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iEAS系统 >

冠县北馆陶镇郎庄村传统工艺(视频丨冠县郎庄面塑:乡村老艺人塑出浓浓虎年味)

导读 冠县北馆陶镇郎庄村传统工艺文章列表:1、视频丨冠县郎庄面塑:乡村老艺人塑出浓浓虎年味2、【游学·游思】山东聊城的非遗,你知道几个?3、聊大学子到冠县郎庄开展传统面塑

冠县北馆陶镇郎庄村传统工艺文章列表:

冠县北馆陶镇郎庄村传统工艺(视频丨冠县郎庄面塑:乡村老艺人塑出浓浓虎年味)

视频丨冠县郎庄面塑:乡村老艺人塑出浓浓虎年味

大众报业·大众日报客户端 2022-01-28 17:44:48

揉合、捏制、蒸熟、晾干、着色……临近春节,冠县北馆陶镇郎庄村的老艺人们便开始忙活着制作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郎庄面塑(非食用)。

郎庄面塑俗称“面老虎”。村里人介绍,这项国家非遗产品的起源有两种说法。一种是根据村碑记载,明朝洪武年间,有郎姓兄弟从山西迁移到冠县,立村为“郎庄”,后来因为“郎”与“狼”同音,太凶,十分不吉利,有巧手村民便用面粉捏制 “面老虎”来克制“狼”字,以求平安。还有一种说法说的是传说郎庄有狼吃人,必须做面老虎吃掉狼,人口才能兴旺。起源的说法虽不得考究,但面塑的手艺却流传下来。

郎庄面塑大都用精麦发面,制作简单,用捏、揉、搏、粘等方法造型,用剪刀、梳子做细部及装饰,蒸熟后上色点彩、涂胶,然后晾干,做成的面塑。随着市场需求不断扩大,郎庄面塑已衍生出花卉类、水果类、昆虫类、水生动物类、家畜类、戏曲人物类、成套神话人物类等多个系列,而在今年,老虎形象的面塑无疑是最受欢迎的一种,尤其深受孩子们的喜爱。

(大众报业·大众日报客户端记者 孙亚飞 通讯员 王冉 马雪 报道 设计 李扬 于海员)

【游学·游思】山东聊城的非遗,你知道几个?

一部旧剧《大明宫词》你是否还有印象,里面那段经典的皮影戏片段现在听来依然是那么的出彩和富有韵味。

其实,皮影戏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在聊城,也有很多非遗的东西,在生活里被忽视了。一百年前,聊城人的生活离不开它们。

· 东昌葫芦雕刻 ·

东昌葫芦雕刻:独特传统工艺品,兴盛于清末民初。当时,聊城蓄养蚰子的风气甚盛,蚰子葫芦销量很大,种植、制作、销售葫芦的村庄大都集中在聊城城关、闫寺镇、梁水镇3地。雕刻的葫芦图案精美,刀法流畅,虽价格昂贵,却供不应求。

· 冠县郎庄面塑 ·

郎庄面塑,传统手工艺珍品,起源于聊城冠县北馆陶镇郎庄村。面塑花样丰富,题材广泛,“哪吒闹海”、“赵匡胤借头”、“舞狮”以及老虎、金鱼、青蛙、瓜果、花篮等,应有尽有。著名民间工艺美术专家鲍家虎赞其为“民间工艺品中的一枝奇葩”。

· 临清贡砖 ·

临清贡砖,传统手工技艺。明清两代 “岁征城砖百万”,当时临清每年贡砖烧造实际数量远远超出几百万块的贡砖数量。据考证临清官窑多分布于运河两岸。

· 东昌府木板年画 ·

东昌木版年画与潍坊杨家埠并称为中国民间艺术宝库的艺术奇葩,代表着山东木版年画的东、西两大系统。东昌府木版年画的生产已有近300年历史。东昌木版年画具有年画、门神画合为一体的特点。成功列入第二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 聊城杂技 ·

聊城杂技是山东省的传统民间杂技艺术。聊城地区是中国杂技发源地之一。聊城杂技现分布于东阿、茌平、阳谷等县及其周边地区。历史上黄河经常泛滥成灾,许多农民为了生存不得不弃农学艺,东阿县孟庄、贺庄、张大人集等村就是著名杂技村。2006年5月20日,该遗产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 东阿阿胶 ·

阿胶,高档滋补品。东阿阿胶是正宗道地阿胶的代名词,以独特地下水、千年保密工艺、整张纯驴皮、全产业链质量管控体系,构成不可复制的东阿阿胶。东阿阿胶也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更是中华老字号。

· 临清驾鼓 ·

临清驾鼓是流行于山东省聊城地区临清市的一种纯打击乐合奏形式,由鼓、点锣和大锣(也叫“筛锣”)三种乐器组成。临清历史悠久,是省级历史文化名城。临清驾鼓也被列为山东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它的驾鼓艺术以宏大气势,震撼的旋律,为临清文化争得了荣誉,为聊城历史的文化再添新彩。

· 冠县查拳 ·

查拳起源于冠县,是中华武术传统套路中优秀的拳种,创立距今已有1200 余年的历史。从创立到继承、发展,冠县查拳走过了千百年的风雨历程。山东省冠县的查拳也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这样的清单还可以无限制的往下列,聊城各种级别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有一两百项。现在,除了东昌雕刻葫芦等少数的境遇好一些,大多非遗的状况脆弱得像泡沫,每一项非遗背后都有一个孤寂的手艺人。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全民共享的文化果实。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是我们每一个人的义务,文化工作者和技艺传承人应该进一步推动文化遗产融入生产生活,真正让文化遗产在民众中“活”下去。

来源:内地游学联盟

聊大学子到冠县郎庄开展传统面塑调研

中国山东网聊城1月11日讯(记者 张军 通讯员 张红军 双涛) 为使更多的人感悟到传统文化的魅力,呼吁人们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1月9日,聊城大学体育学院雷锋义工队的同学们来到面塑之乡冠县北馆陶镇郎庄村探访冠县面塑的发展历程。

在郎庄面塑传承人孙玉莲老人家里,孙玉莲老人首先向这些年轻人介绍了捏面人所用的材料,及捏面人的方法。为让同学们有个直观印象,熟悉面塑的制作工艺,孙玉莲老人现场给同学们制作了各类生动形象的面人。老人用娴熟的技法瞬间将人物塑造出来。一个个面塑人物矫健有力,表情刻画十分精彩,生动自然。孙玉莲老人说:“旧社会的面塑艺人只为谋生,挑担提盒,走乡串镇,做于街头,成于瞬间,深受群众喜爱。”同学们深深被老人娴熟的技艺所吸引,纷纷表示开阔了眼界。通过本次活动,同学们熟悉了郎庄面塑的制作工艺,增进了对面塑的认识与了解,本次活动是聊城大学体育学院非物质文化遗产系列活动中浓重的一笔,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将具有一定的助推作用。

面塑,俗称“捏面人”.它以糯米面为主料,加小麦粉、水,着色,调成不同色彩,用手和刀、剪、簪、花纹模等简单工具,塑造各种栩栩如生的形象。郎庄面塑为圆雕造型,大都为扁平状,既宜于平放和吊挂,又宜于晾干。郎庄面塑是从做面老虎开始的,当地各种面塑都统称“面老虎”。2010年,孙玉连参加了首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她的现场表演让郎庄面塑大放异彩。

传承人让作品立体化 文化馆开设起面塑课

冠县郎庄面塑

冠县郎庄面塑在当地俗称“面老虎”,是一种传统民间雕塑艺术。据村碑记载,明朝洪武年间,有郎姓兄弟从山西迁移到冠县,立村为“郎庄”,后来因为“郎”字与“狼”同音,太凶,十分不吉利,有巧手村民便用面粉捏制“面老虎”来克制“狼”字,以求平安。另一说法是过去传说郎庄有狼吃人,必须做“面老虎”吃掉狼,人口才能兴旺,所以他们做的面塑统称“面老虎”。正由于这些传说,郎庄面塑才能承传下来。

郎庄这个只有三四十户的小村庄,几乎家家男女老少都会做面塑,而且一年四季都做,做出的产品通过商贩远销省内外。面塑花样丰富,题材广泛,“哪吒闹海”“赵匡胤借头”“舞狮”以及老虎、金鱼、青蛙、瓜果、花篮等,应有尽有。制作过程是用精麦面粉发面,发好后在案板上用剪刀、梳子等工具捏塑出各种花样,然后蒸熟,上胶、绘色、晾干即成。造型简练夸张,为半浮雕式,经过蒸熟“发胖”,显现出一种浑圆敦厚的造型。着色常以大块面的红黄绿等原色,间以多变的线条,再用少量的钴蓝和白粉等原料点缀成各种花朵,最后用墨绿勾画人物的眉眼和发色,造成色相对比度,使面塑活泼跳跃,绚丽多彩。

上世纪80年代初,经山东省工艺美术学院鲍家虎先生考察论证后,正式定名为“郎庄面塑”。郎庄面塑一直受到各级专家、学者的重视和高度评价,被誉为“中国民间工艺中的一支奇葩”“中国一绝”。上世纪80年代后期到90年代,在国家旅游局、轻工业部、商业部联合举办的“中国旅游精品展”上荣获“天马金奖”;在“山东省第二届民间工艺品博览会”上荣获金奖;在“2005江北水城文化旅游节民间绝活大赛”上荣获金奖;在2006中国深圳文化产业博览会和山东省文化产业博览会上受到好评。

摘自《聊城文化遗产大观》

延伸

鲁西60后和70后小时候跟着大人去赶集,在大一点的集市上都会看到一种由面粉为原料做成的小面人,花样繁多,五彩缤纷。唐僧、孙悟空、猪八戒、沙僧之类的《西游记》人物尤其多。

其实,集市上的面人艺人多是来自冠县北馆陶镇的郎庄,那里的面塑技艺最出名。郎庄这个小村子有三四十户人家,家家户户男女老少都会做面塑,面塑大的高约15厘米,小的只有约6厘米。据说,郎庄祖上人出去卖“面老虎”都是挑着担子,走街串巷吆喝着卖,或者去各个集市上卖。最初的“面老虎”以花鸟虫鱼这样的小东西为主,涂上大红大绿等亮眼的颜色,特别能吸引小孩子的目光。

郎秀才:

目前已80多岁

郎庄村年龄最大传承人

历史上的郎庄面塑多以小件、单件为主,如鸟兽虫鱼、人物、瓜果之类。随着市场需求逐渐扩大,郎庄面塑的作品种类也日益繁多,除了花卉、水果、禽鸟、昆虫、走兽和家畜等分类外,取材自戏曲和神话的成套面塑和高达二三十厘米的大件作品也深受广大客户喜爱。

郎庄面塑位列国家非遗项目之后,郎庄村选出两位传承人,村中郎、李两个姓氏一家一位。姓郎的是郎秀才,姓李的是李保山。郎秀才和李保山两位传承人的后人竟然只有郎秀才的儿子凑合着跟父亲学习面塑。李保山去世至今约10年了,后人几乎不做这一套了。

14岁时开始跟着叔叔学习面塑技艺的郎秀才,目前已80多岁,面塑制作生涯已超过一个甲子,他是目前郎庄村年龄最大的传承人。因为夏季天气炎热,年事已高的郎秀才暂停了面塑制作。“春秋季,老爷子经常捏一些面塑,基本不歇着,有时俺母亲一块与他做面塑。”郎秀才的二儿子郎文合告诉聊城晚报记者,有时候他也跟老爷子一块捏面塑,不过,感觉不挣钱。现在他经常在外打零工。

让郎文合念念不忘的是,曾命名“郎庄面塑”的山东省美术馆画家鲍家虎前几天还来过郎庄村考察面塑技艺。“一个艺术家40年来一直关注这项非遗技艺,着实了不起!”郎文合说。

郎秀才说,刚解放时,郎庄村是一个富裕村,全村30多户人家都会做面塑。那时候,卖一斤“面老虎”的钱能买二斤多白面。别的村都吃不起白面,俺村人家顿顿吃馍馍。闹饥荒的时候,俺村也没有出去逃荒的,因为会做面塑就有饭吃。

让郎秀才记忆犹新的是,1983年,自己做了3000多个面塑,推着平板车到河北“赶会”,1角钱一个,3000多个面塑3天就销售一空,总共卖了300多元。那时的300元,是一笔不小的收入。郎庄面塑的名头响了,逐渐有外地商贩上门,一麻袋一麻袋地要货。因为面塑是个细致活,很多商贩干脆住在村民家里等待制作完成。

孙玉莲:

让扁平的郎庄面塑

走向了立体化

时过境迁,当年的辉煌不再,现在的郎庄面塑却走到失传的边缘。一些能捏面塑的老人都相继去世了,年轻人对这个手艺根本不感兴趣。郎秀才表示,从上世纪80年代以后,捏面塑的人就逐渐少了。捏一天面塑还不如外出打一天工挣得多,人们就纷纷转行了。

除了郎秀才的儿子,剪纸爱好者孙玉莲也跟着郎秀才学手艺。2008年,孙玉莲开始跟随郎秀才学面塑,成为郎庄面塑的传承人。以往的郎庄面塑都是扁平的,只能“躺着”,到了孙玉莲手中,郎庄面塑开始立体化。“旧社会的面塑艺人只为谋生,挑担提盒,走乡串镇,做于街头,成于瞬间,深受群众喜爱。”孙玉莲认为,郎庄面塑之所以式微,主要是与现在人的观念不合拍,需要对它进行改进和创新。于是,她决定先从改进造型入手,创作更生动的立体面塑,同时,孙玉莲使用的颜料增加到十几种,作品色彩更加丰富、生动。

2010年,孙玉莲参加了首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她的现场表演让郎庄面塑大放异彩。目前,孙玉莲经常向年轻人讲解捏面人所用的材料及捏面人的方法,并能现场制作各类生动形象的面人。她能用娴熟的技法瞬间将人物塑造出来。一个个面塑人物矫健有力,表情刻画得十分生动。

苏海敏:

基本掌握了面塑手艺

在文化馆讲起面塑课

冠县文化馆也派出一位山工艺毕业的大学生跟着郎秀才学习。这位大学生叫苏海敏,据说,她现在已经基本掌握了面塑的手艺,并在文化馆开设面塑课,周末的时候免费教授一些有美术爱好的中小学生。

种种迹象表明,郎庄面塑在传承中既有迷茫的境遇也更有希望。(全媒体记者 陈金路 通讯员 杜海涛)

责编 李云乾

冠县纪委监委通报3起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典型问题

为进一步严明纪律规矩,强化警示教育,现将3起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典型问题通报如下:

甘官屯镇财政经济服务中心主任赵国良在城乡环卫一体化工作中不作为、推诿敷衍问题。2020年8月至2021年10月,赵国良负责甘官屯镇城乡环卫一体化工作期间,对辖区内垃圾清运工作履职尽责不力,致使该镇前蚕姑庙村、后蚕姑庙村、许村垃圾清运不及时、不彻底,且在接到群众反映上述问题电话时,推诿敷衍,不担当不作为。上述问题被聊城电视台《一问到底》栏目曝光,造成不良影响。2022年1月,赵国良受到党内警告处分。

清泉街道办事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保办主任赵敬腾在医保工作中监管不力问题。2017年12月至2020年9月,赵敬腾任职期间,对清泉街道办事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及下属卫生室医保工作监管不到位,督导检查流于形式,致使辖区内427人出现违规报销行为,涉及医保资金11747.05元。2022年1月,赵敬腾受到警告处分。

北馆陶镇郎庄村包村干部刘军义在散煤销售排查清理工作中履职尽责不到位问题。2021年10月,刘军义任职期间,在郎庄村散煤销售排查清理工作中,履职尽责不到位,监督排查流于形式,未能排查出该村存在的散煤非法经营点。上述问题被聊城电视台《一问到底》栏目曝光,造成不良影响。2022年1月,刘军义受到党内警告处分。

上述3起问题,折射出部分党员干部在为民服务工作中履职尽责意识淡薄、作风不严不实,体现出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作风顽疾仍不同程度存在。全县各级党组织要切实履行管党治党政治责任,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自觉查摆、深入整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锲而不舍、持续发力推动作风建设向纵深发展。全县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要在上述问题中汲取教训,以案为鉴,发挥示范引领作用,举一反三,以刀刃向内的精神,以优良作风狠抓工作落实。全县纪检监察组织要将整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作为加强作风建设的重要着力点和突破口,充分发挥监督保障执行、促进完善发展的作用,紧盯不担当、不作为、乱作为、假作为,对热衷于搞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党员干部要坚决查处,严肃问责,决不手软,持之以恒打赢作风建设持久战、攻坚战。

来源:廉洁冠县

免责声明: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