实。
“把黄河的事情办好”
如今跟随航拍画面,我们可以云游黄河:从青藏高原巴颜喀拉山北麓出发,过扎陵湖、鄂陵湖,看草原广布、峡谷险峻,在蜿蜒向前的黄河上,感受斗转星移、时代变迁。
但50年前,人们想一窥黄河全貌,并不容易。1971年,姜云川接到拍摄黄河的任务时,不知从何入手。“黄河方圆万里,从哪里开始拍都不知道”。那年7月,摄制组光找黄河源头就花了一个月,姜云川在后来的访谈录中说,“摄制组找源头很困难,海拔很高,看到水流下来就往上爬。”
黄河由“碗口大”的细流出发,一路劈开大山和深峡,切断腾格里沙漠,穿越黄土高原的峡谷,经壶口,出龙门,过渣关,蜿蜒于河南、山东两省的大平原上,呈“几”字形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山西、陕西、河南、山东9省区,329 个县(旗、市),汇集起35条主要支流和千余条溪川。
这段曲折之旅也塑造了黄河流域自古以来复杂的地形地貌与生态。有学者曾撰文分析,黄河流域是我国生态脆弱性表现最明显、生态脆弱区分布面积最大、生态脆弱类型最多的流域,在我国生态安全和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举足轻重,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主战场。
俯瞰位于四川省若尔盖县唐克镇的白河牧场的黄河出川口 新华社记者 江宏景/摄
浃口、泛滥、改道、淤积......在新中国成立前的100年间,黄河决口和改道达149次。“黄河宁,天下平。”在河南黄河河务局办公室一级调研员赵炜看来,历史上我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长期处于黄河流域,可以说中华民族治理黄河的历史就是一部治国史。
成立于1955年的黄河博物馆里有毛主席的一句题词:“没有黄河,就没有我们这个民族”。赵炜介绍,在新中国成立后,毛主席第一次专程离京视察,就是去的黄河,说“要把黄河的事情办好”,“不然,我是睡不好觉的”。
有水就有家。不少在黄河边长大的年轻人告诉中青报?中青网记者,过去到黄河边玩水溅一身泥巴的场景已成童年记忆,琼台师范学院学生杨明娴来自山西,家在黄河中游东岸,她感受到近年来黄河的变化,“黄河水肉眼可见地变清了”。
被誉为“九曲黄河第一镇”的山西省吕梁市临县碛口古镇。新华社记者 曹阳/摄
绿色正成底色
“越来越清澈”正成为黄河儿女对黄河的最新记忆。在由黄河穿城而过的兰州,30多岁的墨非和4个年轻人,把黄河的“大河之美”装进了视频影像。他说,“我眼里的黄河是彩色的”,而绿色是这种“彩色”的底色。
墨非记得,当他第一次把黄河拍出来绿色的时候,好多网友包括本地人都惊呼说“这不是平时看到的黄河”,问他“是不是把颜色调过了”。但墨非坦言,这就是黄河在汛期之外的颜色,“其实大部分时间黄河并不浑浊,它在深秋、冬天、春天甚至初夏的时候都是非常清澈、非常绿的。”
今年50岁的金海亮在时隔多年后,再次看到乌梁素海的水天一色与波光浩渺。这个位于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市乌拉特前旗境内的湖泊,是黄河流域重要的自然“净化区”,经乌梁素海生物净化后排入黄河的水质将直接影响黄河中下游的水生态安全。但上世纪90年代以来,大量农田排水、城镇生活废水和工业污水的注入,一度让乌梁素海“鸟少了,鱼少了,光彩不再”。
生态治理迫在眉睫!2013年,向乌梁素海的生态补水开始了。黄河水利委员会黄河设计院水资源所所长崔长勇介绍,2018年以来黄河共向乌梁素海生态补水24.32亿立方米,向华北地下水超采区生态补水47.07亿立方米。
“湖内的问题,功夫要下在湖外。”乌梁素海生态保护中心副主任高占飞说,当地由单纯的“治湖泊”向系统的“治流域”转变,整合和争取各类项目支持,对山、水、林、田、湖、草、沙等进行生态综合整治。
金海亮也和一些年轻人行动起来,2015年,当时43岁的他正式注册乌拉特前旗志愿者协会,次年发起“乌梁素海清源行动”,组织青年志愿者在乌梁素海流域打捞清理湖面垃圾,并在乌梁素海周边荒漠植树造林。
儿时的玩乐天堂就这样一天天归来。金海亮发现,曾在当地绝迹的疣鼻天鹅慢慢飞回来了。官方数据显示,目前,乌梁素海水域面积保持在293平方公里,水质由之前的劣Ⅴ类提升至Ⅳ类,疣鼻天鹅今年也增加到500多只。
从政府到民间的多方合力,让乌梁素海重新焕发生机,这也是黄河全流域生态保护与治理的一个缩影。绿色正在成为黄河的底色,无数人正以不同方式,守护着这条大河波澜壮阔里的“绿意”。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状况的改善,让老百姓“对面可说话,握手走半天”的行路难逐渐成为过去。作为目前黄河中下游唯一能进行水沙综合调节运用的水利枢纽,小浪底水库当前泥沙淤积量为31.46亿立方米,占设计拦沙库容的42%,有专家说,小浪底水库节省出44亿立方米库容,相当于修建了44座大型水库。
黄河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调水调沙现场 苗秋闹/摄
而在黄河下游地区,50多年前让姜云川难忘的“水上长城”,依旧伫立。它今天更为人所知的名字是黄河大堤。崔长勇说,如今,下游“上拦下排、两岸分滞”的防洪格局基本形成,三门峡、小浪底等上拦水利枢纽,提高了拦蓄洪水、拦截泥沙和调水调沙能力,黄河下游标准化堤防全面建成,防洪能力显著提升。
分类施策 青年同行
可以说,在全流域统一治理的思路下,黄河上下游、干支流、左右岸的不同治理都体现出共同的治理理念:生态优先、环保为重,以水而定、量水而行,因地制宜、分类施策。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黄河生态保护与治理方案就以具体的流域情况与生态类型而定。在姜云川熟悉的“治黄关键在治沙”的年代,治理黄河包括上游开发利用、中游劈山种树、拦洪筑坝,水土保持,建成大批水电站,下游改造黄河大堤。
几十年过去,全流域系统治理的思路日益明晰,上中下游的治理方向分别为上游推进水源涵养,中游加强水土保持和污染治理,下游落实湿地生态系统保护。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更是多次实地考察黄河,足迹遍布上中下游9省区,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国家战略擘画蓝图。
“尤其是2019年党中央发出‘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的伟大号召,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升为重大国家战略,至此掀开了黄河保护治理新篇章。”在崔长勇看来,随着2021年10月《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纲要》、2022年5月《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水安全保障规划》的正式印发,黄河保护治理的“四梁八柱”已经搭建起来,在河湖生态持续复苏的同时,黄河已实现连续22年不断流。
“在生态保护工作被高度重视的背景下,我和一帮团员青年在共和国最年轻的土地上扎根奋斗。”在山东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工作8年的赵亚杰,已经习惯在大河之洲与鸟儿为伴,诗句中关于黄河入海的想象,在这里是一项项与巡护监测相关的具体工作。
山东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拍摄的黄河入海口湿地。新华社记者 朱峥/摄
被称为“候鸟天堂”的黄河口,拥有我国暖温带保存最完整的湿地生态系统,是鸟类迁徙途中的重要中转站。赵亚杰说,团队坚持滩涂监测6年来,80多种18万只水鸟稳定地在这片原生地觅食,这也是保护区团员青年们奋力守护的核心区域。
从鸟类巡护者、清源志愿者,到水利工程、堤防工程工作人员,黄河生态保护与治理的进程上,有青年一路同行。和祖辈们侧重于防洪的治理初期不同,如今他们面对的是更加复杂的系统治理。
“一时的坚持很容易,一直的坚守却很难。”赵亚杰说,时代在变化,生态环境保护事业在发展,创新的脚步不能停止。未来,团队打算加快构建国家公园感知系统,综合运用互联网、立体感知、大数据决策等技术,构建全国陆海统筹型国家公园智慧化保护管理示范区。
与自然共生的和谐画面也正在黄河治理中缓缓展开。以黄河流域治理水土流失的情况看,截至2020年,黄河流域累计初步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5.24万平方千米,黄河流域植被覆盖度由20世纪80年代的20%提升至2020年的60%以上。“黄土高原的主色调由‘黄’变‘绿’。”崔长勇说。这也意味着中国对世界生态保护又多了份贡献:世界变绿在中国,中国变绿在黄河流域。
(制图 李晗)
责任编辑:潘圆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